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浅析

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浅析

[摘要]以管理学基础为例,阐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的意义,分析了现有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该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课程;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意义;问题;教学设计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应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的相关环节或者知识内容。专业课应通过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通识课程,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让专业课程、思政课程能够紧密结合,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2017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要求,这就充分说明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也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管理学基础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管理学基础课程一般开设于大一的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这是关键的育人节点。而且正是学生从中学迈入大学,适应大学生活,个人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于大学生活充满好奇,上课表现也会更积极。[2]这门课程可以通过挖掘适合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该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可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如果能够为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将对其之后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帮助。

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行,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也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现有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在教学设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专业课的思政元素选取需要符合专业的素质育人目标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不是肤浅地浅尝辄止,也不是在课堂上空喊口号,更不是毫无根据地天马行空,绝非形式主义的机械式注入,任课教师应在充分理解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选取思政元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例如,任课教师不可能简单地通过一节课几十分钟的课程思政,就能达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一素质目标。而是应该将其作为大的方向,在该课程全程教学中进行贯穿和融合,选取适合的课程内容和相关案例进行融入,提升该素质育人成效。

(二)思政元素的选取应贴近生活,贴近“眼前事”

课程思政是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主要阵地。因此,课程思政的设置不仅要具备高度的思想性、理论性,提升受教育者的理论水平,还要具备生活性、针对性。然而,现实中一些课程对于思政元素的选择脱离现实、脱离生活或者过于陈旧老套,忽视学生的兴趣所在和情感需要,既降低了课堂的趣味性,又影响了课程的感召力,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3]

(三)课程思政教育过于生硬

课程思政应秉承“隐形教育,立德树人”的宗旨,选取适合的思政元素并自然而然地融入专业课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课程是思政的载体,思政为课程赋予更多的意义。专业课知识和思政的有机结合,不是简单的正反面、两张皮。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避免突兀的导入和尖锐的拐点,应抓住要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与之共情。这种高度的融合首先是建立在对专业知识的熟悉,能够准备充分、信手拈来、心中有数。其次要内化课程思政的内涵,深度挖掘专业课知识和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最后要针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植入思政点,让课程思政“大隐于市”,施于无形。

(四)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本身是否真正认可所传递的价值观。相比用冗长的语言对思政元素进行阐释,“不言之教”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厚。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我们应该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与学生的各种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要注重一言一行。不仅通过知识授业解惑,更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我们内心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与之相关的价值理念。

(五)翻转课堂,参与式教学

近些年来,教育方法一直在进行改革。重点强调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主的翻转课堂。课程思政的教学不应该由教师进行“心灵鸡汤”式的单方面灌输,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变成主持人、引领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教师可以抛出引子,让学生自行探索。案例分析不如让学生分享亲身经历过的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把课程思政由被动变为主动,循循善诱,共同探讨,积极投入,才能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三、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设计

管理学基础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相对完善和成熟,基本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八个部分:认知管理、管理思想的发展与演进、科学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后大多数会服务于社会中的企业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未来成为社会组织的各级别管理者的学生而言,需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职业素质,这是个人和企业在面临重大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重要保障。因此,思政元素的选取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出发,结合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设计。

(一)思政元素的选取与设计——“修身”为主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性方面往往能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管理学基础课程可以选择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的主要价值取向,让学生明白想要实现远大理想,需要先端正思想,修养其自身品性。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句话是一种对于人生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也是提倡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其中,修身是做人的关键。修身即修养身心,主要指具有道德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引入现代企业文化中,不仅利于激励员工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职业素质,还可以将远大的理想化作员工的前进驱动力,自我挖掘内在的多种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4]

(二)思政元素的选取与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果要凝聚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就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达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在一定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群体在判断社会事物时依据的一种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曾经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失去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会导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缺少立身之本,缺少精神根基。

四、结语

在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下,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基础的课程思政应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充分融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发挥其思政育人的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同时,作为专业教师和为课程思政改革的推动者,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育人意识和思政育人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接班人。[5]

参考文献:

[1]许艳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理论基础[J].才智,2016(30):137-138.

[2]徐黎源.《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融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1(3):78-79.

[3]壹学者.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五大重点方向[Z].壹学者思政研究,2021.

[4]沈丹丹.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J].营销界,2020(43):74-75.

[5]韩艳华.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66-167.

作者:郭晓雯 单位: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