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物质性工业元素下旧工业建筑浅析

物质性工业元素下旧工业建筑浅析

摘要:随着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工业的飞速发展,“中国制造”深刻影响着世界,发展所遗留下的旧工业建筑也成为城市记忆中的重要物质遗产。主席曾经提到,“应该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因为它们承载着区域发展的历史文化。面对我国巨大数量的就工业建筑资源,探索其再利用策略并将其拓展应用到其他旧建筑再利用项目中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工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国大量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驱动力;其次,提出“物质性工业元素”的新概念,以探索旧工业建筑功能置换的思考策略;最后,针对建筑改造的可持续研究提出关于“遗产循环”的新理念,为相关领域的长远发展提供契机。

关键词:城市更新;工业遗产;工业文化;物质性工业元素;遗产循环;混合文化

1引言

“一五”计划(1953—1957年)时期,中国开始大力推动工业发展,兴建工业基地。20世纪70年代,西方工业体系的暂时领先,使欧美率先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由于逆工业化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西方的部分生产工厂开始向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扩散[1]。这为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提供了机会,并使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享誉世界。21世纪,在我国工业体系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下,“中国制造”逐渐转变为“中国创造”,并在“工业4.0”时代以《中国制造2025》证明了中国已经处于世界工业的领先地位。在此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中部分工业建筑由于各种因素无法应和社会发展的节奏,丧失其原本的生产功能而逐渐被淘汰,从而产生了大量亟待转型的城市旧工业用地。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中指出:我国从2013至2022年将计划对全国120个老工业城市进行调整改造,涉及总面积达140km2,人口规模3.9亿。旧工业用地中蕴藏着人文、历史、社会和经济等重要价值,它们作为历史的记录者,见证了人类的工业发展历程。因此,城市中废弃工业用地的转型不容忽视。如何处理旧工业用地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目前甚至是未来城市更新领域的重要课题。

2物质性工业元素:工业文化的载体

旧工业用地上的建筑、设备设施、工业活动所留下的工业景观,甚至当地居民在工业活动影响下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城市更新的宝贵资源,一些特定的建筑元素可以被理解为该地区发展演变的重要符号[2]。工业用地中的内容往往为特定的生产工艺所设计,有着独特的定制化特征。因此在设计风格、造型和空间等方面与普通民用建筑及设施形成鲜明对比。工业建筑的牢固结构、适应性强的大空间和用地的良好的区位优势,可以为未来的建筑改造与再利用提供基础。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是一个将原有的工业文化与城市的新功能互相融合的过程。此外,我国众多旧工业建筑地处城市黄金地段,相比较新建筑,旧工业建筑的租金更低,这也吸引了大量小型企业的入驻,更好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多样化发展[3]。这种再利用的处理方式既传承了地区特定的工业文化,又能够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提及工业用地中的工业文化,不禁会问:它有什么文化价值?这一价值又从哪里体现?想要回答此类问题,则需要将抽象的文化概念拆解,在整个工业建筑项目中搜寻并提炼出文化的载体。简单来说,所提及的工业文化,应该在遗留的旧工业建筑中找到相对应的实体证明物。本研究将此载体统称为“物质性工业元素”(materialindustrialelements),即在旧工业用地中,能够承载工业文化的建筑构件、空间、形式、景观及设施设备等实体。相对于整个工业用地,物质性工业元素可以被视为一个更具体的单元,它们存在的形式多样多种。物质性工业元素可以说是工业元素的一个分支[4],是建筑及建筑环境的物质组成部分,并区别于生产技艺及企业文化等非物质性工业元素。物质性工业元素本身可以分为两层含义:第一是它们存在的直接功能意义;第二是其表达的象征含义。工业文化价值往往在第二层含义中被展现,比如旧工厂的关闭,使曾经工厂所创造的工业文化被封印在遗留的物质性工业元素之中,这些工业元素就成了识别区域历史的关键,也成了未来人们确定该区域历史文脉的证据。因此,在工业用地的改造进程中,发现与表达物质性工业元素的含义尤为重要。物质性工业元素概念的提出将抽象的文化价值等概念落到了实体上,其作为媒介与载体可以更好地通过建筑设计的方式表达城市个性,并有助于从巨大的工业场地中提炼和锁定特定工业文化的位置,从而帮助建筑师在实际项目中更好地找到设计的突破点以便提出高效的改造方案。

3现阶段工业建筑改造的不足

经过了40年的发展,中国早已从“大拆大建,推倒重来”中走出来[5]。我国拥有多元化实践项目和高速攀升的综合国力,让起步较晚的中国在短期内获得了一定数量广受欢迎的改造项目及成果。但是,历经时间考验,一些昔日引人注意的改造案例往往因为功能单一和经营管理等问题逐渐变得冷清。而成功的旧建筑改造应该顺应和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持续的吸引力。虽然我国相关学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进的重要性[6],但是,在明确旧工业建筑中重要物质性工业元素后,对于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策略。一些旧工业改造单纯侧重于保护,采取“修旧如旧”原则,虽然可以很好地保留工业建筑的时代特色,但功能定位模糊;虽能让人眼前一亮,却因功能空洞从而缺乏持续的吸引力。一些改造项目侧重新功能的建设,为了迎合新功能而往往忽略旧元素与新功能的融合,以及如何将新旧融合的改造文化在改造后的项目中体现。总结来说,旧工业建筑改造,不单纯是保留旧物或者是全新创作,对于城市的有机更新来说,更多是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并进[7],做到“旧中有新,新中有旧”。

4工业建筑改造的研究策略

工业建筑改造的意义在于满足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更新需求。随着对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重视度的不断提升,工业建筑改造开始强调从社会、经济、物质和环境多维度综合治理城市问题,以及重视社区角色的共同参与。尽管多方因素都会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方向产生影响,但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把遗存在工业建筑中的物质性工业元素优势发挥到最大是目前城市更新的主要任务。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本质在于对建筑元素的“选择性保留与策略性添加”。在处理建筑元素时,不再是“新比旧好”和“旧比新好”的问题,而是不仅需要展示历史工业文化的价值,还需体现新旧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因而,提炼有历史文化价值元素,并将其与改造后为实现新功能所添加的新元素融合,呈现出一种“新旧相依托”的概念。这样既可以在新环境中保留、展示并传播过去的旧工业文化,又使得一个建筑项目富含识别性和标志性。

4.1提炼历史元素

物质性工业元素概念的提出帮助建筑师分析和拆解了整个项目,明确了“哪里需拆,哪里需留”。工业文化是推动工业建筑复活的核心,这使其区别于其他旧建筑改造项目。面对用地改造项目,工业文化的价值评估理所当然成为改造的第一步。评估文化价值是一项跨学科的操作,需要建筑师、测量学家、考古学家、经济学家、材料学家、机电工程师、历史艺术学者、手工业者、建筑承包商,甚至是业主等多领域人才的共同研究[8]。在交叉学科的研究过程中,建筑师应该高度参与评估过程,综合各方面专家意见,将重要的工业文化具体匹配到物质性工业元素上,为以后的工业改造再利用提供清晰的设计条件。建筑师评估文化价值的过程也是人为选择的过程,或者说是人们选择记忆和选择遗忘的过程。建筑师通过筛选物质性工业元素决定着什么需要留给后代,什么可以被剔除。因此,建筑师应该谨慎对待这些包含工业文化的物质性工业元素。

4.2新旧元素融合

在明确改造方向和需保留的重要物质性工业元素后,如何添加新元素、新旧元素如何融合等问题需在工业建筑改造的设计中被具体讨论。建筑融合的本质在于“尊重”,其呈现的结果可以分为两层意义:一是衬托,二是互利[7-9]。通常,物质性工业元素被新添加的元素衬托并在改造项目中被重点突出。通过烘托与强调物质性工业元素自身所独有的“旧”来区别于其他建筑,以吸引未来更多参与者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来传递其中的工业文化,即所说的用新元素来衬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物质性工业元素作为改造后建筑的组成部分,应与新元素产生互利关系,不应该过分将其作为一件展示品而盲目地推崇、夸大其功能价值。新旧元素的融合赋予了工业用地新生命,并将产生一种全新的文化。在物质性工业元素的引领下,打破人们对旧工业建筑的固有认知,新鲜感和好奇心会激发人们对新建筑环境的向往。例如,由工业建筑改造而来的Loft公寓,高高的天花板和复式结构打破了人们对传统住宅的印象。这种“非常规”的居住空间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建筑文化。其保持了自身的变革和文化发展能力,能够在与过去建立联系的情况下,适应当下并迎接未来。

4.3案例

位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Modern),曾经是伦敦电力公司(LondonElectricity)于1963年建立的一座分电厂,并在1981年完全关闭。2000年由著名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deMeuron)将其改造成现代艺术画廊。其中涡轮大厅(turbinehall)的巨大空间被设计师作为重要物质性工业元素保留。这个高35m、长152m的巨大空间毫无疑问地造就了建筑的核心区域(见图1)。设计保留了原有大厅的巨大空间以及建筑的部分钢架,并用黑色涂装区分现代装饰的白色中密度纤维板(MDF),从而使得能够代表工业厂房建筑的大跨度结构体系被强调。通过保留一段连通两侧的平台,在进一步扩充了原本巨大的大厅空间的同时,其作为桥梁很好地连接了被巨大建筑所分割的南北广场,从而强调了涡轮大厅在城市维度上的公共性(见图2)。物质性工业元素的保留与新功能的加入使得涡轮大厅成为世界少有的大空间临时展览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最为经典的展览是2003年冬天由奥拉维尔·埃利亚松(StudioOlafurEliasson)工作室设计的“天气计划”(theWeatherProject),一个巨大的“太阳”悬挂在半空中,为游客创造了一特别的冥想空间(见图3)。

5工业改造的未来:遗产循环

《下塔吉尔宪章》明确了工业遗产的概念:由工业文化的遗留物组成,并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者科学上的价值,包括工业用地及其相关的物质资源。对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研究已经不在少数,但是清华大学工业遗产学家刘伯英曾经在“2012年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上说过,目前的遗产建筑研究总是“向后看”。当下社会高速发展,新建工业建筑已经和人们传统认知中有着坚固厚重的混凝结构的工业遗产大不相同。轻质钢架和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未来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由于这些工业建筑具有建造成本低、易于组装拆卸等特点,其在未来很难成为遗产建筑所留下。换句话说,在改造完现有的工业建筑遗产后,关于工业建筑的改造研究似乎会失去意义。针对这一问题,“遗产循环”的概念应运而生,即让如今的改造项目在未来再一次变成建筑遗产,迎接再次的改造和功能置换,以达到工业文化和改造文化的永久延续。如今所改造的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淘汰品,是城市更新的必然产物。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今天新潮的改造项目也将成为时间的淘汰品。但到那时它们仍然可以被称为遗产,届时可能会被称为“改造遗产”,即成为遗产循环再利用的物质基础。现在工业遗产所蕴含的是过去某一时段的工业文化,而未来的“改造遗产”所代表的是现阶段工业遗产改造项目的工业文化与新文化的叠加——混合文化(hybridculture)。同样以泰特现代美术馆为例,假设50年后2070年,美术馆已经不再适合城市发展,需要改为他用。2000年前的功能置换,设计师专注于所承载1963—1981年电厂工业文化的物质性工业元素;而2070年的功能置换,设计师所探索的工业文化不仅包括1963—1981年间的工业文化,还有2000—2070年泰特现代美术馆所创造的展览文化。因此,在遗产循环这一多次利用的概念下,相对于单次的工业遗产改造,它可以储存更长久且更多元的城市发展文化。

6结语

本文建立了物质性工业元素概念,通过分析提炼历史元素及新旧元素融合,初步探索了旧工业再利用策略;并针对改造研究的长远发展提出了遗产循环概念。物质性工业元素的本质是将工业遗产进行拆解并更新组件,是一种模块化思维,用来面对我国旧工业建筑数量大和形式多等特征。学者需不断完善适用于各种类型和各个地方的工业遗产的改造策略。同时,本研究思想不单纯局限于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今后可以拓展应用于各类旧建筑改造中去。

作者:郑学森 郭斯凡 蒂姆·希斯 单位: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与建造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