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企业文化战略

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企业文化战略

美国这个大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确实感觉到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在整个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过程中,德国的表现是相当强烈的。欧债危机中如果没有德国作为中流砥柱的话,欧洲经济将不可想象。为何德国经济能够处在一个如此好的状态下呢?完全是因为德国长期以来坚持“以制造业立国”的战略,使得德国制造业一直处在全球领先的地位,处在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德国的制造业精益求精。如其制造的收割机通过卫星传感器在收割庄稼时可以获知每平方米的产量,而且会对下一年度的播种时间与化谷时间都会做出建议。收割机价格虽然比其他收割机价格贵3倍,但仍然销量很好。而且德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都在从事制造业。有些中小企业仅从事螺丝钉一项制作,但产品可以用于高端制造业也可以用于最简单的环境制造业。总结经验,如果一个国家将制造业作为本国的经营发展战略,该国的经济将有雄厚的基础。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问德国总统默克尔,德国经济发展的力量是什么,默克尔轻描淡写地说来自制造业。从美国“重振制造业”到德国长期坚持制造业及其在金融危机的不同表现,从而使中国再认识到,应该维持制造业为基础的经营为主,依然要靠实体经济。前段时间温州出现了一些问题,是由于一些民营企业家纷纷丢掉实业去从事金融、房地产业而造成的。因此,研究中国经济转型,首先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研究经济转型主要是研究实体经济。

从整体上来讲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内质量问题,从微观上来说是提高企业的质量问题。如果要实现真正的经济转型,就要提高微观层面上的企业质量。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更好的质量、更好的品牌,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所以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提高质量。从微观上说是企业的质量与企业产品的质量。这方面上,我们主要通过企业的国际化来提高企业的质量问题。

通过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如果不通过开放,不可能解决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通过开放,推动企业的国际化来实现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逐步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最好的制造业,一般都是“世界制造”,如波音飞机,苹果手机、三星产品都是“世界制造”。波音飞机虽然是美国制造,但其上万零部件是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成千上万的工厂制造的。波音飞机中既有瑞士的发动机,又有德国的精密仪器,包括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制造的飞机舱门、机翼等,利用全球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全球组装”的波音飞机。现在进入世界领域、具有世界品牌效应、性价比最高的产品都是“世界制造”而不是某一个“国家制造”。一个国家制造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家实现自己企业升级、全球产品品牌,一定要走“世界制造”之道。过去长期受到一些思想干扰,始终强调产品的国产化率。如一辆汽车,国产化率曾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如今,中国产品如果想打出自己的品牌,一定要将“中国制造”变成“世界制造”。中国要利用世界上最好的零部件、原材料,以中国品牌为龙头,打造世界级的产品。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与理念,死守“国产化率”的陈规、陈旧观念,中国不可能技术先进出世界最好的品牌。因此,中国的企业、制造业要真正形成全球的品牌,要有开放的思维,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现在条件逐渐成熟。第一,从物质条件即基础设施上、劳动力基础上可以实现全球化的市场。中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中国的海、陆、空立体的、全球的物流体系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将全世界的零部件聚集到上海及上海周边的产业基地,进行组装再出口。这点比印度、东南亚国家都强。基础设施具备后能够使我们有可能调动全球最好的资源进行配置以打造最好的产品。第二,从全球采购最好的零部件、最好的原材料、最好的人工需要外汇。10年前我国的外汇非常紧缺,现在可以利用我国较为充足的外汇来采购世界产品。从改进中国的外汇结构来改进中国的进口这个角度来说,利用全球最好的资源要素来打造中国的制造业平台,时机已经成熟。第三,通过几十年来的努力,中国制造业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全球第一流的品牌都是在中国制造加工的。但并没有中国的品牌。从以上分析,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只要在观念上有一个大的变化,中国进入全球“最好品牌、最高质量”的理想完全可以实现。才能实现企业的真正转型。

中国企业国际化现状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此,随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了底气,整个国际环境比以前有了改善。好的产品、好的品牌、好的企业一般都出自经济强大的国家,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规律。美、西欧等一些过去相当发达经济体目前经济上面临较大的困难,不得不在实现工业化、恢复制造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从“在中国制造”、走向“在世界制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何通过企业的国际化实现“在中国制造”向“在世界制造”的转变?由于现在面临形势的变化,中国企业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制造业最发达的德国也遇到经济困难。德国一家知名的咨询公司数据,2012-2016年,德国多家中小企业需要寻找新的买主。这对于中国制造业走出去进行兼并、收购,拿到品牌、市场份额、专利、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然,不能忽视中国企业走去的困难。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担心、嫉妒、怀疑、仇视,对中国企业同样怀有相同的情绪,中国企业走出去大的政策环境并不是很好。中国目前面临着追赶全球经济发展最强国——美国的情况。笔者判断,位居第二的角色较难扮演。因为美国时刻警惕我国会取代其位置,而周边名次相近的国家会怀着幸灾乐祸的感情来面对这样的追赶。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曾想凭借其雄厚的军事实力来挑战美国,但最后以失败告终。日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曾想挑战美国,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有一段时间,日本的丰田汽车在美国的产量已经超过了通用汽车,美国对日本的丰田采取各种的打压政策,迫使日本大量地召回丰田汽车,使丰田汽车的产量大幅下降。

过去历史上,超越美国,挑战美国在行业的霸主地位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创造了超越美国的最严峻形势。我国是“高调”地提出超越美国还是讨论如何把握战略,还是做好“第二名”,不要过度提出威胁美国霸主地位的言论?这对于今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美国现在已经开始感觉到来自中国的威胁。2008年美国《外交》期刊封面文章《重新思考美国的衰落》中提到中国的追赶,指出这次美国受到中国的威胁,结论:这次看来是真的。体现了美国十分复杂的心情。因此,如何把握好中国的外交战略,把握好目前中国“第二”的位置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是建立在美国对中国的害怕心理,中国企业走出去会遇到美国“政治化”的阻挠。最近,中国华为、三一重工、中兴等企业受到重大的挫折,美国对于三一不惜采用了总统签署政令的办法来迫使中国企业在一些投资项目上的退让。对中国的高端企业、高级人才下手。如何对待中国企业走出去所受到的“政治化”待遇?最好的办法是:在商言商,不要以“政治化”对“政治化”的问题。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企业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种就是像“三菱”重工,直面美国的总统签署的命令,而且把奥巴马总统等投资委员会告上了法庭,让美国打官司,在美国这样的法制国家中讨一些公平也是可能的。没有采取“政治化”而是采取法律的手法解决问题,这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可以采取的办法。

另外一种办法是华为的一种比较游戏的办法。美国的情报信息委员会认为华威的通信产品对美国的情报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华威采取了一种相当配合的手法,即美国方面如果怀疑产品的安全性,可以邀请美国政府授权的部门检查华威的设备,甚至可以参观华威的总部。采取了一种完全公开透明的办法,“退一步可能退两步”。中国企业在受到美国“政治化”待遇时,主要采取法律化手段、“在商言商”的手段。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不要过多地干预其在“走出去”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复杂情况,笔者建议还是不要过多地采取政府干预的“政治化”手法,而应更多地采取“在商言商”的方式。以“政治化”对付“政治化”,只能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当前的政治体制、国民经济体制都在发生重大的调整,这样的改革背景导致了企业的国际化,如果企业能够完全市场化,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企业文化战略

企业走出去首先自身要“硬”,“硬”在自身的市场化,“硬”在其国际竞争能力上。这样国际化的成功概率才会较高。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打造一个适合国际化的文化。企业文化应该适应企业国际化的要求。适合国际化的企业文化重要元素有以下几个。

(一)遵守规则的企业文化战略

中国企业要养成遵守国际规则、适应国际规则、按照国际规则办事的做事方式。中国加入贸易组织且在世界上产生重大的反响且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投资环境、商务环境。核心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承诺,即遵守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的全球经济结构与规则,这个承诺对于全世界来说是重要的,特别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是按照世界规则来办事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经济再发展,也不可能对全球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只有那些承诺规则的国家,才有可能获得发展。在关键时刻承诺按规则办事,对全球扭转对中国的形象与看法,在中国与全球创造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在看来,我国当年承诺遵守规则是正确的。但是,最近以来,很多人对此产生质疑。认为全世界的大部分规则都是西方国家制定的,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应当设法增加话语权,改变这些规则。在目前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不应该提出改变全球规则的看法。首先,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遵守全球的规则,该规则是规范全球市场运作的核心规则,规范全球市场经济的规则。中国确定要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当然要接受全球市场经济规则。所以,不会因为中国变得强大起来后或因为中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后来改变这个全球的市场经济规则。因为遵守全球市场规则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我国提出的遵守“国民待遇”原则,即一个国家要完全平等地对待在其国土上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应该说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做到当年的承诺,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重要的原则。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受到不同歧视待遇的问题还不断地被提出。所以,遵守规则首先不是改变规则的问题,而是学习这些规则与适应这些规则,才能使得中国公正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全球很多市场经济的规则是现成的,可以拿来后根据中国现有的国情进行修正后使用。才能使中国与世界相同的法律框架下共同发展经济。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不存在颠覆或根本地修改全球市场经济规则的问题。另外,从我国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对全球规则进行全面修改。在很多年前,中国的GDP曾达到全球的1/3,而现在,中国的GDP仅占全球的1/10。因此不具备左右全球经济规则的实力,况且,中国的农耕文化与全球通用的国际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不配套,不相适应与兼容。不论在“软实力”还是在“硬实力”方面都不具备条件来颠覆与全面修改全球的规则。主要力量还是要遵守规则。

另外,我们在增强话语权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语言障碍问题。目前世界主要的经济规则主要是英语,中文还未广泛地被接受。从20世纪70年代起参与联合国的会议,常常感觉语言对于中国参与全球的事务,特别是规则的制定上具有特别大的障碍。如新加坡、牙买加都是很小的国家,而他们大使的英文均很好,不仅熟悉英文,而且还熟悉世界规则。中国虽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在全球的许多机构中的影响力还不够,落后于中国的市场。在谈及中国话语权问题时,笔者曾多次谈到,中国在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老农民背着一大袋钱,来到舞台上准备发言。目前迫切需要既通晓国际语言又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来增加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我国争到了发言权确实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但还需要一批优秀的外交官。我们的研究机构、科研院所担负着这一重任。学习规则、运用规则且利用这些规则来趋利避害,减少对我国国家利益的冲突,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时,首先是建立一种规则制度文化。

(二)双赢的企业文化战略

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化的核心是“斗”,这种非契约性的农耕文化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对内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对外是非进攻性、非侵略性。加上地少、人多、资源贫困,更加滋生了内斗文化。如何克服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企业文化发生根本改变呢?确实值得研究。在出口产品时,其他企业如果获知价格后,就会竞相降价来争夺订单,最后产生低价倾销的后果。外国人不仅占到了便宜,买到了价格低廉的产品,还掌握了中国倾销的把柄。不解决企业之间内斗问题,企业走出去将产生相当大的障碍。应当学习西方的企业文化。当问到比尔盖茨,企业竞争能力的具体表现时?他回答,一是高端人才,二是低内耗。高端人才越多,内耗越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就越低。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双赢文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中引入到中国来的。第一次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如果要与美国谈判成功的话,要采取双赢的战略,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与美帝国主义如何搞双赢?但在与美国进行了多年的谈判后,才慢慢地意识到,如果不建立双赢的观念,永远不可能结束僵持的状态。到了谈判的最后两年,笔者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设想自己如果是美国的谈判代表,该如何进行谈判?美国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否会导致一个双赢的结果?经过反复地思考,形成了方案,报到中央,获批后进行谈判,才获得了成功。双赢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被高层领导人所接受。很难忘记1999年11月11日与美国达成协议,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两国代表时,讲的第一句话就是:祝贺你们!美国代表团与中国代表团达成一个双赢的协议。接受双赢文化需要开阔的胸怀与开放的心理。中国企业国际化不能只从本身企业的利益出发,应该考虑到与自己企业相关的企业利益。现在面临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产业链与另外一个产业链的竞争,这个产业链可能是由多个国家企业组成的,另外一个产业链也可能是由不同国家企业组成的,两个多国部队组成的产业链淡化了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地突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哪个产业链能够脱颖而出,取决于那个产业链采取了双赢文化。这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才能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抱成团,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体。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如果没有双赢的理念,在产业链中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积极因素,而只可能成为消极的因素。这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创新的企业文化战略

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有竞争能力。前段时间,美国的媒体进行了一次讨论,议题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即是说,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企业的赢利水平很低,创新需要不断地加大投入,企业赢利水平很低就无法拿出资金来对企业的创新进行再投入。所以在今后改革中要思考如何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成本,使中国企业有更高的赢利水平,是解决中国企业能否有创新水平的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只能够勉强维持生活的话,是无法进行创新活动的。所以改革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税负改革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创新的问题不能落到实处就是因为企业的赢利水平差,无法拿出资金投入到创新领域。第二,中国的教育不鼓励创新,只鼓励模仿。应该使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为鼓励创新的教育。第三,中国的创新基本上是从上到下而不是从下到上的。中国的创新是由政府在鼓励,媒体在鼓吹,但是企业没有真正的动力来进行创新。这样使中国的创新成为口号,成为浮在水面不能落地的东西。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反思。第四,中国缺乏一个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如何打造一个支持金融创新的金融体系呢?是值得重点思考的。第五,中国缺乏创新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产权保护制度。明确中国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中国企业创新的核心问题。这是中国企业蓬勃发展的重要问题。第六,在开放的体系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引进吸收再创新三种。对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以集成创新、消化引进吸收再创新为主。在创新过程中,要强调做自己有优势的部分,没有优势的部分我们更多地做开放性的合作,让别人来做。如果我们不向美国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我们就永远战胜不了美国。创新要讲究开放。

(四)务实的企业文化战略

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是非常务实的。但是最近一些年来,由于一些消极影响,社会与企业受到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出现了一些不务实的态度。如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认为是对中国企业的一种歧视。实质上没有必要将政治因素做为挫折的借口。应当更多地从市场的发展、自身的实力角度来考虑企业遇到的挫折。考虑品牌的问题过多地强调国产化率、为国争光,笔者认为,只要能达到“全球制造”、“世界制造”,拿出全球质量最好的产品,打出全球最响的品牌,才是真正地为国争光。如何排除在口号下形成的惯性与方式,是整个企业乃至国家树立务实文化的关键。务实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了。日本的企业成功秘诀是“严谨、认真、讲卫生”,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些基本问题,谈论中国的创造、中国制造业的高端化将成为空谈。笔者过去关注的一些国际企业都非常务实。如汇丰银行开高管会,原以为会在非常高级的五星级酒店进行,结果是在伦敦泰晤士河边的酒窖里进行。灯光非常昏暗,连靠背椅子都没有,所有高管都坐在长条凳子上。3个小时,讲话时只有一个小方台子。介绍领导只花5分钟时间,直接进入正题,不像中国领导致词要花半个小时。历史文化对于中国企业的进步影响很大。国外企业承受压力、承受失败与成功的能力比我国企业强。中国如何在全球做一个务实的国家?十八大以来,中国出现了很多新气象,逐渐变得务实起来。一个国家变得务实,这个国家就很有希望。如中央规定,在调查研究时,要实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视察工作,不要事先踩点、指定群众发言等。开会念稿子也是一种形式,秘书在开会之前就把会议纪要写出来了。这种僵硬的工作作风是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国家才有希望。脱稿发言能够淘汰掉很多南郭先生。相当一部分领导都不能自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作风入手,务实是今后中国解决更大、更困难问题的开始。(本文作者:龙永图 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