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情绪把控在器乐演奏中重要性浅论

情绪把控在器乐演奏中重要性浅论

在近20年的单簧管高等艺术教学和演奏实践中,学习他人和体会自己勤奋刻苦、徬徨徘徊、初见成效、屡有收获、追求成功的艺术实践过程,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深刻感受中,提炼出“情绪把控的质量优劣,决定器乐作品演奏质量高低”的论点。而本论点所指“情绪”,与广义所指的心理反应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实有内在关联。众所周知,在器乐作品演奏过程中,如音乐会中的独奏、协奏、solo,学习过程中的考试、考级,社会音乐活动中的会演、比赛等,演奏者往往在尝试完成特定的音乐作品时,临场突发的“惊愕、紧张、呆滞、茫然”等短暂情绪便是客观的印证。事实上,这类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的“短暂”情绪闪现,无论对器乐初学者还是职业演奏员乃至经验丰富的演奏家,毫不讳言,都具有“致命的杀伤力”。直接弱化消解,甚至有损演奏者的形象与相应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难言演奏、演出圆满成功。

1情绪失控现象

本论所指的情绪,如前所述,它与广义的心理反应七情中的“恐、惊”有密切的神经关联。只不过,于演奏者而言,本论所指情绪产生时,其心理反应传导出的“惊愕、紧张、呆滞、茫然”等情绪,显然已由精神意象折射、反应为眼神的茫然,手足的无措,肢体的僵硬,配合的失调。尽管此现象仅为短暂的瞬间或片刻或相对较长的时限,甚至中止个人或乐队(团)的排练或“马虎地”继续演奏。即使较为成熟者或应变能力较强者能“老练而巧妙地”遮掩过去,续接、弥合整体演奏,然而,其现场效应,难道还能谈及特定作品的表现力乃至艺术境界的升华和演奏圆满成功吗?情绪外化现象本人也有同样遭遇,多年前的一场学院交响乐团音乐季音乐会,上演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列洛夫最著名的第二交响曲。单簧管演奏者都知道,这个交响曲的第三乐章的开始部分单簧管独奏可以说是单簧管交响乐队片段的圣经。旋律优美,跌宕起伏,对于演奏者的气息控制要求很高。这场音乐会恰逢全国单簧管研讨会议在成都召开,全国高校大部分单簧管教授齐聚成都,都出席了这场音乐会。无形中给我了巨大心理压力。尽管之前充分准备,临场其间,因恍然走眼,见众多师长、同行与亲友就座于堂前,就那一瞬间我居然慌了手脚,幸亏指挥那亲切信任的目光牵引我融入乐队舒缓轻柔的前奏律旋,方才拉回了我的乐思,化解了我的尴尬,避免了一场失误,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至于在教学与演奏中屡屡发生的演奏员“情绪失控”事例,如节奏散乱、音准失控、旋律出错,甚至大脑空白、不知所措而中断演奏等事件,不胜枚举。以上情绪外化现象,并非仅器乐演奏者独有,大凡各行业、各界各层级人士均时有发生。某市,多年前的一场晚会,一位新任官员上台致辞,当他站立于舞台中央时,霎时,灯光骤亮,聚光灯焦聚其身,当刻,如被电击一般,他竟木然呆立台中近一分钟,一句话也没有吐露出口。据后来这位官员自述,那骤然间暴射的强烈光束,灼热了他的全身,空白了他的大脑思维......冷静分析,扪心自问,上述现象是基于什么原因呢?反常状态究因,我认为,这涉及心理素质层面的问题,是主体(演奏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客体(环境)的条件反射而形成的精神意象外化动态。众所熟知,“竞技状态”这一词语是体育运动的专属。我们不妨“借移”比较,试想,在演奏过程中的“临场状态”难道不相似于“竞技状态”么?偏偏音艺界人士总是那么自诩“艺术升华境界”的高深雅致。但在我看来,其演艺(奏)过程不也是借助技术手段去体现完成特定作品的主题意韵么?所以,我认为,任何演艺(奏)者在临场过程中均是一种艺术手段展示的“竞技”表现形式。与乐队(团)配合,与观众呼应,与自我的能力、修养“竞技”,又通过“竞技”提高自我的艺术修养,完善作品的主题表达、完善演绎艺术作品,通达作品的艺术境界。所以,我们不必忌讳,更不可否认技术与艺术的联系性和互融性。特别需要明了临场状态的反常现象,即因大多数演奏者在技术层面存在如基本功不扎实、演奏不熟练、对作品理解不到位、音乐感觉较差而不能从技术层面传递、过渡至艺术层面对作品的内涵挖掘、演绎、丰富、升华,当然也就伴生紧张怯场、恐慌惊诧等反常状态的发生。显然,上述析议是基于演奏者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角度而探源。而造成“状态反常”现象的缘由当然更有其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的理论依据,比如心理医生为此现象解释的人体“大脑压力区”“大脑记忆区”“记忆缓冲区”“交感神经系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对演奏者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理反应”“心理暗示”“神经传导”的影响而形成上述“反常状态”的观点当然是科学的,应当铭记不忘的科学常识吧。可是,我宁肯“忽略”这些已被证实的理论依据而“强化”缓解、消除、杜绝临场“反常状态”,竭力追求演奏实践中的理想状态,以达特定音乐作品的艺术表达最佳效果。这就是关联如何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思路及方法了。

2情绪把控修炼

首先,得了解“把控”一词的释义。百度百科的解释:“把握、控制。指有组织、有计划、有标准地完成某项活动或工作,表示有很大的信心和很强的成功机率。”就词语含义、语境实质而议,“把控”固然指相对的权力组织、权威机构或一定级别人物的指挥统筹,掌握控制行为。然而,汉语的博大精深,内涵外延精义,必然是多元化的,不囿于狭隘的理解。我们是否可以“挪移活用”此词语之语境为音乐艺术园地生花添彩呢?如果器乐演奏者能够“有组织、有计划,有标准的……”策划制订相应方案,有规律可循地实施推行于器乐演奏的艺术实践中,那该是多么美好的新事艺举啊。而在教学与演奏实践中,对于如何克服本文所列的“反常状态”种种表现,各院校师生、各院团乐员谁不会举例出诸多常规的教条款项来呢?我则认为:与其机械性地套用他人总结的克难解困方法,不如在“共性”教学与受教的基础上,发掘“个性”的自我“富矿”,根据自个儿的特点,做好前述“把控”的“个案”计划,对自己进行素质判断,全面评估,综合分析自身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音乐感觉、艺术潜质”“演奏技术、学习态度、心理承受、应变能力”等。进而针对自身素质的优劣,水平的低高,围绕学制年限,专业性质,器乐类别,实践感受,目标明确,时段分明,作品明细的制定出个人“短、中、长”期规划,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信念与决心,向着成熟、优秀的音乐教育家、演奏家的目标奋进!紧随跟进的则是最艰巨的目标实施,不容半分虚假与自欺,以“勤、苦、韧”的学习态度,“实、稳、狠”的基练干劲,“活、灵、巧”的学习方法,“谦、恭、礼”的学养仪态,“严、亲、和”的治学师德,“真、善、美”的艺术追求,做好“两大板块”,即文化知识与器乐演奏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级升,全力将自己锤炼塑造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器乐演奏者,直至在不断进取的艺术教育、器乐演奏及社会音乐活动实践中,展示才华,突显个性,突破常规,创新特色,贡献力量。

3结论

试想,在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及基本功得到全面提高,在逐步完善地从量变到质变苦练的器乐演奏者(家),还愁于不能把“惊愕、紧张、呆滞、茫然”的外化意象转变为“宁静、轻松、灵动、清爽”的神态么?还担心不能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炉火纯青地把控情绪,将特定音乐作品演绎得出神入化吗?本文自提出论点,到提供论据,再略举实例,至点明解决问题的思路,都偏重于较为“宏观”议论,尤其在后部分“情绪把控修炼”一节的内容中,更是不着笔“微观”细例。大约这就是本文有别于同类文论之处吧?正因如此,或许这也是本文的“独到”吧?无论如何,这正是笔者的一种行文尝试。

作者:邓黄河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管弦乐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