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优质护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效果

优质护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临床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模式所能收获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56例乳腺癌化疗患者,在全部患者知情下,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依据患者接受护理方案的不同随机分组,给予对照组28例乳腺癌化疗患者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28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优质护理。统计分析2组癌因性疲乏发生情况,同时调查分析2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无疲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临床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模式,可实现降低癌因性疲乏程度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优质护理;乳腺癌;干预效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56例乳腺癌化疗患者,在全部患者知情下,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依据患者接受护理方案的不同随机分组,对照组28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58.01±2.82)岁;婚姻状况:未婚5例,已婚23例。研究组28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58.03±2.79)岁;婚姻状况:未婚4例,已婚2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可比性甚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乳腺癌诊断标准,且经病理学已确诊;②无化疗禁忌证;③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排除标准:①精神病史或沟通障碍明显者;②以往存在其它恶性肿瘤者;③心脏、肝脏等重要器官存在明显功能障碍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乳腺癌知识介绍、化疗目的以及实施周期、需患者配合化疗相关事项等。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模式,具体如下:认知行为干预。在患者住院期间,在责任护士指导下进一步强化患者对乳腺癌病因、症状表现、化疗方案如何实施、可能引起的不适症状等全面知识加以宣教,帮助患者熟悉相关知识,纠正其错误认知,便于在日常护理中可自我察觉不适症状的发生,及时加以干预,使其更为信心战胜疾病。心理社会干预。通过责任护士与患者之间一对一的有效交流,为患者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责任护士多倾听其真实想法,根据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针对其不安情绪症结所在加以针对性干预;此外,日常生活中辅以必要的康复训练,强化肢体活动,叮嘱患者养成步行30min/d的习惯,为化疗提供良好的身体准备。用药指导:化疗药物的剂量、浓度等务必遵照医嘱正确给药,化疗过程中强化药物滴注情况的监督,注射部位的选择应以弹性佳且粗的静脉为主,给药时间应避开患者饱餐与空腹状态两个时段,此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用药前后均需要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一旦患者出现呕吐以及其它明显胃肠道不适症状时,应及时给予患者合理剂量的止吐剂,并报告主治医生,进行后续处理。毒副反应及对症举措。责任护士应定期提醒患者复查血象,视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升白药等相关药物;提前向患者说明化疗会引起脱发,并告知其停药后会自动生发,切勿造成过于担心,可通过戴帽子、佩戴假发等方式改善自己的形象。

1.4观察指标

(1)癌因性疲乏发生情况比较。癌因性疲乏发生情况分为四个标准:一是重度疲乏,二是中度疲乏,三是轻度疲乏,四是无疲乏,主要利用建议疲乏量表加以评定。(2)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自制调查问卷并由专人负责调查,全面评估2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对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并行卡方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癌因性疲乏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无疲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研究组生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化疗存在明显毒副作用,临床认为辅以必要的护理干预尤为必要,可更好满足患者需要[2]。优质护理模式是对常规护理的进一步细化,为患者更好服务,使得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仍能拥有最佳的心理状态、躯体状态,扫清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的障碍。本研究运用优质护理模式加以护理干预,在责任护士的帮助下,患者能够更加积极、更加坦然接受化疗方案,更加主动配合化疗,生存意识更为强烈,进而对加速患者康复进程、改善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正向的。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无疲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生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优质护理模式在降低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方面以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均可收获可靠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友娣.优质护理干预在提高乳腺癌患者围化疗期生命质量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16,29(14):185-186.

[2]吕晶.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在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中的临床作用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4):229-230.

作者:蒋风娟 单位:夏津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