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优质课程建设范文

优质课程建设全文(5篇)

优质课程建设

第1篇:优质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有害气体控制工程;教学方法

2018年教育部制定《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2],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2019年中央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3];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4]提到“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有害气体控制工程”课程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必修课,位于大学教育阶段的第六个学期,主要针对大气污染物中的气态污染物控制和治理而展开。设计具有时效性、先进性和衔接性的科技案例[6],还通过明政策列标准,摆事实观成效(图1),增自信强责任,将我国对大气生态环境所做的努力、进行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看到我们国家天蓝、山青、水绿,政通、国富、民强,培养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未来环保工作者,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自信心。

1专业知识资源

通过挖掘课程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资源亮点,如吸收过程、传递过程的知识体系中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等哲学观点[7],在填料塔、湍球塔等领域进行研究的时钧先生爱国爱党、治学严谨、一生从教、甘当人梯,这些科学家教育家的感人事迹和高尚道德,均可成为专业知识中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2设计科技案例

针对特定章节,可进行科技案例的设计,比如以光化学烟雾为引发点,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说起,到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及影响,再到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引出“蓝天白云中国梦”,可借助布置任务、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归纳思维导图、制作ppt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能动地去学习,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明确价值,提高环保意识,提升责任感。

3明政策列标准

在讲授大气环境标准、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以及二氧化硫控制、氮氧化物控制、汽车尾气净化、VOCs控制等相关内容时,可通过分析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相关标准的发展,以及分析我国环境政策的推进和深入,让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分析,看到我国政策明确、标准严格,增强法治意识。在讲授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相关内容时,先是通过引用的古文“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让学生了解到,从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朴素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铺底色润素养,让学生知道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和建设。然后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来引出生态文明思想,从我国生态环境部在2019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现场的《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8]所指出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展开。被称作“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9]提到“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并结合历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让学生看到我国大气污染逐年好转的切实信息,这是我们国家交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答卷。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政策和标准,让学生看到我们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决心和信心,对维护生态环境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让学生看到我们国家有勇于担当的大国胸怀。

4摆事实观成效

在讲授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及污染现状相关内容时,引用我国生态环境部历年来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及《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采用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寻找数据、分析趋势,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看到我们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长足进步,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了解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现状,让学生感悟到我们国家的进步和决心。在讲授二氧化硫控制和氮氧化物控制的相关内容时,通过让学生查看每年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可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们自己分析近年来的污染物排放数据和酸雨改善的情况,然后结合《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所指明的“中国酸雨分布格局总体保持稳定,酸雨面积呈逐年减小趋势。2013年,全国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0.6%,2018年已降至5.5%,降幅近50%”,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我们国家政策的行之有力和行之有效。

5总结

第2篇:优质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主要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目前职业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严重忽视了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作用和渗透,也就无法提升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实效性。曾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且形成一定的协同效应[1]。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师应该主动强化专业课上的思政建设,积极探究好的建设途径。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性的将一些与思政元素相关的内容融入至课堂教学之中,全面促进课程思政的发展与改革,以此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将课程思政的建设与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课程高度结合,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锦上添花,促使职业院校早日完成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一、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顺应社会发展新态势

课程思政主要指的是以全员、全方位、全程的角度构建育人格局,并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进行,以此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众所周知,立德树人本就是教育的根本与核心,更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旅游管理专业展开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职责与各科理论知识进行贯穿,并与课程教学过程保持着一定的契合性。结合当前职业学院的学生发展特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系统性设计课程,秉着盐溶于水这一原则,对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建设进行强化,不仅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还要提高教育质量,加深课程思政建设,从而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空间与时间。在新时代背景下,全球逐渐朝向信息时代前进,人们获取各种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内容十分丰富,同时也不受时间、空间与语言的限制,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世界风采的生活。对于信息来说,人们不仅是接收者,更是一名传播者。另外,随着时展国门打开,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接踵而来,为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和文化的影响,人们必须要具有较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辨别出哪些是有效信息,而要提升个人的信息辨别能力,不仅对自身知识有着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拥有正确的思想意识以及道德标准,并将其作为强有力的发展后盾。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前景和潜能。课程思政逐渐成为提高我国教育质量与内涵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能够培养更多应用型式的旅游专业人才,实现我国旅游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就要全面彰显我国旅游专业的优势和魅力,在专业教学中灵活结合思政元素,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身为一名一线教师的主要职责和义务[2]。

(二)结合学生个性化需求

职业学院的旅游专业学生作为该行业今后发展的“新动力”,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行为特征。当下的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00后,他们接受信息的形式与内容,更倾向于求新存异,虽然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但却缺乏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简单来说就是在完成一项事宜时,缺少相关计划。另外,因为受到专业影响,所以很多该专业的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有着较强的了解欲望和好奇心,且敢于实践和尝试新鲜事物[3]。其二,思想觉悟。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十分和平的年代,没有经历战争时期人们经历过的苦难和贫穷。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新时代学生的责任意识较差,对于我国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文化的认知大多数都停留于书本上以及文字的介绍。然而这一现象,恰好影响了我国旅游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和继承。其三,职业道德。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很多学生更适应快时代生活,且喜欢新潮文化,自我意识较强,缺少一定的奉献与求真精神。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行业,其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更需要具有担当意识且不对贵贱进行歧视的人才,同时对这一行业保持高度认同。在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不仅能够培养出技术精湛、积极进取的人才,还能对人才弘扬革命精神、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进行加强,从而促使其主动提高自己的务实精神以及服务理念,以便更好地与新时展相契合[4]。

(三)全新的旅游发展形态

多重特征与全新时态的旅游行业对未来从业人员提出了全新要求:首先,当前的旅游行业更倾向于大众旅游,通过观察旅游这一行业发现,国内旅游市场排在世界首位。换言之,就是我国具有十分庞大的客源市场,在传播文明与文化交流中,旅游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含有丰富的内容。红色旅游督促了人们对当下的幸福生活给予珍惜,以及提醒人们勿忘革命精神,并加以弘扬。其次,上文提到我国拥有着非常庞大的客源流,并且还是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之一[5]。另外,前往中国的外国游客也在不断增加,身为一名旅游从业者,有义务将中国精神展示在外国友人面前,让他们了解什么叫做中国精神,为“客人”讲好中国故事。最后,我国旅游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有一定的“错位”现象。虽然大多数职业学院都开设了与旅游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但学生步入实际工作岗位后,从事导游讲解工作,操作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6]。

二、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实际教育教学落实待推进

各大职业院校在时代的发展下,已经逐渐意识到思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要求,但在实际行动上,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两张皮”,并没有实现全面融合,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并没有针对思政建设与课堂结合这一内容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门在2020年上半年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对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进行了明确,且对课程思政体系的设计和专业特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更多要求。

(二)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待提升

因为大多数职业学院的旅游专业教师没有意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无法对学生展开正确引导。另外,甚至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建设与自己所教授的专业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学生只用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即可。因为教师自身的课程思政建设就相对薄弱,所以在教学中会着重避轻,简单来说就是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忽视了课程思政的建设,或者是将课程思政的建设一笔带过。

三、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耦合点

优化课程体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因此,教师在展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必须要结合时展需求,合理制定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充分挖掘其中含有的育人资源以及与思政相关元素,并使用恰当的方式将其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从而落实立德树人与专业知识教授的双向任务,以此培养出与新时代需求更加相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也就需要教师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和大纲时,视思政元素为除了专业知识之外主要的课程内容,并因地制宜地将其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突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优势,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比如,以《旅行社经营管理》与《现代饭店管理》为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使用相关案例教学,或者是直接将一些优秀的旅行社和饭店负责人邀请至课堂,为学生传播正能量的企业文化和精神。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对思政教育的感染力进行体会,以此实现教书育人这一目的。又或者在讲解《旅游地理》时,教师除了要讲解我国各大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之外,还要将一些名山大川的美学价值传播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成为一名美的传递者与创造者。

(二)强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思政教育的着力点

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因此,职业院校要主动打造一支专业的思政建设教师队伍,再让这支队伍的教师辅助其他专业教师完成课程思政教育,其中就包含旅游管理与服务这一专业。另外,职业院校还要定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进行思政建设培训,让其成为一名合格的课程思政建设者与实施者,从而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以及育人效果[7]。首先,身为一名教师,应该主动成为课程思政的引导者。为了能够潜移默化的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中,教师就要正确认识到课程思政下的育人理念,主动学习思政内容,以此优化自身思政素养,从而不断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利用自身高尚的师德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感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航人。其次,全面深化且优化课程思政教育方式的改革。要想能够进一步落实课堂思政的建设,教师可以将与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相关的思政内容进行提取,将其设计成典型的教学案例,科学制定与思政教学要求和标准相关的教学教案、教学案例等一些资料,高效完成课程思政建设。

(三)以解决学生所关注的实际问题为思政教育的核心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促使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进行衔接,可以利用分析或研讨的形式对社会存在的现象展开探究,适当的为学生提出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感染力,优化课堂教学质量。通常来说,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些国内、外的时事,并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实际问题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为思政教育建设提供更好的机会,以此优化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比如,在学习与旅游企业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时可以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让学生知道,今后步入岗位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应该全方位树立诚信、责任、守法等意识,还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管理责任以及经营责任,为良好的企业形象奠定基础。通过深入剖析企业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必备的职业精神进行培养,如守法精神、合作精神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探究他们的难点问题以及热点度较高的问题,全面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政治观,强化学生的判断能力、问题解决和分析能力[8]。当职业学院在评定奖学金、干部团队以及入党申请等一些与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时,不仅要秉着透明化原则,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思政素养展开综合考虑,主要是充分展现了课程思政育人的整体效果。除此之外,大多数职业学院的学生都非常关注毕业就业等问题,学院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且对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大力扶持,以便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展开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结合旅游管理这一专业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理实一体、素能本位、合作共赢、主体多元的人才培养有效模式,在专业课程实践、校企合作教育中将思政课程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强化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思政教育和企业专业人员应做好合作和协调,针对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建设路径方面的具体措施进行探索,转变思政教学和专业教学之间各自为政的状态,促进旅游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实施,推动课程思政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五)创新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专业教学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应结合课程标准将思政元素融入进去,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其中任务化教学以及项目化教学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教学时如果不能重视学生认知特点,忽视学生实际需求与兴趣,单纯运用灌输方式讲授,将难以使课程思政建设获得明显效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这一专业具有一定实践性特点,因此可以将项目化教学方式运用其中,并且在项目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思政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设计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需关注课程思政切入点和融入方法,将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有效结合,让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学习到思政知识,进而保证课程思政在实施时的整体效果。

(六)将社会服务作为基本导向展开责任教育

在进行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景区中进行讲解活动,锻炼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学生沟通表达水平与知识素养,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行业认识以及社会服务多种能力,并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思政教育,强化自身服务意识与责任感。学生展开讲解活动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名人馆、博物馆等知识内容的了解,也能产生深深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逐渐增强文化自信,并且将这种自信内化于心,体现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上。对于课程思政来讲,其属于新形势下改进、加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三全育人得以实现的保证。组织学生展开讲解活动,可以促进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使价值观教育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旅游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整体培养水平的提升。

(七)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反馈工作

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反馈工作的实施,科学开展考核工作,由原本知识考核评价逐渐向道德+素质考核评价体系转变,形成多维评价体系。其中考核评价机制以及制度保障为课程思政建设得以推进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应结合专业课程建立合理、完善学生思想政治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实现职业道德的不断发展。考核在开展时,从频次上来讲,应改变以往期末、期中考核模式,基于政治思考角度、课堂表现、思想道德素养进行思考。从考核内容上来讲,考核时不应单纯关注学生技能、知识,也应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实践能力。从考核主体上来讲,除了运用教师评价方式,也应将小组评价、学生评价融入其中,使几者之间进行有效结合,进而使学生能力、素养得到更全面的评价,进而为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和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供参考,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效果。

四、结束语

第3篇:优质课程建设范文

(一)突出旅游管理课程的专业性

高职院校关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普适性,包括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游英语一级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等等课程。由于高职教育具有本土化和实用性特点,因此在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上,要根据当地的旅游资源对于课程进一步细化,以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在课程教学方式上,可以通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在竞争意识中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旅游管理专业除了导游服务技能之外,还包括饭店服务管理的培养。那么旅游饭店管理就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门方向课程,即饭店餐饮服务、饭店客房服务以及饭店食品营养卫生。在教学安排中,可以将该课程氛围前厅、客房、总台接待和商务服务等等部分展开教学,以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灵活应对各种实际问题,以使自己逐渐由专业化向复合型转变,以尽快地融合到工作环境当中。

(二)突出旅游管理课程教育中的职业道德规范培养

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一些学科与国际已经实现了接轨。根据国内外在学科内容以及逻辑性安排上,可以提高学科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并且在课程安排上,将课程内容与实践相融合,以使高职学生更能够适应学习规律,并掌握学科重点。考虑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特点,在教学中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与旅游专业相关的各项政策法规,更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熟记于心,以利于学生毕业离校后走入职业岗位能够自我约束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步入职业生涯,首先从事的工作往往以接待服务为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综合素质,可以为旅游行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也为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扩宽了道路。特别是直接面对国际游客的时候,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能够突出旅游专业的教育特色。

(三)旅游管理课程要与相关学科相互交叉,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鉴于我国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文化旅游项目的日渐突出,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设置上,迎合了旅游行业时代性特点,将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等都设置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领域中作为辅助学科。以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够适应现代旅游服务业。另外,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往往会在一线从事旅游服务,其职业性质决定工作中接触面之广。为了能够很好地适应旅游行业各项服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作为培养基础,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但具备了知识性和技能型的人才标准,而且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所提高。也就是说,从事旅游服务是一项综合性职业,除了职业技能之外,还要有属于自己的才艺,并将其运用到旅游服务当中。在授课形式上,可以在景区安排才艺展示的舞台,让游客感受到当地的人文气息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职业创作灵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通过与当地旅游行业合作,当学生参与到旅游服务行列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能够对于当地的旅游文化、旅游景点以及习俗等等都有所掌握。

二、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要符合市场化需求

(一)将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教育始终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就要面对社会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其所从事的岗位要求中,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较高的职业技能型和实用性,并能够与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鉴于就业是高职学生接受教育的最终目标,那么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将就业指导贯穿与高职教育当中。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不但实践性强,而且已经呈现出就业人才需求量大与专业人才就业难的矛盾态势。高职院校此时就要对于市场人才需求的质量标准进行深入考察,并加以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以根据该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地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以利于及时地向社会输出优秀的实用性人才。

(二)端正学生的择业观念

虽然旅游行业快速发展起来,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轻松就业。随着旅游行业规范化管理,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那么行业竞争的同时,也展开了人才竞争。高职院校的学生要使自己适应于人才市场竞争,并提高竞争力,就要使自己所具备的资质符合旅游人才标准。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就有必要将职业教育渗入到每一门课程当中。比如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可以将课堂创设为应聘考场模式。由于面试都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模拟面试,让学生以英语口语展开对话。学生不但熟悉了面试现场的英语对话模式,而且还加强了面试应聘技巧。在课程的最后,教师还可以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就关于面试的问题与学生用英语展开讨论。如此一来,学生就会逐渐了解自己的就业能力,并会更为深入地探讨应聘面试成功的技巧,以使自己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三、结论

第4篇:优质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高等教育教学创新

一、“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时代脉络

1.“互联网+”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涵。自2013年以来,随着实体经济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我国在宏观调控上开启了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要特点的新一轮操作,旨在去库存、去产能、去僵尸企业,实现对相对紧缺物资部门的投资、提高有效需求的有效供给等。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时代内涵,“互联网”经济在我国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以稀缺的各类市场要素资源的配置为例,互联网的参与可以更为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稀缺资源,加快促进资本、技术、市场、土地等资源的均衡配置。因此,工商管理课程的革新作为一种高等教育领域的命题。理所当然地应当服从于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这种来自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供给侧改革,去促进实体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2.“互联网+”重构了工商管理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源于工业时代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无论是在文化适应力、实践指导性等角度上还是在管理知识的文脉延续上,它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缩影。然而,当互联网经济产生以后,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市场,传统的以西方为中轴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正在发生一些悄然改变。例如,我国以林毅夫教授为代表创立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就提倡发展中国家应当从“经济结构优化”入手反思和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当然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经济结构的优化、供需结构的均衡、资源配置水平的提升都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

3.实体经济的低迷需要企业实体引入互联网相关管理知识。传统工商管理知识体系尽管也有涉及到互联网内容,但没有真正将互联网作为一种颠覆性、系统性、重构性、思维性的知识对待。在实体经济方面,我国设定的2019年经济增长目标为6%—6.5%,从经济实际运行来看前三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6.4%、6.2%、6.0%,且市场需求端消费、投资增速均有所放缓,1-10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2%,增速比1-9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增速在低位徘徊。这表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整体上仍处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阵痛期”,再加上经济周期下行、与美国“贸易战”结果尚不明朗等因素,我国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于实体经济及高等教育来讲,快速补齐互联网知识,主动适应互联网经济变革潮流,是走出低迷的一个捷径。

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导向

1.课程设置应突出实用性方向。工商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实用性导向十分明显的学科,该学科专业的“互联网+”背景知识的设置必须将“实用性”作为最重要的属性,以引导学员解决突出的现实管理问题例如如何提升活动的组织能力、如何将枯燥的课程理论内容跟现实的经营管理联系起来、如何降低经营成本、如何确保质量管理、如何改善与客户关系等,因为这些现实迫切待解的企业管理问题制约着企业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能力。在这方面正如所指出的,我们“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实用性原则”甚至是“实战性”原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2.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中观层面上,互联网知识融入到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方面,应当着眼于当前我国面临的最大经济命题即“供给侧结构改革”。特别是职业大学来讲,能否搭乘网络经济红利、实现教学研发创新专业技能升级是开展教学时应当考虑的一个核心。互联网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信息对称、配置市场资源上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最为根本的动力机制。“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或者说市场资源,在设置工商管理课程时应当围绕着有利于贴近企业实际情况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展开。

3.有助于促进创新创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核之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即通过制度要素的参与激发社会大众的创造力和活力,去实现熊彼特所说的那种“内生价值增长”。“互联网+”时代,随着政府对社会劳动力的培训、再就业的扶持、“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政策等的扶持,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优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实施课程设置优化时,要以有助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原则。

三、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实践策略

1.项目化的课程设置策略。“互联网+”时代,包括工商管理课程在内的任何学科、任何知识门类都在面临着深刻的转型,转型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知识的跨界性、跨学科性,即知识资源在围绕着特定应用场景方面在发生着频繁的排列组合。例如,以管理学课程为例,传统的“理论授课——学习答问——考试”式的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企业经营管理。因此,可以在互联网以特定区域、特定企业、特定学术专题等为具体的项目,以解决该项目面临的具体工商管理问题为导向系统教授各类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比如说,可以选定《XX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这样的项目内容课程设置,专门、详细剖析该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方面的现况、制度要求,并让学生观看视频,就课程相关知识理论进行讨论并提出管理建议,具体化地为该企业如何实现经营管理的准确定位出谋划策,从而实现教学知识的实战化。

2.“翻转课堂”式的课程教学设置策略。“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于各种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教学技术、教学载体、教学组织、教学社区等,跨地域、跨时空、跨主体地由学生先开展自主学习、微课学习、点菜式学习等,再由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最大的优点即在于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将自主式教育带到了一个现实路径上来。对于工商管理课程设置而言,不同的学生受众存在着差异化的知识诉求,因此教师及教学管理者们可以结合管理学实训技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广“翻转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3.产融结合式的课程教学设置策略。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产融结合”指的是一种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常见的表现形式如分布式协同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是一种直接将基础的学术研究、教学课程与产业经济、企业管理、市场等结合起来的产业组织形式。如上图所示,“产融结合”的莱茵模式较为与我国市场环境接近,因此在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实践方面,可以大胆引入“产学研官金融”这种类似的复合型知识课程,例如可以向企业提供综合性、复合型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协作管理、协同创新与研发等前瞻性课程知识,从而对我国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等提供积极的帮助。

结语:

当前阶段,“互联网+”已成为新的经济业态,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形态。对企业而言,掌握了互联网管理知识的员工有利于为企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等提供智力资源,但是从工商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情况来看,我们在看待互联网方面还缺乏深刻的逻辑,存在着诸如培养成果评估不成熟、互联网思维不足、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陈旧、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偏离实际等突出问题。本文基于互联网经济潮流下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现实,对工商管理课程的设置创新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希望有利于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冯俏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J].金融经济,2016(2):13.

[2]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0(1):1.

[3]朱澳拉.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决策与信息,2016(4):78.

第5篇:优质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边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创新研究

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旅游业兴起,并使得社会对旅游业管理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品质的提升,社会对旅游业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革自身课程设置,让课程设置满足大小教育、培养目标,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优秀旅游业管理人才。

一、目前旅游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项庞大经济行业,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交通出行、购物消费、订购住宿、餐饮娱乐等,都逐渐成长为各大旅游行业发展的经济产业链,在优化消费环节、降低成本费用的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消费旅游产品,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业从业者服务于旅游项目。2014年,我国的旅游来往人次达到了36亿之多,其中国内旅游业收入达到了3.4万亿元,且这个数目在近年来还在持续增长,可见旅游业目前十分吃香,甚至带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为社会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围绕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为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在目前多变的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应对市场变化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是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的最终结果。该类人才在具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在旅游管理岗位上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在党的领导下,执行党的经济旅游发展路线与方针,积极参与旅游业项目工作,自觉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能够自觉接受旅游管理行业分配工作任务,并且能够掌握导游、旅游区管理、旅游购物向导等专业基础,且拥有积极的上进心,能够遵守基本的社会从业道德,行为习惯良好,具有团结协作等基本理念。

三、边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边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定要在边疆地理条件、旅游业所处环境、着重培养适宜本地旅游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的前提下合理科学地安排专业课程学习。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学习,也应该注重全国统一课程的设置与安排,特别是信息技术、英语、政治、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以及地理的学习,切不可疏忽基础知识的教学。边疆高职院校更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精选专业课程。根据市场、社会的需求,合理调整学校课程结构安排,使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选修课程均匀安排,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其他领域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且适当增加实践操作课程的课时。

四、边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

就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而言,作为边疆的高职院校,该校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特色、风景优美的地理条件,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制定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安排,输出不少旅游管理业高端人才。并以自身旅游业作为参照物,开设实践操作课程,使学生深入到旅游业学习当中,充分体会旅游管理专业的真正含义。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