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互联网+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

互联网+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高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依托“爱课程”平台建设独立SPOC课程,并充分运用课堂派、慕课堂等网络教学管理工具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在保留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又能加强师生的课内外沟通交流,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独立SPOC;网络教学工具;教学质量

1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快速渗透,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生物学课程特点是知识点多,内容抽象、琐碎,难以记忆,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只有将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传统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方式的不足

在传统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以线下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主,教学流程一般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布置作业”,以教师口头讲解为主,该模式过分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听讲记笔记都是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其次微生物与动植物不同,内容相对抽象、枯燥,系统性不强[1],微小的细菌、病毒等必须在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形态结构,在引入PPT(PowerPoint)辅助课堂教学之前,仅依靠教师口头描述,学生想象和接受的效果不佳。引入PPT辅助教学之后,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分依赖PPT,从“照本宣科”走向“照PPT宣科”,借助PPT讲课极易忽略板书,导致讲课节奏过快,学生记笔记速度跟不上,课堂容量过大[2],反而降低教学效果。第三,教学效果检测时间滞后。面对面的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虽然可以在课堂上间或穿插一些师生互动的问答环节,但因时间短暂,师生间往往还是缺乏足够有效的沟通,所以教学效果一般只能通过作业情况来了解,而作业在教学流程中是最后一个环节,难以及时掌握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第四,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而教师的讲课内容以及教学进度却是一致的,不利于因材施教。

3网络化教学模式的不足

在“互联网+”发展下,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国内外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概念与方法不断出新。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等形式越来越受到青睐。但在MOOC的使用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诸如学分不受认可、制作成本高,尤其学习者完成率低的问题更为突出[3]。既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信心,也有损教师教学和维续网络课程的积极性。SPOC可以实现MOOC与校园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4],被认为是“后MOOC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5],但与MOOC学习一样,在线学习过程全靠学生自觉,有些学生会经常忘记作业截止日期,不能按时提交作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数据比较滞后,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醒和预警。此外在线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受课外因素的干扰较大,尤其是平台技术故障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产生明显消极的影响。无论是网络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都存在明显不足,如果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6]。基于以上问题对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利用独立SPOC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尝试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以期取得一定的应用经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4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措施

4.1依托“爱课程”平台,建设微生物学网络课程

首先依托“爱课程”平台建设《微生物学》的独立SPOC课程。完善课程的相关网络资料,包括完成课程团队设置,课程介绍页、总成绩构成及考核形式等,精心准备教学单元内容的PPT、配套的单元测试试题、各章节复习思考题等,上传至相应教学单元区域。梳理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然后进行合理分解,录制、剪辑教学微视频61个,上传至课程平台作为网络教学的重要内容。及时参与讨论区的活动。在网络教学环节中,讨论区是学生和老师实现互动教学的主要交流区,在“老师答疑区”学生可以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提问,老师可以在线回复,在“测验作业讨论区”及时就学生在线测试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这些交流有效打破了传统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时间的限制,增强了重要知识点的课后学习巩固,且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而且对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在“综合讨论区”针对学科发展前言知识拓展设置一些讨论话题,如在学习病毒与亚病毒知识时结合病毒的流行及时推出关于“之我见”的专题讨论,针对病毒的生物学特征、流行特点、预防措施以及特殊时期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为社会做贡献等等方面进行专题讨论,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4.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网络与课堂教学课时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设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安排,合理分配网络、课堂教学的课时及内容。随着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方面加大了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力度,缩减了专业课程的理论课时,在此背景下微生物学的理论课时从56学时缩减为48学时,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首先重新修订课程大纲,突出重点、难点,将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如微生物的生态、分类与鉴定等调整为自学内容,其次在教学视频中紧扣大纲,抓住重点,讲透难点。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通过独立SPOC网络课程每周定期视频教学资料,布置作业,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学生按照时间节点要求观看视频、提交作业并参加讨论。进行教学改革之前,因为缺乏监控机制,自学的内容很难确保每位学生在课后百分之百完成学习。进行教学改革后,将自学章节的内容也作为网络学习的一部分,与其他章节一样规定学时,布置单元测验和复习题,通过测验成绩和学习记录可以检查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进行提醒,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3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形式

首先在开课前合理利用多种课堂教学管理工具,建好课堂管理课程,如在SPOC中建好各个教学班级的慕课堂,通过课堂派建好微生物学课堂,课堂码学生即可加入课堂。课前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及应达到的要求通过教学管理工具公告,规定必须完成的学习内容;提前学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学习更有积极性和目的性。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老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的形式,改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利用课前的思考题作为切入点,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楚、讲透彻、归纳好,以重要知识点为主线,相关知识点的随堂测试为手段,在课堂上检验当堂课的课前、课中学习效果,并做好测试分析、解答,通过慕课堂或课堂派的统计工具,展示随堂测试的汇总情况。包括测试提交人数、已交名单、未交名单、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等,这样使学生清楚自己在教学班群体中的学习情况。通过检查签到榜、答题榜、讨论榜可以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一目了然。另外在课堂派中抢答题和讨论题,在资料区设立一个自主学习笔记展示区,将规定章节的笔记拍照上传,对抢答正确率高、积极参与讨论、学习笔记做得好的同学分别给与奖励,作为期末总评成绩加分依据,此外可以在开课之初设置专题讨论,让学生对教学方式进行选择或讨论,提出自己对课程学习的期望以及自己喜欢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老师的教学方式随时提出意见或建议,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法,收到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业完成率及正确率大大提高。

4.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细化过程性考核指标

教学改革之前微生物学的课程考核主要以平时作业占比30%和期末考试占比70%进行总评计算成绩,平时作业以提交的课后思考题书面作业为依据,形式比较单一,容易出现抄袭情况,错误答案相似率极高,以此为依据会有失公允,而且学生易养成惰性。教学改革后总评成绩以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进行计算,细化过程性考核指标。收集学生的学习痕迹,将平时成绩细化为签到情况、随堂测验、单元测验、课堂抢答、随机提问、参与课堂讨论和线上讨论、完成课后复习思考题、自主学习笔记等多方面,改变了单一的平时成绩计分方式。今后还可以尝试改变考核比例设置,加重平时过程性学习的比例,将平时成绩调整为40%或50%,以期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高度重视。

5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对《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达到了以下几点效果:(1)通过网络课程建设,优化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有限课时的课堂教学效果。(2)通过独立SPOC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线上学习质量,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3)通过细化过程性考核指标,探寻出了合适的课程考核方式。从近两年生物技术17级、18级学期总评成绩来看(见图1),教学改革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效显著,70分以下比例明显减少,90分以上的比例显著提高。

6总结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既保留了传统教学所具有的面对面互动交流优势,又可以有效促进移动式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保持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仇笑笑.混合式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9(11):41-43.

[2]吕宏宇.探索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新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4):54-55.

[3]戴丽丽,李群.MOOC:撬动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支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23-26.

[4]李泽,张月芬,李晋芳,等.后MOOC时代:SPOC变革传统高校教学[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10):66-68.

[5]张葳,高涵,冯林.后MOOC时代在线课程SPOC模式的应用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0):187-190.

[6]刘冰.基于SPOC的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态度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5):78-84.

作者:王兆慧 卢晓凤 单位: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