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互联网新经济范文

互联网新经济全文(5篇)

互联网新经济

第1篇:互联网新经济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后发优势;比较优势

一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创新基础解读

(一)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价值研判

第一,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增强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市场竞争力。覆盖全球的互联网与面向世界的国际贸易之间具有天然契合点,其典型代表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引领的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基于网络平台所展开的跨境商贸物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传统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信息化和透明化。跨境电商具有面向世界、覆盖全球、信息高速传播和运作成本较低等多重优势,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幅扩展了我国实体产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新渠道,实现了传统出口加工型贸易的转型升级。第二,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改变全球贸易价值链格局。随着互联网国际贸易交易模式的崛起,电商型国际贸易成为世界贸易市场的主导者。传统的金字塔型国际贸易分销结构逐步演变为扁平化分销结构乃至直销结构,中间商在传统国际贸易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被逐步削弱甚至被取缔。这导致原本被中间商盘剥的产业利润中的一部分回流到实体经济领域,助推我国产业结构变革;另一部分利润则以厂商让利的方式转移给普通消费者,用以增进消费者的剩余价值,提升消费者对我国出口商及其产品的认同度。

(二)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环境研判

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战略与国际政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国际贸易是在国家间展开的商贸经济活动,其经营成果直接影响参与各方的获利水平,各国出于维系本国利益最优化目标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势必影响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战略的落实。贸易保护政策所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对维系本国经济独立自主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这类产业通常为幼稚工业或关切民生型产业,其保护手段则为关税壁垒或非关税的绿色壁垒等形式。基于互联网的国际直销业务提供了绕开各国关税壁垒的新销售渠道,为此,大力推进“互联网+国际贸易”战略有助于我国实体企业通过网络直销渠道依法绕开各国不公平的贸易保护政策的规制,有助于为我国拓展庞大的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二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创新路径探索

(一)创新国际贸易领域的电子政务战略

落实建立国际贸易电商化战略的电子政务战略。从新经济角度来审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公司实质上是异于传统公司的电子公司,电子公司的功用在于将传统产业和新兴的互联网产业相融合,运用熟知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来帮助传统企业借助新技术与网络空间上的其它传统企业沟通交流。而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则习惯于管理传统领域的产业企业。因此,建立适应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有助于推动电商型国际贸易业务。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来超越时空局限性,优化既有政府组织运作结构和政务操作流程,为跨国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高效、快捷、公平的政务服务,所以可以有效节约跨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制度成本,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通关环节电子政务运作效能。货物通关是国际贸易诸环节中业务复杂度较高和运作风险较大的环节,强化该关键环节的电子政务运作效能有助于打破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瓶颈制约。比如口岸管理应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口岸电子政务系统的先进经验,在既有全国性金关工程基础上继续推进口岸通信技术升级改造,打造更适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一站式”通过服务系统和“单服务窗口”式通关平台,全方位落实无纸化通关战略,尽快将线下通关业务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切实节约国际贸易从业者的通关成本。考虑到电子政务上交易主体更为庞大和交易者历史信用信息更模糊的现实问题,通关环节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建立针对跨境电商企业的风险管控数据库,深度分析口岸后台数据并建立信用评级模型,落实对跨境电商企业的分级分类信用管理。通关电子政务系统还应当提高与商务、外管、银行、工商、税务、国检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强度和频度,建立跨部门的国际贸易相关政务云数据平台,将跨境电商业务相关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整合处理,强化对不良企业走私、偷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跨境电商市场环境,为优良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

(二)深挖国际贸易领域的后发优势战略

着眼技术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的历史强国虽然依靠其先发优势地位占据了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较大份额,但在互联网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依托物理性营销渠道的传统国际贸易市场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依托互联网营销渠道的新型国际贸易市场份额分配规则正在确立。部分学者批评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将比较优势视为比较优势的“陷阱”,并指出这类比较优势事实上并无助于促进所有战略实施国的国家利益最优化目标的实现,而仅有助于那些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较高位置的强势国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一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劣势地位实际上是在既定的技术环境下,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在既定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所产生的“势差”,在技术环境变量不改变的情形下,后发国家难以有效超越先发国家。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环境变革使得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处于同等竞争地位,从根本上消除了先发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技术“代差”劣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应当紧抓互联网技术发展契机,结合我国国际贸易资源禀赋优势,及时切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模式。着眼制度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制度实质上是一套从事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行动规则。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互联网技术革命所支持的国际贸易交易新制度的创新有助于降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交易费用,会影响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从成本轴与收益轴构成的二维结构分析中可知,先发国家在旧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投入巨大的资源,这份资源随着经济与技术环境的变化而逐步演变为沉淀成本,故此先发国家缺乏了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现有国际贸易秩序的能动性,而后发国家因其在旧的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所投入的资源远少于先发国家,使后发国家因率先采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国际贸易制度体系而额外产生的制度成本远低于先发国家。这就决定了后发国家较先发国家更有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既有国际贸易制度体系的意愿。为此,我国发展国际贸易应当积极通过放开对互联网行业管制的策略,来培育互联网技术内生的制度创新力量,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来形成互联网技术支持的、适合本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国际贸易新制度体系。

(三)探索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策略

大力培育新型国际贸易商业模式。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和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形势下,作为驱动我国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国际贸易增长出现下降,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迫在眉睫。推进跨境电商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之上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为我国多数发达地区经济健康成长的过剩产能开辟新的路子。考虑到跨境电商产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态势迥异于传统产业,各级监管部门不可运用传统的监管手段来规范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而是应当结合互联网产业特征来制定适合跨境电商产业特征的行政监管与服务职能,为跨境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工商部门应当摒弃对跨境电商企业经营范围的严格限制,在宽放其业务边界的同时从财税优惠政策制定方面来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国际贸易领域的产融联合体战略。传统的国际贸易产业与金融产业彼此独立运营,二者虽然围绕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有相互支持的行动,但从系统层面而言缺乏有机整合。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逐步升级,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正逐步消失,以企业联合体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打造适应当代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格局的产融联合体正当其时。产融联合体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以股权关系为纽带,以控股为形式,以人事参与和核心资产相互支持为手段来推进二者融合。从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的历史路径分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具有必然性,因为这二者的融合是以产融联合体参与各方的各自利益最优化为目标,以提升产融联合体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为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当放开对网络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的经营牌照发放范围、提升跨境电商单笔货款支付限额和交易笔数限制,增强跨境电商系统内部的产供销系统和金融系统的融合度,以提升其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实力。考虑到国际电商业务中交易各方的信用问题是影响跨境交易的重要障碍,跨境电商在融合实体产业与金融业务的同时,可以建构跨境交易参与各方的历史交易行为信用数据库,凭此来客观评估交易者的信用水平并给其合理的跨境交易授信额度,切实维护跨境交易金融系统的稳健性,促进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业务的健康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福梦,张义.“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新方向跨境电商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2.郑建辉.我国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7)

第2篇:互联网新经济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经济学分析

1引言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效推动了我国新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实现了对传统金融市场的有效补充,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提升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2.1覆盖范围广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因此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实现对金融及各项资料的整合与共享,企业可以将商品直观地展示给用户,用户也能够借助金融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因此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的覆盖范围大大拓宽,由于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用户主要是小微企业,涉足的大企业还相对较少,但是并不影响其发展势头和影响力,互联网金融的覆盖范围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扩大的,可以实现一个地区市场资源及各类要素之间的最佳分配,也有效地推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联系。

2.2业务处理率高

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使得互联网金融的计算速度不断提升,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各类业务都需要人工计算,不仅会因为数据错误而带来较大的风险损失,还会降低业务处理效率。通过大数据处理可以节省人工计算的时间和成本,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同时用户也不用进行长时间排队,可以自己独立进行相关业务的办理。所以,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处理效率不断提升,减小了企业成本和资源消耗,带来了全新的金融体验。

2.3风险性较强

互联网在为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较大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其潜在的风险性更大、损失更多、影响更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方案,而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政府政策、经济环境变化、信用等,一旦产生风险因素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而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因此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因此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方面任重道远。

3互联网所产生的主要经济利益

3.1活跃了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全面拓展了金融业的职能,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使得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的阶段,经济发展的常态化更加明显,各行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主体之间的活跃度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对于提升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互联网金融使得我国金融市场迸发出新的活力,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不断实现创新性发展,拓展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渠道,同时也活跃了市场经济。

3.2解决了很多企业的融资难题

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而融资难题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传统金融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能力相对有限,不利于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而互联网金融以其便捷、高效的金融职能,满足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通过对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资金规模,通过网络审批等实现快速放款,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所面临融资难题,进而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加速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我国市场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发展之后,发展势头逐渐放缓,整体步入新常态阶段,主要是因为市场发展活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而金融行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高。所以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使得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了一股新的推进力量,也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要素,互联网金融通过对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渗透到各个行业中,使得各行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进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速经济发展的步伐。

4经济学视角下提升互联网金融竞争力的策略

4.1变革资源分配方式

传统金融模式缺乏有效的借贷数据沟通平台,需要中介机构来完成交易。而对贷款客户来说,需要进行大量的严谨的审批,且都需要人工服务实现,因此其销路较低,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处于较低水平。所以,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要对原有的资源分配方式进行必要的变革,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摒弃传统金融的缺陷,充分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对数据的计算和检索,提升了金融服务者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各方面的成本,实现对借款人的直接评估,使得双方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目的,节约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4.2创新交易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交易现金,当前很多资金交易都是通过虚拟网络实现的,因此可以通过电子支付取代现金支付。从经济学视角来看,要想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对其交易模式进行创新,要通过不断优化交易及支付制度,制定和实施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实现对突发性风险的有效规避,提升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性,提升各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的信任度,使得互联网金融能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不断发展,以此提升其核心竞争优势,使其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贡献更大的力量。

4.3丰富产品形式

互联网金融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较快,互联网金融中隐藏着大量的潜在客户资源,通过对这些用户的不断开发来实现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所以,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开发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互联网金融增量范围扩大的主导力量就是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新,同时互联网自身也具有诸多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对金融资源的整合,加强模式的创新,将产品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与生产,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使其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进而可以提升其市场占有率和其核心竞争力。

4.4加强对大数据的应用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其在各行业发展中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易,互联网已经成为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客户理财投资风险的有效评估,尤其是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对小微企业各项资料的审查,使得各项数据可以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实现对金融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理,使得互联网资源可以得到更好地应用。因此,对互联网金融而言,大数据已经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其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直接决定了核心竞争优势。因此,强化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是提升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5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金融行业与信息技术行业的有效结合。对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进行经济学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得互联网金融能够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从本文的分析来看,可以从创新资源分配方式、创新交易模式、丰富产品形式、加强对大数据的应用等方面出发,借助经济学视角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清兰.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7).

第3篇:互联网新经济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济学

一、经济学视角下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一)互联网金融中主营业务的竞争力互联网金融当中的主营业务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以及金融理财等,其分值均高于六分,主要体现出五大基础业务与传统的金融业务相比存在的明显竞争优势。其中,第三方支付的定位最早是电子商务工作的辅助,然而因为第三方支付具备资金沉淀与资金流的信息数据的相应分析与存储的功能,因此使其进一步的发展成了互联网金融中核心化的业务。第三方支付主要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把金融服务进一步的下沉到了零散小账户当中,扩展到了低净值的账户当中,不仅能够提升盈利,还能够促进普惠金融进一步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中企业战略与结构的竞争力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不断的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新兴企业与传统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尽管互联网金融给国内长尾客户与小微企业等提供了突破融资难与融资贵的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其能够提供便捷且跨地域,甚至是转账成本较低的支付方式给众多的网民,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新兴为了能够在传统的金融市场当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被时展所淘汰,首先应当建立健全高标准的行业发展战略与明确的企业产权结构,积极地引进以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时刻保持战略技术的创新性,实时的分析以及掌握竞争者的动态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经济学视角下促进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性的资源配置,智能化的配置借贷双方的实际需求传统的金融模式当中,因为借贷双方欠缺合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所以需要利用专门中介公司完成相应的操作。此外,因为借贷人进行信息审核以及审批等相关操作时均需要人工完成,所以办理的效率普遍较低,资源有效利用率同样非常低。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之下,便能够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自定的完成相关信息的搜索,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在进行贷款手续的办理过程中,仅需在线进行表格的填写,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收到答复,这样便大大的节约了排队等候所用的时间。

(二)产品形式的多元化互联网产业中提出的长尾理论主要就是互联网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把大量闲散资金全部汇集到一起,统一的进行相应的理财以及投资。而这样的模式和传统的基金行业当中把细小的资金全部归集到一起进行集中化的投资存在相似之处,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平台。互联网金融需要充分地运用自身潜在的巨大客户资源优势,开发出各种多元化的金融产品进而满足于普通民众的实际需求,而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地扩展互联网金融的增量市场。与此同时,因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存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性,同时其拥有操作便利、低成本等优势,这便让碎片式的理财有了实现的可能性。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高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便应当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实现产品的多元化。

(三)加大大数据控制与管理的力度随着互联网不断地发展,使得大数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普及。目前,社会中的网上购物、网络贷款以及小额理财早已十分普及,互联网早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大数据能够利用用户数据库的沉淀,增强对于用户在投资理财中风险的有效评估力度;众多的中小企业在贷款的时候同样是利用数据模型相关研究,进而选择恰当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经由大数据的强化管理,让信息变得更为透明且对称,进行大数据的有机整合以及有效的利用,使资源利用率能够最大化,促进互联网金融进一步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地发展,在促进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为广大客户提供了更为优质且人性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互联网金融应当时刻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创新金融产品形式,利用自身优势,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互联网新经济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创新;信息技术;信息化

0引言

为响应国家对于“打造高层次信息化会计人才”的号召,同时满足用人单位信息化发展需要,走在改革前沿的广东地区陆续于2015年前后在高职院校增设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该专业致力于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会计核算、会计信息处理、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能胜任会计信息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1]。因此专业一经开设,受到不少考生的追捧。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教育变革的一个新的契机。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由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创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课堂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由于会计信息管理的工作内容与会计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不仅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参照会计专业,而且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师资配备与会计专业相差无几。通过笔者对所任教的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授课方式中“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做”和“老师讲,学生听”这两种采用的最多,占到85.83%和80.3%的比重。说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和布置任务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中仍占主流。在这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中,学生长期处于被灌输知识的状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被大大磨灭,极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是免费共享的,学生可以上网获取想要了解的几乎任何知识和信息,伴随着诸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的课程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最优质的课程,获取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态。因此,传统授课方式已经面临着危机,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从教人员必须找到适应人才发展需要和时代变革的新的教学方式。1.2支持信息化的软硬件条件不完善在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信息化的开展过程中,无论在校园网络环境、计算机以及数字化教学软硬件方面,都不尽人意。在网络建设方面,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践课程之一《教学企业(T3记账等项目)》为例,学校花大价钱购入用友“畅捷通”平台进行实训教学,却因校园网络环境差导致实训平台页面的更新十分缓慢,甚至出现死机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在计算机硬件方面,计算机设备陈旧且老化严重,几乎每个机房都有不同数量的计算机无法开启;教室的投影、音响设备超龄服役,时好时坏,效果不佳;且计算机没有配备耳机,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的需要。机房的数量也偏少,教师只能轮流使用仅有的几个机房,这给正常的教学安排及教学效果造成影响[2]。在数字化教学软件方面,学校虽然开发了“得实”平台供教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课程,但因对平台的宣传推广不足和平台本身用户体验不佳,致使全校65个专业中仅有17个专业使用其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2000门课程中仅有10%使用其建设精品在线课程;硬件方面,学校暂时没有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数字化课程制作装备,如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字化仿真实验室等。1.3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均有待提高笔者对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在该专业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频率方面,有44.88%的学生认为“经常使用”;54.33%的学生认为“偶尔使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部分该专业教师已经意识到专业课程需要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但目前在该专业,信息化手段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手机答题APP或公众号”占到92.92%;因为这种手段对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而且使用这类软件可以及时展开学习测评,简单方便,所以它是目前该专业教师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其次是“在线课程”,占到74.02%;接下来是“微课”,为37.01%。对于“慕课”和以信息化方式开展的“翻转课堂”,目前该专业课程基本尚未开展使用,处于理念的倡导阶段。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对部分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来说,要掌握基本的课程建设、开发、管理与应用技能是一个困难和挑战。另外,在调研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接受程度方面,如图2所示,57.48%的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表示“非常愿意”,39.37%的学生表示“一般愿意”,3.1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再看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频率和学生态度之间的关系(见表1),认为目前专业课程中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用频率为“经常使用”的学生,有70.18%对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表示“非常愿意”;而认为“偶尔使用”的学生,只有47.83%对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表示“非常愿意”,46.38%表示“一般愿意”,另外5%表示“不愿意”。由此可见,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整体上对信息化教学持乐观和欢迎态度,但对信息化不甚敏感度学生对信息细化教学手段的接受程度较低。究其原因,普遍的高职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往往不肯花费一定时间主动求知,加上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差不大,学生已习惯于会计相关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参与课堂学习。一旦新的教学方式伴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部分学生会产生不适应,因为需要跳出原有的“舒适圈”,学生被迫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所以此部分学生对信息细化教学手段的接受程度较低。

2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实施路径

鉴于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目前仍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支持信息化的软硬件条件尚不完善,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均有待提高的现状,笔者认为,专业课程改革要以改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为基础,一方面加紧完善信息化的软硬件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接受程度的新举措。因此,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实施路径如下:2.1整合信息技术,实现“自主、探究、合作”新型教与学方式学生需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为课堂的设计者、管理者、引导者和辅导者[3]。例如通过有效组织学生自学财会知识、演示流程操作、小组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意识。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使用现有的信息化教学工具,比如手机答题软件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在各种移动终端上共享学生学习成果,比如凭证的制作和装订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成就感通过互联网被传递和放大。总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基础,配合以信息化手段的巧妙运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2.2推进教学环境建设,普及优质校园网络和先进数字化教学装备众所周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无论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课、亦或是慕课,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离不开完善的网络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软硬件配备。在网络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应组建专门的网络运行和维护部门,引入优质的网络运营服务,定期维护网络线路和相关设备,对于大面积断网和网络不畅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处理,以保障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对于教学装备的配置,高职院校需加大资金投入,升级计算机及相关设备,逐步淘汰陈旧、老化严重的设备,使教学硬件全面升级。升级计算机设施设备最大问题是资金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以下途径:其一,学校动用自己的资金,分批次逐渐更新落后的设备,实现升级换代;其二,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机,借助企业的部分资金完成对计算机设备的升级换代[4]。在数字化教学软硬件方面,积极引进优质的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装备。以制作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例,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室是一个教学资源采集、整合、传播的交互式网络教学环境,适用于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多媒体录播系统操作简单,可以非常智能地整个课堂教学情境多方位实时摄录下来,生成有音频和电子文档的多路高清流媒体文件[5],并且能够实现在网络环境下自动上传至资源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因此,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应起到牵头作用,主张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应为信息化的普及提供足够的支持,同时提倡高效、先进的教学设备配置,为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更好地服务。2.3加大对师生的培训力度,同时激励师生共同参与信息化课堂设计在对教师培训方面,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适应课程信息化改革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因此学校必须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培训,如Moodle、Blackboard等知名教学平台的开发与使用、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微课的制作与应用等一系列的研修活动,让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教师能够掌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思路;独立完成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的开发,具备独立设计与制作核心资源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各环节的应用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生方面,要提高学生对信息化的接受程度,方法是让学生了解信息化课堂是如何设计出来的,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可以向学校申请,开设一门有关“信息化教学工具使用”的选修课,主要讲解几款有关微课录制和编辑软件、思维导图绘制软件等。学生学习过后,引导其尝试为本专业的某些课程设计课程小结,归纳重点难点,以及设计练习题等;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其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制作新课程内容的讲解视频,课前播放给所有学生,供大家在课上进行探讨,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此一来,教学设计不单单是教师个人的事,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教学团队,都想方设法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这样做既提升了师生双方的信息化素养,实现了教学相长;又为学生提升综合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结语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未来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6]。会计信息管理专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将“互联网+”下的先进技术手段与会计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深度融合。对于该专业的师生来说,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变革过程,只有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可以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袁雪飞.基于“岗课证赛融合”融合的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会计教育,2017,3(5):120-122.

[2]常培文.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Moodle教学平台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18(4):41-45.

第5篇:互联网新经济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创新;支持基础;实践路径

1“互联网+”及“互联网+农业”内涵

“互联网+”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实现信息挖掘、技术升级、信息与技术充分应用的数字化技术。利用“互联网+”的辅助,可有效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互联网+农业”是在“互联网+”功能的基础上,将互联网技术贯彻落实到农产品计划、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中的产业。其中,“+”代表的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直接拼凑与组合,而是结合互联网通信技术,实现农业与互联网全面融合,进而促进农产品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使互联网为农业生产与运营提供有效支撑,全面推动农产品实现更新换代,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简单而言,“互联网+农业”,就是将传统农业产业链以互联网的方式转化成新型高效的农业经营方式,以进一步促进农业向新业态方向继续发展。当前,“互联网+农业”主要实行了三种相对有效的模式:①在生产领域,结合物联网技术,打造涵盖范围广的智慧农业模式,从而实现农产品生产的精确化,减少劳动力及农产品生产资料的浪费,提高农产品的时空分配效率,为农民、农业争取最大化的经营效益;②在流通领域,接入互联网,构建农业电商模式,使农产品流通由原来的线下单一渠道转化成线上线下共同流通的渠道,进而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生产、高效销售;③在产业链方面,使互联网与农业实现深度融合,即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农业产业链中,使更多人的能够获取农产品信息,包括农产品生产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等,并不断完善法律服务和融资服务,从而全面提升“互联网+农业”的竞争力。

2“互联网+”视域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基础

2.1农业生产愈加趋向规模化,农业发展需互联网支持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集约化生产利用局面形成。尤其是在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规范化后,我国农业生产与经营明显趋向规模化。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规模化还不够成熟,粗放管理现象严重。尤其是在资金周转、农资产品大批采购方面,缺乏有力的信息化管理。基于这个农业生产与发展现实,我国农业向前发展亟需取得互联网的支持。尽管我国已有部分农村地区开始构建生产资料电商,但其经营模式还不够完善,互联网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2.2政策大力支持“互联网+”农业向前发展

我国中央机关曾在2015年的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粮食与食品安全逐渐成为了生产发展的重点。同时,中央部门高度强调,必须要积极贯彻落实农业科技,使互联网农业转化成解决农业发展困境的主要方向。而后,相关部门为推动互联网农业落实,又提出了一些意见,明确提出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涉农电商平台建设,使农村农产品能够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良好的农业服务,推动农村电商加快网上购销对接,进而全面降低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成本。除此之外,我国相关部门还特地出台了清扫“互联网+农业”发展障碍的相关政策,为农产品实现互联网化提供了较良好的优势环境。直至今日,我国各地依旧高度倡导支持农村电商向前发展,使“互联网+农业”真正落实到农产品的实际生产与经营中,实现“互联网+农业”更上一层楼,并反过来助推农业经济向前进步。

2.3农村网络普及,农业产业互联

网技术条件具备近年来,随着网络迅速普及,农村居民家中几乎都配备了完善的基础信息设备。如当下,光纤、宽带进村,农村宽带提速工程全面开展等,就是在农村网络普及理念下执行的具体工作。其次,我国大部分农业经济产业都已开始贯彻落实云计算、遥感等互联网技术,农业经济已由原来的技术荒漠转变成了新兴技术“当家作主”,农业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再者,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工具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我国农业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融合速度,线上线下互通,共同推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趋势明显。而且据电信机构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已成为了网民增量最大的地带。随着未来互联网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普及,“互联网+农业”将拥有更坚实的实践基础。

3“互联网+”视域下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实践路径

3.1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智慧农业

在“互联网+”视域下推动农业经济创新发展,首先要在现有“互联网农业”的基础上创新智慧农业。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举措:①将互联网及其技术落实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施肥灌溉的效率,节约农业经济成本,并保护环境。如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功能,能够使农业经营的每个步骤,包括育种、栽培、灌溉、收割、加工等都实现数据精细化,进而提高农业经济创新效率;②利用物联网的功能加快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一方面,物联网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将农业经济信息采集、通信等集合为一体,使规模化农业经营者能够通过远程控制等方式管理农业生产、销售等事宜。另一方面,农业物联网体系实现了感知技术、GIS技术等技术的集成,有利于各地区农业机构的数据共享与农业数据智能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效率;③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提高工业经济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如引进智能化节水灌溉系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加快农业智能装备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在农业物联网基础上构建符合畜禽生长实情的优化调控系统;建成集智能感知、传输等为一体的农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与生产效率;打造专门监测农田水利、病虫害情况的智能信息化系统,提高农产品生产环境的监测能力。

3.2创建并完善农业电子商务

如果说创新智慧农业是农业经济创新的首要步骤,那么构建并完善农业电商则是最直接的创新表现。构建并完善农业电商,并不是帮助农民更好地买卖农产品,而是帮助农业经济更好地明确其消费导向。即市场需要什么,农业才生产什么;消费者需要多少,农业才生产多少。由此可见,创建与完善农业电商的最主要目的是转变农业经济的传统经营观念,使农业经济纳入互联网思维。据悉,目前,部分农村已开始构建农村电商生态体系,农产品网络交易愈加活跃。而且,部分农村地区也逐渐回归到市场端口,全面扩展网购市场,企图利用推广网购来提高农业经济的水平,使农村资源能够在市场上找到足够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在创新农业经济过程中,还可设置具备中介性质的、专门解决用户低订单密度问题的“中转站”,使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实现有效流通。通过这种设置,农产品销售速度还可适当加快,规避农产品买卖信息的不对称风险,提高农产品网络信息的利用率。

3.3借互联网重塑农业产业链

在“互联网”视域下推动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必须要先明确现代农业的关键———农业产业链。首先,毋庸置疑,借助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重新塑造农业产业链,能够解决传统农业产业链问题。如解决传统产业链中农产品生产与销售脱节问题、农产品销售的合同问题等。据悉,在传统农业产业链中,农产品买卖时,双方一般以口头协议为主,违约风险较大。但依托互联网构建的农业产业链则不同。它不仅为农产品买卖合同提供了良好社会信用监督环境,还能够通过搜索、索引等方式借用其他同行的电子交易条款制作纸质合同,实现农产品交易双方良好合作,规避不必要的买卖争执,提高农产品买卖效率。其次,借互联网重塑农业产业链,还要特别注重培育具有较强资金、技术实力的龙头企业,全面提高龙头企业农产品网络信息的利用率,增强龙头企业的信息专业化程度,进而推动龙头企业成长为一个竞争力强、影响广泛的企业。三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改造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优化生产过程,确保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效率与质量能够同行;四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完善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形成相对较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五是在农业经济生态圈的基础上继续落实农村电商,并使金融业务逐渐和农村经济相互挂钩,实现大数据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从而有效满足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资金需求。“互联网+”视域下农业经济发展创新机制研究

3.4构建农产品质量互联网追溯体系

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农产品质量互联网追溯体系,是实现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看,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在互联网资源的基础上,整合数据资源,构建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农产品市场相互衔接的准入机制,扩大追溯范围;②结合无线射频识别、物联网等技术,打通农产品的“种子”到“舌尖”流程,实现信息互通,上下游质量追溯无缝对接;③以标签的方式记录农产品所有环节的数据,并尽可能让扫描终端全面读取农产品标签,包括农产品的生长区域、生产环境、质检报告等所有信息;④针对该互联网追溯体系存在的漏洞,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以确保农产品质量的追溯有法可依;⑤加大农产品质量互联网追溯体系作用的宣传,向消费者全面普及相关的质量安全知识。同时,若在农产品质量追溯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通报全社会,使农业各生产环节都能意识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4结语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不管是二三产业,还是农业,其产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都离不开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支持。可以说,依托互联网而生的农业运营模式乃至农业经济融资方式,都将大大推动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因此,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坚持在“互联网+”视域下,构建农业经济发展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