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

第1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启示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对互联网思维进行辩证、理性地认识和运用。“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传统行业”的简单相加,“互联网+”理念应用于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传承,也不是简单的对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的提升,而是对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创新,对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渗透,对沂蒙精神的弘扬与践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一、树立“互联网+”理念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1]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理念,它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经济文化及科技创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是人们在选择信息传播媒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媒介。

1、理论意义

第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充分肯定,又一次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互联网+”理念充分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引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并决定上层建筑;第三,“互联网+”的理念为实现人类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现实意义

第一,推动互联网产业与传统行业的高度融合,加速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互联网+”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第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广泛展开对于我国夯实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第三,“互联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拓宽了改革之路,延伸了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二、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程度分析

沂蒙红色文化是在以蒙山、沂水为主要象征的沂蒙地区这一广大的地理与文化空间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先进的沂蒙人民支持革命、参与革命、献身革命以及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等红色文化形态的总和。

1、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化程度的现状

按照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媒介可将其分为纸质资源、影视资源、旅游景区资源、歌舞资源、情境再现式资源、口述式资源等六大类。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不利于应用“互联网+”理念广泛传播。互联网中红色旅游信息的商业性质过于浓厚,对红色资源开发不足,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同时红色文化系统传播效果不佳。

第一,纸质资源由于其传播成本(包括印发成本及学习过程中耗费时间成本)的限制,很难实现大泛围传播。因此需要将纸质资源科学分类,高度整合,通过有效传播媒介有针对性地传播;第二,沂蒙红色文化影视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设备及技术的限制,经典作品需要重新搬上荧幕,在拍摄制作过程中添加时代新元素同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第三,沂蒙红色旅游景区信息化资源的集成度较低,互联网中全面收集与其相关的信息难度较大;第四,歌舞资源由于时空限制,传播受限。沂蒙红色歌舞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应当以弘扬沂蒙精神为核心,在互联网上广泛推广,结合传统舞台表现形式进行传播;第五,情景再现类资源如沂蒙深情、沂蒙红崖等较少,需要节选典型历史情景,精心排演,使游客有可能亲身体会,感受历史情景重现,加深观众对沂蒙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第六,口述式资源较为稀缺且容易流失,对口述式资源的开发亟需完成,此项资源能够形成许多生动、令人信服的历史细节描绘。

对于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及信息化发展,要寻找各类资源的内在联系,科学整合各类资源,为应用“互联网+”理念弘扬沂蒙红色文化奠定基础。

2、红色文化传承过程的信息化程度

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沂蒙红色文化传承过程的信息化程度,互联网中有关传承沂蒙红色文化的主题网站极少,即使有但也由于访问量过低而很少及时更新维护。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沂蒙红色文化传承平台也未及时创建和运用。因此,在整合、开发沂蒙信息化红色文化资源之后,必然要着手搭建此类平台,应当充分借鉴此类平台搭建过程中的相关经验,结合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科学地构筑适用于弘扬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传播的平台。

3、红色文化传承效果的信息化程度

红色文化传承效果的信息化反馈较低。传承效果信息化使得传承效果的定量评估成为可能,充分利用互联网采集大众反馈信息的便捷性,对其进行汇总、分析,弥补传承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进而为改善传播方式提供可靠思路。

三、将“互联网+”理念应用于沂蒙红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必要性

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承已经获得显著的效果,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仍然受限于传统传播媒介的制约,无法解决其传播范围较小,传播时效较低等诸多瓶颈难题,“互联网+”理念的应用能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传统的传承方式多以口耳相传或文字阐述为主。传播理论认为,人类在接受信息时,对于单一的传播形式,得到的传播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只有充分调动接受者的所有感官,以不同的形式刺激接受者,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互联网相对于传统媒介,它在传播形式上更加多样,为传播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宽广的空间。“互联网+”理念的运用能够使沂蒙红色文化传承效果的量化评估成为可能,运用传统的传承方式,很难收集接受者的反馈信息,不利于改善传播策略。“互联网+”理念能够在创新传统传承方式的同时,对互联网技术自身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可行性

在互联网环境下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学习工作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影响。这也说明,主动运用“互联网+”理念传承沂蒙红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人们对沂蒙红色文化的认识。我国互联网的覆盖率能够保证大部分群众通过互联网接受沂蒙红色文化的熏陶、感染,尤其对主观上愿意通过互联网更加深入领悟沂蒙红色文化的大众来说,互联网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不容置疑。互联网在其他传统行业的实践经验都能为其所用,能够避免许多弯路,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绝非天方夜谭。广大群众的信息素养在其他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与提高,为传承沂蒙红色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互联网具有传统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实时交互功能,能够实时对广大受众对沂蒙红色文化的认识程度进行监测。

四、“互联网+”对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的启示

1、加强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传承刻不容缓

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现状不容乐观,不利于沂蒙红色文化高效传播。盲目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而不考虑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与运用“互联网+”传播理念弘扬沂蒙精神背道而驰。运用“互联网+”传播理念绝非对传统传播媒介的全盘否定,做好传统传播媒介与互联网的对接工作,是运用“互联网+”理念成功实现信息化弘扬沂蒙红色文化的关键。

2、整合优质资源,注重资源创新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集成度、设计度较低,不利于人们全面、系统的感悟沂蒙红色文化,这是导致人们对沂蒙红色文化理解片面、甚至误解的直接原因。对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过于浮夸必然会使读者质疑其真实性,适得其反。资源创新应当适当结合当代科学技术,以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继而收获更好的传承效果。

3、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运用“互联网+”理念的基础和保障。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提出了2015年、202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并明确了发展时间表及路线图。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组织实施国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提升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能力,促进网间互联互通,大幅提高网络访问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互联网的惠及、互联网设施的互联互通,为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时空领域,提升了沂蒙红色文化的渗透力,能够坚实沂蒙红色文化的信息化基础。

4、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具体体现,互联网思维还包括运用大数据采集分析数据;运用众筹的方式实现高效的分工合作;利用O2O模式溶解联系在产品与客户之间的中介;使得用户获得最大的优惠;时刻关注用户体验;互联网“免费”营销策略,快速迭代思维能够加快传统实践模式的创新速率。互联网思维对于应用“互联网+”理念科学弘扬沂蒙精神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充分运用“互联网+”理念,将信息化的沂蒙红色文化在互联网上进行广泛传播,必然能得到传统媒介无法实现的宣传效果,但存在的问题是相关经验较少,需要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展开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将“互联网+”理念应用于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传承进程中,更好、更快地弘扬沂蒙精神,发挥沂蒙精神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解读: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http://econom .cn/20150305/3832729.shtml,2015-03-05.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274.

【作者简介】

第2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黄梅戏;市场化;生态圈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给传统的以舞台表演为主要传播方式的黄梅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戏曲产业要想获得生机并得以传承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根据黄梅戏自身文化特性,选择合适的文化价值切入点,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在市场化创新方式下戏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高度融合[1],这是戏曲文化转型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黄梅戏抓住转型时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促进黄梅戏艺术文化自身的发展,实现黄梅戏文化可持续发展;其次,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其重要保证。

一、互联网+与黄梅戏发展现状

互联网+的兴起使媒介环境、数字化以及文化消费得以多元化。所谓互联网+黄梅戏,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功能,借助互联网背景,形成一体化商业模式,打造互联网+黄梅戏文化生态圈。我们要做的是建立良好的互联网交互体系,利用好新的平台和渠道带来的机遇,以互联网思维推动产品内容的升级,将黄梅戏等戏曲文化融入到市场中,让互联网在黄梅戏的市场化运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传统剧种之一,经长期传承与发展,其艺术价值、社会价值、非物质文化价值都是市场经济下有待开发的资源[2]。但随外来文化入侵,社会上涌现许多流行元素,这对中国黄梅戏产生巨大冲击,使其发展成本高、效率低、人才流失快。根据相关研究和市场调查发现,黄梅戏发展出现以下不足:(1)缺乏创新型作品和专业人才。长期的市场效益低下,政府扶持能力有限,未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剧本更新缓慢,缺乏培养专业人才机制。(2)受众群体减少。当代黄梅戏缺乏受众,特别是大学生对黄梅戏乃至整个戏曲文化了解甚微,更倾向于快餐式的流行曲目。(3)黄梅戏改革效果不显著,市场化程度不高。互联网与黄梅戏的结合不密切,缺少实在的产业载体来运作,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明晰的未来发展道路。

二、打造互联网+黄梅戏生态圈

互联网发展愈趋成熟,使我们的生活与互联网紧密融合,这对黄梅戏市场化无疑是一个契机,以黄梅戏为对象来研究互联网+黄梅戏的生态圈,使其更加具体。互联网+黄梅戏生态圈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黄梅戏线下线上相结合,其中包括黄梅戏的创作、资料采集、存储、处理、展示、支付、传播、接收、互动、分享、保护等模块,系统地整合成产业链,从而构成了一个共同生态圈,以新的视角来考虑黄梅戏转换、再现、复原、共享、创造等价值,并以新的方式使其在市场化中实现保护和传承。互联网+黄梅戏生态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完整的体系,弥补了某些资源的不足,与其他传统文化存在密切的相容互通。

三、黄梅戏市场化开发

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实现黄梅戏文化与市场资源的整合,做到黄梅戏创作、采集与记录、存储、传播、分享等一站式服务,扁平化的信息沟通渠道,打破传统的戏曲传播方式局限,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逐渐向市场化的产业机制转变。在构建互联网+黄梅戏生态圈时,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黄梅戏市场化:

(一)培育明星团队,实施链式人才培养战略。人才是黄梅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第一,要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普及初等教育中戏曲知识,与高校合作组建黄梅戏研修班,培养黄梅戏创造性人才,增强观众的消费需求。第二,培育明星团队,培养从演员、编剧、导演、作曲、舞台设计到产品策划、实施、人才管理等专业化“人才链”。第三,建立人才自身价值与市场价值转换的良好机制,在全国建立起营销网络和经纪人队伍,形成强烈的品牌效应,通过市场获得可观的报酬。

(二)构建互联网+黄梅戏平台,增加受众。开发黄梅戏网络互动平台,立足创新的传播方式,构建创新型文化社区,包括社交、分享式学习、戏曲文化鉴赏等,如:戏曲社区和APP。将黄梅戏与数字媒体、互联网结合,开创新的文化传播模式,增设个人空间模式、私人订制。另外,利用新科技手段与最新科技的融合,如3D技术,将真人与影像完美地结合,开发大型黄梅戏游戏,进入体验式消费阶段,将黄梅戏融入生活,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对黄梅戏的热爱,加深了其趣味性,促进黄梅戏市场化应用。

(三)开发戏曲之乡旅游带。互联网+黄梅戏旅游开发,既网上虚拟旅游还包括实地体验式项目。第一,开发虚拟旅游,满足了没有足够资本或者没有时间去旅游的人群,借助互联网平台旅游消息,在电脑或pad、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虚拟旅游,实现个性化定制其背景音乐、人物服装、头饰、环境等都可设置与黄梅戏文化相关的虚拟旅游。第二,实地体验式旅游开发,主要是领略黄梅戏文化内涵,在黄梅戏发源地建设文化旅游基地,组织黄梅戏志愿团乡村表演,在景点内设置体验馆,包括文化展览、黄梅体验馆等,还带领参观黄梅戏历史名人故居等旅游项目。

(四)建立互联网+黄梅戏文化发展型企业,形成文化创新产业园。黄梅戏市场开发要加强文化产品和互联网市场整合,以黄梅戏文化艺术为主体,重点整合书刊、电子制品、休闲娱乐项目、旅游、影视、餐饮、文化艺术节等产业,构建多维度集群,实现黄梅戏市场化的创新一站式管理服务。开拓新的演出市场,进行个性化定制,引进外资,加大宣传力度,使黄梅戏在国内外戏曲市场中占领大份额,这会创造一个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结语:互联网+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与传统数字媒体相辅相成。在互联网+黄梅戏生态圈中,运用各种技术,为黄梅戏网络化、市场化提供重要途径,其具体方式是在文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挖掘内在价值,增加其社会价值,创造盈利,培养优秀人才,鼓励新一代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每个环节动态循环,能更好地服务大众。纵观传统戏曲的发展状况,不同戏曲均面临创作人才少、政府资扶持力度小等困境,市场反映情况也有诸多难处,打造互联网+黄梅戏生态圈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文化,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推动戏曲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总体来说,互联网+黄梅戏生态圈的建立是互联网时展文化、传承文化开拓出的新出路,将推动黄梅戏的市场化运作,推动文化更具特色,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 蓝甲云,王铁军,陈冠梅.文化产业市场化的价值导向[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3):111-114.

[2] 胡建国,张鹏顺.黄梅戏市场价值挖掘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红河学院学报,2011(6):71-74.

[3] 施宏.新媒体时代下黄梅戏的有效传播和发展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5(1):118-119.

第3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2015年3月17日,A股上市公司杭州宋城演艺晚间发布重组预案,收购六间房100%股权。宋城演艺号称中国演艺第一股,宣称拥有位于杭州、三亚、九寨等地的十大旅游区,以及三十大主题公园、五十大演艺秀等文化项目。而六间房,则是国内第一拨互联网视频网站之一,逐渐发展为互联网演艺平台网站,主打草根明星的在线演艺平台,并且实时直播,融入“社交”的概念。一个是传统文化演艺公司的宋城演艺,一个是新兴互联网在线演艺平台的六间房。宋城演艺通过并购六间房,实现了演艺业务从传统线下向互联网化在线演出与社交的转型,成为了又一起传统企业并购转型的案例。

就在宋城演艺的公告发布之前,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响应了马化腾提出的建议,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按照全国人大代表、腾讯CEO马化腾的议案,“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

事实上,“互联网+”的序幕早已拉起。比如,阿里巴巴把互联网加上了传统集市就有了淘宝,在加个传统商场就有了天猫,把互联网加上支付就有了支付宝乃至现在的蚂蚁金融,世纪佳缘则是互联网加上了婚介所,滴滴和快的是互联网加上了交通运输。但是,“互联网+”,不应当只是互联网企业来加传统行业、互联网企业来操盘,在互联网越来越“重”的时候,更是传统企业的机会。

传统企业并不是没认识到互联网转型的重要性、紧迫性。但是,传统企业在转型方面,行动缓慢、执行力不足、思维方式受限,与之对应的是互联网企业向线下更为迅捷的扩展。自从O2O模式提出以后,各大互联网巨头企业几乎是争先恐后地开始布局,各种创业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传统企业如果不加快转型,很可能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被淘汰。传统企业如何才能重刷自己的系统、快速实现转型呢?通过收购或并购某个互联网企业,用资本换发展时间、换人才结构、换思维方式的重构,或许可以作为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浴火重生之路。

互联网企业的经验包括企业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长,传统企业重新学习的效果往往并不明显。这种貌似无法复制的经验,传统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获得。通过并购可以减少传统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学习成本,节约传统企业试错的时间与资金成本。

根据目前对传统企业互联网并购案例的考察,传统企业互联网并购大多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改善销售渠道,比如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和O2O方面的努力,大多是为了使自己的销售渠道往线上转移;

(2)产业协同,传统企业通过并购引入互联网技术与思维,革新自己的产业流程;

(3)跨界并购,也有传统企业对其原行业不再感冒,意图通过进入新的互联网行业获得新生;

当然,目前很多传统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互联网化并购,可能仅是出于“市值管理”的需要,给资本市场“讲故事”。但是上述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符合逻辑的,否则又如何能说服投资者。当然,合乎逻辑的故事还需要更强大的执行力,这是后话,本文暂不展开。

二、并购互联网企业,改善销售渠道

2012年10月26日,沃尔玛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麦克·杜克(Mike Duke)在上海当着1号店创始人于刚的面明确表示,1号店就是沃尔玛在中国的电商平台。沃尔玛当时最终获得1号店51%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网上超市1号店正式被全球最大的超市链锁集团并购,成为其中国地区的线上销售渠道。同是在2012年,国美集团也收购了数码产品电商网站库巴网,苏宁集团并购了妇婴电商网站红孩子。这些并购,很可能是国内最早的传统零售业企业并购互联网企业。

就像传统企业对互联网企业的并购最初是从电商领域开始一样,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也大多数是从电商开始的。这可能是因为,互联网企业对传统领域的渗透,最初的切入点就是对销售渠道的改造。中国的流通环节历来以成本高效率低而著称,产品从厂家到消费者,要经过多层批发商、经销商的销售体系,价格被层层抬高。而互联网作为消灭信息不对称、消灭中间环节的利器,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个可趁之机。淘宝、京东等电商网站迅速挤压传统销售体系的利润空间,传统销售型企业也最早感受到互联网的压力,最早开始绝地反击。所以,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的并购,起步于电商领域。

时至今日,传统企业早已纷纷开始在电商领域进行尝试。为了迅速建立团队,积累网上的用户群,不少传统企业,特别是销售系企业会选择以并购电商企业、天猫淘宝店的方式,来建立线上渠道。最近的例子是,2014年6月线下手机分销连锁企业爱施德宣布3亿收购天猫卖家山东三际90%股权,而三际则是天猫商城及淘宝系最大手机卖家,经营品牌手机,合约机及运营商号卡销售。线下与线上两大手机分销商通过并购实现了融合。

曾经在垂直B2C电商领域中开辟了自己一番天地的鞋类网上商城乐淘网,沉寂已久之后,也于2014年年中传出已经被广东冠鹏鞋业收购的消息。广东冠鹏鞋业则是广东最大的鞋业零售连锁企业之一,在广东省拥有大型鞋类专卖场20多家。同样的基于改善销售渠道的并购,在医药行业也如火如荼。仅在2014年就有中医老字号太安堂并购康爱多网上药店,制药企业康恩贝并购珍诚医药在线,国药集团下属零售企业国大药房并购复美大药房及其旗下导药网。

文化领域也有传统企业以并购的方式实现销售渠道的互联网化。2014年6月16日,华谊兄弟发布公告称,拟以人民币2.66亿万元并购卖座网,获取卖座网51%的股权。华谊兄弟是知名的综合性娱乐集团,在影视制作和发行上都有不错的业绩。而卖座网则是电影票务服务平台,也属于宽泛意义上的电影发行渠道,通俗的说是电影行业的销售渠道。华谊兄弟收购卖座网,主要是为了提升其电影发行渠道的作用。这其中的背景是,美团与格瓦拉等电影票团购网站卖出的电影票早已占据了电影总票房的三分之一。

三、并购互联网企业,优化产业协同

传统企业除了认识到互联网对销售渠道的作用之外,也认识到还有可能利用互联网及新技术领域的发展深入改造本企业,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加强对整个行业及其上下游的掌控力。

2014年12月26日,“万达集团战略控股快钱”的发布会在万达广场的万达索菲特大酒店正式举行,万达出资20亿,绝对控股快钱。快钱与支付宝一样,都是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工具,并且是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中发展最好的一家。万达并购快钱之后,“万达旗下的所有业务板块均将使用快钱支付平台,并将推出商家与会员使用快钱的大力度优惠措施。预计每年为快钱增加数千亿规模的交易量。”通过并购,万达迅速完善了其商业地产领域电子支付工具方面的短板。这是传统企业通过并购改造升级自身的典型案例。

传统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对行业互联网化整合。2014年12月8日,新宁现代物流公告称,拟以7.2亿元的价格收购亿程信息,以此将业务由物流业拓展至卫星导航定位运营服务领域。新宁现代物流是一家传统的报税仓储和物流企业,亿程信息则专业提供卫星定位服务及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包括为物流行业提供解决方案。物流行业互联网化、物联网化中,最重要的技术环节就是卫星定位技术和服务方案,新宁现代物流可以通过并购获得物流互联网化的关键技术,从而有机会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物流行业的整合。

传统企业为了整合行业,还可以通过并购互联网企业获得行业平台资源。比如,2014年1月,户外用品制造商探路者并购户外运动社区绿野网。绿野网成立是中国第一家也是目前最大的一家户外旅行活动网络平台,为户外旅行的商家、领队以及出行用户提供了一站式的活动发布、报名、出行服务。探路者可以通过绿野网提供从户外旅行信息获取和分享、户外旅行线路规划、产品推荐、行程服务、户外技能培训、户外活动评价、户外社区交流及金融服务等一站式的综合服务。探路者通过并购绿野网,从单一的户外用品制造商,更进一步地深入到整合了户外运动全行业的层面。

四、跨界并购,多元化发展

传统企业在互联网领域的跨界并购,也是2013、2014年非常典型的场景,这种并购的领域多集中在手游、电商等与传统行业相距较远的领域。据报道,仅在2014年上半年,就有11家A股上市的传统公司宣布或完成收购16家手游公司,累计交易金额达135.82亿元人民币,平均每笔交易金额8.49亿人民币。如此火热的跨境并购,以至于外界惊呼传统产业出现了互联网盲动症。

传统企业跨境并购互联网企业,原因通常可能有二点:

原因之一是关注现金流。优秀的手游公司,往往会有非常客观的现金流,很多传统企业在整体经济大形势的影响下,业绩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通过并购互联网企业,可以改善其业绩收入。

原因之二是产业升级,调整业务方向。传统企业希望通过向某个互联网细分领域并购布局,逐渐将该领域塑造为新的产业发展重点。

这两种原因,在传统企业并购中,很可能交织存在,但也可能会互有侧重。

传统服装企业百圆裤业进行了多起对跨境电商企业的并购:2014年7月,百圆裤业以10.32亿元并购跨境B2C平台Everbuying母公司环球易购;2015年2月,百圆裤业投资跨境大卖家深圳前海帕拓逊。这一做法可以理解为百圆裤业意图将业务发现的新方向聚焦于新兴的跨境电商领域。同样,三胞集团也在系统地收购电商企业,完成其电商领域的布局。三胞集团不仅在201年年初收购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电商企业“麦考林”,也在当年下半年并购了曾经团购行业第一梯队的拉手网。此外,从传统企业跨界到手游并购的案例,就更加数不胜数。

不过,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较大型的传统行业跨界并购,大多数是发生在上市的民营企业中间。这些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比较弱,已经遇到了规模天花板,且在上市前已大量透支了业绩。这种窘境倒逼着上市公司通过跨界并购、产业升级,来维持业绩高增长,缓解资本市场的压力。但是,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跨界并购更需要认真的选择与考量。

五、结语

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一直是最近几年来传统行业最为热衷的话题。是苏宁、万达等大型传统企业自我革新的过程,以及其他传统企业转型中的盲目与步履维艰,让人对传统企业转型之路,无法过早乐观起来。

第4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我国互网金融得到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不断改变着金融生态环境。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行为的综合,并根据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经营范围的不同,将互联网金融划分为三部分:一是传统金融机构进行的互联网金融行为;二是互联网企业进行的互联网金融行为;三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进行的互联网金融行为。本文分别探讨了三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过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企业;传统金融机构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逐渐在我国兴起并快速发展起来。那么什么原因促使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是什么?带着上述问题,本文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定义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学界与业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行为,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而进行金融行为的综合,其具有无穷的发展潜力,必将促进金融创新,给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我国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形成了众多不同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根据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业务性质不同,主要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分为三大类: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企业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开展的互联网金融。

现阶段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是信息化金融机构,即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金融运行流程进行改造,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实现经营、管理的逐渐电子化,形成银行信息化、证券信息化、保险信息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随着互联网企业积极涉足金融领域,互联网企业开展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其主要模式包括以下几种:1,第三方付支付平台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2,众筹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互联网金融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即发起人将项目策划交给众筹平台,经过相关审核后,便可以在平台的网站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页面,用来向公众介绍项目情况,从而获取公众的投资。3,p2p模式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资金需求者通过网站平台找到适格的贷款者,双方形成借贷关系。这种模式具有门槛低、成本低、信息透明的优点。

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开展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是指互联网金融门户,其是指利用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提供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信息,汇聚、搜索、比较金融产品,并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机理

我国互联网金融形成机理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

激1 1.基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形成机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为其开展网上业务提供了技术基础。网上业务的快捷、高效、低成本促使传统金融机构进行业务互联网化,于是基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逐渐形成。比如证券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开展的网上商城、非现场开户、手机移动证券等多种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方式。

2.基于互联网企业的互联网金融形成机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网民数量的激增,网上交易的快捷、方便、可选择性吸引大量的消费群体,从而促使网上购物快速发展,网上购物规模不断扩大。而非面对面的虚拟交易的风险性限制了网上交易的发展,为解决这种困境,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运而生。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了买卖双方网上交易的同步进行,解决了虚拟交易的风险性,从而促使网上交易的进一步发展,网购规模也越来越大。随着网上交易规模的扩大,第三方交易平台逐渐积累大量的资金存量,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将这些存量资金进行投融资,逐渐涉足金融业务,基于互联网企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就慢慢形成。

3.基于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的互联网金融形成机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企业之间、传统金融机构之间、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占据市场份额,具有资金空间再匹配相对优势的互联网企业与具有资金时间再匹配绝对优势的传统金融机构之间开始合作,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四、监管建议

基于上述模式,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而随着其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一些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作为新的金融模式,随着业务的繁荣,互联网金融“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导致的风险问题越发突出,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文认为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明确监管目的,鼓励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对金融业和实体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发展是大势所趋。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金融创新。因此,对其监管的目的在于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5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学术类期刊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它不仅是科技信息的载体,还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通过对学术论文的刊发,学术期刊记录了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为新的科技研究提供参考,奠定基础。可见,学术期刊的成长与发展对科技知识的传播,以及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促进作用。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的普及正导致一场新旧媒体之间的战争。例如,网络新闻和视频正吸引着大量观众放下报纸,关掉电视机,走出电影院,坐到电脑前。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印刷版学术期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学术期刊能否把新媒体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机遇,将决定它未来的走势。

一、互联网与传统期刊转型

(一)互联网的普及

中国于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自1997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后,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被不断地促进,网民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中国的互联网使用人数从十年前的62万增长到1.62亿,2009年底已达到3.84亿,是1997年上网人数的619倍,占全国人口的28.9%[1]。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到2011年6月,互联网使用人数较18个月前增加了1.01亿,占全国人口的36.2%,平均上网时长为每周18.7小时。4.85亿的互联网使用者中,通过家庭电脑宽带上网者达到3.90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达到3.18亿。

(二)网络期刊的发展

中国期刊的网络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1994年,由“中国电脑新闻网络(CND)”主办的,服务于大陆出国留学人员和海外华人的《华夏文摘》面世,标志着中文网络期刊的正式诞生。同年,《电子信息与网络杂志》在上海China-Link信息网络上免费发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种网上发行的期刊。1996年,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期刊集中上网工作,使国内期刊网络化工作步入正轨。2007年,我国上网期刊已有6000余种,一些有实力的学术期刊开始在网上创建编辑系统[3]。此外,自20世纪末以来,在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运动的影响下,一种全新的学术论文传播模式大规模兴起,促进了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所谓开放存取,不同于传统的学术传播,它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以免费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学术信息,即在互联网领域里,作者提交(存放)作品供他人免费阅读、下载、拷贝、传递及打印(获取)。

目前,包括OA在内,中国互联网发展下的期刊网络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传统期刊上网和纯网络期刊。前者将传统的印刷版期刊收录在可联机检索的全文数据库(如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或发布在互联网站上供读者阅读,这是期刊网络化的主要形式;后者是直接在互联网上组稿、审稿、编辑、出版以及发行的,没有相应纸质版本存在的纯电子版期刊。

二、网络化期刊的优势

(一)打破时空易于传播

和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从空间上看,只要接入互联网,即使相隔再远,人们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同样的信息资源。从时间上看,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发布是受到限制的:报纸、杂志的出版总是遵循固定的刊期;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总是在固定的时间。消费者不仅是被动的等候者,还往往因时间上的冲突而错过一些重要的内容。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被互联网改善了。在互联网覆盖的范围内,它的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获得感兴趣的信息。因此,期刊网络化后,读者将不受地域、时间限制,通过互联网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二)内容更丰富

传统媒体总是通过单一的模式(文本、音频或者视频)发布信息。作为多媒体,互联网上提供给使用者的是更加多样化的信息。不像传统的以文本为全部内容的印刷版期刊,网络化期刊除了包含最基本的文字信息,还可以兼容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刊物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户摆脱单一化的文本信息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大程度地得到感官上的满足。

(三)搜索、检索更高效

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来得到需要的信息,这使互联网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搜索工具。根据2008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超过90%的互联网使用者习惯通过互联网而不是其他媒体搜索信息,在中国,这一比例也高达70%。如今,搜索引擎成为网民使用最多的互联网服务,据统计[2],截止到2011年6月,中国的搜索引擎用户已达3.86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搜索工具的应用将越来越普及。这意味着人们在获取学术信息时,将不再仅仅受限于传统的期刊杂志,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现代化的工具搜索所需内容。

针对网络化期刊而言,这种高效、便捷的搜索功能突出体现在数据库中的期刊检索方面。在万方、维普等各种数据库中,用户可以通过标题、关键词、年份、作者、单位、摘要,以及引言等,从上万篇学术期刊中检索出需要的内容。而一些更高级的功能,如跨库检索服务,更是免去了用户在不同数据库中的重复检索,为用户节省了大量时间。

(四)刊期更灵活

传统的印刷版期刊中,由于版面限制,一些优秀稿件不能及时发表,再加上审稿、编辑、排版、印刷、装订、邮寄等过程消耗大量时间,导致期刊的出版发行周期较长,违背了学术期刊注重时效性的原则。而网络化期刊,特别是纯网络期刊,从作者的投稿到读者的阅读都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免去了印刷、发行等繁琐的环节,真正地实现了即时出版,即时发行。同时,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时可以随时添加、随时更新,这使得期刊在网络上的发表不必遵循传统的以周、月、季为时间单位的出版模式,学术论文可以以单篇的形式上传于互联网或收录于数据库中,也可以像传统期刊一样以期为单位在网站上发布,颠覆了传统出版物的刊期模式。

三、互联网与网络化期刊的缺陷

(一)信息鸿沟

“信息鸿沟”这一名词源自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1999年的报告《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Chadwick[5]将其解释为由种族、收入、教育、地里位置以及性别上的差异所导致的信息化水平上的差距,即互联网并不为所有人提供同等的服务,同样,并不是所有人都钟爱互联网。和高收入、高学历、精通电脑的人相比,低收入、低学历、懂得少量电脑知识的人通常较少使用互联网。以收入为例,中国目前约73%的网民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2]。

对于期刊的读者而言,阅读网络化期刊将比购买传统期刊支付更多的费用,首先,除了购买上网所需的设备(电脑或者手机),还须为接入互联网支付费用。其次,在网络期刊数据库中浏览或者下载全文通常还要另外付费。这样,不同收入水平的读者必然会在印刷版期刊和网络化期刊中做出不同的选择。

(二)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6]指的是媒体中过于丰富的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它降低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们很难从冗余的信息中选择出有价值的;人们很难辨别出各种信息的真伪。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在2007年对台湾两所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大约75%的学生表示自己无法从互联网上找到所期望的信息[7]。

与受篇幅、页码限制的传统期刊相比,互联网上所能搜索出的期刊及学术论文堪称海量,但内容良莠不齐,需要仔细筛选,去粗求精、去伪存真,这实际上给学术研究工作增添了麻烦。

(三)舒适性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阅读纸质文献。纸质期刊携带方便,读到有用的语句可随手圈点,中途休息时可将纸张随意折叠或插入书签作为记号。相反,阅读网络化期刊必须通过计算机等设备,不方便在期刊上做标记;其次,在操作电脑时,人们通常身体前倾,不能得到足够的放松,如果时间过长,极易引发一些健康问题,如视觉疲劳、近视;此外,电脑所带来的辐射也不容忽视。因此,传统印刷版期刊在读者心中仍有稳定的地位。

(四)传统期刊上网的滞后性

传统期刊上网是期刊网络化的主要形式之一,除了被收录在数据库中,部分期刊还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和网站。虽然这种网络化期刊具备强大的检索功能,易于下载、复制、传播,但它缺乏创新性和独立性,只是印刷版期刊的翻版而已,依附于传统印刷版期刊而存在。这类期刊具有滞后性,出版周期并不比印刷版期刊短,往往是在印刷版期刊发行后才被上传于互联网。因此,从时效性这一方面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化期刊都比印刷版期刊有优势。

(五)纯网络期刊的权威性

和传统期刊上网不同,纯网络期刊没有对应的印刷版存在,是一个独立体,不受传统期刊出版周期的限制。这类网络化期刊使得学术论文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网站上以单篇的形式发表,具有高时效性的特点。但是,这类网络化的期刊追求的是高效、快捷地发表论文,往往缺乏严格的审稿制度,导致社会公信力不高,不像印刷版期刊那样具有权威性。由于期刊本身受到公众质疑,无法吸引作者投稿,期刊缺乏高质量的稿件,也就无法提高其权威性,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术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开放存取”也面临着权威性的威胁。在互联网上,作者可以发布各类学术文献资料,包括未投稿的、未被期刊社采用的,以及已经被采用但尚未发表的论文等,这类信息通常并没有经过同行评议便与读者相见,质量参差不齐,其权威性必然低于印刷版学术期刊上所刊载的内容。

四、由竞争走向合作

从媒体的发展历史可知,新媒体的产生并不会导致旧媒体的灭亡。作为印刷版媒体的一种,报纸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即使受到电视和互联网的双重夹击,它在读者心中仍处于重要地位,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虽然学术期刊不像报纸那么普及,但其在学术界也拥有稳定的读者群。目前,网络版与印刷版学术期刊正共存于期刊界,但网络化期刊的出现远远晚于传统印刷版,特别是无相应印刷版本存在的纯网络期刊,在整个网络化期刊中所占比例很小,难以对传统期刊造成威胁。比较两者的关系发现,印刷版和网络版期刊之间不仅仅是竞争,更多的是合作:传统的印刷版期刊为网络化期刊,主要是有相应印刷版存在的网络化期刊,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互联网及网络化期刊也带动了传统期刊的发展。互联网这一即时交流工具,加强了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交流;传统期刊在互联网上出版后,也赢得了更多的读者,提高了自身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再加上互联网的跨时空性,一些优秀的学术期刊甚至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走向了世界。截止到2006年,已有超过500家的大型海外机构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中文期刊,中国的传统期刊在通过互联网发行到世界各地。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的师生,以及皇后图书馆、多伦多公共图书馆等等,海外大型的图书馆的借阅者们,也早已通过互联网阅读到了中国的期刊。

作为学术期刊的两种类型,传统印刷版和现代网络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传统的印刷版期刊的发行受地域限制、发行周期长、刊期不灵活,但论文质量高、具有权威性,且符合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两者之间的竞争只是推动期刊进步的动力,合作才是期刊扩大自身影响力,提高知名度的根本。对传统印刷版学术期刊而言,互联网的普及并不会导致其灭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促使其卓越成长。(来源:今传媒 文/夏君子,女,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航空兵器》杂志社编辑,文学硕士。 编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R/OL].scio.gov.cn/,2010-06-08.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cnnic.net/,2011-07-19.

[3]张宜军,杨中启.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现状及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03-12.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cnnic.net/,2008-10-06.

[5] Chadwick A.Internet politics:states,citizens,and new communica- tion technologi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第6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203-02

一、移动互联网

1、移动互联网目前现状

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全球移动互联网趋势正日趋升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超过5.2亿。到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或将首次超过互联网用户数。

在市场规模上,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2q3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147.8亿元,同比增长102.1%,环比增长16.9%。移动互联网市场增速放缓,逐步回归理性,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不可否认,未来将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其透露出的机遇和诱惑已让互联网欲罢不能。

移动应用日益丰富: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也日渐丰富多彩。近几年来,除了传统的娱乐、游戏等手机应用外,sns(移动社交网络)、多媒体视频应用、(lbs)基于位置的个性化搜索和信息服务应用以及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正在迅速增大。

2、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到2012年年底截止,我国手机上网用户的范围达到四亿多,较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十多。测试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更会扩大,其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纸媒的应用深深的深入到人们的心目中,从全球电信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从2005年以后开始,基本上是移动数据业务的转型、宽带升级及ip化拉动整个网络的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对人们有用的游戏、音乐等平台业务的收入比重使运营商的收入不断的增长,这种趋势字我国国内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互联网的发展给移动运营商在移动通信领域提供了发展途径,像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的数据业务在不断的提升,他们的运营模式也在拓展着。

3、移动互联网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及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运营商、硬件厂商以及应用软件开发商带来了很大的商机,但是对于传统媒体的发展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下面主要介绍移动互联网对媒体的冲击和影响。

首先,在将来的两三年内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发展的冲击不是特别大。原因如下:

第一、传统的媒体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的采编权和对信息的提取和加工的权利,移动互联网离不开传统媒体的资讯信息。

第二、很多的青年人员有自己固定的互联网设备,移动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较小,其大部分处于观望阶段,他们的态度影响了互联网的发展速度。

第三、移动互联网主题人群,更多的将其作为休闲娱乐的渠道,并不是了解新闻资讯的权威渠道,出于时间和自身的问题,他们也不太阅读传统媒体,所以移动互联网短期内对传统媒体的发行影响很小。

从另一方面看,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虽然对媒体产生了冲击,但是在某一方面也为传统媒体发展提供了机遇。与传统媒体和桌面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只是信息载体发生了变化,在信息内容上对传统媒体依赖依然存在。

二、传统纸媒的数字化、移动化趋势

1、网络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

(1)载体的海量性。网络容量之大,任何其他媒体都无可企及,对于网络新闻而言,其在空间能力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贮存与转运的能力。网络新闻的超链接方式使网络新闻的内容在理论上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与丰富性。

(2)空前的时效性。报纸的出版周期常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电视、广播的周期以天或小时计算,而网络新闻的更新周期却是以分钟甚至秒来计算的。尤其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新闻的时效性更为突出。在我驻南使馆遭北约轰炸的事件报道中,网络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从而使第四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首选媒体。

(3)结构的超文本(多媒体)性。网络新闻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之长于一体,是兼具数据、文本、

图形、图象、声音的超文本结构,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象等报道手段的有机结合,因而是立体的、网状的、多维的,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亦动亦静。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报纸用文字和图片,广播用声音,电视主要是用图象,而网络新闻则三者皆用,它融合了纸质新闻、广播和电视新闻的报道手段,使受众在网上同时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

(4)交互性与易检性。传统媒体的新闻,是由一群经验丰富的编辑或制作人,在受众遥不可及的编辑室或新闻中心,单方决定值得报道的内容,阅听人只能被动地等待收阅或收听在固定时间送达或播出的新闻,如果有意见,也只能事后表达。而网络新闻则可以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这不仅做到了媒体与网民之间的沟通,还实现了受众对受众的传播,交互性使网络新闻成为大众共同发言的新闻类型。

易检性是指网络新闻具有过刊查询和资料检索功能。广播、电视错过时间,通常就很难再听到、看到同一内容:想查看报纸以前的报道,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网络新闻突破了这种时间限制,网民在网上可以随时按日期查看一家网络媒休的旧闻,也可以很方便地输入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

(5)全球性与个性化。网络新闻的发行是全球性的,其受众可能遍及四海。这使得网络新闻可以在几乎任何地点间传送发行,比如一家市县报上网后,其网络新闻会拥有不少关心该地区情况的省外、国外读者。网络新闻全球化的特征,有利于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的公平竞争,有助于改变中国在国际传媒界中声音微弱的现象。

网络媒体在整体传播模式上趋向小众化和个性化。小众化是相对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而言的。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受众只能在有限的媒体设定的有限的菜单范围内作有限的选择,因此必然是大众化的。而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浩如烟海,其内容丰富且分类精细,当前许多网络新闻媒体均提供了定制“个性化新闻”的服务,网站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向其发送经过选择的个性化新闻。由读者自行采访及发布新闻,打破了传统报纸由记者独占新闻采访工作的模式,使网络新闻越来越朝着个性化的趋势发展。

2、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演变,为手机终端提供了更快的上网速度和更宽广的数据容量,就好比是建造了一条无处不在的移动信息高速公路。通过这条高速公路,手机媒体得以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融合,并在手机上自由搭配出不同的手机媒体形态。手机媒体社交化已成趋势,其社交媒体已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与社会生活的二次融合,已经突破了新老媒体概念之争和分行业竞争的格局,加速了产业边界的消融。

这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虚拟社会;而在一个包容、互动、共享的虚拟社会里,社交行为无疑是最普遍的行为,所以社交化必然是手机媒体发展的大趋势。

手机媒体的互动特征不仅在于人与终端机器界面的互动,更在于通过数据传输网络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有益互动。专业化、即时化、移动化、开放化是手机社交网站的发展方向。

随着整个手机媒体行业的日趋社交化,社交将成为手机媒体的一个整体特征。作为社交媒体中最为活跃的平台,要实现手机媒体的应用创新,就必须围绕技术和终端、功能和特性、商业模式三方面来着手。

1.必须建立在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进步上

2.必须围绕手机媒体的特性和功能进行

3.最主要的是要选择恰当的商业模式

3、手机媒体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手机媒体的特点除了人们知道的便于携带性、移动性、个性化外,还包括以下几种特征:

一、传播效果强大。手机具有随身的特点,并且人们对手机媒体的信赖程度较高。手机媒体能够产生更为直接而强大的效果,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动。这对于我们广泛传播健康、和谐的文化十分有益。。

二、互动性强。手机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发出和接收信息,不仅可以进行个体间联络,还可以进行群体间联络。通过手机报这种媒体形式,还能在第一时间获知人们对于某个政治事件或新闻的评论,人们阅读手机报后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愿意通过手机媒体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

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借助移动通信网,手机短信、手机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群发给每一个用户。

四、多媒体融合。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手机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多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形成一张相对复杂的传播网。与此同时,手机还可以配合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互动,实现“全媒体”传播的新局面。

4、手机媒体的传播分析

手机媒体的传播过程既不同于以往传播模式,信息从一点出发,直达全面,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的身份发生转变,由此进行信息的多次传送与无限循环。手机传播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传播者的层层把关,也就是人人都是媒体的前提下,传播信息不断融合进传播者的主观意念,使得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越来越广泛,而且信息的主题也是开放性的。

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手机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决定了信息在每一个网络节点,都可以全面发送,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即时反馈,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深度和广度。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型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主体的权威性,推翻了“把关人“的权威主体地位,实现了传受双方的对等性。多个主体的出现,呈现出传受主体的多元交互及权利的分解与集中的特征,因此可以这样说,手机媒体的传播形态是一种高度整合的社会性传播。

5、数字内容产业新形势应对

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数字内容产业已逐渐成为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的经济与文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飞速发展的电子数字通讯、信息技术给当代社会产业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网络文化从根本上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但是,现代传媒高新技术革命对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和艺术文化生态格局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代科技的发展引起当代社会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而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则引起了原有文化生态格局的全面改变。不仅传统的文化形态“升级换代”或全面更新,而且大量崭新的文化形式被创造出来。

三、传统纸媒app转型

1、纸媒app发展现状及趋势

面向未来的竞争可能都会在手机平台上发展,包括目前,我们简单做了一个纸媒的下载,实际上这只是增加一个传播渠道而已,它本身还没有变成这样的形式,而且现在分了很多版,完全可以用手机媒体的形式,每个板块都面向一个细分受众,每个版块都可以办一份手机媒体,即时发布信息,然后通过手机客户端推送出去,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把网上东西也好、业界东西也好分门别类的通过手机客户端发布出去。那么这样就比报纸更快更方便,而且更有针对性。因为每个人的需求都是有个性的。

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用户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情是用自己的手机打开微博--在微博上已经有丰富的新闻信息,相比之下,许多纸媒的app使用频率却不高。在竞争激烈的app市场,大部分媒体的app往往都面临一个尴尬处境--即用户刚下载时有一阵热度,但是之后就很少有人持续去点击,用户活跃度很低。

2、纸媒app转型之路

纸媒app的现状,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讲,第一,它的受众量,有多少人看到了你传播的信息;第二,传播力,包括时间、速度、效率等;第三,是他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未来是一个大融合,只有受众量、传播力、公信力都领先的媒体,才会是未来的主导力量。纸媒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突破某些局限性,提高自己的受众量、传播力等等。

纸媒在开发app时,不仅应该注重内容的价值,还应该注重服务的价值,即给读者以最好的阅读体验,这一点是和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的。纸媒在app开发时,应遵循阅读者的使用习惯。目前,在阅读模式、夜间模式、字号选择、横竖屏显示等功能及用户体验指标上,传统媒体的应用表现欠佳,大部分传统媒体似乎并不重视技术所带来的变革,这一点是需要转变的。

另外,提升app黏性的最有效方式是提升app的社交属性。纸质媒体的业务要想盈利对媒体的要求特别高,首先需要有强大的品牌支撑,有足够多的忠实读者,此外其自身的用户体验要足够好。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是每个平面媒体都能抓住这样的机会。

四、传统媒体数字化、移动化误区

目前

传统媒体面临着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最重要行业的革命。媒体的创新非常重要,而这在现在看来尤为迫切。新媒体对我们既有的模式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这是数字时代的特征所决定的。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当然不会自甘堕落,在某方面开始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转型,选对方向的区域,也会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从博客、微博、sns等获取信息。新媒体的用户扩张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等传统纸媒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同时,也为其提供转型、直面挑战的机会。反思下《the daily》停刊的教训,也许能给我们在媒体数字化、移动化转型上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郑强.平面媒体转向全媒体的流程再造[j].新闻出版总署,2007年09月.

[2] 蔡雯.媒介融合带来新闻编辑部角色变化[j].2007年第四期.

[3] 蔡雯.新闻与写作[j].2007年第四期.

[4] 郑强.设备程序开发的实例[j].2010年01月.

[5] 俞永唱.论纸媒的发展[j].2008年09月.

第7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传统银行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利用网络平台就能够完成财富管理工作,实现降低理财成本的目标,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有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同时保证了储存的稳定性。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企业或者个人都能够通过银行的支付中心完成业务的办理,十分的高效快捷,这种形式之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十分的迅速,这必然会对传统的银行业有一定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促进银行业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能够深入的研究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于银行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于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一)经营方式的变化

传统银行业的业务主要是以产品为主,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下,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日常的工作开始以客户为主。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习惯于使用互联网办理业务,借助于互联网,银行工作人员能够轻松的获取客户的具体需求,业务开展的方法变得更加的灵活,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就具备灵活性的特点,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可以及时根据客户的相关信息及需求的变化调整服务方式、创新产品,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就目前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工具,能够为广大的金融用户提供自动支付、汇款等服务,这必然会改变银行的业务开展方式。这种形势之下,传统银行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结合起来,创新经营管理方法及营销模式,调整服务意识及战略发展部署,在实际的经营管理工作之中,要能够紧跟国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步伐,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了解客户的需求,重新分配客户资源,确定市场定位,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始终以服务客户为工作的核心,进而有效的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银行业的经营转型。

此外,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微贷技术等了解微小企业及个人用户的信用等级、经营行为,建议一个客户信息数据库,就所有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详细的划分,信贷审核过程中结合信贷记录及网络交易情况确定是否投资及具体的投资金额,如果贷款对象后期出现违约的不良现象,金融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集或者违约客户的信息,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及违约成本。互联网金融模式出现之后,可以改变传统银行业的融资方式,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减少金融交易的成本。

(二)有效地拓宽了银行业务渠道

传统银行业的业务基础主要是客户,互联网金融模式出现之后,传统银行业可以借助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改变银行业务的目标客户群。就目前来说,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及个人用户更多的追求的是服务的个性化及多样化,在新型的金融业务中使用互联网,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传统银行业之中,要能够积极的转变价值实现方式,加大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应用,进而提升服务快捷性同时降低服务的成本。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银行业的价值创造及实现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商业银行以比较低的成本就能够提供较为高速、快捷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三)推动了利率市场的发展

21世纪信息技术正在蓬勃发展,这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扩张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加上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逐渐趋于规模化,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认同这一种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这一交易平台的交易原则是借贷双方自愿平等,整个交易过程都是透明合理的,这有利于推动市场秩序化的实现。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使得传统银行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市场利率变化情况时更加的准确,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整个客户群体的利率。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有利于传统银行业规避经营管理风险,对于整个金融市场而言,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调整政府决策中出现的一些偏差,有利于推动利率市场合理化发展。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到来,使传统银行业对于金融市场的调控能力明显提升。此外,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后,银行客户能力通过网络即时了解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用户系统可以就自身的借贷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这有利于提升客户借贷的科学性,避免决策失误。

二、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策略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银行业,为了尽量化解这种冲击,促进传统银行业的发展,传统银行业必须要学习与时俱进。就目前来说,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阶段,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网络信用身份认证不确定、网络虚拟性等问题,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形成对接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说这一问题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传统银行要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完善自身的信用评价机制及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适合当前形势的风险防范体系,加强银行风险管理,促进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融合。此外,传统银行业要合理的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等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平台,促进管理模式的转变。增强客户隐私保护意识,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保护好客户隐私,避免客户信息外漏,榭突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服务。同时,要能够合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整合有关的数据信息,提高服务的效率及质量,促进行业的发展。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传统银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就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进行了探究讨论,简要的论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银行的发展策略,仅为有关人员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妍.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41).

第8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形象;传播机制

1 “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1+1等于2,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原有的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时代构建新型传播平台――新媒体。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以互联网传播为平台的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利用数字、网络、移动等技术,以电脑、手机、IPad 为终端,向用户传递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的媒体形态。

2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传播态势的变化

进入“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传播呈现出多变性复杂化的发展态势,意见领袖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把关人功能逐步弱化,沉默的螺旋功能不断增强。从传播内容角度看,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都可成为议题的设置者。从传播媒介角度看,“互联网+”时代包括以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这种即时便捷的交互传播方式使得“互联网+”的传播媒介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此外,QQ、微博、微信等作为社交网络平台,参与其中的每个个体都可成为传播媒介。从受众角度看,“互联网+”时代是受众崛起的时代,它淡化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3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传播机制策略

(一)更新理念,树立整体形象推广意识

对高职院校而言,树立整体形象推广意识需从全校大局出发,更新理念,转变机制,全方位整合现有资源,多角度开发潜在资源,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利用新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认清校园文化建设与整体形象塑造的密切关系,校园文化建设囊括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层次,与高职院校整体形象系统中理念、行为、视觉三大结构元素形成了呼应关系,两者互相推动彼此提升。

(二)完善制度,制定系统形象推广计划

高职院校应尽快完善相关制度,为形象传播的统一性和规范化提供制度保障;健全信息传播工作网络,设立新闻平台,掌握信息的主动权;成立专门的新闻宣传与信息工作小组,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业务培训;建立危机公关小组及完善的媒体监控机制,预防并化解危机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及机制推动形象建设和形象传播的同步开展。同时,“互联网+”媒体环境下,进行形象传播必须制定系统的形象传播及推广计划,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采取多层次传播策略在制定系统的形象传播策略时,应充分认清“互联网+”时代传播的基本特点及传播态势的变化,结合高职院校发展阶段特点及传播定位理念,进行信息横向与纵向传播相结合的立体化传播。

(三)拓宽渠道,充分发挥新媒体交互传播功能

高职院校形象传播渠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媒介资源配置主要是在充分发挥传统校内媒体功能的基础上实现校报、简报等“纸媒”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校园网、校园广播电台、BBS、校园手机报等的传播化,从而完成信息的即时传播;同时,各类媒体有效组合合理排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360度信息推广模式。

(四)建立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整体合力

高职院校可建构“互联网+”形象传播整体联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由“学校―部门―学管干部―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六级网络传播管理体系,构建反应快捷、全面系统的舆论引导机制和网络应急机制。有效监管和控制学校内外舆论,做到统一认识、统一目标,明确宣传模式中各个部分的职责,分工明确,也能及时发现问题。

(五)组建团队,提升形象宣传能力素养

集合一批教育工作者作为主体成员,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对网络的认识,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信息应对能力,特别是负面信息应对的能力,让主体成员的力量感染其它人,以此推进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人T网络素养的不断提升。如:可以组织新媒体宣传沙龙等相关的讨论组织,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新媒体网络理论和实践能力,定期进行专题研讨,个人也得交流等活动,还可以联系新媒体网络专家来高职院校进行讲座和培训。

(六)加强参与,引导舆论导向良性发展

高职院校要主动建设和维护形象传播平台,加强日常参与,与公众形成良好互动,日常内容要基于对日常校园舆情的调研分析,对院校亮点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正面引导,同时也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对不良信息加以关注并及时响应,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公众以全民记者的身份可参与任何相关话题或事件的追踪和讨论,针对一些突发事件或谣言的出现,应该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建立更正与答辩平台,并将其置于醒目位置,专门用于虚假信息的澄清与相关失误的更正,增加信息传播的精确度与可信度,有助于消除公众疑虑,改善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孙波等.新媒体与高职院校形象塑造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

[2]曹叔亮.论高职院校形象塑造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教育, 2007(9): 72-73.

第9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新融合;新机会;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272-02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挑战和困难,例如投资增长乏力、新型消费热点匮乏、经济稳步增长难度较大等,导致很多企业出现经营困境。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粗放,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加之很多领域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等问题,给传统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困难。为此,积极采取必要措施,加快传统行业转型和升级,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重大。

1 “互联网+”提出背景

2015年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提出“互联网+”计划,意在通过互联网技术,不断促进其与现代化制造业的联系,从而促进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更好的指导互联网企业开拓市场。与产业互联网模式相比, “互联网+”发展视角更为独特、宽泛且深入[1]。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相对应,其主要关注用户生活体验上的改善,并从传统产业入手,重点关注互联网技术在优化资源配置、生产流程、交易效率的实际作用。而“互联网+”则属于新型经济发展形态,能够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传统产业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进而全面优化生产要素,并重新构建商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2电商大佬对“互联网+”的态度

腾讯CEO马化腾认为,“互联网+”将互联网平台作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各行各业之间的跨界结合,从而高效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为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能够为赋予传统行业新的活力和力量,若在此时忽略互联网的实际作用, 将是巨大的损失。推行“互联网+”模式,能够迅速打破信息不对称现状对信息交流的影响,从而使交易活动更加节省人力、物力成本,为企业开放创新奠定基础。

“互联网+”计划提出后,阿里研究院在第一时间发表《“互联网+”:产业加权升级 重新定义信息化》[2]报告。在此报告中,阿里企业将“互联网+”主要定义为: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际大数据技术等)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领域的应用过程。同时,阿里企业的这份报告中认为,“互联网+”与传统信息化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或者说互联网能够对信息化进行重新定义。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本质上来看, “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且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渐成为经济常态。这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互联网技术深深烙印在生产生活领域的直接表现,也是实现智能化升级的必然途径,能够显著促进运营方式、服务方式的转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将互联网视为一种有效工具,通过“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模式,使传统行业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见图1)[3],不断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整合,进而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重新塑造。

3新融合:“互联网+”主要驱动力分析

3.1重塑用户需求体验,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

从需求驱动方面来看,“互联网+”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企业服务本身,这是由企业提品或服务需要不断减少成本支出,且日常运营维护需要不断提高实际工作效率,加之用户体验需要需要不断进行重塑和优化。在近20年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历程中,消费互联网模式使广大用户自身的意识不断被强化。现阶段,“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就购买什么”的模式早已发生转变,只有互联网才能让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达到信息对称,企业要将消费者真正需求作为发展动力,并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消费服务,使消费者能够参与到企业生产过程,并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2013年,我国服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首次赶超制造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也就是说,忽视消费者需求,等于互联网主动与我国最有经济前景的领域脱离。

3.2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为商业领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智能终端不断普及,且大量传感设备广泛应用,给“互联网+”的提出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使其能够在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得到大力发展。据2015年上半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总数量已经达到6.6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则达到5.94亿,宽带用户突破2亿[4]。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更多设备越来越能够适应移动设备的实际需求,使智能终端产品不断处于上升期。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模式不断成熟,并逐渐应用在商业领域,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更为便利条件。目前,我国已经能够自主研发云计算服务系统,且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平台趋于完善。

3.3跨界竞争的普遍存在,扩宽两者融合渠道

在产业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是互联网行业往往主动参与到改造、整合传统行业活动中,还是传统行业积极主动拓宽思路与互联网产业融合,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势必存在激烈的跨界竞争关系。若是互联网行业往往主动参与到改造传统行业中,则需要重点对传统产业模式发展固有矛盾和问题进行解决,采用低价策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市场,然后主导市场,并从中获利。若是传统行业积极主动与互联网产业进行融合,则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企业依托原有品牌的优势,为既定用户群体提供互联网化的商品或服务。未来20年内,究竟上述两种模式水能更加适应互联网发展浪潮,现阶段自然无从知晓,但是能肯定的是,谁能够在互联网价值链中拥有更多话语权,未来将获得更大经济利益。

3.4政府政策、资金、资源支持,为“互联网+”计划实施带来驱动力

统媒体产业主要以提供大众化信息资源为主,但是在“互联网+”模式下,其要求传统媒体进行不断转变,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宗旨,为用户提供差异化信息供给。2015年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互联网+”计划提出,表明国家和政府已经将“互联网+”提升为战略发展目标。报告中指出,要对一大批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为主导产业,并开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从而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5]。上述计划和设想的提出,均要充分体现出制造技术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深入结合,从而使其具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特征。将信息技术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效助力剂,实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综上,政府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为开展“互联网+”带来强大的驱动力。

4新机会:“互联网+”主要作用力分析

4.1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通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企业(以信息产业发展为核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目前,互联网企业总市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且增长幅度不断扩大。从就业角度看,互联网企业能够为企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对拉动我国社会就业具有显著作用。在“互联网+”模式下,不仅能够对信息化、工业化两者的融合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还能为“四个同步”政策的合理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按照麦肯锡的预测结果,至2025年底,互联网将拉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提升0.3-1.0个百分点,意味着GDP增长总量的7-22%,也就是说互联网行业将带动10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增长量[6]。因此,在新常态下,“互联网+”能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未来传统产业升级将依靠互联网的大力支持。

4.2促进传统行业重构,再造企业运营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作为一种工具,在我国经济建设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际上,我国对“互联网+”模式的探索一直存在,例如,“互联网+媒体”形成了“网络媒体”;“互联网+广告”形成了“网络广告”,“互联网+电信”形成“即时通信”,“互联网+零售”则引领了电子商务的出现。从这个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与消费者日常生活越近的行业,越容易被重构,因此其融合程度越高,且开放程度越强。将“互联网+”计划逐步向传统行业进行有效渗透,传统企业自身的生产力将显著改变,对再造企业运营模式、企业战略目标及管理方式方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互联网+”模式还能够对企业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并对产业链进行重整,使得企业拥有更多创新产品,转变信息化产品特征。

5 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历经20余年的发展历程,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构成。在未来发展路上,将传统产业发展与互联网进行“联姻”,必将对我国产业整合、重构带来巨大推动力。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充分利用“互联网+”,能够有效促进传统产业转变自身价值创造方式。为此,传统产业要不断抓住机遇,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为传统行业重获新生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志来.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基于“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视角[J].财经科学,2015,13(5):34-43.

[2] 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22(4):14-21.

[3] 王达.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4,9(12):47-57.

[4] 黄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