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

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

第1篇: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1-0007-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引领方向、扶正祛邪之“道”,也作为教化育人、治国理政之“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承载着国家与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与传播方式的创新和选择密切相关。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传播性教育。在数字化、信息化和移动化的传播新格局下,以政府宣教、官方传达为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已难以吸引受众。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互联网传播的重要性。互联网已经成为受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资源的主渠道。

“互联网+”的新技术呈现出破界性、双向性、海量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等新特征,从而打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时空限制,建立传受一体的交互模式,发挥高效快捷的搜索功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技术支撑,进而实现“用人类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的目的。按照强化互联网思维,促进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示精神,新形式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要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以“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维为契机,实施“融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战略,提升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的接受度,完成从单向、孤立、平面的宣传报道,转向互动、多元、立体的崭新传播模式。

对于“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一,“互联网+”是指“互联网思维+”,即形成的一种互联网思维:其二“互联网+”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利用互联网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和作用:其三“互联网+”是指“意识形态生态+”,即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生态和网络教育生态。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更好地契合“互联网+”的新特征,真正实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上传播流行起来”?既要防止过于强调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而忽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又要避免因缺少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而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具体而言,亟需关注三方面的着力点。

一、形成互联网跨界创新思维理念,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

“互联网+”应用范式加速了当代世界的变化,造就了一个传播型社会,这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传统互联网的传播观念和传播方法论

“互联网+”将以互联网的规则、精神和价值,重新构建互联网与一切客观事物的关系格局,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官方新闻媒体发声为主的传统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强化了传播效果。

其一,“互联网+”重塑传播观念。互联网思维强调“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的支持下,利用互联网的规则和机会来创新”,“设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规律和方法”。由此可以反映一个事实: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人们的行为规律都发生了深刻而明显的变化。如何真正理解、认知由于互联网思维改变所引发的传统传播规律和方式的变革,关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这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们树立一种互联网思维传播观念,主动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分析国内外用户的需求和特点,敢于打破传统传播链条和传播形式,以创新、跨界的视野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体验:树立数据思维,从“海量”数据中精确筛选价值信息,整合优质信息资源,创新网络信息采编模式,实现信息资源在数量、时间、空间上的科学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影响力,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互联网意识形态控制力和引导力的关键。

其二“互联网+”创新传播手段,“互联网+”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实现好网络化传播的引擎,也成为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创新的关键之举。首先“互联网+”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导向的正确性。“互联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的形式,所传播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立场观点的正确性是基本要件,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成败。其次,“互联网+”要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受众点。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传播,务实是第一原则,要能够以大众口味为信息创新点,以期达到由“众口难调”转变为“众人皆捧”的目的。最后“互联网+”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品传播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应强化市场意识、融合意识、用户意识,精选选题,融合资源,打磨精品,做到产品有深度、有广度,形成社会各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合力。

其三“互联网+”重构传播格局。“互联网+”的时代气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式传播格局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首先,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理念的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的“我传你受”关系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开放、平等、共享的去中心化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理念从政府主流媒体的单一渠道传播转变为多向互动传播,从后期媒体转变为实时传播,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硬性传播转变为迎合受众接受心理的内容多样化传播。其次,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全过程的重构。互联网的发展转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生产的全链条,重构了资源的结构和风格,以及受众的习惯和心理。最后,互联网重新定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产业形态。一是传播服务的大数据应用。大数据的应用直接解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类资源精准投放的问题。针对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等各类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服务,强化受众黏度。二是传播资源的泛社交化。互联网基于网络新型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网络社群日趋明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圈层化和社交化越发突出,完全改变了传统意识形态简单宣传的传播形态。

二、关注互联网受众主体能动作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价值

“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在于强化了开放环境中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积极意义,以互联网思维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精神,发掘受众的主体性,而不是以传统的行政思维主导用户需求,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实际生态中以文化人的最大效度,不断增强互联网主体黏度。

(一)以人为本:明确“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的传播意义

尊重人性是“互联网+”的根本精神,互联网力量之强大源于人的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满足主体的精神需要,而互联网是主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方法之所需。所以“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逻辑是基于人的本质需求,规避了传统价值观教育传播手段的单一生硬,彰显了互联网理念促进主体全面发展的网络德育价值。

一是互联网个体传播格局使价值观引领成为人之所需。“互联网+”打破了以机构为单位的传统传播格局,以个体为单位的社会传播格局促进了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与拓展,价值观引领也随即成为网络主体的迫切所需。当前一些网络“大V”将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互联网上“肆无忌惮”的个人“思想发声”扰乱了网络的清新空气,尤其是对作为网络主力军的青年群体极具诱导性和干扰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应担当起网络价值观引领的作用,满足网络主体明辨是非、澄清真相、扶正祛邪的迫切精神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利用网络格局变化特点,激活个体敢于发声、勇于辩驳的主体意识,引导个体运用互联网手段主动进行资源配置和功能整合,使每一个网络主体不仅是受众,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的分享者和传播者,促进网络主体主动正确“发声”,自觉担当起“网络清道夫”的角色,营造“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精神的浓厚氛围,还给属于互联网的“碧水蓝天”。

二是互联网技术兴起使教育方法的创新成为人之所需。“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使互联网从一种传播工具演变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性力量,使个体获取信息的渠道由传统依赖转变为主动建构,进而表现出强烈的实践体验需求,这也是“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技术的创新独到之处。以虚拟体验平台为例,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体验,实现“理趣”的多样化手段。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虚拟主题公园、主题展览、主题游戏等虚拟空间平台,积极调动网络主体的多种感官能动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内涵转化为身临其境的虚拟体验平台,为网络主体适配各种场景服务,让网络主体在参与互动、游戏娱乐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并感受互联网技术的无限魅力。这种足不出户的虚拟体验支持网络主体日常使用的移动客户端,使网络主体潜移默化地获得更多的价值观体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和传播效果。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呈现出混合式传播方式,依托新技术创新形式,发展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

(二)以文化人:突显“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目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具有了资源聚合、实践体验、社交分享等“融媒体”传播特点。但是,无论何种传播形态,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始终要以化人和育人为根本目标,培养人们能够自觉自律地接受、认同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互联网传播主阵地,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知止”作用在互联网中的功能拓展和教育优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思想精髓。“文”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哲思“化”就是要对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邃思想文化内涵来“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在育心、育德、育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挖掘潜能并加以实现,使之在观念、心理、行为上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找寻到自身安身立命的价值根本,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类灵魂”的教育作用。

所以,互联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紧紧抓住以文化人的根本精神,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人文精神的充分彰显。以互联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理解“以文化人”的深层次内涵有两个维度:一是以圣人之精神和情操作为“文”,以互联网观念更好地完成“文明的教育化”过程,塑造文明化的社会人。二是以人的社会需要为“文”的教育内容,以互联网观念更好地完成“教育的文明化”过程,塑造教育化的社会人。前者重点在于作为主体的人去学习,而后者更多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去参悟,二者合一说明“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是一个外在输送与内在生成的学思统一过程。

人既是“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对象和主体,也是“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目的,实现以文化人是“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价值旨归。从本质上讲,“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核心要义就是解答“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坚守以文化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本精神的问题。所以,“互联网+”不能使人成为网络的奴隶,而是要让互联网为人所用:人主动运用互联网的过程,就是自觉接受和践行以文化人的过程。简言之‘‘互联网+”不是让人去逞能,而是让人能够更好地完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文化涵养与文化修行。

三、打造互联网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互联网+”重新构成了一个网络生态系统。如果将移动互联网比作一个圆环,网络用户的网络行为则形成了一个闭环。在互联网生态圈中,网络用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黏度将被记录下来,点击次数、搜索内容、使用群体等数据细节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全貌,从而有利于打造互联网意识形态生态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一)以权威信息平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扁平化等特性将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生态系统,网络用户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会将不断增多,各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自媒体也将层出不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在互联网中绽放出强劲的生命力。然而,互联网积极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浑水摸鱼、混淆视听,甚至泛滥成灾,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虽然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内容和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但传播的生命力仍旧主要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的含金量,优质上乘的信息资源才能最大程度地达到传播的预期目的,这就需要打造权威信息平台。

一是汇聚一批学术界专家和党报资深评论员,加强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技术学等不同专业专家之间的沟通联系,发挥各自专业所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不同板块,打造一批经得住公众评论检验的精品栏目,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内容权威真实、鲜活可信。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融媒体”的传播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字、音频、视频、图片、3D动漫等多种信息资源相互结合,将生硬刻板、抽象乏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多媒体信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形象自然、亲切直观地表现出来,提升网络用户的使用频度和受教育效果。三是依托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挖掘呈现出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和关注焦点,根据不同目标人群来“量身定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服务。如针对少数民族地域,应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用户的喜好和需求,为其提供有侧重性的主题信息网络宣传资源,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四是在发生突发事件形成网络舆论时,要及时有效地组织权威发言人第一时间权威发声,不仅要客观、真实、全面地呈现事态全貌,而且要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进行事件的分析解读,向公众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舆论走向,消除人们的错误认知,解疑释惑,稳定人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成为一个有公信力、值得信赖的权威网络信息品牌。

(二)以中国文化自信发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强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凝结,不仅是立足于中国的文化资源,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思想文化。“互联网+”的双向互动性,使网络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用者和生产者。“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将逐渐成为网络主体的新常态,这种社交化生态环境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输出”的广度和效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向世界表达中国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第2篇: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

2001年1月11日,世界最大的ICP商美国在线与世界最大的媒体集团时代华纳合并案,终获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这标志着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时代已经到来。早在去年美国在线宣布合并案之日,世界媒体惊呼: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结合的/第四媒体0已经出炉。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正式把互联网和正在兴起的信息高速公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定名为/第四媒体0。至此,近几年在全世界迅速/撒开0的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已获普遍共识,而且有了与传统媒体平起平坐的名称)))/第四媒体0。在今天,互联网发展的起始阶段,互联网展现了较多的对传统媒体加以延展、扩充、简单交互化和多功能化的媒体特征,即信息传播与获取,世人顺势称之为/第四媒体0。但界内亦有人士指出: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不是一个级别的概念,称/互联网为/第四媒体0是一个不科学的提法,确切的表述应为/互联网中具备传播媒介特性的部分才能称之为-第四媒体.0。尽管如此,/第四媒体0还是作为互联网的代名词为界内所使用。

一、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最基本生存手段的一次变革,昭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2001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最新的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6。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止,我国上网计算机数约89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141万台,拔号上网计算机751万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2250万,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约364万,拔号上网的用户人数约154万,同时使用专线与拔号的用户人数为343万,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等)上网的用户人数为92万。CN下注册域名总数为122099个,WWW站点数(包括(.ORC下的网站)约265405个,我国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2799W[1]。这份统计报告表明,与1998年底我国上网人数210万、网站5300个相比,2000年互联网在中国得到飞速发展,出现了/大干快上0的局面,由此可见世界互联网业的发展。互联网这些巨大的变化是由这个时代特征决定的。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由物质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占信息主体的新知识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尤其以高新科技为标志的信息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作为传播信息最佳渠道,本身体现科技进步的互联网,已开始把它的/脉络0伸进人类社会所有领域,正如日本索尼公司社长出井伸之对信息技术改变人类社会现状作出的深刻分析:因特网就如同落在现代社会上的陨石,数年之内,网络将进入被称做宽带的信息化时代。由此,网络出现之前的所有社会机制都将面临生存危机,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都需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2]。出井伸之的论断不是耸人听闻。信息传播只是互联网的诸多功能之一,也是目前技术条件下,人类开发利用最充分的互联网功能,仅就此一点,互联网在短短几年之内已引起大众传媒深刻的变革。面对互联网,各种传媒如临大敌,从传播方式到传播内容都作出了巨大的调整;而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指网民)已不满足刚刚荣获的/上帝0称号,他们在获取信息的方式、内容上因互联网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变化,上网已由一种时尚变为他们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方式及生活的一部分。长此下去,他们会实现从生活方式到思维习惯的全面飞跃。2000年9月至12月,我国信息产业部赛迪资讯顾问有限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沈阳等互联网用户情况作了媒体问卷调查和入户调查,调查资料表明,飞速扩展中的互联网在中国开始显示出影响社会方方面面的端睨了。调查发现,网民平龄分布趋于均衡,虽然仍以20~30岁年青人为主,但低龄网民和中年网民数量在增加,网民学历已从高端向中、低端过渡,其中大专学历网民增加了6个百分点,高中以下学历网民人数也有所增加。网民除上网浏览信息外,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络教育、无线上网成为网民首选的网络应用。互联网作为当今发展最快的信息传播载体,给全球化铺垫了坚固的物质基础。全球化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信息传播的全球一体化,它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4个领域里,都已产生重大影响,还将连续产生更大影响[3]。目前的电脑网络已经深入到了通讯、新闻、商务、交通、娱乐、科研、学术、教学、医疗等等各个领域。未来电脑网络的无线化、微型化和极其便宜可能使它渗透到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和所有角落,参与我们的生活将更加普遍和深入,人类的生活都将通过网络或者与网络相关,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将主要通过网络[2]。因此,20世纪末横空出世的互联网标志着人类最基本生存手段的大变革,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数字化时代、比特时代的到来。Internet同蒸汽机的发明一样伟大,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它正越来越从一种通讯、传播手段变成一种交易手段,同时又通过交易手段的改进,成为所有其它产业的基础进而改变其它的传统产业。在这个时代,人类挣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束缚,能遨游更为广阔的虚拟世界,接触更为广泛的人群。

二、在现阶段,互联网是一种新媒体,是传统媒体非敌非友的竞争对手

目前,随着人们对互联网开发利用,互联网的媒体属性,已获普遍共识。人们利用互联网,可以极大自由地获得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自己身边发生的信息,可以给远在大洋彼岸的熟人发电子邮件,也可以在聊天室里与不同国度、肤色、年龄的人自由畅谈。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互联网在特定人群中造成的影响力,已经远远大于传统媒体,其传统媒体载体和新闻渠道的本质已经非常鲜明[4]。因此,在互联网开发利用初级阶段,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的地位已经确立。作为一种新媒体,从一开始,互联网就显示出其独特的属性和优势。(一)数字化传播新媒体是数字化技术和光纤技术的相互融合的结晶。在这里,纸墨信息、模拟信息全部转化为比特信息,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皆以1和0的形式被高度压缩并以光速传播,所以,这种传播能随时刷新传播信息,实现了即时、同步传播,迅速、方便、快捷,大大降低传播成本。

(二)多媒体传播

网络传播有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给受众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而且可以很方便地使传播信息/定格0回放、寻找和捡回放初看、初听时失落的声像、图文,真正/兼具人类现有一切大众传播媒介的多种优势,成为一个媒介大融炉0[3]。

(三)开放式、跨时空传播

今天,极剧发展的互联网已把世界联成一体,网络是个极其广阔也极其自由的空间,突破了时间、地点、甚至国界的限制,打破了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上网,都可以浏览天下新闻,造访地球那边的名人政要(只要他有网址),在无国界的电脑化空间里,新闻全球化和全民化成为必然的趋势,而这种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比拟的。

(四)互动、多向性传播

在网上,信息的接受者有着更大的主动性,他可以自由选择传播内容,调阅自己需要的东西,可以迅速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他还能自已发现的信息。受众与传播者界限打破,传统媒体与受众、媒体间等级关系、控制关系在网上不复存在。点对点式、点对面式、一点对多点式、多点对一点式多种传播方式相互并存。互联网这种崭新的传播方式对大众传媒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引起剧烈的震荡,截止目前,这种冲击、震荡才刚刚开始。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冲击是全面的,甚至是致命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空前变革的机遇。为了迎接网络革命的挑战,传统媒体首先选择了上网,纷纷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址,把自己传播的内容搬到网上让网民随时浏览,力争在媒体/大革命0时代,捞到一根救命的稻草。2000年底,我国内地所友省、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均有上网新闻媒体。其次一些主流媒体均成立自己的新闻宣传网站,网络传播已成为其工作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被确定为首批重点新闻宣传网站;北京千龙新闻网、上海东方网、天津北方网的开通及广东南方网、河南网、浙江网等组建,标志着区域内众多主流新闻媒体合力共建大型传播平台模式的诞生。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在应对互联网挑战中,自身在宏观上的变化是巨大、深刻的。当然,这种初战告捷主要在于中国传统媒体自身各方优势、国家的支持及其自身行动的迅速。另外,在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进军中,出现了主流媒体与一些商业网络联盟的趋势,尤其在世界范围内,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是其成功范例。这预示着目前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在更高层次的合作与包容,归根到底是互相利用,各取所需;这同样预示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在21世纪各自的发展前景:非敌非友的竞争对手。传统媒体对于互联网,时时都有一种恐惧,且担心有朝一日被吞掉的恐惧。即使传统媒体充分利用互联网,也只是说明它们正积极在网上谋求发行量的新增点,从而传播一种多媒体新闻,它们并没有把网络看作是一种相近的媒介,而是把它看作自己需要进入的新的市场和空间。正如我国传播学者胡翼青认为,互联网是另一类媒介或者说是另一代媒介。果真如此,它代表着媒介的发展方向,对大众传播的潜在替代因素已初露端睨了。这就规定了二者之间基本的关系:相互较量的对手关系!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除了在宏观上调整外,微观上也充分利用互联网,确保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首先,网上采访将成为记者采访的主要手段之一,这种新的采访方式费用廉价,可以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看法、意见,可以得到较为及时、系统、全面的回答,在未来新闻大战中将发挥出色的作用。其次,在资料收集运用上,记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为新闻事实及时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材料,使新闻报道变得更加厚实丰满。再次,在新闻线索的发现上,网上各商业站点、个人网页、电子公告牌都充满大量信息,这为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线索。同时,网上聊天、网上活动往往反映出社会心态、舆论状况,这样媒体能把握社会主流,掌握大众特点、爱好、兴趣,使报道更趋主动。因此,在传统媒体还有发展空间的今天,传统媒体纷纷以不同的方式介入新媒体,把它纳入自己原有传播体系,开辟另一发展空间。从实践上,这种努力是成功的,在传播结构、方式、内容上,传统媒体实现了自我改革、完善。另外,新兴媒体互联网也积极向传统媒体靠拢,利用传统媒体的资金、人才、信息等优势发展壮大自己。微软公司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联手推出全新新闻频道/MSNBC0,国内的网站在政策范围内,借助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传播,千龙新闻网、东方新闻网依托地方性传统媒体,都是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认同,相互竞争的反映。

第3篇: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203-02

一、移动互联网

1、移动互联网目前现状

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全球移动互联网趋势正日趋升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超过5.2亿。到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或将首次超过互联网用户数。

在市场规模上,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2q3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147.8亿元,同比增长102.1%,环比增长16.9%。移动互联网市场增速放缓,逐步回归理性,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不可否认,未来将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其透露出的机遇和诱惑已让互联网欲罢不能。

移动应用日益丰富: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也日渐丰富多彩。近几年来,除了传统的娱乐、游戏等手机应用外,sns(移动社交网络)、多媒体视频应用、(lbs)基于位置的个性化搜索和信息服务应用以及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正在迅速增大。

2、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到2012年年底截止,我国手机上网用户的范围达到四亿多,较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十多。测试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更会扩大,其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纸媒的应用深深的深入到人们的心目中,从全球电信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从2005年以后开始,基本上是移动数据业务的转型、宽带升级及ip化拉动整个网络的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对人们有用的游戏、音乐等平台业务的收入比重使运营商的收入不断的增长,这种趋势字我国国内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互联网的发展给移动运营商在移动通信领域提供了发展途径,像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的数据业务在不断的提升,他们的运营模式也在拓展着。

3、移动互联网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及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运营商、硬件厂商以及应用软件开发商带来了很大的商机,但是对于传统媒体的发展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下面主要介绍移动互联网对媒体的冲击和影响。

首先,在将来的两三年内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发展的冲击不是特别大。原因如下:

第一、传统的媒体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的采编权和对信息的提取和加工的权利,移动互联网离不开传统媒体的资讯信息。

第二、很多的青年人员有自己固定的互联网设备,移动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较小,其大部分处于观望阶段,他们的态度影响了互联网的发展速度。

第三、移动互联网主题人群,更多的将其作为休闲娱乐的渠道,并不是了解新闻资讯的权威渠道,出于时间和自身的问题,他们也不太阅读传统媒体,所以移动互联网短期内对传统媒体的发行影响很小。

从另一方面看,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虽然对媒体产生了冲击,但是在某一方面也为传统媒体发展提供了机遇。与传统媒体和桌面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只是信息载体发生了变化,在信息内容上对传统媒体依赖依然存在。

二、传统纸媒的数字化、移动化趋势

1、网络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

(1)载体的海量性。网络容量之大,任何其他媒体都无可企及,对于网络新闻而言,其在空间能力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贮存与转运的能力。网络新闻的超链接方式使网络新闻的内容在理论上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与丰富性。

(2)空前的时效性。报纸的出版周期常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电视、广播的周期以天或小时计算,而网络新闻的更新周期却是以分钟甚至秒来计算的。尤其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新闻的时效性更为突出。在我驻南使馆遭北约轰炸的事件报道中,网络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从而使第四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首选媒体。

(3)结构的超文本(多媒体)性。网络新闻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之长于一体,是兼具数据、文本、

图形、图象、声音的超文本结构,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象等报道手段的有机结合,因而是立体的、网状的、多维的,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亦动亦静。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报纸用文字和图片,广播用声音,电视主要是用图象,而网络新闻则三者皆用,它融合了纸质新闻、广播和电视新闻的报道手段,使受众在网上同时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

(4)交互性与易检性。传统媒体的新闻,是由一群经验丰富的编辑或制作人,在受众遥不可及的编辑室或新闻中心,单方决定值得报道的内容,阅听人只能被动地等待收阅或收听在固定时间送达或播出的新闻,如果有意见,也只能事后表达。而网络新闻则可以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这不仅做到了媒体与网民之间的沟通,还实现了受众对受众的传播,交互性使网络新闻成为大众共同发言的新闻类型。

易检性是指网络新闻具有过刊查询和资料检索功能。广播、电视错过时间,通常就很难再听到、看到同一内容:想查看报纸以前的报道,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网络新闻突破了这种时间限制,网民在网上可以随时按日期查看一家网络媒休的旧闻,也可以很方便地输入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

(5)全球性与个性化。网络新闻的发行是全球性的,其受众可能遍及四海。这使得网络新闻可以在几乎任何地点间传送发行,比如一家市县报上网后,其网络新闻会拥有不少关心该地区情况的省外、国外读者。网络新闻全球化的特征,有利于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的公平竞争,有助于改变中国在国际传媒界中声音微弱的现象。

网络媒体在整体传播模式上趋向小众化和个性化。小众化是相对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而言的。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受众只能在有限的媒体设定的有限的菜单范围内作有限的选择,因此必然是大众化的。而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浩如烟海,其内容丰富且分类精细,当前许多网络新闻媒体均提供了定制“个性化新闻”的服务,网站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向其发送经过选择的个性化新闻。由读者自行采访及新闻,打破了传统报纸由记者独占新闻采访工作的模式,使网络新闻越来越朝着个性化的趋势发展。

2、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演变,为手机终端提供了更快的上网速度和更宽广的数据容量,就好比是建造了一条无处不在的移动信息高速公路。通过这条高速公路,手机媒体得以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融合,并在手机上自由搭配出不同的手机媒体形态。手机媒体社交化已成趋势,其社交媒体已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与社会生活的二次融合,已经突破了新老媒体概念之争和分行业竞争的格局,加速了产业边界的消融。

这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虚拟社会;而在一个包容、互动、共享的虚拟社会里,社交行为无疑是最普遍的行为,所以社交化必然是手机媒体发展的大趋势。

手机媒体的互动特征不仅在于人与终端机器界面的互动,更在于通过数据传输网络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有益互动。专业化、即时化、移动化、开放化是手机社交网站的发展方向。

随着整个手机媒体行业的日趋社交化,社交将成为手机媒体的一个整体特征。作为社交媒体中最为活跃的平台,要实现手机媒体的应用创新,就必须围绕技术和终端、功能和特性、商业模式三方面来着手。

1.必须建立在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进步上

2.必须围绕手机媒体的特性和功能进行

3.最主要的是要选择恰当的商业模式

3、手机媒体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手机媒体的特点除了人们知道的便于携带性、移动性、个性化外,还包括以下几种特征:

一、传播效果强大。手机具有随身的特点,并且人们对手机媒体的信赖程度较高。手机媒体能够产生更为直接而强大的效果,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动。这对于我们广泛传播健康、和谐的文化十分有益。。

二、互动性强。手机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发出和接收信息,不仅可以进行个体间联络,还可以进行群体间联络。通过手机报这种媒体形式,还能在第一时间获知人们对于某个政治事件或新闻的评论,人们阅读手机报后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愿意通过手机媒体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

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借助移动通信网,手机短信、手机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群发给每一个用户。

四、多媒体融合。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手机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多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形成一张相对复杂的传播网。与此同时,手机还可以配合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互动,实现“全媒体”传播的新局面。

4、手机媒体的传播分析

手机媒体的传播过程既不同于以往传播模式,信息从一点出发,直达全面,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的身份发生转变,由此进行信息的多次传送与无限循环。手机传播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传播者的层层把关,也就是人人都是媒体的前提下,传播信息不断融合进传播者的主观意念,使得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越来越广泛,而且信息的主题也是开放性的。

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手机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决定了信息在每一个网络节点,都可以全面发送,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即时反馈,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深度和广度。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型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主体的权威性,推翻了“把关人“的权威主体地位,实现了传受双方的对等性。多个主体的出现,呈现出传受主体的多元交互及权利的分解与集中的特征,因此可以这样说,手机媒体的传播形态是一种高度整合的社会性传播。

5、数字内容产业新形势应对

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数字内容产业已逐渐成为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的经济与文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飞速发展的电子数字通讯、信息技术给当代社会产业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网络文化从根本上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但是,现代传媒高新技术革命对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和艺术文化生态格局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代科技的发展引起当代社会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而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则引起了原有文化生态格局的全面改变。不仅传统的文化形态“升级换代”或全面更新,而且大量崭新的文化形式被创造出来。

三、传统纸媒app转型

1、纸媒app发展现状及趋势

面向未来的竞争可能都会在手机平台上发展,包括目前,我们简单做了一个纸媒的下载,实际上这只是增加一个传播渠道而已,它本身还没有变成这样的形式,而且现在分了很多版,完全可以用手机媒体的形式,每个板块都面向一个细分受众,每个版块都可以办一份手机媒体,即时信息,然后通过手机客户端推送出去,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把网上东西也好、业界东西也好分门别类的通过手机客户端出去。那么这样就比报纸更快更方便,而且更有针对性。因为每个人的需求都是有个性的。

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用户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情是用自己的手机打开微博--在微博上已经有丰富的新闻信息,相比之下,许多纸媒的app使用频率却不高。在竞争激烈的app市场,大部分媒体的app往往都面临一个尴尬处境--即用户刚下载时有一阵热度,但是之后就很少有人持续去点击,用户活跃度很低。

2、纸媒app转型之路

纸媒app的现状,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讲,第一,它的受众量,有多少人看到了你传播的信息;第二,传播力,包括时间、速度、效率等;第三,是他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未来是一个大融合,只有受众量、传播力、公信力都领先的媒体,才会是未来的主导力量。纸媒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突破某些局限性,提高自己的受众量、传播力等等。

纸媒在开发app时,不仅应该注重内容的价值,还应该注重服务的价值,即给读者以最好的阅读体验,这一点是和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的。纸媒在app开发时,应遵循阅读者的使用习惯。目前,在阅读模式、夜间模式、字号选择、横竖屏显示等功能及用户体验指标上,传统媒体的应用表现欠佳,大部分传统媒体似乎并不重视技术所带来的变革,这一点是需要转变的。

另外,提升app黏性的最有效方式是提升app的社交属性。纸质媒体的业务要想盈利对媒体的要求特别高,首先需要有强大的品牌支撑,有足够多的忠实读者,此外其自身的用户体验要足够好。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是每个平面媒体都能抓住这样的机会。

四、传统媒体数字化、移动化误区

目前

传统媒体面临着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最重要行业的革命。媒体的创新非常重要,而这在现在看来尤为迫切。新媒体对我们既有的模式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这是数字时代的特征所决定的。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当然不会自甘堕落,在某方面开始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转型,选对方向的区域,也会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从博客、微博、sns等获取信息。新媒体的用户扩张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等传统纸媒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同时,也为其提供转型、直面挑战的机会。反思下《the daily》停刊的教训,也许能给我们在媒体数字化、移动化转型上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郑强.平面媒体转向全媒体的流程再造[j].新闻出版总署,2007年09月.

[2] 蔡雯.媒介融合带来新闻编辑部角色变化[j].2007年第四期.

[3] 蔡雯.新闻与写作[j].2007年第四期.

[4] 郑强.设备程序开发的实例[j].2010年01月.

[5] 俞永唱.论纸媒的发展[j].2008年09月.

第4篇: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报纸;受众;“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076-02

一、报纸媒体发展困境

快节奏的传播速度让报纸传播滞后性日益凸显。互联网的发展,扩宽了公众获取资讯的渠道,加深受众了解信息程度。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增强信息传播时效性,传播者在事件现场进行直播,无时差的传播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的主要传播力量,主要通过每日、每周等更新频率进行资讯传递,一旦错过出版时间或出现版面排满的情况,信息出版将会推迟,降低新闻的时效性。推迟出版时间降低新闻时效性,而互联网传播利用网络的快速性进行无时差的直播,高效的传播速度让公众从被动接收资讯转变主动搜寻。

急于融合,忽视传播内容质量。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报纸媒介以绝对优势占据着新闻传播的霸权地位。但在互联网兴起之后,BBS、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形式的出现,威胁传统媒体霸权地位。受众流失、发行下降、影响力减弱,让报纸媒体意识到当前的传播模式不再适应受众需求,转型是报纸媒体必须直面的问题。但在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媒体欠缺理性思考,缺乏互联网思维,没有将报纸的优势在融合互联网过程中发挥出来,只是单纯依靠报纸电子版;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简单的内容复制、粘贴进行更新,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效益,反而降低内容的专业和深度。同时,报纸因版面、固定模式限制,以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内容为主,固定版面无法扩版。而在快节奏地生活环境下,公众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轻松内容,避开严肃、说教信息,转向轻松、娱乐的新闻。因此,报纸媒体急于与互联网融合,忽视内容的专业性和传播深度,导致错过转型时机,在与新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低位。

2.注重媒介形式融合,忽视受众地位。一直以来,党报在发行上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政手段订阅,面对的受众多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报纸处于绝对霸权传播地位,传播者传播什么受众接收什么,受众主体地位和传受双方互动成为空谈。相反,在互联网时代,受众成为媒介争夺的焦点,受众地位不断提升,以“受众中心”的内容崛起。报纸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注重形式上的融合,而忽视了受众地位,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传受双方互动变得缓慢,让追随报纸转型的受众逐渐脱离,受众转向新媒体。

二、“互联网+媒体”融合的契机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利用互联网开放、快速、互动等特点,改变传统产业的经营方式、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概念提出后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迅速与农业、金融、旅游等行业结合,P2P投融资产品、滴滴打车、余额宝、网商银行、健康云等软件广泛应用。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得到有效结合。

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受众接收、阅读资讯的方式。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报纸发行量、广告收益逐渐下降,传统媒体为占领新兴市场和留住受众,开始与互联网融合,出现一大批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新闻APP等。报纸媒体试图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来提高影响力、权威性,获得受众关注。但在融合的过程中,报纸媒体只注重形式进行融合,却没有发挥新闻采写的专业性、权威性等特点,重新掌握信息话语权。同时,报纸媒体缺乏互联网思维;对受众地位的不够重视,内容单一,逐渐失去了媒介霸权地位。

互联网时代,改变的不仅是媒介的传播形态,更多的是受众获取资讯的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受众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搜寻。同时,受众拥有的双重身份(传播者与接受者)提高了受众的地位,也增加了受众参与信息传播的积极性,使信息传播速度成病毒式扩散。“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受众参与度,扩大事件影响力。在“互联网+媒体”的背景下,促进传统报纸的发展,也提升报纸的业务水平,促进报纸产业化的形成。

三、报纸媒体发展路径

随着“互联网+媒体”程度的加深,各类媒体与互联网融合,新闻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方式层出不穷,这不仅打破地域限制,也改变了受众了解资讯方式,受众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搜寻。报纸媒体如何在同类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获得受众关注,成为互联网与报纸融合取胜的关键。

(一)在“互联网+媒体”融合中提升内容主导地位

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得到充分体现。首先,从本质上说,各类报纸以传播内容为目的,重构传受双方关系。要吸引受众,根据不同类别的报纸、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定位。对于专业性报纸,定位于行业精英,用具有深度的内容培养稳定的受众群;而对于社会新闻,受众多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内容应运用轻松语言等。传统媒体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报纸,合理的定位,细分受众群体,培养稳定、有效的目标群体,以便扩大媒体影响力。

其次,内容制作成为媒介提质的关键。媒介融合扩宽媒体获取信源渠道,从浩瀚的信息库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撰写出让受众满意的报道,才是重获报纸媒介霸权地位的核心。报纸媒体在融合中,突破了常规的一日一报,改为报纸传播为主,微博、微信辅助传播的现象。报纸媒体借用微博、微信定时发送信息;特殊时节、突发状况进行现场直播,扩大媒体影响力。2016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公众号就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仅从上午十一点到中午十二点之间就推送《重磅!5年后的中国什么样?总理报告找答案》《10个关键数字速读政府工作报告(附十大“前景产业”)》《总理报告,将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三篇文章,实时直播总理讲话情况,解读政府报告的内容。在融合中,报纸媒体在传播内容过程中,突破枯燥、严肃的文字;针对不同时段,推送不同类型的内容。传播主体转变“传播霸权”观念,以受众为中心来制作内容,将报纸媒体单一传播内容转向密切联系受众的平台。

报纸与互联网融合后,因传播介质不同,传播符号也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互联网+媒体”改变了报纸媒体单一的“文字+图片”的传播模式,将图、文、音、频四位一体的融合模式进行信息传播,丰富了传播符号,也便于受众阅读。融合后的媒介传播内容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新闻报道模式,开始将内容转为集信息传播、生活服务、广告插播、在线购物等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受众通过APP就可以享受多重服务,体验一站式服务。

(二)用“互联网+媒体”思维明确受众需求

互联网时代,受众主体地位得到提升,以受众为中心的资讯、服务内容层出不穷。互联网改变传统媒体传播理念――告知信息,转变成针对受众需求制作内容的载体。“地球村”实现,满足了传播主体多样性。受众不在热衷追求新产品,转变为传播者针对受众的需求设计、制作产品,来满足受众需求。Facebook、Witter就提出以受众为中心的“定制受众”的理念,在Facebook的广告,只针对广告主明确界定的一部分用户。内容私人化定制、柔性化传播,精准定位,满足用户需求,让效益达到最大化。在媒介融合下,利用大数据分析受众需求,并予以满足,才能吸引和留住受众。

(三)在“互联网+媒体”整合中转变经营和服务方式

媒介融合,不仅局限形式的融合,在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方面也应进行战略调整,达到内、外发展均衡的状态。报纸利用新技术,经营转型以新闻传播为主,开拓咨询、服务等业务,构建媒体“一业为主、多项经营”的格局。同时,寻求跨行业战略合作伙伴,整合资源,实现跨平台发展,通过相互影响来增加报纸知名度、影响力,从而获取广告份额。报纸经营转型,立足互联网,着眼产业发展,从信息收集到传播;内容制作到发行,形成一条产业化经营模式。

转变依靠发行量、广告收益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发行量和广告收益是传统报纸衡量影响力的重要标准。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报纸传播方式发现巨变,不能按照传统的衡量标准进行经营,需全面分析、综合考评。利用大数据的便利性,从发行、内容品质、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完善评价体系。让报纸媒体从单纯的评价体系中解脱,更加注重品质提升。

“互联网+媒体”的融合,以互联网信息汇集和整合优势为基础,结合报纸传播的权威性、专业性等特点,打通各传播渠道,构建一体化信息传播、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实时报道、深度分析、咨询服务、战略决策等内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用户成为主体,不断更新传播形式,推出新闻客户端、APP等,满足受众需求,及时与受众互动,为受众带来个性化体验。

在“互联网+媒体”发展背景下,报纸媒体加快了与互联网融合的速度,业务得到拓展。在融合过程中,报纸媒体取长补短,逐渐具备了互联网思维,提高受众地位,发扬内容传播权威性的特点,转变经营和服务思维。“互联网+媒体”将引领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

一、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转型迫在眉睫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领域的最重要的方式。新媒体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日益突显,在其影响下,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以下四大转型趋势:学科融合,大学需要优化内部的所有资源,通过学科的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媒体融合,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报道新闻;科技创新,高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应加强针对新媒体环境的应用性研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理解生态,只要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报道新闻的方式就没有理由不变,我们新闻教育的模式也没有理由不变。

因此,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传播教育模式转型迫在眉睫。而转型的突破口就在于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必须紧紧依托地方资源,以新媒体传播教育为纲领,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根本出发点,实现新闻传播教育“地方性应用型”转型发展。

二、新媒体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在众多领域发挥着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数字新媒体的崛起与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式,与信息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成为一种新的媒体服务形式、新的整合传播特点、新的媒体经济热点、新的媒体文化趋势,为社会发展构建了更有效、更快捷、多样性、人性化的信息与交流的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与新媒体相关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这些国家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永州市的新媒体发展较为迅速。据统计,2014年,永州全市移动电话用户339.68万户,移动电话每百人63.1部。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84.26万户,有线电视用户69.1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7.3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42%。境内已经初步建立了以互联网为中心的网络新媒体、数字电视新媒体、手机报新媒体立体网络,其分布范围十分广泛,遍布城乡。目前境内,比较有影响的网站有中国永州新闻网()、永州网()、永州在线()、永州市房地产信息网()等,此外,还有永州美食网、永州旅游网、永州文化网、永州人才网、永州赶集网、今日永州网等大小网站,永州移动公司、永州电信公司与传统媒体联合开办的各类手机报,用户也达到几万人。

在省政府《关于鼓励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及相关厅局《关于鼓励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市移动互联网行业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2010年通过了10GE传送网部署,实现了“十百千”光网络接入能力;2013年专线接入能力达到万兆,传送网能力提升至400G,全面启动小区光宽带业务发展;2014年开启4G网络服务,现已实现4G无线宽带覆盖全市所有乡镇。2015年,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入将突破6亿元,新建4G基站2154个,全市基站总数达5776个;城域网光缆总长达4.56万皮长公里,新增光网宽带端口86600个,总端口数达58.7万个;完成204个乡镇、11个行政村无线宽带覆盖,以及6.4万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改造。到目前为止,我市11个区县实现了千兆全光接入网和PTN传送网络建设。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移动互联网产业制造业产值接近15亿元,重点及限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到3.5亿元。永州市委、市政府紧跟时代步伐,审时度势提出建设“数字永州”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打造电子政务平台、构建物联网服务平台、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策略。在2015年4月16日召开的市餐饮行业协会第三届五次会员大会上,永州市餐饮企业启动“互联网+”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市商务和粮食局局长邓群寄予厚望,以融合创新的“互联网+”模式为驱动,市餐协要以永州美食网为纽带,带领餐饮企业争取年内实现移动互联网网上订餐、订宿营销收入1000万元以上。

2.有利于促进社会科学和民主管理

新媒体的社会化属性正在不断增强,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媒体正在快速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延伸。微政务成为创新中国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微交往、微文化正在推动社会结构变革,由此带来的社会管理越来越科学和民主。目前,永州全市初步建立以电子政务内外网基础网络为基本架构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纵向实现上连国家、省,下接11个县区,横向联接193家市直各部门。基于内网上线运行了电子公文传输和信息报送等应用系统,基于外网运行的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涵盖市、县两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站群体系基本建成。人口数据库实现全员覆盖,计生、公安、民政、劳动、卫生基本建成互通共享的人口信息交换机制;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基础库启动建设。金税、金质、金信等“金”字工程完成阶段性建设任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安系统搭建了较为完善的基础网络设施、计算机运行平台和安全接入平台,建设完成情报应用平台、视频联网平台、网络安全平台和无线图像应急通信平台等公共安全应用平台。交警部门建成中心城区新型智能化交通指挥系统。环保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环境、环境监测、污染源普查等方面实现业务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全市空气质量监控系统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实现对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和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实时监控及数据市、省、部三级交换。市房产局建成房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商品房网上签约及预售资金监管系统,实现房产业务信息化管理。

3.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渴求日益迫切,这也是我们发展新媒体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好契机。传统文化作为话题内容,让新媒体成为宣传传统文化的手段;新媒体作为媒介,让传统文化(尤其传统艺术)设计来美化新媒体或使新媒体赋予特色,两者相辅相成。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作为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是中国的新媒体形成自己的特点来自我更好营销。同时,新媒体技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已经为许多濒危文化保护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永州柳文化、舜文化、瑶文化等借助微信、微博、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已经逐步走出永州,传达天下。

三、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转型策略

湖南科技学院是永州市唯一的本科院校,致力于建设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并进行积极探索。传媒学院在新媒体教学与科研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数字永州”,把推进信息化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长远竞争力和促进全市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重点来抓,加快构建信息化平台。坚持面向应用、服务大众的原则,促进信息资源深度开发运用,全面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围绕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教育制定以下服务永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一)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教育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取得了跨域性发展,已经形成了部级、省部级、市州厅级科研项目的完整梯队,在全校文科类系部中居领先地位。目前,正在形成如下研究方向:一是探索如何以电视专题节目的方式对地方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播。永州是一本书,其深厚的舜文化、女书文化、瑶文化、稻作文化、碑林文化、柳文化、制陶文化、古村落文化利于以电视专题的形式进行文化传播;二是对广播电视广告的高品位与强效果的统一进行系列研究。广告学专业主要方向是筹划创意和影视广告制作,而当前电视广告及网络视频广告品味低,如何实现影视广告的高品位和强效果相统一是我们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三是节目筹划与创意的品牌战略研究。四是新媒体发展前瞻研究。五是地域形象传播研究。近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含教研)近40项,其中部级1项,省级项目17项,市级、校级项目20余项。如“地域文化传播研究”、“当代媒体对永州历史文化传播策略研究”、“电视媒体对农民形象的再现研究”、“永州媒介形象研究”、“运用影视嵌入式广告打造永州地方形象研究”、“长株潭传媒一体化研究”、“永州市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包装设计研究”、“新农村建设中涉农电视发展模式研究”等等能结合地方文化及地方经济文化来开展研究,体现出一定的特色。

(二)新闻传播教育转型的基本方针

(1)在科学研究方面,通过对新媒体发展的研究、新传媒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永州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建立知识创新机制,将研究基地及传播学学科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的学科和基地。

(2)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媒介机构、各类高校的互动合作关系,形成专业人才继续教育与培训、专业咨询、合作研究等方面的良性机制。

(3)面向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4)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宣传和推介永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资源。

(三)新闻传播教育服务地方的主要内容

新媒体与永州经济发展。包括:新媒体产业发展,新媒体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新媒体与新经济形态。

新媒体与城市品牌传播。包括:利用新媒体促进永州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品牌创意与营销、新媒体与智慧城市。

新媒体与文化传承与保护。包括:利用新媒体促进永州地方文化的传播,利用新媒体促进永州地方民族文化(柳文化、舜文化、瑶文化)的保存、保护,利用新媒体促进永州民族文化创意与开发。

新媒体与和谐社会建设。包括:利用新媒体促进高效社会服务,利用新媒体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利用新媒体建设和谐社区,利用新媒体促进民主与监督。

参考文献:

[1]韦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四大转型趋势[J],今传媒,2013(1).

第6篇: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32-02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媒体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崛起与普及深刻影响了传媒业的发展,新媒体不但分流了广告与读者,甚至分流了信息源,在新兴媒体的不断冲击下,传统媒体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报纸的舆论引导能力被消解,新闻传播主要平台和话语渠道的作用日益被侵蚀。随着媒体的宽泛化,传统的媒体形态已经瓦解。媒体形态的未来组合,将由原来的新闻单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媒体与公民自媒体一并构成。

(1)边际宽泛。微博出现之后,人人都已成为记者,每一个组织都是一个媒体。一些网络大腕拥有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粉丝(受众)的超级媒体。例如,马云拥有1557万微博粉丝,李开复拥有5000万微博粉丝……有人比喻这些名人在微博上的言论立刻会成为其他媒体关注的焦点,传播力度甚至超过了一个地市级日报的数量。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迅速扩张,完全改变了信息传递的途径和方式,任何一个自由个体都拓展了媒体的边际。而随着互联网一代的成长,“以数字化阅读为主的阅读模式的形成,以其方便、直观和形象等特点改变着受众的阅读习惯。传统印刷媒介时代纸质阅读的深入性、高度集中化的阅读习惯渐渐被倾向跳跃式、碎片化的、视觉化的数字化阅读习惯所代替”。[1]

(2)专业小众。互联网时代,媒体的内容正变得小众化、专业化,取代了过去大而全的媒体出版物。由于媒介迅速扩张,信息流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在细分的成熟市场,媒体注定是适度和小众化的。例如,2014《新京报》的改革方向就是专业化、细分化,将文化、娱乐、体育合并为一组“文娱体”版。

现在的媒体,已经变得“小而精”――成为了零散化的小众的、专业的行业媒体。基于用户需求信息,这些“专注行业”的小媒体却可以在互联网中演化出更多的服务方式。例如《创业家》杂志组织线上俱乐部,通过线下活动,开创性地提供各类服务……

(3)多元思维。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传媒产业界讨论的热点。但是,传统媒体如广电、报纸真正在互联网化过程中取得成功者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做法是单位新建一个网站,然后把报刊、电视上的内容搬到网上。这一做法并没有遵循互联网内容生产和互动传播的规律,没有真正做到用户思维,依然是传统媒体的单向输出,内容的生产没有在用户、网友、粉丝的需求交互中产生。当然,有部分传统媒体开辟的新媒体战场有了相对独立的运作模式,能借助原有影响力,逐渐构筑起了新媒体传播平台,比如钱江晚报的微博、微信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纸媒本身。

媒介的本质核心任务是提供信息,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只是媒介工具的形态。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如果盲目跟风而不注重内容建设,那么传统媒体是很难融入新媒体语境的。在人人都成为媒体的今天,传统媒体应该向互联网式的“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方向发展。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与劣势

(一)传播速度。传统媒体较之于新媒体,最明显的一个劣势就是传播速度。回顾这两年的重要新闻事件,例如马航MH370失联事件,国内最早一条权威消息由新浪微博@微天下于3月8日8:29,之后@央视新闻、@人民网也迅速消息。其实,无论是重大事件,还是在舆论中产生影响力的热点事件,我们发现网络新媒体都是起源地。手机和网络新媒体速度极快、内容更新及时大大超越了传统媒体。

(二)内容生产。新媒体传播中,由于人人都可以生产内容,使得大量垃圾信息、虚假信息被制造,比如“金庸去世”、“斯诺登爆料美国登月造假”等,显然,这样的虚假信息影响了人们对新媒体的信任度。相反,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从记者到编辑都经过专业的训练,有较为严谨的审核制度,因此内容的真实性和品质远远强于新媒体,所以,传统媒体依然具有权威性,在某些重大事件上仍然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三)传播渠道。传播渠道单一是传统媒体的弱点,电视媒体只通过有线电视进行信息的传播。目前,不少传统媒体已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如中央电视台的央视网,湖南卫视的金鹰网等,但是应该注意,不是电视台做了网站就是互联网多渠道传播,比如,杭州电视台(杭州文广集团)的网站,仅仅做到了信息展示,没有达到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速度、交互、体验、无限等真正的传播渠道优势。

(4)用户评价。以手机、PAD、PC为主要终端的新媒体,以人性化的用户体验和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成为人们的身体的衍生。新媒体平台充分实现了瞬时的超文本传输,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融合于一个平台之中,给受众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样的用户体验,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虽然传统媒体也倡导“内容为王”,但传统媒体以“大众”为目标,提供的是群体化信息服务,新媒体通过技术实现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两者产生的效果评价当然有了很大的区别。

三、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发展的策略

新媒体的冲击是巨大的,但新媒体也有致命的弱点,比如内容生产资源缺失,而传统媒体拥有高质量的生产资源,经过精心制作的电视节目,也是新媒体中粗制乱造的节目无法比拟的。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的病症在于渠道上的劣势。因此,媒介融合过程中要突出传统媒体的核心内容资源建设,再通过新媒体的渠道优势,为核心内容打造符合新媒体传播的平台。课题从内容资源建设和媒介渠道呈现两方面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利用新媒体的内容包含量,传统媒体如光电系统可开辟类似“电视读网”的板块。网络新媒体内容资源丰富,尤其是网民互动频繁的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带来了大量信息。传统媒体可借助网络新媒体进行再次加工编辑整理,梳理出更为精彩的内容。比如互联网博客节目等正是充分借助了网络媒体资源,开创了新的电视节目内容,为受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比较有名的凤凰卫视的《网罗天下》栏目,节目组每天为观众搜索全球各地的网站、网页和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热点话题,经过剪辑、配乐等二次加工,成为了一当全新的栏目,播出之后,再通过互联网二次传播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网友。电视读网节目是利用新媒体的海量资源重新整合的最简便方式,是补充和丰富电视节目的重要手段。

(二)“占地为王”的地方化内容经营。对于杭州这样的地市级传统媒体而言,地方媒体大都限制在一个行政领域内生存,尽管也有到外省(区、市)甚至其他国家采访的机会,但日常的消息来源还是所辖地区。根据信息传播的特点,受众定会比较关心与自己利益相关或地域较近的信息。可以从地方文化特色着手,打造本地市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形态。因此,地市级别的媒体应树立“占地为王”的内容经营理念,塑造文化包围圈,打造地方性的特色节目内容。

(三)利用现有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渠道。传统媒体要积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粘联性,对节目进行营销推广。现在,已经有一些电视媒体做出了尝试,例如央视2015春晚,第一次利用微信设立互动,吸引到了很多守在年轻人看春晚,并参与微信摇一摇抢微红包等方式大大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还比如,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比如QQ音乐、乐库音乐、网易云音乐、百度音乐、UC浏览器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和传播,吸引到了众多粉丝的眼球。

(四)构建品牌网站,搭建受众互动平台。传统媒介的传播更大程度上受到时空的限制。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界限与意识形态等障碍。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建立立体式多维传播渠道。2006年10月18日,凤凰卫视传媒集团旗下之凤凰新媒体推出全新改版的网站,利用全新的方式在互联网、手机媒体、及IPTV上登场。改版后的凤凰新媒体做到了多网融合,把互联网、无线网、和网络电视(IPTV)三大网络的用户进行了整合,将内容资源与技术平台进行了融合,并以辩论、博客、社区等Web2.0互动板块为用户开拓双向及多对多的交流空间,真正实现“报网合一”、“台网互动”。

(五)挖掘历史资源,重新整合传播,使节目的信息达到最大化传播。传统媒体一般都拥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一些优秀的,特别是具有历史价值的节目通常在电视媒体播出一次后,就被放进资料库,而失去了再次传播的机会。比如,1995年,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曾经在一次街头采访中,采访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马云,18年后,马云已经成为了风云人物,成为了受众关注的焦点,显然这样的珍贵视频具有再次被传播的可能。因此,传统媒体可以通过网络媒体重新编排内容,老树发新芽,实现内容的二次多次传播,逐渐扩大自己的受众群体,从而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六)树立全媒体素养,采编播合一的人才理念。新媒体的更新,关键是人才队伍的更新。由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异质性,必须建立起适合新媒体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现有的不少传统媒体也加强了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比如杭州日报的文字记者,现在要带着相机去采访,在完成文字稿的时候,还要求学会摄影、摄像,并且能够在手机等新媒体上进行视频的简单编辑,及时。但是不少改变目前还只在技能层面上,还未触及到真正的传播理念和和方式上,离真正的新媒体“全能记者”还有距离,还应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除此之外,人才机制的建立更应重视全媒体领域在整合、策划传播等方面的运用,既要重视对全媒体技术领域的思考与观察,更要重视新媒体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发掘,这才是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事业发展最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梁希妹.泛媒时代的浅阅读现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第7篇: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

我们正向一个数字化的、咨询化的社会转变。新工具、新媒体的发明和出现,对于设计来说,有着不言自明的重要意义。作为设计师,作为具有先进意识的群体,更应领风气之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尤其是对设计本身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新工具、新媒体。在这个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崭新的信息时代,设计师如何将网络与设计、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研讨的。

1 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化设计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互联网的发明就是明证,称之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发明毫不过分。互联网太强大了,它决不仅仅是PC的继承或者仅仅将PC的地位取而代之。PC时代的数字化是个人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则是全球的。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成为零,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实现社会化,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互联网具有鲜明的优势。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最基本原子,在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之上。

与以纯艺术绘画、雕塑等等为主要内容的视觉欣赏相对应,视觉传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设计,将持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一般平面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公共标识设计、CI、标志设计等等。视觉信息是其传达的精髓,或者也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称之为一门信息处理的艺术。从这一点来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之间有着可以结合的共同点,两者都是人类围绕信息的传播而展开的努力与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寻找能够利用图形存储自己的记忆和知识的方法,寻找能够把信息的传达程式化和简单化的方法。文字的产生、印刷的发展等等,都代表了这种努力。直到目前电脑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依然代表了这种探索的发展。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应该为自己能够生存在这个信息时代而感到庆幸,因为信息时代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的发展环境。计算机的发明为设计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创作利器,切实地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与表现手法;而由无数台计算机相连而成的互联网络则更具威力,它即将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最主要的活动领域。

2 “第四大众传媒”与视觉传达设计

2.1 信息传播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2.2 “第四大众传媒”

公认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广播、杂志、书籍和电影等六大媒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互联网正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今,国际上已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中,并将其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这说明,人们已经认同了互联网的作用,能够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广泛地传递新闻信息。

其实,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使人类面临着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之间的铜墙铁壁顷刻就要瓦解,传统的、相互分割的报纸、广播、书籍、杂志和电影等大众传媒顷刻就要融为一体。人类社会,就要随着新一代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进入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由于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超越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决定了网络对平面媒体的超越,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2.3 媒体与设计的互动效应

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而传达的最终表现界面则永远也脱离不了媒体。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媒体既体现了设计,又给设计带来了局限性;设计既受制于媒体,又是新媒体产生的动力之一。

传统的传媒方式为我们所熟知,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等媒体依然在信息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和互联网络相比较,它们具有比较单一的感官传达功能,因此,它们的先天缺憾愈加明显,同时,比较单一的传达功能也使设计师受到限制。人类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多感官的,视、听、触、嗅、味的感官综合使得我们更完善的了解其他事物。为达到信息的全面传达,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找着崭新的媒体来表达完善的设计。而今互联网络正是新生的、综合感官的、充满活力的新媒体,为设计师创造了以前所想象不到的信息传达手段和途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极有可能成为最完善的媒体。这应该引起每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的关注。尽管现在互联网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网络发展的速度和力量是惊人的。

3 互联网的力量

以互联网为代表技术的信息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的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数字化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师的主要表现手段。虽然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还象一个梦幻般的故事,其实仔细一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真实的力量已经毕现无遗。

3.1 无限制的传播

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计算机连入网络,那么你就可以将信息传送给他,或是获取他的信息。商家在互联网络上只花极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将他的产品在全球宣传;设计师可以与远在天边异国同行交流设计心得……

3.2信息极大丰富

有上网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即当你在网冲浪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络这个信息海洋的广博无边。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超过1.5亿,网上主机数量约3000万台,可检索的网页数约50亿页,真正称得上“信息海洋”。另外,网上信息量可扩充,几乎不受限制。

3.3传达形态多样

由于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所以在视觉传达的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技术是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如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象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这样,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这已经超越了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3.4 时效性强

虽然许多人都在抱怨网络的传输速度太慢,但相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互联网在信息传输的迅速及时上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实效性强是其一大优势,当报纸、杂志还在制版印刷,当广播、电视还在后期制作时,退过互联网的信息早已传到受众的身边。互联网的迅速快捷为视觉传达提供丁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捷径。

3.5 交互传达

互联网是有史以来的影响我们生活面最广、最容易产生互动的新科技,它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从以前的线形思考到现今的网状思考,由一体通用到量身定做,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从实体到虚拟,这皆是互联网的互动特性所带来的新特性。互动的设计更会引起受众的兴趣,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例如可以对网上的某些信息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将其加入到网络媒体当中,反过来又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一部分。

3.6 自由性

媒介、印刷、出版社、发行等环节不再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障碍,任何人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以文字、声音、图象、影视等任何形式发表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供全球亿万人人机交互,共同欣赏和相互切磋。在网络时代,优秀的设计者不必再为没有机会和条件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担忧,而且,者可以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修改,而这一点正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例如,如果已经印刷的内容房要临时调整,那批印刷品只好报废,而网上信息的修改则是轻而易举。

3.7 传达效果可测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都有各自对传播覆盖面及传播影响和效果的统计方式,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客流量等,而网络媒介则由于其独特性,网上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统计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和细致。精确的统计,有助于广告客户和设计师了解广告设计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对进一步改进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4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尽管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与其它设计一样,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羁绊设计,有其局限性。

4.1 被动点选

由于网络的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而且网上内容极大丰富,受众有着宽松的选择余地,所以网络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特点。这既是一种优势同时又可以说是一种不足。因此,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网站本身的内容以外,视觉传达设计起着挽留受众的决定性作用。

4.2 版面局限

网页作为互联网媒体的具体页面,相当于一本书的一页,由于受计算机显示器的局限,设计的版面过小,创意受制于小空间。在这一点上,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比采用海报或是户外广告作为媒体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它的设计倒是与书籍设计相仿,虽然平面空间受局限,但它更注重的是立体的整体纵深性结构。

4.3 技术局限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在各个设计领域内都广泛地存在,例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在传统的基于平面载体的视觉传达领域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当然存在,不过在崭新的基于网络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特性需要我们了解。文字、图形、影像等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元素在网络上的体现,比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的信息传输量受硬件的限制,所以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应尽量做到“小而精”。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因已有很多文章专门讲解,在此不再多谈。

5 结束语——整合时代的来临

电脑、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种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我们心灵的成长。电脑的诞生和使用,已经使得大多数的设计师弃笔从“电”.而就在十几年以前,这是谁都没能想到的,不管你接不接受,电脑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师的必要工具。同样,互联网络作为崭新的大众信息传达媒体,也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第一大众传媒,这是与传媒须臾不可分的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所必须面对的现状。21世纪,是整合的世纪,是富于包容力的世纪。就传播媒体而言,21世纪是媒体整合的世纪,是媒体创意的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师为迎接新的世纪,需要把握多种传播媒体和多种传播方法、传播技能,需要在“网络思维”的关照下重新反省,给予网络以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第8篇: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广播 互联网+ 社交平台 微信 互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一、互动脉络概述

从互动的维度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广播,会发现一个现象:广播媒体的每一次兴盛繁荣,总是伴随着“互动形式”的大变革。

电视兴起之前,中国广播“一统天下”。这一时期以听众来信为主要互动形式,如雪片般的听众来信覆盖了编辑部的案头,广播人应接不暇。各家电台纷纷成立“听众工作部”,开办《听众信箱》等互动栏目,强化与受众的交流。广播由此成为那个时期一家独大的“意见领袖”,牢牢掌握住了全社会的舆论,促成了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的大繁荣。这一时期,以国家电台、省级电台、市级电台甚至县级电台的全面开花、普遍繁荣为主要标志,也涵盖了珠江经济广播、楚天经济广播等专业电台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普通家庭收入的提高,电视机占领了客厅,分流了广播受众,广播也渐入低谷。但随后,尤其是2000年后,随着手机和私家汽车的普及,广播迎来了新一波浪潮,这一时期,尤以各地交通广播的兴起为主要标志。尽管这一波浪潮无法和前一波浪潮媲美,但显然,广播也在逐步和部分地收复“被电视媒体侵占”的失地。这一时期,从互动的角度看广播,短信互动无疑是广播复兴的一大亮点。因为移动电话(手机)的普及、电子邮件的广泛使用,传统写信的互动形式没落,短信互动取信互动是必然的。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直播中国》节目,1小时直播时段内,各地听众通过手机发来短信互动的数量动辄可达万人次;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一路畅通》主持人时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提醒司机朋友不要在开车的同时发送短信参与节目互动,注意行车安全”,曾经的广播节目短信互动火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把人际互动转移到一个个“圈子”。微博、微信(简称“双微”)先后占据了社交媒体的主流。对广播媒体而言,听众来信、短信互动逐渐式微,而“听众热线电话”因为事关安全播出,从来就没有真正广泛兴起过。广播节目传统的互动形式无疑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广播,这个曾经的“意见领袖”换位给社交媒体的“双微”平台,既是网络时代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传播学理论发展的必然。

如何收复失地,谋求广播转型?广大广播从业者都在潜心探索和实践。

二、“互联网+”如何+广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广播从业者对传统广播有了重新梳理和审视的机会。透视移动互联网营造出来的纷繁芜杂的新世界,于乱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到互联网与广播之间的接口,也就真正能够使得“互联网+广播”这一核心命题成为现实。首先需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实现“互联网+”

根据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互联网+”的国家战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统广播实现“互联网+”已是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互联网+”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相适应。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如今的信息社会,传播学理论也经历着“从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到我播你听的大众传播,再到人人互联的网际传播”的发展变化。“万物互联”理论的提出,将揭示未来网络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在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凡是不能接入网络的产品和企业(包括媒体),必然被网络社会边缘化。这一点,从人类所经历过的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取代过程可见一斑。

接入网络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是否与时俱进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了。

(二)传统媒体的伪“互联网+”

伪“互联网+”的出现,是传统媒体在探索媒体转型和媒体融合过程中难免要经历的波折,它的积极意义在于让传统媒体人认识到“此路不通”,这方面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把报纸(广播电视)搬上网络、开个网站、做个网络客户端等,形式不一而足,但结果基本都是“报纸还是报纸、网站还是网站”,“两张皮”粘不到一块儿。

作为传统媒体,如何接入网络?核心的问题不在于网络,而在于接口。接口问题不解决,“互联网+”也就+不上广播。

对于接口的重要性,大量的事实可以作为例证。最广为人知的是支付宝找到了金融的接口,颠覆了传统银行;滴滴打车找到了微信的接口,打破了出租车公司以往的高枕无忧。互联网席卷一切的威力,正在让所有的传统行业心惊胆战,试想:当年各大银行也早早就开通了诸如网银等很多网上业务,但现在看来,那也只不过是伪“互联网+银行”罢了。以马云的支付宝出现为标志,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接口一朝开通,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才扑面而来。而眼下,滴滴打车等打车“神器”在城市出行方面的攻城略地,也是势如破竹。找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接口,实现真正的接入网络是满足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完成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必然选择。

(三)对互联网思维认识的修正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所谓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由此,还衍生出“用户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等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而近些年来,互联网思维也被炒作得神乎其神,似乎“剑剑”都要夺了传统行业的命,以至于传统行业人士误以为自己真的没有互联网基因,只得坐以待毙。

其实,仔细看来,互联网企业的“卖货、聚粉、建平台”的三板斧,对传统广播行业来说并不稀奇。一切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道路只有一条:内容(产品)+服务。传统媒体,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刊杂志,坚持内容为王的宗旨从来就没有变过,这也是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根基,其短板可能就在于服务上的不足。而互联网思维所宣扬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核心还是只有一个,把内容(产品)和服务做得又快又好。

再来说“粉丝经济”。这是一个火爆的名词,但“粉丝经济”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是苹果、小米等企业成功地以“高大上”的形式将“粉丝经济”推到了极致。“拉粉、维粉、用粉”实际上也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与苹果、小米的“高大上”相对应,传统广播在“粉丝经济”领域的最初实践被“卖药节目”损毁无余。广播媒体曾经拥有庞大的“粉丝”团,但在粉丝维护(维粉)、粉丝应用(用粉)上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和珍惜,从这个意义上讲,广播粉丝的分流既有传媒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有媒体自身的问题。

看清了问题,厘清了思路,找到了短板,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广播媒体不飞都难了。

三、互动变革:中国广播的第三次浪潮

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摇红包”为标志,借助微信“摇一摇”,电视节目开辟了新的互动形式,眼下这种形式已经在各地电视台逐步风行。广播其实更适合微信“摇一摇”等新型互动形式,因为微信“摇一摇”的技术平台是基于声音识别技术开发的,而声音恰恰是广播的长处。微信“摇一摇”互动技术之所以率先在电视媒体使用,主要原因在于广播市场的萎缩,目前,电视市场仍是广电行业的主导市场。

新的技术进步必然带来广播互动方式的变革,套用河南卫视发展研究部一份分析报告所说,目前的广播节目与网络平台实际上处于一种“伪对接”状态:既没有广播受众对播出内容的即时下载,也没有受众对内容的反馈,更没有受众之间基于同一内容的交流,新闻传播平台只是新闻传播平台,无法借助社交平台接入网络。而眼下正在电视节目互动中暂露头角的微信“摇一摇”,或许正是广播节目对接互联网的“接口”,能够真正实现广播平台与网络社交平台的连接。

在当前的条件下,广播节目开通微信“摇一摇”等新型互动形式是否可行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中央对媒体融合发展的积极推动,在政策上已不存在问题;其次,在技术上,微信作为公共平台,技术接口均为免费开放,不存在技术障碍。目前,电视节目已经大量开通 “摇一摇”等互动形式,这也将是移动互联时代受众互动的新的发展趋势。

相关案例:电视媒体开展的微信与节目交互促进收视率的情况。“摇一摇”开通的节目数量。根据微信方面的反馈,截至2015年5月底,已经有100多个电视节目借用微信“摇一摇”开展互动内容创作,类型涵盖综艺晚会、电视剧、新闻、体育、电视购物、少儿节目等。部级媒体中以央视推出的春晚“摇一摇”、2015年《两会解码》推出的“摇一摇”为代表。“摇一摇”推动收视率数据。2015年央视春晚微信“摇一摇”电视互动峰值为8.1亿次/分钟;湖南卫视《华人春晚》节目收视同时段第一,互动峰值500万次/分钟,互动总量超1.2亿次。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开通微信“摇一摇”,除了在节目播出当天受众广泛参与之外,在节目播出前,不断地进行话题的酝酿、引导和扩散,延长了节目影响周期。虽然这是一个周播节目(周五播出),但是60%的互动关注延展至节目不播出的其他6天。

新浪微博针对微信的竞争性产品“微博雷达”已于6月1日推出,同样对外开放。广播节目可以同时开通微信“摇一摇”和“微博雷达”接口。

再者,这也是广播节目现实的需求。听众互动,对于广播节目来说非常重要。听众互动是否火爆,决定了该档节目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根据国家网信办数据,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将超过5亿,2016年40%的中国人将使用手机上网。适应社交化媒体时代受众互动的新变化,丰富广播节目互动的形式和内容,针对智能手机的特点,开通微信“摇一摇”等相应的互动接口,更能方便受众参与节目互动,增加用户黏性。

开通手机移动端“摇一摇”等广播节目互动接口,借助微信等新媒体开放平台提升节目内容质量,利用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提升听众收听体验、增强黏性,突破一套播出无法服务不同地域用户差异化需求的难题,突破定时播出无法满足错时收听的问题,摆脱多家新媒体开放平台使用中用户分散/重叠、信息重复发送与管理的困扰,使技术更贴合节目内容,以及输出的内容更加符合听众利用移动端收听/收看的用户体验,等等。

第9篇: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网络媒体 ;网络舆论; 正确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和发展,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加,作为媒体的后起之秀,网络媒体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网络已经成为独立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外的“第四媒体”,也称“网络媒体”。(1)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们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随着网络舆论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强,互联网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工具逐步发展成为民意表达的方便快捷的“媒体舆论场”,(2)舆论的传播环境也实现了由大众媒体向网络媒体的根本性变化。这种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方便迅捷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造成了互联网上舆论的泛滥。总之,网络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已渗透到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既让我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其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与分析,从而使网络舆论监督能够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更好地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

一、 网络媒体的特点

1、网络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互联网最根本的特性,整个互联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开放性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获得发表在网络上的任何观点,也意味着任何个人、任何组织包括国家和政府,都不能完全控制互联网。Web2.0技术下的互联网,网络的开放性体现得更加明显,表现在网络使用者不仅是互联网信息的浏览者而且是信息的参与者与创造者。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畅通无阻的“地球村”。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上网设备,就可以接入互联网浏览政府网站,了解最新政策动向,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也有审核制度,但相比传统媒体,网络的审核力度还是要小得多。除了反动、色情、暴力之类的言论外,一般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不会受到阻拦。即使就某一事件而言,可能不同网民的意见多有分歧,但丝毫不影响每个网民自由地与他人就各种问题进行交流。

2、主体的隐蔽性

网络传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虚拟性,也是其本质特征。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传播主体通常使用昵称、ID或网名。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使用者可以利用虚拟代号隐去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主体的隐蔽性有利于网络使用者摆脱现实社会的压力,真实地反映他的思想。在BBS舆论空间里,舆论主体的ID是虚拟的,一个人可以拥有一个ID身份,也可以拥有多个ID身份。目前我国的论坛注册无需身份证登记,任何人进入论坛可以虚造自己的身份资料。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网民“聚”在BBS中对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民众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发表意见时,通常要提供真实姓名、工作单位等信息,这就给意见表达者带来了顾虑,特别是在一些曝光违法行为和揭露事件真相的新闻报道,往往会害怕打击报复或者负面影响而顾虑重重。

网络主体的隐蔽性所带来的保护功能使人们不必有所顾忌,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言论和揭露违法现象,调动了广大民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3、网民的多元化

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显示 :从年龄结构看,网民以青少年为主,但近年来中老年网民明显增多;从社会阶层看,网民以青年学生、自由职业者为多,近年来党政领导干部网民明显增加;从文化层次看,目前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各种学历的网民比例逐步增加;从城乡结构看,网民主要集中在城市,但近年来农村网民明显增多。

4、传播的及时性与互动性

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打破了时间、地域、人际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各种信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互联网上,并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Web2.0时代的互联网方便普通使用者随时随地把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件到网上,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同,网络是一种交互式的、互动性很强的信息传播,正如保罗,萨福等学者的观点,“同其他人发生联系”、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交往,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质特征。每个网络使用者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各种话题,发表观点,扩展影响,通过BBS、帖吧、博客等工具实现与各种信息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网络使用者之间针对某些话题的互动、网络使用者与网络媒体之间的互动。由于传播的互动性,网络使用者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彼此影响,少数观点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各种事件、现象表现出“一边倒”的舆论倾向,更易使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化。

5、途径多样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网络舆情的传播形式也丰富多彩,例如新闻跟帖、网络论坛/BBS、电子邮件、网上调查、网上签名、博客/个人空间等。还有即时通讯群,主要是QQ群、MSN群等。互联网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者,针对某个话题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表达出来。 平台的多样性给了用户极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