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互联网管理论文范文

互联网管理论文全文(5篇)

互联网管理论文

第1篇:互联网管理论文范文

(一)对互联网管理的影响

在办理好互联网接入手续的设备上创建WiFi热点,可以让其他没有经过登记备案的设备共享网络,出现只登记一台设备,却有n(n≥1)台设备连接到互联网的情况。这违反了互联网管相关规定,使互联网管理规定如同虚设。

(二)对信息安全(审计机制)的影响

2014年4月科技处举办的信息安全培训中提到,“涉密场所不得布设WiFi,非涉密场所布设WiFi,必须距离涉密终端20米以上。”当位于涉密场所周围,距离涉密场所不超过20米的互联网的设备创建WiFi热点,将会出现涉密隐患。此外,当创建了WiFi热点的互联网设备出现安全事件时,无法第一时间追踪事件的源头。

二、相关建议

一是出台有关WiFi的管理制度或规范,从制度上规范WiFi的使用。二是加强对WiFi设备的管理,在登记互联网设备时,标明该设备是否具有创建WiFi热点的功能。在距离涉密场所20米内的区域,禁止创建WiFi热点,并用标志标明。加强人工检查,杜绝私自使用WiFi的情况出现。三是加强技术防护,对未获得WiFi接入许可的设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防止利用WiFi来“蹭网”:

1.BIOS禁用无线网卡

此方法仅对利用PC、笔记本自带无线网卡创建热点共享WiFi的情况有效。进入BIOS,禁用无线网卡,并设置BIOS口令。

2.禁用ICS

由于WiFi热点的创建使用了无线网卡的AP功能,而无线网卡的AP功能是通过调用系统的InternetConnectionSharing(ICS)服务,因此可以通过禁用操作系统的ICS服务来禁用WiFi。

(1)右键逐步点击“计算机”→“管理”→“服务和应用程序”→“服务”→“InternetConnectSharing”;

(2)右键点击该服务,在属性页里的“服务状态”里选择停止服务;

(3)将启动类型选择为“禁用”。此外,网管可通过以下两个方法来提升效率:一是利用批处理命令:编写一个bat批处理文件,包含两行核心内容,一行是停止ICS服务,一行是禁用ICS服务,除外还应加上不显示执行命令行信息的语句以及隐藏命令还回结果的指令。然后将文件拷入目标机器中执行即可,也可以加入到目标机器系统的开机自动启动项中,每次开机执行完成禁用该服务。二是组策略法:这个方法最好能配合用户组来实现,能防止普通用户利用默认管理员用户权限重新打开ICS服务。打开系统的组策略编辑器,打开“默认域策略”,依次展开“计算机配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然后选中“系统服务”,在右边中右键选择“ICS服务”,点击“属性”。在弹出的属性窗口中,选择“定义这个策略设置”,并勾选“已禁用”,然后点击“确定”。

3.TTL抓包禁用

第2篇:互联网管理论文范文

针对我国三位一体互联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互联网管理。一是分工明确,确定各个行政部门的职能范围以及工作侧重点。在互联网管理中,政府部门起到核心作用,政府要把握好网络舆论的治安管理,依法维护电子商务等交易的正常进行,严厉监管网络文化传播内容和方向。要切实提高互联网管理效果,首先必须明晰政府部门的职能,明确各个部门监管的具体内容以及管理办法等。同时,政府部门要树立高度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争取以优质服务减少网络违法犯罪事件,努力打造健康、安全的互联网环境。二是加强执法监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互联网管理中,相关法律法规很多,这些法律法规体现出我国政府通过立法维护互联网环境健康、安全的决心和努力。但是,由于公民的法律意识薄弱,对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再加上执法不严,导致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研究发达国家的互联网管理可知,新加坡是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互联网管理效果非常好,政府重视立法、执法,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执法必严为互联网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政府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互联网管理体系的现状和特点,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并加强执法监督,打造一支专门监督网络执法的队伍,确保执法必严,严厉打击互联网上的违法犯罪行为,为人们建设安全、健康的互联网环境。三是创新互联网管理模式,想方设法提高管理水平。当前,互联网中存在IP地址用户不固定、网络言论匿名制、翻墙软件泛滥、网络犯罪查处难等问题,政府部门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网络实名制、限制账号的申请次数、记录IP地址的使用轨迹等措施,加强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维权意识,使公民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使公民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主动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建立舆论引导预防机制,培养专职技术人员,抓住互联网管理的关键点,在出现新问题或新动向时,通过预见性舆论引导和管理舆论走向,占领舆论制高点。

2结语

第3篇:互联网管理论文范文

移动互联网的端到端管理模型建立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5方面的因素:第一,技术层面要考虑到TCP/IP、3GPP等领域的规范;第二,管理层面要依托CEM(客户体验管理)的规范框架,构建CEI-QoEScore-KQI-KPI的4层指标架构体系;第三,数据结构层面需要采用PSPU(PerServicePerUser),即每用户每业务的颗粒度;第四,指标体系层面需要把传统的以网元为统计单元的KPI与以用户为统计单元的上层指标进行关联汇聚和分析,并做到“四可”,即可评、可视、可管控、可闭环;第五,客户体验层面需要考虑到影响用户感知的“端-管-云”三段关键路径。移动互联网分层管理模型根据建模背景中的5方面因素,在参考TMF的CEM指标体系架构、UMTS承载分层结构、TCP/IP架构等成熟模型的基础之上。

2.移动互联网分层管理模

2.1设计说明图1所示的横向三层结构的关系是:管道性能是业务质量的基础,业务质量是客户体验的关键因素,客户体验衡量管道性能和业务质量的最终表现。图1所示的纵向三段,涵盖了影响用户感知的“端”(终端)、“管”(网络)、“云”(应用SP)三个关键要素。

2.2管道性能层管道性能层包括以下三个子层级。

(1)资源层

网络是由网元相互连接而成,网络性能是建立在网元健康、可用的基础上。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讲,除了物理网元,空中接口也是性能的重要基础,重点关注覆盖、干扰、容量、组网结构等指标。模型将网元与空中接口放在一起,称为资源层。

(2)接入层

提供把网元接入到网络的承载服务,包括以下指标:接入性:接入时延、接入成功率等;保持性:链路中断概率等;完整性:误块率、误帧率、吞吐率、重传率等;移动性:同频切换成功率、异频切换成功率等;状态迁移性能:终端在各种状态间迁移的成功率等。(3)互联层:在相互连接的网络基础上,提供从终端到终端或终端到应用服务器的端到端承载。互联层是将影响用户感知的问题评估和分析的对象缩小到管道承载的那一段,也称为端到端承载,包括以下关注指标:接入性:接入成功率、寻呼成功率、接入时延等;保持性:中断概率;完整性:重传率、吞吐率、语音质量等。

2.3业务质量层业务质量层包括以下两个子层级。

(1)业务层

KQI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业务接入:语音业务接入成功率、视频播放启动时延大于XXs的比例等。业务使用:网页完整加载成功率、网页下载速率、视频质差出现频度等。业务释放:语音业务挂断成功率。上述分类参考TMFGB923a的建议。业务KQI对应的应该是用户可以感知到的质量要素,并使用用户可以理解的非技术性用语定义。有些业务的释放过程对用户不可见,如网页浏览,这种情况下可以不设计这个类别的KQI。

(2)应用层

在业务质量层基础上对各类APP进行专项建模分析,相关KQI指标参考应用层具体内容。

2.4客户体验层

用户层的指标来自用户调查或行为统计,与直接来自网络的KPI/KQI有本质差异。这些指标是综合性的外部因素,作用于复杂的、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所产生的结果。这使得面向用户层指标的管理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更复杂。典型的用户层指标优化服务包含建模过程,将这些主观指标和可优化的KQI/KPI建立起关联。识别出影响这些主观指标的KQI/KPI后,并通过主观指标的监测通过学习方式来识别出相关性。客户体验层的相关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投诉率、离网率、净推荐值NPS、CEI、QoEScore。

2.5“端-管-云”

对于影响用户感知的“端”和“云”的问题,需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一,基于业务层KQI的定界错误码进行识别;第二,通过三比法则(同比、环比、周边对比)根据数据特征进行问题粗定界。依托华为SmartCare解决方案,当前上海联通已具备自动粗定界的能力,自动粗定界能力的关键要素是对KQI数学特征的学习并固化到故障树中,形成机器自动判决机制。模型的应用上海联通从2013年9月开始对该模型进行实践应用,并将KQI指标纳入2014年考核指标中。基于对该模型的实施管控,截至2014年9月30日,共发现476次影响用户感知的网络事件、网络隐性故障或性能类问题,通过网管中心管控流程,共计关闭其中454单问题,关单率为95.3%。绝大部分的网络事件,通常没有网管告警,且用户投诉还没有升级到网管中心。通过对该模型近一年的应用,2014年上半年每万用户移网本地投诉率从2013年同期的10.99降为6.80,降幅为38.2%。

3.结束语

第4篇:互联网管理论文范文

面对IT项目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需求量大、开发复杂、参与人员多、沟通要求高、部分工作甚至需要跨区域远程协作等情况,为高效支撑,引入基于互联网(包含移动互联网)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模式,利用成熟、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协作平台(以下简称协作平台),提升项目管理中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沟通共享等的能力水平,具体作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计划与任务分派。项目主管在对业务需求充分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转换需求为软件开发任务,并评估任务时限,然后指派给具体的开发人员。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协作平台得到落地:首先在协作平台上创建项目团队,将人员纳入这个团队中,然后创建任务清单,对每项任务分派负责的成员,并指定任务时限。之后团队中每个成员都会收到和自己相关的任务提醒邮件,清晰定义了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时间要求。团队成员也可登录协作平台,对项目整体情况进行了解。很简单就完成了需求转为计划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的计划组织过程。

(2)提升协调与控制效率。工作清单创建和分派后,在项目进展过程中,所有的任务都是动态更新的。要求每个成员要及时在协作平台上反馈任务最新进展状况,平台能将任务最新的变化内容汇总展现在一个界面上,对长时间没有反馈的任务也会给出提醒,这样项目主管就能对每项工作的最新状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或督促,使每一项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跟踪管控,确保目标有效落实。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协作平台不但可以将任务在电脑端,也可以通过移动应用APP或微信等方式推送到成员手机上,让交流反馈更即时方便。

(3)增强沟通和共享能力。沟通共享对于项目目标实现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团队协作平台,能从两方面增强沟通和共享协作,一是借助协作平台,所有成员可分享有价值的内容,包括讨论的方案、想法、工作日报等,以加速团队内部信息传递;另外即时的问题讨论和反馈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协作氛围,激发整个团队的活力,增强大家的创造力。

2管理改进效果实例

第5篇:互联网管理论文范文

(一)借助网络平台,打造专业社区服务体系

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与相关企业联合,向不同社区服务延伸,形成跨行业、跨区域的联合,具体包括面向社区居民、周边企业的不同服务业。如深圳的长城物业通过旗下的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房地产经纪公司、老年服务公司、家政服务公司等形成了专业的社区商务服务体系。再如深圳市彩生活服务集团,通过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打造了一种新的物业服务模式——“彩生活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物业管理、服务与运营模式。通过创新推出的彩空间社区体验店、彩之云、彩付宝(社区支付平台)等社区服务载体,将信息、资源与新媒体进行整合,建立起线上线下、有形与无形、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互联网时代的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运营模式。同时,住宅物业管理也可以和居家养老等服务结合起来。如上置物业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推行“长者居家养生”,创新社区物业服务新模式。“居家养生”包括生活护理服务、应急求助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娱乐活动服务等多个方面,由家政服务人员上门全程服务、客服管家单项特色服务、志愿者单项特色服务和助推服务中心等四种基本形式组成。物联网平台的启动和长者居家养生俱乐部的成立,受到了广大业主的欢迎,物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综合服务的技能得到提升,整体物业服务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与此同时,商业物业管理的发展空间更大,物业服务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商业企业形成三方互利共赢的模式。如SOHO中国与北京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了房地产开发商与运营商合作的全新模式,面向SOHO中国楼宇租户,北京移动提供了4G明星终端和4G无线上网等产品的独家优惠,并为办公的中小企业提供便利和优惠,满足办公固话、宽带上网及手机电话通信的综合需求。这表明与互联网合作,能做好商业物业经营管理创新,顺应时代潮流。

(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减少管理成本

物业管理行业应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技术,探索大数据时代的管理模式。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许多新建住宅大量采用新技术,如管理上的智能楼宇自控系统、综合保安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智能卡技术的运用,家庭智能化技术如防盗报警、火险报警、家庭电器设备远程遥控,社区无线信号转发器应用,数据卫星通信技术等,都为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基础。建立物业管理网络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对于大型物业服务企业来说,是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经之路。这样就可以运用信息与网络科技和自动化技术,把建筑智能化系统与计算机物业管理系统集成于一体化的自动化监控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上,实现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动态性的信息化物业管理服务。如陆家嘴物业建立的以物业服务为主体的“96916”呼叫中心,用电子平台实现了“一个电话,五大功能”,即报修、应急抢修、投诉、家政服务、租赁中介。

二、高级阶段——物业企业成为集信息、物流、物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企业

在未来,物业服务企业必须突破现有的传统管理与服务模式,做好对物的管理和对人的服务两个方面,物业服务不再是简单的房屋及其设备的管理,更要提供信息,针对不同家庭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成为小区居民真正的“管家”。

(一)打造物流企业终端,做好社区“大管家”

未来,物业服务企业可以考虑与物流企业合作,在相关社区区域内建立物流终端,引进先进设备,如安装自助快递收发终端,规范管理整个社区的快递收发工作。同时根据物业服务企业所掌握的居民情况和居民提供的信息,为居民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这样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就交由物业服务企业全权负责,一方面物业服务企业代替居民和物流企业进行沟通,提高了沟通效率;另一方面规范了公共秩序管理,保证了社区安全。

(二)采集大数据,做好居民“小管家”

数据的采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物业服务企业建立的网络平台上,居民所需的生活服务都统一在这个平台上,会留下大量的数据。对于不同业务类型的公司,大数据的用途各有不同,那么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来说,大数据就是居民的画像。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能够充分了解居民的基本信息、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及各种潜在的或现实的需求。有了这种居民数据,一方面方便了物业服务企业对居民提供“私人定制”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提高日常经营管理的效率和居民满意度,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集成社区服务供应商和社区周边各类商业实体,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系统。

(三)回归服务本质,体现人文关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