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互联网技术专业范文

互联网技术专业全文(5篇)

互联网技术专业

第1篇:互联网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创新改革。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育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以及教学资源信息化三个方面。不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在教育领域中不断深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效果。

1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1.1专业技术教学整体系统相对落后

目前,航海技术专业教学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技术,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考查较为系统,专业课程还涉及海图作业、航迹绘算、航线设计、电子海图显示以及信息系统操作等实际操作内容。但多数院校不能完全将创新的专业技术教学模式融入教学,导致学生普遍存在机械记忆抽象的知识概念、原理等内容的现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1]。

1.2教学内容和资源缺乏多元性

航海技术专业在知识领域和实践技术领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但在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实训场地紧缺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方式枯燥,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实训锻炼,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不佳。

1.3教学设备缺乏

由于缺乏教学设备,教师无法将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实训机会较少,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学校应提高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认识程度,加大航海技术实训课程信息化设备投入。

2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网络化的原因

2.1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航海技术专业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综合型专业,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训练。但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实训的危险系数相对较高,二是由于实训机会较少,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及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针对这两个问题,可以使用虚拟实训设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模拟实际操作,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及时学习到最新的航海技术,保证学习质量[2]。

2.2符合时展对教学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深入和专业化,在航海技术专业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技术,符合时展的必然要求。过去,内陆地区的学生要进行航海技术专业训练,需要到沿海地区进行实训,这增加了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而应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为学生的实训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3]。

2.3促进航海技术人员的可持续发展

航海技术人员的实训和学习,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海上工作培训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航海技术人员的身体和心理都要经受较大的考验。而应用互联网技术后,航海技术人员能够在海上实训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专业课学习,这缩短了学习和实训的时间,降低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航海技术人员的可持续发展[4]。

3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网络化的难点

航海技术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对复杂,航海技术教学内容的互联网化是一个较大的工程,需要各个航海院校的航海技术专业人员、教师等对航海技术理论知识、教学成果、工作经验等进行汇总研究,在网络编程人员的配合下,通过多方合作,实现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的互联网化。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条件很难完全满足航海技术课程的网络化。对于理论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微课的形式呈现,现有网络条件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大多数实训部分内容难以实现网络化。虚拟仿真仪器设备中有大量的2D和3D图形、视频以及动画,对3D图形的合成、拆解、旋转以及其他操作,依靠现有的网络条件无法完全做到。因此,要实现这部分内容的网络化,必须对现有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进行升级。不是所有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的内容都可以实现网络化。因此在实训过程中,仍然有必要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开展实训考核。学校要整合资源,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资源。对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对整体教学模式进行更为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要转变现有的教育培训机制,转变海事部门的相关职能。要改变现有的必须脱产进院校学习的模式,建立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航海从业人员教育和培训制度。海事部门的职能,要从原来对相关院校和培训机构的管理,转变到对互联网的维护、监督和学生服务上,转变到对新的制度和机制的监管和执行上。海事部门如何迅速转变角色、迅速提高监督和服务水平,是关系“互联网+”能否健康运行的重要一环。

4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网络化的实践探究

将互联网技术融入航海技术专业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模式和合理控制教学成本。因此,要对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进行全面评估,整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优化手段,以提升教学效率。

4.1从理论课程入手,逐步将互联网技术融入航海技术专业教学

整合理论知识内容,将理论知识教学分为课程授课和互联网学习两部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效果并不理想,融入互联网技术能够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应用广泛,且效果较好。教师可以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全部罗列出来,以每个知识点为设计对象。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可以将其分成多个层次,分别以每个层次作为设计对象,利用Flash、短视频、微课等形式将知识点一一讲解清楚[5]。

4.2航海技术专业实操训练网络化,需要互联网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

利用虚拟技术模拟航海仪器,例如指针偏转、灯光、温度变化提示等内容。要保证虚拟设备模拟的真实性,使学生能通过虚拟设备掌握真实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失误造成严重后果[6]。

4.3建立与互联网技术相适应的教学互动机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提问。应建立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既可以让学习者之间互相讨论,也可以让教师在固定的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7]。

4.4促进教育体系与海事部门职能的融合

实现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维护、监督,做好学生服务工作,加强对新的制度和机制的监管和执行。因此,海事部门要迅速转变职能,提高自身的监督和服务水平。

5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教育领域创新改革的必然趋势。航海技术专业教学在实现互联网技术融合和深化的过程中,由于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还面临着较多的创新改革难题。因此,教育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须不断进行研究讨论,为互联网技术在航海技术专业教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更为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永广.“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航海技术《航海学》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6(11):69-72.

[2]李彦朝,任松涛.基于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航海,2017(6):69-71.

作者:叶强 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3]陈永利.“互联网+航海”实训体系构建[J].天津航海,2017(4):69-72.

[4]郭兴华,范育军,赵仓龙.“互联网+”时代下的航海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8):196-197.

[5]胡燕红.互联网+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研究[J].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7):76-77.

第2篇:互联网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软件行业的飞速发展,软件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已达20万,并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因此,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被认为是最好就业的群体,但事实上我们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仍然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不少用人单位找不到满意的人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从教学改革入手,全面提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2015年在十二届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互联网+”理念,要求我们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新形态[1]。同样,也适用我们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互联网深度融合到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实现“互联网+课程教学”,将会对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起着重要作用。

1软件技术专业“互联网+课程教学”特点

软件技术专业较其他专业的“互联网+课程教学”有如下特点:(1)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信息化。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相比较,专业性难度更大,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在课程教学方式上基于“互联网+”利用信息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专业知识点和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课程教学借助教学平台以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组织起来的,使学生通过全方位的感官接受信息,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非线性。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往往是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而课程内容是打散和重组的,因此软件技术专业课程非常适合进行非线性处理,即教学内容不是以线性的从易到难或从前到后的组织方式,而是以有机结合的方式呈现信息。(3)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形式采用“线上+线下”模式。软件技术专业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碰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学习不够主动、学习兴趣需要调动等,而“线上+线下”的模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较好办法,即在互联网的强大支撑下,课程教学可以尽可能的体现开放和交互,学生的专业学生积极性显著提升。(4)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资源共享。经调查,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在网上是最为丰富的,包括教师自己制作的教学资源,如何让资源利用最大化,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这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事情。即教师可以将课程教学资源完全置于线上,包括微课、多媒体课件和其他线上资源等,处于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学生都可以参考、学习和共享。

2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2.1学生生源质量不高

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方式主要有统招和单招两种,统招是通过全国高考录取划线的形式,但高职院校录取到的生源往往是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而单招由学校自己组织考试录取,往往生源质量比统招还低,这部分学生既有应届高中毕生,还有职高对口学生,甚至还有报名高考的社会生源,因此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不高。软件技术专业是典型的职业技术类专业,而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对职业类专业不看好,以致填报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生源质量一差再差,这给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2.2教师专业胜任能力不够

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毕业,二是企业引进。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软件教师直接来自学校,很多年轻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就业,这部分教师具有理论知识丰富而项目实践经验不足的特点,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很难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也有部分老师是从企业引进的,这部分教师刚进校时确实有优势,技术也比较前沿,但这部分教师具有时效性,由于软件技术的更新,这些老师缺乏企业进修,技术过时和断层的现象也接踵出现,这些造成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专业胜任能力整体不够。

2.3课堂实验实训条件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的职业技术类专业显著特点就是需要具有完备的实习实训条件,而软件技术专业尤其如此,软件开发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需要大量的动手实操,学生专业技能也是在不断的技能训练中积累和提升。而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只有勉强满足上机的计算机机房,有的学校甚至连机房的配置都不能完全达到软件开发的要求,其他专业课程课堂的实验实训平台更无从谈起。

2.4校本实训教材开发没有及时跟进

实训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培养环节,实训的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实训教材。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对实训教材的要求很高,一般市面上的出版教材很难符合教学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时数和教材质量上。开发自编校本教材能较好符合教学的实训要求,但教师精力有限,不能做到专业所有实训教材全覆盖。选择出版社开发的实训教材则往往满足不了教师和学生实际,这部分实训教材主要体现在质量上达不到要求,教学时数也缺乏必要的支持。因此,校本实训教材开发没有及时跟进使学生在专业实训中没有统一的指导,导致学生实训环节操作性不强、效果不好。

2.5校外实习基地没有落实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生强化技能进行综合实训的主要场所,但相比较而言,学校更看重校内的实训环节,因此,校外实实习基地的建设往往流于形式,缺乏重视,导致校外实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毕业前顶岗实习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佳预演场,但就业岗位安排往往带有随意性,学生也很少能选择得到选择完全对口的软件开发岗位[2]。

2.6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高职软件开发专业课程考核形式主要以技能考核为主,即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生作业、考勤、课堂表现,期末成绩即笔试或上机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行有效评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3.1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

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师资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主流模式,既有国家层面的也有省级层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这在某种程度上给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一般教学任务都比较重,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自主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随时随地的接受网上教育的机会,教师既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学习内容,也可以在网上和专家进行交流和互动,利用线上平台加强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将成为今后软件技术专业师资培训的主要形式。3.2开发或引入在线实训平台,解决专业实训条件不足问题软件开发专业实训条件不仅仅指机房硬件环境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在于软件实验实训条件的支撑,尤其是实验实训平台的开发或引入。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一直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想做好专业建设就得解决人才培养问题,什么样的人才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关键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契合岗位,这就要求我们的日常教学要有真实的企业案例和项目贯穿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软件开发专业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大都有企业开发经验,有能力开发出更符合高职软件设计专业教学的实验实训平台(如教师精力不够,也可以考虑引入),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在线实战环境,以真实的产业案例和岗位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可以有效地支撑软件技术专业开展课程教学[3]。

3.3以“双轮驱动”为主线,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

所谓双轮驱动是指知识体系驱动和项目需求驱动。软件技术专业既需要知识体系来支撑,更需要项目来引领,两者缺一不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多以“知识模块”为主,是将课程内容的各个知识点、技能点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由简至繁、从未知到已知、从具体到抽象进行排列,保持其整体的连贯性,一般使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而“项目需求驱动”模式是以应用为出发点,以项目需求为轨迹,将各个技术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是一种打破技术界限和传统知识体系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以“双轮驱动”为主线,不仅兼顾了理论课程教学,更适用于操作性强的实践课程教学。笔者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以“双轮驱动”为主线,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型教学模式,结合使用了“蓝墨云”“超星泛雅”等线上辅助教学平台,初步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在“蓝墨云班课”上把“课前、课中、课后”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联系,使学生在课前完成理论学习,在课中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后教师答疑解惑学生自主探索,经过近一学期的实践运用,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4]。

3.4建设网络精品课程,打造专业学习第二课堂

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及共享,推动在互联网技术下的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使学生能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创造学习的机会。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非常适合建设成为网络精品课程,如《H5网页设计》《JAVA编程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这些课程非常适合网上授课。同时,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在建设网络精品课程上具有先天的优势,教师们既精通互联网技术又擅长教育教学,教师将自己主打的1-2门课程制作出成网络精品课程,既有利于学生专业学习,又利于教师的专业教学,从而打造出软件技术专业学习的第二课堂。

3.5转变传统考核方式,实现专业课程在线过程考核评价

传统考核方法通常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能力的评测,与社会对软件开发者的需求脱节。软件技术专业在课程教学一般是团队完成任务,每个团队要求学生以3-4个人组成团队进行课程项目实践,在对课程项目团队的考核中往往也只记录了考核结果,而没有具体和详实的过程考核,这就导致团队成员的成绩过于平均化,一些同学甚至混水摸鱼。因此,在结合本专业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笔者在课程考核中采用了线上的过程评价考核系统,该系统可以清晰地记录下每个团队成员所做的每一步工作和完成的每一个任务点,整个任务过程权责分明,这既可以合理公平的给予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给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加客观的评判依据[5]。

4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学校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既顺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体现了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依托互联网,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培养、实验实训、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改革,从而全面提升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为高职院校“双一流”专业群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5〕40号.

[2]刘元君.高职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校外实习教学实践的改革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4,28(2):133-134.

[3]孙冬,徐立新.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4(2):74-77.

[4]成都文理学院.探索“线上”+“线下”的复合式、混合型教学模式[OL].(2017-10-24).

第3篇:互联网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基础绘画课程;“互联网+”;设计思维

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专业来讲,无论是在教师教学方面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这两者均离不开现代互联网技术。因此,互联网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在使用网络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使用网络技术进行相关的绘制工作时,还需要使用互联网来查询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最前沿的讯息来及时更新自己的数据库,因此,互联网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互联网+”于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互联网+”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1.1对教学方式主动性的影响

在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发生“自演自导”的情况,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现在“互联网+”的各种平台研究发明的应用和学习软件已经逐步融入到了学生群体之中,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更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使得环境设计的学习有了更多的空间,可以不分地点、时间的根据自身意愿随时进行学习。

1.2对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影响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其具有时代性要求,师生需要时刻了解吸收新的行业设计资讯。固有的传统教学方式是通过图书资料和教师经验来对学生进行传授,无法做到讯息的实时性[1]。而现在的“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让全体师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的了解行业新动态,把以前的“私人所有”资源变成了现在的共享艺术资源库,从本质上推进了信息化课程和艺术资源库的建设。

1.3对艺术教育媒介多元化的影响

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拥有大数据优势和新技术优势,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使其成为了新的学习媒介,因为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具有多样性,所以需要加快高校艺术教育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合,使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课程拥有速度更快、选择方向更多的发展[2]。在此之外,互联网的虚拟3D技术能够使实际操作和知识理论课程更具生动性、趣味性,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2“互联网+”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应用措施

2.1丰富教学资源

固有环境艺术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理论灌输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去主动的意识去接受知识,仅仅依靠书本教学,忽略了外界因素的影响。现代互联网技术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宽阔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资源库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接受全世界作品的熏陶和影响。例如:《素描设计》的教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现在的美术作品之中的比较受欢迎的新潮作品,通过大屏幕播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使学生能够直观的观察静物图,不但能使学生对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更加了解,还能使学生设计方面的素描功底更加深厚。

2.2通过线上交流加强信息交流

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设计者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能让学生在和他人的交流之中不断更新自身的设计理念,察觉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设计出更加成熟、更加动人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讲,一味地沉浸于自己的设计之中,对于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老师需要设置这种线上的交流平台,可以让学生及时收到其他同行业设计者的点播,这有对于学生的设计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3实施网络化个性教学

现代的互联网技术为人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这个虚拟世界有很多特点,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对老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有着巨大的帮助,液位器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选择,进而想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并进行深入的自主研究。这个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受到自由,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例如:在《视觉传达》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视觉感受来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板块,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使用网络绘图的方式传递自身观念,并将学生的作品上传到网络,让学生自行感知作品,这样的视觉上的差异得以更加直观的在学生面前展示。

2.4虚拟实体相结合

无论是什么专业的教学事业,都会有教学评价这个过程,执教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是对一个学生的学结和对教师自身工作成果的判定,利用网络,将现实课堂和虚拟世界进行有效结合。例如,学生自身通过设计学习,把自己的构思和作品放到互联网教学平台上面,让更多的人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完善自己的理念,这样既能锻炼自身的设计能力又能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关系。所以,这样的把实体课堂和虚拟互联网课堂进行结合的评价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

3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教育系统专门培养设计人才和室内室外设计型的人才,满足社会对这种类型人才的需求,这对于绿化面积、建筑面积日趋上升的现代社会来说,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需针对时代特点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可以更加适应现代社会节奏,了解现代社会信息,了解社会动态,适应社会变化规律,让学生感受到现代建筑行业的现状,适应信息化技术给工作带来的便利。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更要权衡互联网给学生带来的利弊关系,使学生可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甲男.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应用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7(22):84-84.

第4篇:互联网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互联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的“互联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再借助一定的平台使得传统行业在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情况下飞速发展,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发展态势和情况。目前网络和大数据不断改进和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生物技术新型产业。并且网络和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和大数据。随着网络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也对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但是现在很多高校仍然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并不利于现代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在目前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及时创新和改革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首先需要关注的。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一)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力度不够在高校的教学中,时常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邀请一些成功企业的优秀工作人员来学校进行讲解和演讲。或者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学习和参观[1]。但是在课程的设立、教材的编写和应用方面、学校和企业的实践训练方面做得力度还不够强。所以,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必须要重视协同培养人才。

(二)生物教学的模式比较传统目前生物教学的模式还是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和老旧。生物技术这个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然而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来教授理论知识,并不能让学生直观和深入地理解。由于教师没有注重实践教学,所以很多学生走向岗位时不能适应,只能依靠在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应用。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现代的教学方式中出现了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多就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选择学习方法。

(三)生物教师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目前我国高校中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力量还是相对薄弱,而且很多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并不高,甚至有一些教师没有相关的行业实践经历和市场调研的情况,这就不能更好地教授给学生经验和知识。在课堂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关心当下时展的热点,这会影响学生和社会脱节。教师并不了解现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科技教学方式,比如大数据、移动终端的使用等等,这就很难培养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1-2]。

(四)没有及时落实课外扩展活动课外拓展活动的开设可以培养和提升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灵活运用和复习所学的知识。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技能经死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来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虽然现代教育十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对于学生来说也没有良好的激励措施。所以目前来说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学校积极重视和开展课外拓展活动来不断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措施

(一)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将现实市场中存在的需求、学生能力培育的“一个中心”(符合市场要求、提高培养学生能力的力度)、两个途径(课内以及课外)、三个层次(应用型、创新型、研究型)、四个能力(具备较强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强、会生产技术、有创新思想)融入到互联网技术的建立的过程当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出符合当前市场的人才[2]。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图,如图1所示。

(二)建立相互合作平台第一,在“互联网+”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情境之下,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过程中要融入先进的科研技术以及科研知识,实时的更新课堂传授的知识。第二,依据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创建相关实践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之中,使得教育和产业可以无缝对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们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数据维护等参与度,进一步让学生们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领域和创新途径。第三,学校和相关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共识机制,通过建立相关的学习平台、网站、会议等,提高学生们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将市场中存在个多样化、有用信息结合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跟随当前时代的潮流,进而构建课堂、实习基地、合作平台“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效的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与效益[2-3]。

(三)加快教学信息化进程教师要及时的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提高素材与资源的建设。积极的鼓励教师使用网络平台,进一步创建学科的网站及课程,进而实现合理的网络教学。此外,教师还需要充分的使用教学网站,进而建立起良好的、高质量的学科教学平台,并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协助之下,让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化、多样化,使得每一位学生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在获取相应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课堂所带来的欢乐[3]。对于实验教材而言,需要将先进的技术和理论知识融入到其中,让学生们认识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并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之下,将生物物种创新、技术鉴别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渗透到教材之中,从而充分的满足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人才需要的特色应用型教材。

(四)提高师资团队的建立对于生物技术专业而言,其对教师的要求比其他专业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需要生物专业教师拥有较强的知识基础而且需要教师具备熟练、扎实的生产技术。因此生物专业教师要技术与理论兼备,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培育出高质量的专业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著名的专家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并在一定时间内为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进而在增加教师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同时协助学生们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完成自己今后的人生定位[4]。此外,学校要根据教师的方向以及学校拥有的实验器材,鼓励教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自我的升华,并且将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循序渐进的融入到教学之中,为学生们增加实践经验。学校利用双教师指导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企业与学校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学生们了解“互联网+”背景下生物技术应用前景,从而培育出符合当前市场需求、技术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专业性人才。

(五)加强课外延伸教师在尊重每一位学生自身差异性的同时要依据学生们特性,进一步培育学生们创新精神、科研精神、研究精神,进而建立起应用型、研究型、创新型并举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进而培育出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5]。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的举办一系列的技能比赛,在提高学生们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学生们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们都可以学以致用。教师要实时的鼓励学生们参加多样化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不断拓展学生们的视野与知识储备,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和竞争力,从而为学生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之下,“互联网+”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其中生物技术在此背景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渐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生物技术人才的培育对国家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快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思想观念,针对当前诸多人才培养的问题,需要积极的进行教学的优化与完善,进而建立起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从而培育出符合当代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向红.“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19(24):263-265.

[2]邱秀芹,刘松柏,孙静,唐曦瀛,常宏.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中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9(22):56.

[3]刘国花,庞敏.“互联网+”背景下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8):154-157.

[4]兀光波.“互联网+”背景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时代汽车,2019(3):64-65.

第5篇:互联网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产教融合;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一、大数据实验班主要特点和实施方案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培养适应和引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贯穿“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导向为要求、以持续改进为机制”的工程教育理念,采取“课程内容优化、实施案例式教学、项目式综合训练,企业顶岗实习,双向导师毕业设计”等方式达成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构建以企业需求为输入,以适应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为输出的实用性高级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面向企业及大数据技术领域需求,定制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以产业需求驱动,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施了课程共建、订单培养、校企互评、共建实验室、共建研发中心、共建实践基地、课程实训、项目实训、毕业和顶岗实习等主题模式。方案实施:(1)合作目标: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真诚合作、讲究实效、共谋发展”的原则,共同探索如何培养符合软件行业中大数据技术发展的人才,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大数据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人才供应。双方可以立足自身的优势和基础,在学生培养,科学研究,项目孵化和开发、技术培训和学生就业等方面资源共享的同时进行广泛合作。(2)合作内容:在双方自愿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实习实训。开展特色专业培养多样化模式,利用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和融合,共同加速工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依据学校课程需求考虑企业和大数据技术领域需求,调整和定制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如MOOC、CDIO等),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实用技术培养,通过功臣实践和案例教学,探索以工程实践为核心、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以企业需求为驱动的新教学模式。通过专业技术、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探索共建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科研力量,结合企业的实战优势和项目管理经验,进行深入科研和项目实施的合作,实现双方资源互补,可以共建实验室,共建培养基地等。使得双方在技术创新和项目研发方面有新的发力点。

二、实施综述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据工信部统计,我国大数据核心产业的市场规模激增,随着国家政策激励以及大数据应用模式的逐步成熟,未来我国大数据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将达578亿元。2018年近六成企业成立了数据分析相关部门,还有27.3%的企业正在酝酿成立数据分析部门。35.1%的企业认为数据人才缺失是企业发展大数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学校可以和企业联合培养大数据所需的高端人才,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产学研用等领域的资源配置和资源整合优势,促进大数据产业的产教融合,积极促进大数据企业与高校的联动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培养人才与就业紧密联系,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积极应对大数据行业对人才的急切需求。加快优质教学资源和优势师资的共享互助,推动校企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和项目孵化,促进大数据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以企业需求,培养出适应于企业的大数据高级软件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大数据专业人才,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体系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课程覆盖大数据相关理论和主流,可以通过企业真实大数据项目训练学生编程和解决项目能力,大数据领域企业可以对接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完成大数据软件技术的学习之外,还应重点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IT技术和数字经济思维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倩,李天柱,刘小琴.全球大数据研究的历史演进:1993-2016年[J].中国科技论坛,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