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互联网技术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互联网技术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及应用广泛,文化遗产传统的保护与传播手段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在新的时代和新的技术发展下,将传统文化遗产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实现对文化遗产以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加以保护与利用,促进文化遗产有效的媒介传播,使文化遗产成为“活的历史”。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平台的传播特点和互联网+文化遗产的当下发展趋势,概括出互联网+平台下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和保护的新技术,总结出虚拟现实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大种类,得出互联网+平台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遗产;虚拟现实技术

2015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及应用广泛,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互联网+”行动战略,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因此,根据新时代和新技术的需要,构建传统文化遗产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的研究,将实现对文化遗产以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加以保护与利用,对文化遗产有效的媒介传播,使文化遗产成为“活的历史”。如何才能有效的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发展,需要对互联网平台的传播特点开始进行研究。

1互联网平台的传播特点

1.1沟通便捷性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使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短。十年之前,在网络还未普及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消息传递并不方便。而现在,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便利性,使人与人之间不再相隔遥远。最为明显的技术是现在大众普遍都在使用的微信视频电话,十年之前大家都还在使用BP机给对方进行留言,而现在微信的视频电话可以借助网络,实时连线,看到对方所在的空间与环境,并与其进行交流,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感。

1.2成果开放性

互联网技术给各个成果的推广带来便捷性,能够将成果更好的向大众进行推广。在互联网技术未推广之前,人们获取成果信息匮乏,很多成果并不能向现在这样方便,打开手机或电脑就可以查阅到成果的内容等等相关的信息,并可以借助多条搜索查询并且辨别成果的优劣。

1.3国际化机遇

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联系国内的信息,而且可以漂洋过海,跨过地域的界限,在数秒中就可以将成果对外进行,为成果的国际化带来便捷性和速效化,这在互联网技术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在没有互联网技术的年代,一条信息的传播就需要漂洋过海几个月才能到达大西洋的彼岸。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为成果的推广带来国际化的机遇。

1.4多学科交叉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出多种新型的行业,比如近年来盛行的虚拟现实技术,数码艺术等等领域,其背后不止需要代码,更需要艺术与科学等多种学科相辅相成的协调发展。

1.5多元素整合

互联网技术可以将以往琐碎的多元的信息内容,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整合,比如现在的大数据技术,以往人工统计大批量技术是很难做到的,而现在因为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可以说无处不在,数据平台可以在数秒之内合成大量的数据,并且使用形象易识别的图片表格进行表达,使反复复杂的数据顿时变得通俗易懂,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1.6团队合作性

互联网打破真实空间中时间与地域的界限,将跨时空的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合作与交流。也正是因为互联网所具有的交叉性和整合性,互联网技术需要行业与行业之间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团队合作关系。现在,行业细分越来越细化,随着数据的爆发,团队合作将实现共赢的局面。

1.7社会身份的认同感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出人们对社会身份的认同需求。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大众可以掩盖并抛弃现实社会中的身份,而以虚拟的身份参与到虚拟世界之中,而在虚拟世界中,人们更应该树立自身的社会身份认同感。在虚拟网络空间,人可以抛开真实世界中自身的枷锁,而成为虚拟空间中另一个人,在这个网络世界中,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的发挥与创造的可能。因此,互联网传播平台具有多学科交叉,多元素整合等7大特点,这些特点将深刻的影响着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的产业发展。

2互联网+文化遗产的当下发展

文化遗产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在互联网这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互联网平台自身所带有的7大特点也将深刻的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改变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和手段。文化遗产主要分为两大方面,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方面,传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通过图片记录,文字展示,实物陈列等方式向大众进行展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文化遗产的互联网+保护的方式开始变得多样与丰富。

3互联网+平台下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

互联网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内容越来越多,对文化遗产的数据化整理工作已经开展,并且逐渐在网络上形成影响,不管是各大博物馆的门户网站还是私人收藏的网页推广,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对文化遗产数据的整理和挖掘都已经开始越来越丰富和完善。第二,随着手机智能的开发,微信,微博等APP的开发和使用功能也不断的丰富起来,对文化遗产的陈列和展示信息等内容都可以通过手机端快速的查找并阅览。参观者在查阅文化遗产资料和信息时,通常借助信息的大标题,自主的选取自己希望查阅的内容,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这些大数据背后都可以对用户的查阅信息和喜好进行记录,在下次的查阅检索中可以自动围绕历史数据进行相似和相关联的查找范围,给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工作带来更高效的便利。

4互联网+平台下文化遗产保护新技术

2016年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元年,这种技术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方面面,因为,它可以带给参观者更大的互动体验和良好的沉浸感,因此,在推广时很受大众的喜爱。根据近几年,虚拟现实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产品的研发,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两大种类:

4.1游戏互动式

该种类型的虚拟仿真技术借助3DMAX,MAYA,UNITY3D等三维软件,通过前期模型制作和UI界面设计,可以使平面化的绘画作品呈现出3维的虚拟实景,使人仿佛置身于作品当时的情景之中。另外,这种虚拟手法还可以加入情节化的故事编织手法,将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形象的方式加以展示,而这种形象化的展示手法与视频是有极大区别的。因为,视频是已经编纂好的内容,参观者无法后期参与其中,也无法自主的选择内容。而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参观者可以积极的参与其中,与虚拟环境产生交互与互动,甚至有针对文化遗产项目的游戏环节,而这些游戏环节以寓教于乐为主要目的,让参观者在互动中体验并学习到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另外,这种方法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好的保护和推广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上依赖于身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愿意去继承和传承的年轻人较少,而游戏交互的虚拟技术方式可以促进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进而促进将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的积极性。

4.2仿真模拟式

该种类型的虚拟仿真技术,主要是对文化遗产进行环境的模拟,这种模拟形式可以是借助全景相机,无人机或3D扫描仪来完成,像素越高带给人的体验越发的真实。这种方式常常对建筑,村落,书画等以视觉体验为主的文化遗产作精确的复制与仿真,使其能够以数字的方式,将文化遗产得以数据储存,可以作为文化遗产的数据资料以备后期的使用。这种带有高精度的虚拟仿真技术也可以给人全方位的逼真体验感受,突破以往文化遗产图像技术只有一个角度而不能全面的观察的弊端。目前,随着这一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博物馆都在探索数字虚拟博物馆的建设,以求将博物馆内部景观和文物作品以虚拟仿真的技术手段对外进行推广与传播。

5互联网+平台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文化遗产的推广方式也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比如数字体验博物馆,三维实景作品等等虚拟现实技术项目的发展,使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推广得以多样化,虚拟仿真的技术将参观者与文化遗产的距离拉得更近,人们可以不拘泥于时空的限制,随时可以与文化遗产进行一场虚拟的现场互动,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并体验到文化遗产的魅力。目前,各大机构积极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在新的形势和技术发展下,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5.1深入分析受众群体

互联网+文化遗产的保护平台因为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受众人群也更加的广泛,这就需要在产品开发初期,对受众群体深入的进行了解与分析,总结并归纳出新时期受众群体的具体需要,做到前期有目的的分析和后期有针对性使用体验报告,以便于前期项目开发的定位和情节的拟定方式,后期的使用体验报告便于后期的改进,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将文化遗产的互联网+平台做到更好。在这其中,尤其应该对弱势受众群体做重点的分析,比如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员,对他们的重点需要给以帮助和设计关爱。

5.2以学习与教育的目的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人常常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之中,忘记现实世界中的自身的使命和责任,网络游戏中的成就感令很多年轻人沉迷其中,有些甚至到达无法自拔的地步,互联网传播的7大特点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长期接触虚拟网络世界势必影响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甚至是青少年的心智。因此,在开发虚拟现实产品时,应该控制并引导人们的使用,虚拟现实世界的任何产品皆应该为现实世界服务。那么,互联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重点在于对文化遗产的学习和教育意义,抛开这个原则,一切的互联网推广与保护都将失去它原有的意义。因此,在项目开发时,始终应该围绕学习与教育的元素进行展开。脱离开学习与教育的本质,以娱乐大众为目标则失去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目的。

5.3品牌与形象的建立

目前,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都在筹划线上推出数字虚拟博物馆。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下,应该结合自身具有的文化遗产特色,营造具有特色的互联网+文化遗产平台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平台的品牌和形象的建立可以加深参观者对产品的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童芳.“口袋博物馆”的用户体验要素设计[J].美术与设计,2016,(3):126-133

[2]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_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文化遗产,2006,(1):49—50.

[3]黄心渊,陈柏君.基于沉浸式传播的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策略[J].传现代传播.2017,(1):85—89.

[4]童芳.互联网初期之网络艺术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05):127—131.

[5]秦兰珺.数字界面:虚拟现实与虚拟化的现实[J]文艺研究.2014,(10):97—108.

作者:杨柳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