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小学研学课程开发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小学研学课程开发

[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课程则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贯彻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在区域内开发实施基于地域文化的研学课程,有效地提高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建设;德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课程则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从2019年5月开始,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概念无内容,教育停留在‘墙上’”“有内容无活动,教育停留在‘书上’”“有活动无系统,教育停留在‘点上’”等问题,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成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落(落细、落小、落实)’课程”项目小组,研究开发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旨的地方德育课程,以课程再造的方式,在区域范围内全面落实提出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的目标要求。项目组认识到地域文化反映着地方的优良民性,有着极强的教育性,可以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重要依托。在系统研究慈溪地域文化成果的基础上,项目组将地域文化精神特质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两相对照,寻找契合点之后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编订目标序列,确定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开发配套资源,最后研制成功以地域文化为载体,以主题研学为路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课程《寻美慈溪》,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20年),在全市中小学中推广使用。

一、以“培育责任”为核心确立课程目标

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我们认为,对于中小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重点就在于对这些道德准则的体认和传承。爱国是基于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人们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诚信是人类社会传承千百年的道德传统,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归其于一点,就是培养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我们将其与慈溪地域文化精神相比对,发现两者高度契合:2010年,慈溪提炼出的新时代慈溪市民共同价值观“慈孝、包容、勤奋、诚信”,其精神内核也在于“责任担当”。我们整理出“爱”和“诚”两大脉络:以“爱”的发展脉络看,从对家庭的慈孝到对社会的慈善,再到对国家的热爱,其思想基础就是“责任担当”;再看“诚”,从修身的“诚意正心”,到处世的“诚实守信”,再到立业的“求真务实”,其背后支撑的还是一种道义责任。为此,我们确定慈溪地方德育课程以“培育责任意识,提升担当能力”为核心目标,同时又以知、情、意、行4方面指向其达成,形成课程目标框架如下(见图1):

二、以“主题研学”为指向编排课程结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体现其科学性,就必须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探索与研究,在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德育规律的基础上整体架构。我们选择主题研学学习策略,把价值观学习活动化,通过设计富有新意的、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真切的实践活动中有所感悟,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研学”的过程中践行,指导个体行为,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在日常为人处世之中,在研学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践行中立德。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构件,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为此,我们通过编写教材,扎实推动课程落地。

(一)明确研学主题以主题组织单元,小学安排了“慈孝•爱国、勤奋•敬业、包容•友善、和谐•诚信”四大单元;中学安排了“慈水长流、瓷韵永辉、沧海桑田、一方热土”四个单元。在每个单元前设置“单元导语”,简要阐释本单元承载的核心价值观的意涵,提示本单元的德育目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选择彰显核心价值观的人、事并改编成课文,在每篇课文后面设置了“思考与交流”,问题紧紧围绕单元主题,设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把握重点,思考关键,实现道德知识的建构和道德情感的激发,充分发挥课文在主题研学中的导向功能。

(二)呈现探究脉络在单元内容的编排上,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流,激发学生上下求索的兴趣。我们在每个单元设置3个板块:第一板块探寻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头;第二板块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表征;第三板块通过实地考察、探访、深化、理解和体验,提升能力与品质,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思路。以下为《寻美慈溪》初中卷的教材结构:我们在每个单元设置3个板块,第1板块探寻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头;第2板块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表征;第3板块通过实地考察、探访深化理解和体验,提升能力与品质,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思路。以下为《寻美三、以“寻美慈溪”为视域设计课程内容地方德育材料与国家德育教材相比,材料的典型性和感染力可能稍逊,却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选取角度多样,立体生动;出自亲朋邻里,自然可亲;影响无处不在,润物无声;可以亲见亲闻,无可怀疑……我们采用“寻美慈溪”视域设计课程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散落的物件、人物、史实回归到原生地,抱成信息团,并以儿童视角进行改造,使之易学、易感、易懂、易行,激发学生探究、研习的兴趣。1.以典型材料引导“寻美”以《寻美慈溪(小学卷)》中“慈孝•爱国”专题为例,材料以慈溪的人、事为主,用一个个故事阐述“慈孝”与“爱国”之间的关系,明确主题内涵,选

三、以“寻美慈溪”为视域设计课程内容

地方德育材料与国家德育教材相比,材料的典型性和感染力可能稍逊,却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选取角度多样,立体生动;出自亲朋邻里,自然可亲;影响无处不在,润物无声;可以亲见亲闻,无可怀疑……我们采用“寻美慈溪”视域设计课程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散落的物件、人物、史实回归到原生地,抱成信息团,并以儿童视角进行改造,使之易学、易感、易懂、易行,激发学生探究、研习的兴趣。

(一)以典型材料引导“寻美”以《寻美慈溪(小学卷)》中“慈孝•爱国”专题为例,材料以慈溪的人、事为主,用一个个故事阐述“慈孝”与“爱国”之间的关系,明确主题内涵,选材具有代表性:第一篇《母慈子孝美名扬》以东汉孝子董黯汲水奉母、母慈子孝的故事讲述慈孝精神的历史悠久;第二篇《“最美媳妇”感动一座城》讲述“最美媳妇”付雪梅照顾多病的婆婆,养育脑瘫的儿女,是慈孝精神的现代传承;第三篇《隐名之爱》讲述慈溪市慈善总会“慈善红榜”上一个个隐名爱心人士的事迹,由个人扩大为群体、由家庭走向社会、由“小爱”转化为“博爱”;第四篇,《我的事业在中国》,讲述路甬祥拒绝德国同事挽留,学成归国奉献的故事,把慈孝升华为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4篇课文代表了历史、现代,家庭、社会、国家不同层面对“爱”的阐释,在强化学生理解的同时,也为他们“寻美”指明方向。

(二)以形象改写亲近“寻美”对收集到的德育素材进行改写,努力做到语言通俗化、生活化、规范化,减少学术气、宣传体,贴近儿童的认知水平。如《寻美慈溪(小学卷)》“勤奋•敬业”专题中《施宿筑塘留青史》一文源于县志中“庆元二年(1196)任余姚县令,建庄田2000亩,募民垦海边滩田,得粮用以缮筑年久失修、危害甚烈的海堤,共补修4万余尺”寥寥数语。编写时,在严格依据史实的基础上采用译写、参考相关文献、合理想象补充细节的方式增添材料的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感受。以下为改写后课文节选:慈溪民间有这样一首歌谣:“若不筑海塘,民遭海水殃。如无施父母,民落鱼龙口。”这首歌谣讲述的是真实的历史,歌颂的是带领老百姓共筑海塘的父母官施宿。慈溪有七十余千米的海岸线,每年农历七月,常有大潮、台风来袭,海堤被冲垮,房屋被淹没,所以民间有“天不愁,地不愁,只愁七月廿三五更头”的说法。南宋庆元年间,县令施宿看到沿海一带海堤毁坏严重,无法抵御大潮,百姓因此流离失所,内心非常不安,立即着手筹备修筑海塘的大事。

(三)以生动情境指导“寻美”我们把课程定名为“寻美慈溪”,其落脚点在“寻”,在研学。因而,课程内容注重情境化设计,强调生活现场感,方便学生按图索骥开展考察。1.采用图文结合。在文字材料中附以图片,或是地图,或是现场照片,给学生以鲜明的场景感。如《寻美慈溪(中学卷)》“瓷韵永辉”专题在介绍越窑发展历史、越瓷艺术特色的同时附以上林湖越窑遗址全貌、上林湖荷花芯窑址以及慈溪博物馆藏越窑瓷器珍品照片,营造浓郁的情境,为研学活动的开展铺路。2.设置拓展链接。在课文后提供小链接拓展内容,将视线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去探寻,去发现更为美好的世界。如《寻美慈溪(小学卷)》“和谐•诚信”专题链接《慈溪百余家“诚信小微企业”获得1.84亿元贷款》的新闻报道,通过情境化材料开启学生的研学思路。3.营造对话情境。改变“独白式”的材料呈现方式,增加互动元素,营造对话情境,促进学生思维萌发。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学习伙伴“小慈”“小溪”,让他们在关键处和学生对话,给予适当的点拨;在课文中通过“小泡泡”等形式补充相应的资料,丰富德育情境,提供探究契机,引发自主学习。4.设计研学活动。在《寻美慈溪(小学卷)》中,我们采用逆向设计的方式,设定每个单元要完成一张主题“地图”的研学成果展示,以地图串联德育资源,将信息组成块,为学生研学提供具体内容,为研学活动的开展指明路径。每张地图旁都有学习伙伴“小慈”“小溪”提示活动要求,明确研学任务,保证研学质量。

四、以“任务驱动”为主轴构建实践模式

在完成课程规划、教材编写之后,我们又研制了具体的研学实践模式和相应的评价指标,通过教研引领、成果展评等多种形式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吸引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加入“寻美慈溪”的课程实践中来。

(一)设计区域研学实践模式研学本质上是一种项目式任务型的学习,因此我们借鉴“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构建主题研学的实践模式。宏观思路上,依据研学主题确定核心知识,设计研学任务群,围绕任务群开展研学活动,展开交流展评;微观设计上,主题研学由主题阅读、实地研学、成果交流3个环节组成,落实宏观思路。

(二)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怎样的课程导向。基于德育生态建设标准,我们提出了“在核心价值观课程实施上具有深度,研学活动开展上拓宽广度,学生思想行为评价上体现温度”的评价要求,形成了如下的评价框架。

五、结语

目前,《寻美慈溪》课程在全市中小学中全面实施,基层教师普遍反映,时代变化迅疾,面对网络时代,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培植势在必行,并且需要教材来协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寻美慈溪》的推行,很好地弥补了大部分教师缺乏系统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门能力的问题,具有以下意义。

(一)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优秀地域文化,获得了鲜活、生动的教育载体,不再是抽象的观念符号,而被赋予了动人的温情和强大的亲和力,易于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体验和传承优秀文化之中形成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科学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我们依据教育规律、儿童的认知规律进行课程化设计,使之呈现结构化、系统化、活动化特点,逻辑清晰,科学性强。在儿童天性可塑之时,循序学之,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知,启迪道德智慧,形成道德观念,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三)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策略开展主题研学活动,构建“教学做合一”的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情境中完成德育实践任务,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情感,进而培养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修养。

参考文献:

[1]李泽林,郭会彩.社区德育资源开发:模式、问题与趋势[J].中小学德育,2015,(08).

[2]孙彩平.小学德育教材中儿童德育境遇的转变及其伦理困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05).

[3]唐爱民.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05).

作者:胡振燕 许金苗 单位:浙江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