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俗文化用于景观设计论文

民俗文化用于景观设计论文

1项目定位

该项目结合长春城市性质及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定位,以独具关东民俗风情的原生态自然景观为衬托,以具有浓郁的关东地域特色人工为载体,通过关东民俗区、萨满文化区、少数民族风情区等内容,展示“民俗文化”的设计主题,创新地域文化与城市近郊生态旅游复合发展的度假村项目。

2功能分区与项目内容

2.1关东民俗区

关东文化作为一支具有自己独立发展历史和鲜明风格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东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显著代表,构成了吉林民俗文化的主体。民间流行的“二人转”在群众中影响很深,也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的追求。“东北秧歌”这种歌舞活动也反映了东北人民的热情浪漫。而“剪纸艺术”却在东北大地上传承了下来,紧跟时代和生活的新的主题正在通过这门古老的艺术表达出来。该项目结合了关东的“二人转”、“东北秧歌”、关东“剪纸文化”等形式,引用关东文化元素展开设计,创建了关东民俗区。在一系列的景观墙处理上,引用了“二人转”、“大秧歌”舞蹈的造型。采用了“剪纸艺术”中镂空的处理手法,将这三种艺术形式巧妙的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印象,同时通过层层叠叠的景墙穿插排列,起到了借景的作用。“二人转”文化雕塑更是取材于“二人转”表演道具扇子和手绢的抽象变形,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到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2.2萨满文化区

萨满文化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萨满文化是原始宗教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历史积淀,涉及祭祀、民俗、艺术等几个领域。祭祀是萨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萨满在祭祀中要用乐器、掌声、歌舞向神灵起到降临、祈祷降人福寿、同时也有娱乐神灵和娱乐人们的目的。在设计构思上,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萨满文化进行提炼融入到设计之中。入口处三角形的门在造型上取材于萨满服饰标志性的造型。民族服饰文化是民族风情元素之一,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是整个场地的一个起点,在这里门更加成为一个标识,跨越了这道门,人们进入的是不一样的民俗世界,体验到的是不一样的民俗文化。同时,在这扇门还起到了中国古典园林里中框景的作用。“面具广场”和“神祭广场”位于中心区域,萨满文化的面具是萨满教思想观念物化形态和特殊的表意符号,反映着信仰萨满教的北方民族的信仰、禁忌、思维心理和审美意识。通过对面具和服饰造型的归纳和提取,获得了一种新的造型作为民俗展示的构筑物,除了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还给人一种神秘的色彩。

2.3少数民族风情区

民族文化艺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民族符号,这些民族符号作为某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代言人,体现了民族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它们既是设计的源泉,又是设计特定文化的背景。该项目位于满族和朝鲜族的聚集地,满族文化和朝鲜族文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民俗。朝鲜族大多能歌善舞,舞蹈动作多为击鼓结合舞蹈。位于度假村滨水区域的“彩带走廊”和“鼓点汀步”便是提取朝鲜族击鼓文化的鼓面和朝鲜服饰中的彩带。让人亲自去体验那种民俗文化带给人的不同感觉,也只有亲临到环境之中才能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二十四石图腾柱”是对满族起源文化传说进行挖掘,满族起源“神雀衔果”的美丽传说,满族人在早期的历史长河中鸟类也是其崇拜的对象,在众多鸟崇拜中,神鹊信仰当推其首。满族的先民与各种鸟类朝夕相处鸟类警觉的特性能为他们预报吉凶祸福,这些景观柱的材料采用汉白玉进行表面雕刻,将传说中的场景展现出来。此外,主入口广场的壁流水景,取材于满族传统民居一进大门便可见到的一段墙体结构,取“影壁”之义来构成壁流水景观。乡土地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和被年轻的一代人所淡忘,而东北浓郁的地域文化为该项目的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素材。景观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将民族文化体验融入到设计之中,让人亲身去感受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精神享受。

作者:孙凤丹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