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代下国有文化企业经营策略浅析

新时代下国有文化企业经营策略浅析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对国有文化企业面临的新时代背景做出了阐述;第二部分以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为切入点,阐述新时代下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环境,并以此为基础,指出探讨经营策略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部分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国有文化企业改进经营策略的建议措施,包括针对产业链供给端进行整合布局,发挥企业体制优势,重视企业品牌力和影响力的提升,搭建形成复合型要素平台,融入并促进区域工业及消费产业发展,坚定拥抱“科技+”产业融合,重视利用资本市场等。

关键词:新时代;国有文化企业;经营策略

我国经济发展已然进入新常态,表现出新动力、优化结构等特征。推动产业发展,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融合。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文化产业要想实现优化发展,必须深化、优化经营策略。

一、国有文化企业面临的新时展背景分析

《文化产业促进法》是我国首部文化法,强调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在长期发展中,受到新政策、经济常态的影响,文化产业逐步推行产业升级。《“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加,对精神文化产品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文化产业成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但当下,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质量效益仍待提升,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同质化发展问题突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不够深入,整体实力相对其他产业偏弱,创新创意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强,文化产业政策有待完善与落实。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中。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企业优化经营策略是必然选择。

二、新时代下国有文化企业经营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第一,政治环境。从国家需要来看,文化产业仍将担负引领风尚的责任,将更加深入国民经济体系,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2016年)中也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提出更多要求,需要国有企业积极深化改革实践,实施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同时,在《文化产业促进法》出台,《“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背景下,国有文化企业抓住机遇落实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第二,经济环境。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表现出新动力、优化结构等特征。整体经济做好国际国内双循环,进一步提升国内消费。总体来说,当前经济环境为国有文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第三,社会环境。当下,一方面是文化产业百态齐放;另一方面是消费者、体验者越来越需要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和服务,除了娱乐性文化产品之外,知识性、成长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也随着人们素养的提升,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文化产业弘扬、引导正向价值观的天然取向,也越来越得到国家的支持与群众的认可。坚持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产业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我国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第四,科技环境。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歼20国产发动机列装,C919获德、法采购,均标志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到新水平。国产技术在文化产业形成应用,需要突破的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降维后的场景应用问题和经济、文化、媒介问题。

(二)行业环境趋势分析

第一,科技融合趋势。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科技与文化的深入性融合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两者融合,能够进一步丰富文化业态,掌控文化发展的主动权。同时,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为科技创新提供多方面支持保障,促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成为现实。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将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数字新基建就是当下明确的产业发展赛道,同时,文化产业本身也更需要科技逆向再造产业链条。第二,文旅融合趋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表明,文旅融合是当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主流发展趋势。该规划强调对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提供更多的支持,加速文化与旅游产业在多方面的融合发展,加大在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着力盘活区域内的所有文化遗产资源。

(三)综合结论说明

本文从以上方面入手,对国有文化企业面对的经营发展宏观环境作出分析,结合对“文化+”的可能趋势、行业环境情况,明晰新时代下国有文化企业经营发展环境。当前,国有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开展融合升级、优化经营发展是必然选择,使文化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三、新时代背景下国有文化企业经营发展的优化路径探究

(一)重视对文化产业链供给端整合与布局

文化产业尽管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仍然具有相对清晰的产业结构,包含文化事业支撑、文化产业要素交易、定价及服务、内容创造、产品形成、宣传推广、技术支持、C端(消费终端)体验等多个环节。国有文化企业往往更需关注整体产业链供给端,而非仅限于C端。在文化产业链供给端整合的具体措施上,首先,文化企业可积极参与行业内企业要素的并购、合作、联营等;其次,积极介入如数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再次,做好产业信息供给平台、产品交易平台、供应链融资平台、NFT(在文化产业可应用为数字化版权的一种保护方式)等多方面的探索建设;最后,做好专项版权库或文化物质资源的权益池建设。文化企业应高度关注政府在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协同政府部门,共同做好产业链供给端建设,如参与文化事业、产业领域的采购、要素整合等,积极承担产业职能。

(二)发挥所有权优势,争取各级政策、资金、政府采购订单

国有文化企业有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天然诉求,在坚持正向价值运作的同时,可积极争取政策空间,匹配企业发展诉求。国有文化企业既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文化导向引领的主体,是连接政府、市场、客群的优质桥梁。因此,文化企业应充分利用国有背景,做好政府实现社会管理、发展的有力搭档;充分利用信任成本低的优势,深刻理解政府治理意图,为政府提供切实的产业发展方案、行动计划。文化企业要积极争取国家的各类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并在产业、区域发展中有效落实。国有文化企业充分利用改革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政府TOG(政府)端订单,实现与政府、社会多方共赢的目的,做好“CSR+ESG”的排头兵。

(三)聚焦主业,发挥相对优势

国有文化企业应当聚焦主业,而针对一些非主营业务,可以引入外包、联营等经营方式。对于一些非专业且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精力、资源的业务,可以外包给其他专业性更强的企业,降低国有文化企业总体运营成本的同时,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通常情况下,国有文化企业的优势业务集中在文化要素、政策的整合与把控,核心资源管控,风险防范等方面。

(四)重视企业品牌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新时代背景下,万物互联已是大势所趋。本文认为,万物为媒也必是时代潮流。因此,国有文化企业应高度重视并提升品牌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品牌力而言,一是提升国有文化主体的自身品牌影响力。这对提升与银团授信、政府端、产业链等各方面的议价能力,有增信作用。二是主体推出的单一或多元化品牌、虚拟形象(IP),要注意效果投入而不仅是展示性投入。在提升品牌与影响力的过程中,也需要高度重视做好国家形象传播,使国有文化企业在成为国家发展的切实助手中成长,逐步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品牌力与影响力。目前,由于传播边际成本总体不断降低,全球化意识越来越强,我国优质文化输出供需诉求一致增加,存在较大市场空间,但如何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点,仍是值得探究的。本文列出以下几条参考路径:1.积极引领或参与国际领域重点项目、重大作品的创作或国际节事举办;2.借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如游戏出海、李子柒等影视作品;3.渗透专业联合领域,实现搭便车,如加入国际博物馆联盟,联合创新运作。

(五)搭建企业级复合要素平台

新时展背景下,市场更加强调要素的高质量整合、协同能力。文化产业由于本身既有相对闭环,也有对外部科技、文化领域的开环特征,所以,构建复合要素平台对于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在措施上,文化企业构建企业内化要素平台,内部交易、信息成本相对更低,更有利于形成融合创新的空间。要素平台主要分两个领域,一是资源与内容要素,二是人才要素。资源与内容要素由文化产业产品与服务构成,如设计能力、宣推能力、文化物权产权、文化版权等。人才要素包括运营人才、内容创作人才、产业资本管理人才、品牌推广人才、政策研究人才等。人才利用产业轮岗、专业专家精细化培养等方式,形成统一的中后台业务中心、前台业务中心,发挥知识平台的作用。从产业发展全景看,文化产业要素流通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和外溢性。国有文化企业应与科技企业、消费企业等,积极互动:一是以自身为核心,构建产业联盟,在原生资产、信息、研发创作、推广产品等方面形成合力,通过协议研发、渠道共享、联盟研讨等各种形式开展合作。主体间的要素流通需相应地做好产品定价,各类要素通过平台流转,主要服务对象包含文化资源、文旅资产、产业应用人才等。各类要素与资产需要提前在平台上挂牌,并在平台内实现沉浸式产业内容及IP的确权、确价、挂牌交易。二是与高能级企业强强联合,形成双子星合作模式,深度开展联合创作研发、运作、宣推、资本运作。内外部复合要素平台的构建,将为文化企业发展积蓄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综合要素能力及平台级保障,实现国有文化企业发展升级。

(六)融入并促进区域工业、消费等产业发展

区域性国有文化企业要进一步扎根地方,服务地方。文化企业更深地融入本区域的发展,有利于强根筑基,深入了解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交集点,与区域工业产业、消费产业协同发展,如新设公司,合建NGO,联合参建区域工业设计中心、区域美学中心、城市基础创新中心等。文化创意具有较高的附加值,需探索更多变现模式。因此,赋能优化高质量产业链,促使关键发展要素的质量及区域整体产业能级提升,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实践中,国有文化企业还可从“产品化、美学化、设计化、品牌化、融合化”等多方面切入,弥补融合产业的短板。举例来说,国有文化企业可以联合展开工业技术、工业创新产品生产培训,加大品牌整合力度,联合搭建宣传推广平台,打造区域地理标志产品及国内外知名品牌。

(七)坚定拥抱“科技+”产业融合

“文化+科技”产业融合是当前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中,国有文化企业应当主动寻求与科技产业间的战略合作,在艺术创作、艺术教育、影视音像、动画动漫、广告会展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探索。国有文化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创作、品牌、资源、政策、平台(牌照)优势,不断加快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进程。“文化+科技”融合是感性与理性、科学与艺术、管理与创新、历史与现代的多维碰撞,以战略合作为契机共谋发展,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实践中,双方首先应注重科技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可应用技术,利用科技手段,梳理挖掘文化产业的潜在价值,提升产业链效能,实现多方共赢,联手打造具备产业高水准的文化供应链和文化产品。国有文化企业还应将目光聚焦于高端产业、高端环节,加大对文化产业与新型科技产业融合方面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联合构建高端产业体系。该体系内主要涵盖着休闲娱乐、文化贸易、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及文化传媒等。另外,文化企业要紧紧围绕“互联网+”思维,推行“文化+”的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战略,构建、发展文化融合新业态,促进区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升级。

(八)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助推发展

国有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特殊管理股的应用;二是内容的管控引导;三是管产业还是管资本的权衡;四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国有文化企业应在坚持属性底线的基础上,平衡好资本与特性的关系,利用好资本资产、文化内容、现金流、政策红利,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从欧美发达证券市场的经验看,还是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看,国有文化企业需用好资本市场,在二级市场开展包括并购重组、IPO、定增、可转债、转板等业务。以并购为例,从特性方面看,文化产业部分领域具有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的特性,拥有利用并购创造价值的天然基础,以资本做黏合剂,有利于形成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主体。我国文化产业在其他领域,有着行业集中度总体仍然较低的特性。因此,并购整合的意义更为突出。通过并购整合,国有文化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细分领域也更有产业议价能力。以资本助推国有文化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为国有文化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具体策略看,国有文化企业参控上市公司,购买资产,新设产业基金,参设二手基金等,都是可行的路径。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企业需从资金来源成本、决策机制、运作团队等方面,予以机制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有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进一步探究企业经营策略是必然选择,这样才能促使新时代国有文化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本文认为,通过针对产业链供给端整合布局,发挥核心体制优势,持续提升企业品牌力和影响力,搭建复合型要素平台,融入并促进区域工业及消费产业发展,坚定拥抱“科技+”产业融合,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将有效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发展。

作者:董彧 单位: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