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职业岗位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它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了培养出具备职业岗位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必须积极探索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引入行业企业标准,以企业需求引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向,并将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融入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服务。

关键词:职业岗位能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渤海船舶职业学院重点专业之一,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推动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探索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而实际解决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基本落脚点,主要解决学生和教师在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维度来设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方案,这将有利于新时代背景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竞争力,有利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1]。

1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方面

通过毕业生调查问卷等形式,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学习,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达到长时间练习,不经过很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是无法掌握一项技能的,但是船舶建造作为重工业,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有许多大型设备和吊车,而校内的实习场地由于场地限制和安全因素,很难做到与船厂现场设备和吊车等的同步,进而导致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欠缺[2]。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基础课内容过于深奥,而对于专业技能培养又相对薄弱的现象,存在重视理论而实践教学没有达到精准的现象。

1.2职业精神培养方面

虽然近些年加大了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但是在传统的意识里,船舶行业还是重工业,并且是高危行业,学生很难有机会真正去船厂进行实践实习,仅有的参观实习机会难以培养学生对于船舶行业的热爱,无法体会作为一个造船人的职业感受[3]。再者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过程中,许多观点都依赖于教师的讲授,难免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对于职业岗位的评判性思维,很难达到职业认同感。

1.3实验实训条件方面

毕业生普遍反映毕业到船厂工作后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接手工作,很难做到直接由学生到工人的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和船厂需要的技能不匹配,学校的知识体系是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列的,而船厂中的实际技能是某一个特定的技能点,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点,这是需要大量的实践来解决的问题[4]。而现有的教学实训条件很难满足全系学生的实践操作培训任务,校内的实训车间设备和物品滞后于船厂设备,也会导致学生实训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根据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及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融入船舶制造行业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现有学习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重新定义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定义每门课程具体领域,对现有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构建完整又适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先要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进行定位,继而确定职业范围及其典型工作任务,从而确定每个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最后确定具体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2.2课程体系组成结构

按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船舶工程系重新修改了人才培养方案,从而重新构建了课程体系,除了对专业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外,还充分考虑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综合技能培养的综合素质提高。基础课避免照搬照抄本科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点,降低基础课课程难度,提升实用性,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专业课注重工学结合,重点突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或案例为契合点,发散知识体系,并且与国家职业能力标准相匹配,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教学内容。

2.3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

在进行专业课具体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智育与德育并举,培养一批不但具有精湛技能而且还具有专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针对造船企业集制造、维修等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的毕业生要具有船体构件加工、装配焊接、生产设计、质量检验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本着这样的原则,根据每门课程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和重要性,确定船舶识图与制图、船舶建造、船舶CAD/CAM与生产设计3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

2.4教学资源库建设

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对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要求很高,教学资源的分布又非常广泛,包括许多操作视频、相关素材,这就需要将这些海量学习资源有效聚合、转移和流通,并依据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教案、教辅素材、微课、设计作品、课外项目、考核题库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资源库,通过校园信息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团队定期更新和维护资源库,保持教学资源库资源的及时性。通过校企合作资源库的建设,做到实施更新教学内容、实时跟踪企业行业标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3教学模式改革

3.1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是技能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作为学生和信息知识之间的主要媒介,需要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环境的要求,从“传道授业解惑者”到“教与学的领导者”。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师技能培训,提升教学团队职业岗位能力教学水平,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学团队的实践教学水平。3.2培养职业精神职业教育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的教育过程,理论可以有效地引导实践的进行,实践又可以反作用于理论、升华理论,二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促进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养成。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社会竞争力十分重要,坚持和敬业是职业精神中最不可或缺的品质,只有具备职业精神素养,才能对工作精益求精、认真负责,才能做到完美地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对于造船行业的热爱,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在造船行业中发挥能量。

3.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培养职业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学生在这里要实现身份和角色的转变,由学生到工人心态上的转变。实训基地不仅仅是课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更是学生理论和实践融合的训练场所。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不仅有利于促进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更能提高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的能力。

3.3.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是学生实现技能提升和岗位认知的基础,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所以校外实训基地是保障学生具备所需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条件。

3.3.2校企共建校内培训基地校企共建校内培训基地的重点在于引入船舶企业先进的管理文化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吸收利用船舶企业最新造船工艺、流程和技术成果等资源,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全面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开放性、高效性和职业性,满足“做中学、做中教”需求,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综上,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着力通过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毕业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突出了高职特色,体现了船舶职业特色。

参考文献:

[1]卢馨,孙程程,刘雪梅.基于船舶建造生产过程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船舶职业教育,2014(6):14-16.

[2]李金,马振伟,周煜,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90-92.

[3]丁佩芬.面向职业岗位的系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理论与应用研究,2017(1):13-14.

[4]魏小鹏.面向职业岗位能力创新高职英语专业语法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1.

作者:黄晓雪 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