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龄期听障儿童家庭教育典型案列比较

学龄期听障儿童家庭教育典型案列比较

摘要:通过对就读于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环境学龄期听障儿童家庭教育需要的社会支持。结果表明:两名不同环境的学龄期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极少获得社会支持,特别渴求社会支持,因环境不同,需要的社会支持有一致之处,更有差异之处。

关键词:不同环境;学龄期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

1研究问题

人们常常把家庭称为人生的起点。每个家庭都会自发地进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的一种教育与影响的过程,是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1]听觉障碍(以下简称听障)儿童由于听障,与外界沟通困难,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学龄期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即社会为学龄期听障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服务、指导,帮助家长顺利、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帮助学龄期听障儿童健康、全面地成长。本研究通过对两名不同环境学龄期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环境学龄期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的一致之处与差异之处。

2研究对象

本研究前期到普通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普校)与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特校)调查、收集学龄期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的基本情况,并通过访谈,确定了小A和小B这两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这两个典型案例的年龄、听力损失程度接近,但他们的家庭环境、与人沟通方式、学习环境、获得听觉言语康复的社会支持都是截然不同的。

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多种方式、多种角度,观察、了解研究对象。本研究深入研究对象的家庭、学校进行访谈,并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像。本研究还采用自编问卷《关于学龄期听觉障碍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为保证问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问卷使用的表达尽量通俗易懂,消除距离感,并在调查时对调查问题进行解释。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家长与听障儿童沟通的基本情况健全

(简称听健)者,她们与小A沟通均使用口语。经过访谈得知,小A在出生十几个月的听力检测中发现存在听障时,便及时佩戴助听器;小A妈妈还毅然辞去工作,坚持自己为小A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由此,小A的口语得到很好发展。由表2还可见,小B的爸爸妈妈均为听障者,小B与妈妈相处的时间最多,与爸爸妈妈沟通均使用手语。经过访谈得知,小B在3岁时佩戴助听器,在康复中心接受听觉言语康复训练3年,由于小B的爸爸妈妈听障,他们无法了解小B的训练情况,也无法配合开展训练。小B读特校后,学校特校和家庭都是以手语为主的沟通环境,三年级时,小B不再佩戴助听器,完全依赖手语沟通,放弃了口语沟通。由此可见,家庭的沟通环境与沟通方式对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4.2家长引导听障儿童融入社会情况

小A由于业余时间家长常常引导其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能很自然地融入社会中。小B由于放弃了口语沟通,家附近没有能用手语沟通的同龄伙伴,家长也没有引导小B参加社会活动,所以无法自然融入社会。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家长对儿童业余时间的恰当引导及儿童采用的沟通方式,对听障儿童融入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4.3家长认为听障儿童阅读、写作、沟通等方面的情况

因小A在普校学习,家长将他与普校的同龄听健儿童进行比较。由表4可以看出,小A口语较好,与听健人沟通的情况总体较好;阅读、绘画、体育等方面情况也较好;写作较差;数学差。通过访谈得知,小A二年级时,数学的学习开始吃力,但学校没有给予相应支持。小A妈妈曾一度努力帮助孩子学习数学,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她的工作又十分繁忙,没能帮助小A有效提高数学水平。因小B在特校学习,家长更多地将她与特校的同龄听障儿童进行比较。由表4可以看出,小B家长认为小B阅读、写作、数学、绘画等方面的情况都较好。小B使用手语沟通,与听健人沟通情况较差。由此可见,小A虽然能够用口语进行沟通,但由于听障,无法独立适应普校的教学手段,迫切需要给予相应的社会支持。小B较能适应使用手语沟通方式为主的特校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但融入社会方面较差,家长也十分希望小B能够与听健人较好地沟通,希望得到相应的社会支持。

4.4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小A的家长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管孩子的学习,常常忧虑小A的学习水平与同龄听健儿童差距越来越大,也希望听健人对孩子多理解和支持,接纳他们。通过访谈得知,小A的家长特别担心将来普通中学是否能理解、支持、接纳孩子。小B的性格内向,家长常常无法了解小B的心理状况,也十分着急,并且小B酷爱画画,家长无法辅导,又找不到合适的老师辅导。因此,小A和小B的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截然不同,那么解决困难的方法就不同,社会支持的需求亦不同。

4.5家庭教育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

两名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都极少获得社会物质、金钱的社会支持,没有获得过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的社会支持。小A就读于普校,其家长没有接触其他听障儿童的家长,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书和网络;小B就读于特校,其家长较多接触听障儿童的家长,获得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除了书、电视、电影,还有家长交流。小A和小B家长都迫切想获得听障儿童生理、心理的知识、家庭教育方法的知识;小A因为普通小学的学习要求更高,家长还迫切需要辅导孩子学习的知识、技巧。由此可见,不同环境的学龄期听障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都很少,处于渴求社会支持的状态。

5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访谈中,两名听障儿童的妈妈在谈到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孤独与无助时都不禁潸然泪下,她们特别渴求社会的支持。但因环境不同,需要的社会支持有一致之处,更有差异之处。

5.1不同环境的学龄期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的一致之处

不论家庭环境是口语环境还是手语环境,学习环境是普校还是特校,学龄期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社会支持:

5.1.1建立完善的听障儿童网络信息档案

政府相关部门应将听障儿童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康复与教育信息持续地录入其网络信息档案中。持续录入的时间跨度应为0-18岁。

5.1.2进行听障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

学龄期听障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培训可以有四种途径:①专题培训班。将家庭教育的知识、内容分专题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可以面对面地向听障教育专家咨询,也可以与其他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经验。②网络远程教育。家长通过网络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这是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形式。有的网站还有听障教育专家与家长进行网络互动,为家长排疑解难。③学校课堂。家长定期进入学校课堂听课,与教师进行交流。一方面,家长了解听障儿童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教师了解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④家长交流群。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家长交流群,也可以定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5.2不同环境的学龄期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的差异之处

本研究的两个典型案例的环境有很大差异:小A,父母均为听健,成长于口语环境,学习于普校环境;小B,父母均为听障,成长于手语环境,学习于特校环境。因此,小A与小B的家庭教育需要的社会支持还应有很大差异。

5.2.1口语环境普校就读的学龄期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

越来越多听障儿童和小A一样,经过听觉言语康复后进入普校就读,他们的家庭教育十分需要社会的辅助与支持,使他们能适应普校的学习节奏。这种环境的学龄期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最迫切需要的社会支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普校主动接纳听障儿童。普校就读的听障儿童与教师、听健儿童长期学习生活在一起,普校成为听障儿童最重要的学习生活环境。普校教师、听健儿童对他们的接纳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听障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展,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2]因此,听障儿童家长特别希望普校的教师、儿童及家长都能够主动接纳听障儿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方向一致,使听障儿童平等地融入普校。②家长参与普校个别化教育。1975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94-142公法,即《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要求为每个儿童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适当的教育。并且由于家长了解孩子的需要、医疗史、喜好和日常活动,被认为是IEP个别化教育计划小组的重要成员。[3]听障儿童经过听觉言语康复,虽然能够用口语进行沟通,但由于听障,仍旧无法独立适应普校集体教育的教学手段,迫切需要给予个别化教育的社会支持,应从听障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制订合理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有效施行个别化教育计划。整个过程中,家长都必须参与其中,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使学龄期听障儿童的优势和潜能得以挖掘,缺陷与不足得以补偿,能够顺利地和听健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

5.2.2手语环境特校就读的学龄期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

也有一些听障儿童和小B一样,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均以手语为沟通方式,家长均有听障,这种环境的学龄期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最迫切需要的社会支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家长参与特校个别化教育。目前,我国特校听障儿童的教育还是较多采用集体教育形式,忽视了听障儿童的个体差异。特校也应从听障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给予听障儿童个别化教育的社会支持。家长也必须参与特校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与施行过程,使特校的学龄期听障儿童的优势和潜能得以挖掘。②开展无障碍家庭交流活动。由于听障家长不知该如何引导听障儿童融入社会,部分听障儿童慢慢地将自己封闭在了家庭、特校的狭小空间中。政府、社区、特校应创造更多的无障碍家庭交流活动机会,让听障儿童家庭能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通过活动认识更多的听健家庭,结交更多的听健朋友,自然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慧聆.听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3]雷江华,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刘永萍 蒋阿瑞 唐紫薇 刘秋霞 陈凤 单位:豫章师范学院 南昌市育智学校 新建区特殊教育学校 南康区特殊教育学校 新干县特殊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