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机械类专业低就业率反思及干预措施探讨

机械类专业低就业率反思及干预措施探讨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机械类专业;低就业率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许多国家将发展制造业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实施。德国政府曾提出“工业4.0”高科技发展战略,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中国政府将“中国制造2025”上升为国家战略,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强国。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因其相关的专业背景和技术技能,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然而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却并不理想,就业率出现逐年下滑。对此,结合《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及高职院校W机械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相关专业毕业生出现低就业率的原因,并对症提出建议,以促进机械类专业毕业就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制造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当前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1.1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下滑

《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指出,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构成以本地(学校所在省份)为主,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本地生源占比近九成,各类企业是吸纳高职高专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的重要主体,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达到68%。根据《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79.9%,较2017年的80.8%有所下降。除此之外,升学对高职高专生的分流作用也持续扩大,毕业后读本科成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的选择。数据显示,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后读本科的比例”为6.3%,较2017届的5.4%上升了0.9个百分点。相应地,2014—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专业就业比例中,机械设备制造业下降了1.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机械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①机械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专业人才的流失不仅会影响到相关制造业的发展,还会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研究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应对就业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2高职机械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存在拖延就业的问题

针对高职院校W机械类专业620名应届毕业生发放问卷并收回有效问卷339份,通过分析可见,毕业后选择在本地就业的学生占到了45.72%,其中75%的学生将在企业就业。该院校所在城市无锡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较具活力、开放程度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聚集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据无锡年鉴2018显示,全市具有规模以上机械类企业2327家,就业职工46万余人,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大关,因此,本地企业对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也较强。该校机械学院2019年度专场招聘会共吸引了106家机械企业参会,其中90%是本地企业,提供近600个工作岗位,招聘岗位涉及生产技术、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储备管理等岗位,企业薪资待遇3000—7000元不等。多数企业表示,学生上岗后会通过传帮带、岗前培训等形式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然而在招聘会提供充足就业岗位的形势下,620名专科毕业生中,在前期与企业形成就业意向的学生不足百人,有相当数量的用人单位出现了“用工荒”。

2高职机械类专业低就业率的原因分析

2.1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就业目标不明确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的关键时期。心理自我是自我认识中最核心的部分,它是对自我的内部的主要客观存在的认识,是对自身心理状况的了解,是对自我智力水平、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的全面认识。如果自我概念明晰,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认识就清楚明白,职业选择也就清晰明朗。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有关。这一现象导致大学生不能接受自我,采取各种方法规避认识自我,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一会儿想专升本,一会儿又想考各种资格证书,直到毕业前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何种工作,更不知道自己适合何种工作。[1]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仅有7.96%的学生认为社会对专科学历的认可程度很高,48.38%的学生认为一般,39.82%的学生认为不高。在前期的了解中,多数学生表示是由于高考失利而进入专科学校就读,因此在面对企业招聘时多数学生表现出怯场、不自信。除此之外,53.69%的学生认为自己不确定在毕业前能否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对自己的优点认识不够,职业目标定位偏低。

2.2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的意识不足,存在拖延就业的现象

拖延症是指个体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把计划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具有自愿、回避和非理性的特点。加拿大心理学家斯蒂尔建立了一个“拖延症公示”:U=EV/ID,其中U代表效率,这个公示有四个变量:一个人对眼前任务获得成功的信心(E);对这个任务感到愉快的程度(V);这个人的注意力有多么的容易分散(I);做完这个任务获得回报的时间快慢(D)。研究发现,除了不同类型的人对拖延的表现各异,我们将要完成的工作本身的一些特征也决定着我们的拖延情况。②高职院校毕业生经过系统性的高等教育的培育,除了文化素质得到提升之外,其认知、情绪情感、人格特征等各方面也变得越来越成熟。然而,除了个体认知以外,由于目前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形势、家庭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在面对择业时,除了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也往往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比如自卑畏惧、从众冷漠等。面对企业的招聘岗位,显得顾虑重重,对自身没有准确定位,在求职过程中一旦受挫,所采取的就业行动没能得到及时的回报,择业的专注度也随之下降。这样一来,成功择业的信心也不断减弱,行动效率也随之下降,这便造成了拖延就业。拖延就业不仅将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家庭和睦产生消极影响,对国家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也是一种严重浪费。[2]W校机械类专业2020届毕业生中,304名学生报考了专升本考试,占到了学生总数的51%,其中近一半的学生处于“随大流”状态,66%的学生是为了今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而选择升学,这也说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比较注重单位工作条件和待遇。然而作为机械专业专科毕业生,多数企业招聘的岗位都从生产线技术员工开始,学生认为企业车间工作环境差,对于苦脏累的行业不予考虑。专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自身学历以及社会经验的限制,并不能很快找到相对轻松的职业,这就造成心理的偏差,从而抵触寻找工作,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就业。除此之外,目前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且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事事代劳,造成孩子不愿吃苦,甘愿依附父母的心理,这一因素也成为目前大学生拖延就业的另一个因素。

2.3毕业生就业技能欠缺,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培养模式。因此,不断提升实践技能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依托学校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不断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基于机械制造业视角下的专科生就业力调查———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文中,对参加机械学院20毕业生招聘会的62家企业展开调查,发现多数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部分国有企业较为专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技能及在校所获得的技能证书等岗位实践操作方面的“硬指标”,以便更好从事一线操作技术员、绘图与工艺员等职务。企业在招聘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时看重学生的工作技能,更倾向于招聘一线操作技术人员。③在本次问卷调查中,84%的学生认为在寻找工作岗位的过程中,专业实践能力将成为影响自身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学生表现出对自己专业技能的不自信,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应届毕业生专业技能的缺失。

2.4行业满意度偏低发展空间受限

本次针对机械技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问卷调查显示,37%的学生不准备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在职位选择中,最看重的是薪资待遇和自我发展空间,而且自我发展空间以86%的占比超过薪资待遇,成为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然而,《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指出,在主要行业月收入中,2018届机械设备制造类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4506元,低于以4988元处于榜首的运输业。在主要行业就业满意度中,机械设备制造业在2018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为56%,处于倒数第二的位置,满意度最高的为运输业是74%。在各专业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中,机械设备制造业2015届高职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为60%,住宿和餐饮业以77%处于最高。机械设备制造业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为0.9次,处于最高的住宿和餐饮业为1.5次。综上所述,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比例逐年降低并且应届毕业生出现“慢就业”的现象,与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行业发展趋势都有关系。因此,想要改变这一局面,除了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就业心态及全方位了解行业发展状况之外,学校也应当加强相关技能的教育,就业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也应当尽快调整行业发展结构,提升学生获得感,吸引学生从事相关职业。

3高职机械类专业低就业率的干预措施

3.1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齐头并进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除了考验其具备的专业素养,更是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的一大挑战。是否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是否敢于积极参与就业竞争,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有的大学生出现了剧烈的心理冲突,不知如何去应对,深感焦虑与不安,择业过程中一旦出现失败,就产生退缩的心理,不愿再付诸行动。为此,高校应提前对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拖延倾向测试,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早做好就业拖延干预工作。开展工作过程中,高校应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这两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的作用。一方面,要注重针对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摒弃本位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将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回归现实,敢于奉献,正视自身和现实,积极克服“一步到位”的片面思想,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针对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自卑、胆怯等心理问题,及时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心理沙龙、心理团体辅导、专家讲座或心理拓展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尽快转变心态,完善人格,变得阳光自信起来,尽快调整就业心态,实现成功就业。[3]

3.2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始终,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个体渴望获得的与职业相关的结果,是个体所选定的职业领域中未来某个时刻所要达到的具体成就。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合理地安排日常学习与生活,评价各种日常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能够帮助大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学习与工作,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尽可能发挥个人潜能。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针对毕业生开展,这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使学生尽早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这将对其就业、创业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学校就业部门应针对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团体分类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能力素质提升,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关注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塑造和完善,以较高的综合素质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4]

3.3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胜任力

随着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的实施,高职教育也将得到跨越式发展,并落实到支撑国家战略和发展地方社会经济上来,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来完成。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为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打好基础。其次,高职院校应利用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校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社会生产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完成院校相应实训课程同时,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化生产之中。最后,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培养学生参与各项技能大赛,在参与大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对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采取免试入学政策。国家相关部门根据毕业生的需求,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于建档立卡、低保残疾困难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相应的技能鉴定补贴。

3.4主管部门加强引导,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中,机械设备制造业在2018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中以56%处于倒数第二的位置,机械设备制造业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仅为0.9次,最高专业为1.5次。这也成为机械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逐年降低、拖延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行业主管部门应引导和支持企业等用人单位改善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环境,落实相关待遇,积极推动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在落户、就业、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行业享受同等待遇,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和地位。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消除对相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技术性人才的专业优势,大力宣传大国工匠精神,提升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的自信心和社会地位。

4结语

本文通过调查法研究高职院校机械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发现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目标不明确、参与就业竞争的意识淡薄、就业技能欠缺、行业满意度偏低等状况,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干预措施,这将对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就业指导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波,李洪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5-68.

[2]李晓波,李洪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3-40.

[3]钟铁铮.对大学生就业拖延行为的反思[J].职业,2015(24):162-1642.

[4]韩垚,席丛林.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11(8):821-824.

作者:塔衣尔·吐尔逊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