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概念的提出,教育结构产生重组,教育信息化成为我国教育总体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具备更强的技术能力。本文分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进而探讨了利用移动学习环境,进行混合式教学;应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运用慕课(MOOCs)课程,进行体验式学习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践创新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

“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提出,将信息技术作为协助学生学习的有利工具,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而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概念的形成,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及教育技术培养目标的迭代更新,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熟练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的人才。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发现我国目前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1.高校课程内容高校课程内容,欠缺合理安排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其所提供的强大功能促使着互联网社会分工呈现多样化、精细化的特点,例如:移动教学平台的搭建、使用,基于智慧教室开展课程设计理论等等。而高等师范院校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对新媒体技术欠缺合理化安排,学生缺乏对新技术的了解运用,导致出现无法使用,使用困难,应用意识淡薄,并对理论与实践课程两者之间的合理安排存在极端化的现象,重视理论的发展与培养而轻实践应用,同时对学生的信息及视觉素养方面重视度不足。

22.教育见习实践教育见习实践,缺乏培养重视

实践应用作为师范类人才培养核心目标,贯穿整个人才计划。教育实习作为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实现学生理论与技术的具体化、操作化,从事教学工作提供夯实基础。而现有高等师范院校虽设有微格培训、中小学专业实习、企业培训见习等具体的教学实践课程,着重培养教育技术学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但普遍存在机械化、应试化教育的现象,重理论而轻实践观念未得到重视,并且忽略与企业建立培训机制,同时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操作与练习。

33.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匮乏精准定位

在21世纪,创新作为提升各国综合能力与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合理高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各国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我国教育部、学者、高等院校积极探究培养具有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教育技术学人才教学机制。虽已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建构课程设置、培养策略等,但发现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意识缺乏、定位模糊,并且高等师范院校过于重视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具体合理有效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如何有效借助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策略,建立符合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本土化目标值得深思。

二、“互联网+”背景下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技术学有着紧密联系,每一次新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推动教育技术理论的革新与教学经验的积累,并结合我国教育国情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现如今,“互联网+教育”对我国教育理念不断冲击,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能力提出新的挑战与要求。

11.信息资源喷发信息资源喷发,分析能力提升

“互联网+”背景下,推动教育行业的迅猛发展,开放式在线课程、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产生,记录大量学习者网络学习轨迹,如何对其展开合理有效地分析,判断学生学习状态?采取何种措施与方法,推送何种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针对这一问题,培养教育技术学人才基于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等知识对学习轨迹的获取、分析、判断和实施,要求其具备比以往更加出色的数据感应与极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并采取合理化的学习反馈及教学措施,满足学习者更为高效、个性的学习需求。

22.政策方针颁布政策方针颁布,创新能力培养

2011年,我国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信息技术作为培养学生的有利工具,并且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协助学习、认知和情感激励的工具,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及结构。并且在《2017年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中,提到未来教育技术面临的9大关键趋势,9项重大挑战,以及12项教育技术发展新技术,都要求学生在技术、理论运用等方面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力。

33.新型产业结合新型产业结合,终生学习要求

“互联网+”推动各行业产生新的社会生产模式,并促使新型产业与技术的融合,实现信息资源更大限度地跨地区、跨国家,从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其次,学习资源的快速流动,知识量的倍数增长,信息的迭代更替,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再者,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终身学习理念,并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因此,教育技术学人才作为实现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积极响应者,就要求自身应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丰富自身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新技术的学习应用。

三、“互联网+”背景下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对策

“互联网+”的提出,为我国各领域带来巨大的生命力,社会发展对于创新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而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将移动学习环境、数据分析技术、慕课(MOOCs)建设等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或协助学习的工具,改变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结构。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教育技术学人才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数据分析、自主学习,进而形成教育技术学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双推动培养模式。

11.利用移动学习环境利用移动学习环境,进行混合式教学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迅速普及,移动教学平台、教育类APP的开发与功能不断完善提高,为学生高效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种MOOCs、课后作业互评等功能,怎样借助移动教学设备构建课堂教学机制与学生自主学习?针对不同学科内容和课程知识,应如何搭建、设计教学活动?围绕移动学习环境,采用学与教并重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的方面,教师作为引导的核心,积极建构课堂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在“学”的方面,结合移动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翻转课堂、无缝设备学习等教学工具,积极推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22.应用数据分析技术应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

“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移动教学平台记录大量学生学习行为轨迹,学习数据为针对学习者学习风格、学习特征等其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与学习资源提供理论依据,而学习行为轨迹数据应如何分析?以何种形态呈递于学习者或教师?分析结果如何判断或评估教学活动、教学质量与学生结果?针对学习者的学习问题,教师应采取何种措施与帮助?围绕学习数据分析,可采用基于数据分析的探究式学习,由教师引导教学内容,学生为主体研究对象,以小组形式收集数据并对其采用相应技术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进行评判及改进方案,教师辅导总结,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数据收集、分析、判断与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环境。

33.运用慕课运用慕课(MOOCs)课程课程,进行体验式学习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的出现,相对已往的网络课程,进一步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化、教学模式的整体化、跨区域的国际化。慕课课程的设计结合教育理论,对学习资源、管理工具等进行开发与管理,而依据不同学科内容,慕课应如何设计?慕课平台所提供的功能如何利用?慕课的实施中如何评价?基于合理的评价结果如何改进?围绕慕课课程的教育理念,基于新型课程资源的建设流程,通过慕课课程的设计、资源的建设、终端的开发及课程评价阶段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开展学生自主预习、教师课堂讲解,最终实施建设,进行评价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培养教育技术学人才掌握慕课开发建设知识、课堂教学应用意识、实践创新能力与资源设计能力,为快速适应“互联网+”的人才发展要求提供帮助。

四、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学人才的能力要求,应用移动学习环境、数据分析技术、慕课(MOOCs)课程开发三种培养手段探究教育技术学能力培养模式,为今后的人才培养及研究提供可靠的培养方案借鉴与指导。教育技术学专业适应“互联网+”发展,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体现,依据新发展要求及时有效地改进教育技术学人才能力培养,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提供不断进步、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徐福荫,黄慕雄,胡小勇,赵建华,焦建利.“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部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2):110-114.

[2]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04):13-21.

[3]黄慕雄.微课、慕课建设应用热潮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7):14-18.

[4]吴南中.混合学习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框架重构——兼论教育大数据对教学设计的支持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18-24.

作者:聂林龙 宋晓庆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