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加强基层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思考

加强基层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思考

一、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统一战线事业巩固发展的必然要求。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广泛团结社会各界人士的政治联盟,其巩固发展的关键在于党外代表人士的不断涌现和健康成长。基层党外干部直接联系、团结着社会各个阶层群众,是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具体宣传者、推动者、执行者。加强对广大基层党外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政策水平,事关统一战线基础的巩固,事关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事关社会和谐与安定团结。

(二)基层党外干部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当前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主体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实践基础和自身状况,既不同于老一辈党外代表人士,也不同于中共领导干部,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成长路径上看,基层党外干部大都是从技术性、专业性人才成长为政治性人才,政治经历和阅历相对较浅,迫切需要加强政治培训,以适应角色转换。

(三)推进富民强省的有效手段。

省委提出了“四化两型”、“三量齐升”、“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省人民包括广大党外代表人士共同团结奋斗。加强教育培训,对于基层党外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提高谋划发展、服务发展、推进发展的能力本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民强省伟大事业凝心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履行政治责任的重要保证。

当前,人们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上敌对势力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活动,尤其在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问题上对我进行恶意攻击,在民族、宗教等各领域对我进行渗透、破坏,手段日益多样,形式更加隐蔽。加强基层党外干部教育培训,有利于增强政治鉴别力,自觉履行政治责任;有利于抵御错误思潮特别是西方多党制、议会制的影响,团结各自所联系的群众,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湖南省基层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市、县统战部门和社会主义学院坚持以政治培训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实效为目标,认真开展基层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自2008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50余期,培训学员1.6万余人次,为统一战线事业发展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主要做法是:一是紧扣主题主线。着眼基层党外干部成长规律,把增进政治共识作为教育培训的核心目标,逐步构建了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体系。二是改进方式方法。为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积极探索互动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等新教学方法,大力推广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载体开展教学。三是拓宽培训渠道。各地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联合办学、委托办学、异地办学,先后与上海、山东、甘肃、云南、福建、重庆、广东等省市社院开展联合办学近50期(次)。四是完善体制机制。各地将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纳入本级干部和人才队伍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普遍建立了组织部、统战部联合调训党外干部工作制度,并建立健全了培训考评激励机制。五是强化阵地建设。大部分市州和所有县市区社院实现了“三校合办”,市、县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形成了以省社院为中心,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社院组成的培训网络。

三、基层党外干部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从工作实践和调研了解的情况上看,当前,基层党外干部教育一些长期困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又逐渐凸显。主要归纳为五个方面的“不相适应”。

(一)思想认识与形势要求不相适应。

一些单位的党组织、领导干部缺乏统战意识,忽视党外人才;有的对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存在误解、分歧和偏见,有为完成任务而培训的消极倾向,有“培训影响工作,不培训也能干好工作”的片面看法,常以经费紧张、人手紧缺为由,不支持基层党外干部的调训工作。一些党外干部缺乏参加培训的内生动力,有的认为只有业务工作和中心工作才是硬道理;有的认为只有提拔才是最重要,认为培训“重在参与,不在结果”,把培训当软任务;有的把学习当成缓解工作繁忙的一种调剂,作为休闲和联络感情的一个机会。

(二)基层保障能力与培训需求不相适应。

基层培训保障水平普遍偏低,经费预算不足,有的地方一年人头经费仅25元,仅能保障数量有限的主体班,培训资源面临“僧多肉少”的压力。相当一部分基层党外干部达不到5年内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的要求,有的甚至还没听说过社会主义学院。另外,基层社院办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实践经验,统战专职教师基本没有,甚至面临“台上专科生、台下本科生”的尴尬,很难保证培训效果。

(三)培训目标与党外干部成长规律不相适应。

不能很好地根据不同成长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对象,科学确定培训的基本要素和目标要求,设计相关课程和教学专题,编制教学计划,“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党内党外一锅煮”的问题比较普遍。有的培训内容与基层实际结合不紧,追求共性的多,联系实际的少,管用的东西少。有的培训内容陈旧老套,跟不上时展和形势变化需要,有的学员先后两次参加学习的课程大致雷同。

(四)培训模式与培训需求的多元化不相适应。

基层党外干部培训普遍存在“四多四少”,即“课堂讲授多,实践考察少;理论灌输多,经验传授少;传统方法多、现代手段少;内部培训多、出去培训少”。在教学手段上,仍然袭用“一人讲、众人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呆板,方法单一,互动缺乏,交流缺少,难以适应学员的多元化的高层次需求。

(五)管理激励机制与教育培训规范化不相适应。

整个干部队伍调训信息体系缺乏,干部调训信息不能实现共享,易出现重复调训、多头调训、漏训;联合调训机制运行不畅,省、市、县各级社院培训分工不够明确;考核评价机制不全,不利于培训机构和培训对象自加压力。

四、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中央《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和中央4号文件提出的“四种能力”的要求,必须加大工作力度,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改革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培训方式、体制机制,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做到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基层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一)创新教育培训理念,着力把握导向性。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突出基层党外干部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分类施教,激发基层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内生动力,促进基层党外干部的全面发展。二是树立按需培训理念。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的理念,把能力培养贯穿于基层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及时引导教育培训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转变、从拓宽知识面到开发潜能和激发创造力的转变,真正做到围绕能力培养抓好教育培训、抓好教育培训促进能力提高。三是树立改革创新理念。紧贴统一战线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在坚持本地特色的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外地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模式,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形成推动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长效机制,促使教育培训质量不断发展进步。

(二)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着力增强针对性。

一是突出政治性,在强化共识教育上着眼。要共识教育为目的,把系统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培训的首要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帮助他们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坚定理想政治信念,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真正成为党外干部的思想自觉,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外见于行。二是注重规范性,在细化培训目标上着手。根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党外干部的能力需求,突出培训重点,明确培训目标。通过对“四种能力”的要素进行分解,细化每种能力培养的知识点和具体要求,规范教学内容,科学设置课程和教学专题,形成既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程、也有时事与政策课程,既突出统战理论特色、又密切结合基层党外干部的业务工作与实践应用需要,还涵盖参观考察、调查研究和工作交流的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三是体现层次性,在优化教学布局上着力。按照“一个主题、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要求,细化教学版块,每个板块设计若干教学专题“菜单”,对每个教学专题明确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适应的对象层次、适应班次以及建议采用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对每个培训班都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力求做到培训内容与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有机结合,真正实现科学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基层党外干部健康成长缺什么就补什么。

(三)改进培训方式方法,着力提升实效性。

一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求“活”。改进传统讲授方法,普及启发式教学方法,推广体验式教学方法,大量运用研讨式、交流式、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学员论坛、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问卷调查、实施教学情况反馈、举办学术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进行专题调查、组织参观学习等形式拓展、延伸教学内容。二要在创新教学组织管理上求“新”。针对市、县两级社院普遍三校合并、统战师资力量弱的实际,在办班中可借鉴省社院目前采用的项目负责制教学管理办法,并抽调精干力量成立项目组进行专项管理,从教学设计和组织、师资聘请、跟班服务、教学评估和考核等方面,对培训流程、组织进行重构,提升培训管理效益。三要在加大实践锻炼上求“宽”。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注意发挥参观考察和实践锻炼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基层党外干部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以及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考察学习;组织基层党外干部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重点课题,深入开展调研,了解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开展社会服务。有意识地把基本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党外干部,选派到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安排他们参加重点工作和危难险重工作,努力为各层次的基层党外干部提供施展才华、增进实际工作能力的舞台。

(四)完善教育培训机制,着力强化协同性。

一是构建干部参训信息共享机制,提升效益。建立统一的干部参训信息平台,由干部培训主管部门归口录入各个渠道的干部参训信息,实现干部培训信息管理的科学化,从根本上避免重复调训、交叉培训、漏训现象。二是健全联合调训机制,凝聚合力。把基层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继续纳入党委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其主体班应由统战部与组织部实行联合调训、统筹安排,并实行调训名单联审把关制度。在统战部内部分工上,基层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统一归口干部部门管理,干部部门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牵头协调、指导规划,其它业务部门参与相关班次的计划拟订、学员选调组织、跟班服务及学员管理、考察等工作。三是理顺工作协调机制,激发活力。在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上,统战部负责指导同级社院工作,向同级社院下达报党委审定的基层党外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同级社院(党校)围绕下达的任务开展教学工作。在各级社院的业务指导上,要明确中央、省、市、县四级社会主义学院培训范围上的具体分工。要健全与各派、工商联等有关方面的协商机制,把需求调研作为培训计划生成的必经环节,作为项目设计和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四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添加压力。将培训情况纳入评优评先范围,并进行综合考核,年终实施奖优罚劣。完善基层党外干部学习培训登记管理制度,把参训情况和考核结果记入档案,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发现培养使用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五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增强动力。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要求,逐年加大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保障力度。将基层党外干部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发挥最大效益。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干部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同时,中央、省级还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层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五)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着力凸显实效性。

一是深层次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大社院”。切实加大对合并办学(与党校、行政学院合并)的市、县社会主义学院的投入,实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统筹安排、集中领导,充分运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教学、理论、师资等方面的资源,形成多元教育培训途径并存、类别齐全、条块清晰、充满活力的大教育、大培训格局。探索有针对性地将基层党外干部分层、分批统筹安排到各级党校与党内干部一同参加教育培训,加强党外、党内干部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相学习,促使党外干部更好地成长。二是多渠道培养统战师资,形成“大队伍”。加强社院师资培养,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统战师资队伍。根据需要聘请政治素质好、理论政策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派组织领导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着力建立一支“数量稳定、质量优良”的兼职教师队伍。三是宽领域实施联合办学,发挥“大效益”。把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境外培训资源等纳入基层党外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的倾斜。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办学、异地培训、专题培训、出国出境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开展培训交流与合作,拓宽教育培训渠道,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力求取得最优效果。四是全方位开展网络培训,构建“大课堂”。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培训,推广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引导基层党外干部充分利用“湖南省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这个“大课堂”资源,自主开展学习,努力拓展教育培训空间。同时,充分发挥省社院在网络教学中的牵引作用,加大建设网上社院的力度,促进教学资源共享,解决基层党外干部工学矛盾。

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