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摘要:人本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自我实现和人格的完整养成,强调情意教育价值和人际关系教育,是促进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理论基石。基于此,论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并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制度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本教育;成人教育;影响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历史背景和渊源

1人本教育思想的起源

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都是关于“人”的学说,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人本主义继承了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的传统,19世纪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恢复了人本主义研究的唯物主义基础,现代人本主义与它们都有渊源关系。

2人本教育思想的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在现代人本主义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人本主义的崛起直接导源于解决现代西方社会弊病的努力。现代新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幸福,提高了人的主动性、自由度和个性化发展程度。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它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加快了生活节奏,也造成了经常性的高度紧张感;对自然界的毁灭性开发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新科学技术的滥用加剧了军备竞赛,使整个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中;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出现了伦理道德的颓丧,社会的犯罪率提高了,人们的安全感下降了。伴随新科学技术革命出现的“技术决定论”的泛滥、资本主义社会与人的全面异化的困境,以及传统维理性主义教育模式的局限,都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出现提供了现实针对性。人本主义的崛起还与西方的“马克思研究热”有关。叔本华、尼采的唯意识主义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第一代,第二代是以狄尔泰、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第三代是20世纪20年代后相继出现的“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其中又以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最为著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西方社会几十年一系列革命的失败的现实,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与复苏的矛盾,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全面异化的反差,以及社会主义阵营“斯大林主义”的独裁统治的出现,特别是1932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文的首次公开发表促使一大批西方学习、借鉴、修正和超越马克思主义。与“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相对的“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及“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等流派,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50—60年代是西方社会大学的拓展时期,大批工人阶级青年上了大学进而强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本“新工人阶级”和“职业经理阶级”,60年代的新左派运动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从学术研究推向政治斗争的前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如萨特等人就领导和支持了这场运动,可以说正是与新左派运动项目适应的新左派教育运动促进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确立和传播。

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传承性

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赫尔巴特等都十分强调个人的发展,他们或是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学说,反对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封建学校,主张教育符合儿童的“内在发展”顺序以培养个性,从而得到自由发展的人;或是提出理性主义的教育学说以谋求个人理性的发展。现代新教育运动可以说是人本主义思想产生的前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新教育运动,都十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新教育运动的要旨是解放与发展青少年内在的精神力量;尊重个性;注重兴趣,主张以生活活动充实其兴趣;注重自治活动;强调社会协作;男女平等与共学;强调人的尊严与国际协作。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的教育思想空前活跃,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20世纪的人类学思潮也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学术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80年代初期,刚刚开始扭转过去几十年造成的新的闭关自守的局面,西方文化就大量地介绍进来了,其带有明显的补课性质,也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了国外学术研究的进程和现状。人本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大量涌入就是从80年代开始的,它又与我们对苏联教育的影响和我国几十年教育的得失进行反思联系在一起。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应该说是颇具活力的,它的许多合理见解与我们的一些缺点或失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时间成为了我们反思教育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我国教育界在此后的十余年来的几乎每场大讨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它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

1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教育继承了历史上的人文主义和早期人本主义注重人、关心人、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德国人本主义教育家波尔诺夫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重要见解,他认为传统的教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工艺教育学”,它把人看作是可以任意加工的对象,是可以通过教育连续地“造就”“培养”的生物有机体,他认为教育的对象是各具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其教育具有非标准性、非连续性、非理性和随机性。罗杰斯长期研究“以病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法,并把它运用于学校教育,提出了“非指导性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是围绕“自我”组织起来的,在心理咨询或教育过程中应该营造一种独特的心理气氛,使人体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消除因过去受人操纵而形成的消极、依赖、推诿的习惯和态度,从而增强人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对自己和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在教育上的运用,更是突出了人的主体价值。强调人的中心地位,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根本特征。一直以来,我们多是从“工具论”视角来研究教育,更多的是考虑社会政治的、经济的需求和教育的政治功能及经济功能,很少从“本体论”视角来考察教育,忽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自身的发展,往往把人看作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只注意到了人的受动性和可塑性而忽视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主体性。所以从80年代开始有关人的价值、教育的主客体、教育功能、主体性教育等大讨论都有人本主义教育的影响。成人教育应立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符合成人学员的教学规章制度,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应遵循前瞻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和开发性原则[1],尊重学生、院校、社会与时代的需求,建立多层次发展渠道,从学生学习需求和自身资源出发,坚持成人教育提升学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宗旨,促进成人教育理念、目标、策略的创新,从根本上发挥教育既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双重功能[2]。

2注重人的自我实现和完整人格的养成

人本主义承袭了自然主义教育传统,认为人性本善,人具有多种潜能和需要,向上求善、自我实现是人的必然趋势,只是环境等外在条件常常阻碍或歪曲了这一倾向,从根本上讲,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就在于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促进丰满人性和完整人格的养成。人本主义者基于需要的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同时也是人的终极价值的不断追求与实现。自我实现的是具有频繁的高峰体验的健康人,当然也不排除作为人所具有的消极心理和习惯,但他绝对不是损人利己的自私者,他献身于自己之外的某项事业,正是不断的追求与成就达成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人本主义教育高等评价人的自我生成、自我意识、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诚实、责任感、创造性和成就动机。自我实现表明一个人更真正成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他存在的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可以说,培养完整人格的人、完善的人、新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最高要求。所以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教育、艺术教育、体育,而且还重视生活秩序的教育、文学和历史、宗教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其课程设计强调学习者心理发展有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的整合、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从事成人教育的工作者,不可因为学生已经成人而忽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三观”的不断修正加强也是成人教育中应该注意强调的问题。

3情调情意的教育价值

人本主义教育把情感和意志看作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情感、意志不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基础,而且也是精神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教学的认知目标的达成也有赖于人的情感领域的高度发展。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十分注重道德、情感、意志和审美方面的教学。在教育实践中,为促进情知协调发展使用了合成教育的方法,为促进道德观念的形成,强调价值澄清方法的运用。人本主义教育也并没有完全忽略科技教育,在人本主义教育家看来,科技教育能够帮助人们适应现代社会的科学生活,指引生活方向而且具有人生教育意义。他们认为自然科学的内容和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达成这些结果的方法,他们力图从现代科学中发现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强调情感的教育价值也给我们许多启示。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理论研究中正确地阐明了知情意行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忽视德育气氛的营造,不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以及学生操行的养成。人本主义有关自由教育法以及教育方法的多样化运用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将它们引进教育教学实践中。人本主义重视非理性因素或称非智力因素,这一点在成人教学中尤为重要。

4提出第四个R的教育

传统教育强调个体的社会化,强调个人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注重人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上突出三个R的教学与训练,可以说这已抓住了现代工业化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素养要求。但是,现代工业化又存在着严重的隔阂与疏离,人本主义教育家针对人际间存在的冷漠、孤寂、冲突与不协调等社会弊端提出了改善社会的意见,并把他们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学校教育中来,提出了第四个R,即人际关系的教育。人际关系训练是人本学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色之一,它强调利用交友小组、研究生训练、课堂会议和专题讨论会等形式营造气氛,使人们在这个集体中表达和沟通情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接纳、承认对方的社会角色,展现和丰富自己的人格。教师在小组活动中并不是以权威出现,而是以一种非指导性的角色参与讨论,他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无拘无束、坦诚、友善的团体气氛。现代管理学课程已经把人际技能交往列入到必修课程之中,对于成人学生来说,专业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提升处理职场中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对他们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成人高等教育中应避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缺陷与消极影响

1人本主义鼓吹人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混乱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本主义主张发挥人的潜能,超越人的自然本性等主张都是正确的,但是它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夸大人的潜能作用,认为人的发展既不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也不是教育塑造的结果,甚至也不承认人的意识、思维是现实社会所赋予的。

2片面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完善人格和自我实现,它在克服传统教育、忽视个体身心发展、片面强调为社会服务的倾向上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它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忽视教育的社会功能,片面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就是忽视教育的外在价值而片面强调内在价值。我们的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鼓励人们为实现理想社会努力与奉献,却忽视了人的现实的需求和幸福,当人们冷静反思时,其结果是信仰的动摇和对现实的不满,甚至一些人对现实的超然与漠不关心,或是满腹牢骚,这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弱化的具体表现。

3人本主义对学生和教师思想的影响

人本主义强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和人的自我实现,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色彩,它对现代普遍采用的集体教育形式持否定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自私个人主义的膨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又受到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人本论思想。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在80年代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我们强调“教育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无疑有助于克服长期存在的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的弊端,但也出现消极的一面,教师管理松懈、自由化,学生不思进取。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成人教育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它对我们在成人教育中注重对人的关注,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具有启发性。

参考文献:

[1]陈龙根,李荟.人本主义理念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成人教育,2010(12):4—6.

[2]赵忠.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成人教学管理创新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15):38—40.

作者:徐磊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