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资助体系

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资助体系

[摘要]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单位之一,在院校专门设立以贫困生助学为目的的学生资助体系,高职贫困生助学应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解决贫困生上学难问题,培养其自立能力。本文说明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的资助体系建立必要性,总结了高职院校当前人才培养普遍模式,分析了贫困学生求学困境和资助体系现状,并提出基于人才培养的学生资助体系落实策略。

[关键词]学生资助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贫困生帮扶

前言

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在贫困生资助方面,也应使这一培养理念得到体现和落实。探索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共性问题,针对高职学生培养目的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做实事、解决实际问题,是高职助学政策的宗旨。资助体系应与高职人才培养相适应,从两个维度共同助力,促进高职院校贫困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一、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资助体系必要性

实现教育公平是我国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之一,国家号召各教育院校切实制定扶助政策,帮助本校贫困学生顺利求学、高质量成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受经济条件所限,即使成功步入了院校大门,也依然面临着因为无力支付求学期间相关费用,而随时可能不得不终止学业的困境。教育公平就是使每个学生无论经济状况、家庭出身、生活地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为了解决贫困生求学难的问题,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学生资助策略,建立资助体系,力求在学生助学工作中尽善尽美,发挥助学政策的最优效果。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与本科院校有所区别,高职院校以切实锻炼学生职业能力为最核心培养目标,因此高职学生必须在理论基础上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方可实现提升自身生存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竞争力。当前高职院校虽然勠力攻关贫困生求学问题,但大多致力于经济扶助,缓解了一时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做到了救贫、救急,为“授之以鱼”的资助模式。高职教育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应以人才培养为理念,以“授之以渔”的资助理念,认识到高职院校与其他院校的差异性,建立特色式的、更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资助模式。高等院校中,一半以上为高职院校,这些院校为国家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但贫困生助学难题也日益突出,完善高职特色学生资助模式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中教育人才培养当前常见模式

高职院校以职业技术培养为核心,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得到技术方面的专向培养,一般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为管理技能或者生产技能以及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当前常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多样化,例如学习与实践并重的工学结合模式;保证学生就业率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结合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模式;以及两年校内理论、一年岗位实践的2+1培养模式。这些模式皆有各自的优势,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与本校学生适配度高的模式。以岗位为要求,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是高职的教育目标,高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此为基准开展。本科院校以理论学习为主,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二者培养侧重点不同,学生特点和职业追求也有所不同。高职学生在学习水平和整体素养方面相对而言较为薄弱,高职学习的主要目的较为单一,即是通过技能学习,借助学习到的技能和获得的学历,找到一份足以谋生的工作。尤其是贫困学生,更是希望通过学习改变经济窘迫的生存现状,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改变自身的生存处境,为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物质水平而进行技能学习。高职院校应明确贫困学生需求,调整和优化助学模式。

三、贫困生求学困境与当前学生资助体系

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许多学生基于对知识的渴求或自身发展需求,继续报考高等学府,接受更深层次和更专业化的教育,但在这些学生中,部分人受经济条件限制,难以支付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若缺少相应的助学机制,有些学生可能无法顺利步入校园,还有些学生可能不得不中途辍学。国家经济正以令人骄傲的速度向前进发,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扶贫机制也已经全面、大力展开,但在客观上实现完全脱贫还需要一定时间。为实现教育公平,保障贫困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制定了高校助学政策,各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助学机制。当前高职院校的助学体系与普通高校基本相同,但受助的学生情况却有一定区别,高职中贫困学生数量更多,而且学习成绩也稍低,并且因为学历问题在未来求职方面竞争力要低于本科院校学生,这些特点上的区别都要求高职院校不可满足于当前的学生资助模式,而是应为院校学生建立更有成效、更有实践意义的助学体系。当前高职助学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其一是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助学奖励;其二是设立助学金,资助经济方面存在切实困难的学生;其三是助学贷款,学生可以通过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形式支付学费,在毕业后,通过就业偿还助学贷款;其四是勤工俭学,在学校帮助下半工半读;其五是减免学费,对于家境极为贫困的特困生,尤其是建档立卡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减少其求学的经济压力。

四、创建与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相契合的学生资助体系

(一)培养贫困生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不仅应做到教育保障,使贫困学生不仅得到必要的经济扶持,解决基础生活问题,还应立足长远,使这些学生在院校中掌握自我求生能力,自立自强解决自身问题,谋求自身发展。经济扶助只是解决学生暂时的生存问题,但贫困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并非单一的眼前的困顿,贫困学生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所处社会阶层的生存难题,唯有使这些学生切实掌握了职业能力,使其可凭借自身职业能力谋求生存和发展,学生资助才可达到预期资助目的。院校应从本校贫困学生基本情况出发,为学生创建和争取更多的实践平台,通过组织开展技能培训、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自身职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院校应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帮助学生理清自身发展问题,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拟定长期的发展目标,以发展目标为驱动不断自我完善和提升,突破生存困境。

(二)健全勤工俭学机制勤工俭学是高等院校中常见的贫困生资助政策,通常在高职或本科院校中都会专门设立勤工俭学部门,以贫困学生为主要帮扶对象。通过统一组织、管理、协调全校的勤工俭学,有效地帮助贫困生群体体验自立,适当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劳动报酬,提升物质条件,从而获得更多生活资源和学习资源,而且可以在勤工俭学的社会实践中,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生存环境,锻炼人际交往技能,学会以职业化角度建立社会关系,提升沟通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开拓视野,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是对学生个人生存能力的有效锻炼方式。高职院校应大力拓展勤工俭学的路径,除在学校内提供勤工俭学机会之外,还应争取社会广泛支持和积极助力,使社会中的企业或单位、团体等也提供合适的勤工俭学机会,帮助院校共同助学贫困学生,勤工俭学部门应及时将贫困生库与人才供需信息库高度结合,高效地架起供需双方的桥梁,为贫困生提供更匹配的岗位。

(三)技能培训扶助机制高职学生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开启职业生涯以后,是否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披荆斩棘获得立身岗位,其技能水平起决定作用。院校应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从培养和提升学生行业技能水平的角度开展助学工作。技能培训应着眼于市场客观需要,明确企业所需人才类型,以实用为目的,踏踏实实地培养学生技能。只有学生掌握了过硬的行业技能,才能快速获得岗位、高效适应岗位,并在岗位中高质量发挥才能,体现职业者价值,从而获得稳定而长远的职业生涯,真正实现人生的转变。免费技能培训近年来在我国多个领域中皆有推行,也应将该模式落实到高职学生资助中,学生在技能培训中得到技能提升,同时在培训考核通过后也可得到培训证书,为求职增加砝码。若院校没有设立免费的培训扶助机制,贫困学生很难承担参加技能培训的高额费用,也就无法通过培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开展职业规划。院校的免费培训为学生提供了成长可能性,对增强其职业生存能力大有裨益,使学生可以顺利平缓地完成身份转变,尽快适应职业生存模式。

(四)构建多方助力的资助体系在学生助学方面,国家财政会计划性拨款,帮助求学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也是学生资助的核心经济来源。学生资助不能仅依靠政府力量,也不应只发挥高校的作用,应将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全社会共同帮扶人才成长。高职院校中的学生虽然在求学期间力量薄弱,但经过培养以后,将成为可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助力的职业人才,助力学生资助对社会力量而言,不仅是一种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而且也是产出高于成本的长远投资。无论是公益性社会团体,有社会影响力的企业,还是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事业单位,或者掌握丰富资源的个人,都应积极投身贫困学生助学活动,帮助高职院校创建和完善资助体系。院校自身力量有限,但在社会助力、众人拾薪的局面下,学生资助工作必然上升到更高层次,取得更佳效果。多方助力虽然为助学工作争取了更多力量,但是在实际工作推进中,应加强各方力量协调,保证助学工作秩序化进行,还应做好相关的组织管理,使这些社会助力被切实应用到学生资助之中。

(五)顶岗实习与经济资助相结合我国对高职学生实习实训有明确要求,学生参与实习或者实训,至少应为半年。通过校企合作,由合作企业为高职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并对实习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向学校反馈学生职业水平,提出培养意见。顶岗实习与普通实习的区别是,一般的实习是以学习为主,在实习期间学生承担的岗位责任有限,而顶岗实习则是要求学生履行岗位职责,独立开展岗位工作,比常规实习难度更高,要求更严格,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也更加立竿见影。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将兼具学生与职业人双重身份,开始适应职业环境。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检验自身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并从岗位中获得合理薪酬。高职院校应积极促进贫困学生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获得工作和岗位实践机会,在顶岗实习安排中,院校应关注这些学生在岗位上的适应情况,了解其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帮助这些学生在经济脱贫的同时,强化职业生存能力。

(六)探索高职特色的资助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情况存在一定差异,高职院校也与本科院校的运营模式有所不同,院校应立足于实际,考虑学生特点,建立适合自身的资助模式,实现特色化学生资助,确保资助工作得到不断优化,发挥更大效用。高校可创建技能型项目,丰富项目形式,通过校内外资源助力保证项目资金供应。受资助学生参与项目之中,进行技能学习与实践,还可在项目中拓展技能创新能力。在项目参与中,学生还可以锻炼组织能力,提升协调能力,并从项目参与中获得经济资助。我国在实施贫困学生资助方面,重视精准资助,要求将扶助资源切实应用在需要的学生身上,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求学,改变生存现状,优化生存环境,强化生存能力。学生资助是关系着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和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也是需要长期落实、不断优化的工作,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资助时,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要求,开发特色资助模式,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打破生存困境。

结论

综上所述,如何帮助高职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掌握生存技能、成为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人才,使其拥有光明而广阔的未来,不只是政府和院校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学生资助体系是为解决贫困生上学难问题而建立的体系,该体系所应发挥的作用,不应局限于“扶贫”,更应该具有前瞻视野,将学生人才培养融入其中,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生存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娟.基于创新创业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优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3):76-79.

[2]全斌,黎红米,周龙军.基于全面发展理念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8(2):23-27.

[3]周妍妍.教育公平视角下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优化初探[J].教育科学论坛,2017(30):69-73.

[4]朱敏.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资助体系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1):7-9.

作者:卫鋆霞 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