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现代教育治理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分析

现代教育治理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分析

[摘要]高校德育工作需要随着社会现实问题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适,在将“教育治理”理念引入到高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掘“教育治理”在理论指导、创新实践和评估保障三大主题方面的沿革趋势与应用价值,现代教育治理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需要从制度建设、信息传播、心灵体验、师资培养等几个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期为高校德育工作路径与对策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教育治理;新时代;德育教育;高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报告做出的重大判断之一,“新时代”对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以扎实贯彻落实精神为契机,不断开创德育工作的新突破、新举措、新路径,培育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研究是摆在广大思政教师面前的紧迫课题。伴随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升高和经济、科技软实力的不断创新,伴随之而来的是外来思想的文化冲击,以及暴露在网络上的各类“黄色”或“黑色”的碎片信息,这些新的状况和新的问题的不断出现不仅给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挑战,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因此,针对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学策略也备受关注。教育治理是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关键举措。“教育既指各级各类教育,也指各级各类教育中的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治理指的是各方相互冲突和相互竞争中,运用规则和程序进行调解的一种过程”[1]。这不仅需要把握思想政治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需要充分展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育人价值。本文的研究探讨立足高校德育教育,将教育治理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彰显育才与德育的同向育人机制效应,实现高等教育向立体化育人转型,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路径与对策研究提供新的思维理念,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决策,发挥职能效力,丰富教育理论和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可以为相关教育职能管理部门、学校的管理部门及后续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一、高校德育工作瓶颈问题分析

(一)德育内容与现实脱节,德育课程敷衍了事德育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多门思想政治课程的“合力”课程目标都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向。在教育内容上,德育教育忽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切实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在道德情感培养方面缺少对学生“学做人”“教做事”的正面指引,尤其是当学生在日常琐事、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实际疑问时不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在课程设置方面,多以道德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局限在课堂和课时的时空范围内,老师对教学改革的关注也多局限在课程或教材本身,造成学用脱节,忽视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与提升。

(二)德育方式缺少实效性,学生内在需求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更强,对自我关注度更高,注重“回应”和“突显”自我。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呈现多元化、集中式和个性化的特点,表现为逻辑活跃,体现个性,追求独立,但同时青年也是吸纳先进思想政治观念的最好时机,特别是在现代教育治理下,高校学生可以兼收并蓄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而老师应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德育工作中,满足学生内在需求更加重要,德育方式应从传统的“集中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向更侧重“情感体验”和“心灵契合”上转变。以往的德育教育方式缺少实效性,教师以权威姿态面对学生,用空洞的说教主导课堂,唱着“独角戏”,拉大了师生的内心距离,直接导致学生对老师的言辞提不起兴趣,对教学内容的感受度和领悟度普遍较低。

(三)德育工作评价单一,缺失“接受意愿”标准长久以来,德育工作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信息交流网络化、社会交往虚拟化的时代,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应将大学生个人意愿作为重要参考,将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落到实处。从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三个维度上探索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路径,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正向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高校普遍存在弱化德育工作评价和考核标准的现象,往往出现以多样化评价为“外观”,模糊学生“意愿程度”衡量标准,甚至造成学生自主性评价标准“缺位”的现象[2]。在考评德育教育效果时,应积极发挥学生作为德育教育和德育评价的“双主体”地位,体现评价的主体性、实践性、开放性。把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独立个体进行分析,当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单向度的人,应将“接受意愿”的时机和强弱作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考核标准之一。教师设置教学场景为学生创设“愿意接受”的场域和范式,已经逐渐成为情感教育良好开端的关键所在。

二、创新德育工作需要现代教育治理新理念

(一)构建治理体系为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知识型和技能型的专业人才。然而,高校中也存在着生源等次不一、教学研融合不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学校办学特色与活力不足等问题。将教育治理理念引入高校教学建设中对高校行政管理、教学师资建设以及学生及其他群体的共同治理提供更多的发展视域。从治理的三个要素“谁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出发,我们探索架设高校德育工作路径的实践,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指引作用,以政治认同完成学生文化人格的体验[3]。传统的教育管理对学生个体人性化和群体社会化的关照存在一定缺失,针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在现代教育治理视域下,构建教育体系更应注重德育工作规范化建设,在不断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积极向治理人性化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满足教育主体的个性诉求,营造常态融合氛围,厘清现代教育治理的规律,构筑融合互动式渠道,综合运用治理手段对德育工作进行规范化引导。(二)打造文化自信为德育工作提供价值导向任何工作路径的构建都离不开一个民族或国家长久以来沉淀下的文化及文化心理特征,教育治理也无法超越传统文化特有的影响。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社会发展历程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文明成果,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食粮和宝贵财富。将教育治理思想引入跨文化视角中进行研究在当下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用新的研究视域,结合教育治理与德育工作的关联,寻找新的“瓶与壶”,为德育教育架设新路。新时代高校德育教育不仅要迎接外部环境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还要承受市场经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制约,高校需要更加牢固提升德育工作地位,将德育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母体,以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为努力方向,树立文化自信,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这一必然选择,从而有效抵制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与非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带来的文化冲击。

(三)疏导信息传播为德育工作提供整合优势互联网事业以井喷的态势不断发展,很多信息平台上充斥着部分“黄色”“黑色”信息,妄图动摇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甚至在少量学生身上出现判断迷失和信念动摇的现象,大大弱化了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自控意识,严重侵蚀高校培育的主流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可以说,德育工作几乎每天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4]。新媒体时代先进的有效技术不仅是促进文化信息交流传播,更是提升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担忧网络媒体侵蚀学生思想意志的同时,如何疏导传播信息,为德育工作提供整合优势是我们德育工作主动出击参与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应主动借力于“互联网+”,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加速正能量信息有效传播,提高学生网络学习互动参与度,在推送信息的过程中提升德育教育的亲和力,凸显“互联网+德育”的整合优势。

三、新时代德育工作路径与具体方法

(一)德育工作锻造职业精神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分工过程中产生的必然工作方式,职业精神更是一种精神品质和传统美德,是衡量评价一个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同时,高校毕业生也是从业者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容易出现自我职业立场错乱,只顾个人利益,缺失责任意识,行为与责任严重脱节。职业精神不仅包含对职业的判断和理解,也包括对从事职业的看法和认识,以及领会职业使命的一种精神状态,具体包含团队意识、牺牲精神、自我奉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与能力。在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发挥“杠杆原理”作用,例如以职业教育为契机,科学处理好德育教育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在德育工作中锻造职业精神,以职业精神的塑造带动德育教育工作,让空泛的学习内容有实际的操作空间,更加有的放矢,从而有效解决了高校重视专业培养与忽视德育教育之间矛盾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助推德育工作德育教育工作是恒久的课题研究方向,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面对信息化、社会转型和大学生群体身心变化等机遇与挑战,高校面临育人环境急剧变化的紧迫压力。心理学本质上关注人格发展与身心疏导,重视学生完整而具有个性的生命成长,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如何应对挫折和适应环境进行有效的指导。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主张在教育实践中设立“五育并举”的教育教学模式,致力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即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五位一体统筹规划大学生成长路径,同时在教育管理和高校办学理念上,主张实践中探索“教育独立”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发展方式,创设适宜人格自由发展的宽松、民主的校园氛围。因此,将积极心理学“隐身”在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关注、宣泄和行为转化等心理疏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也有利于学生将所闻所感、所学所知进行内化、固化为人格中稳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三)发挥德育建设者队伍引领作用从德育队伍配置上看,高校中承担学生德育教育的队伍工作水平差距较大,容易对德育质量水平造成不利影响。从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看,高校普遍把教师的学历、职称和科研成果当作晋升奖励的主要依据,对教学质量和师德师风不够重视,加之“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使很多教师忘记德育教育的存在价值,忽视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从而无法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引领。总结评价,“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见,德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高校德育工作者们不仅有助于学生尽快适 应高校学习生活,以及解答学生遇到的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中的困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而且还担任着大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规划的指导责任,承担重要的思想引领责任。为此,高校应努力把这支队伍朝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推进,大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培养“名师辅导员”,为铺设德育工作路径做好人才战略储备。

四、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是自信、朝气、有为的一代,他们的成长关乎国家未来建设的力量和继承的质量,高校德育工作以培养合格人才为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用人才,积极引导大学生把远大的抱负落实到现实的脚踏实地中,用中国梦引领青年梦。“教育治理”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教育问题,推动教育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第一,聚焦思政课堂,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审视观察,进而对症下药,不断反思、及时察觉已经存在的部分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在教学探索中不断总结和凝练出富有个性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第二,多样化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个性化学习中,建立和形成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体现主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多元评价标准,同时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的道德榜样和思想导师。第三,提高思政教师队伍地位,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和课程建设状况,学校管理者更多倾向于同思政课教师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关注消除职业倦怠感,调动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教研积极性,特别在职称晋升、奖金发放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教育治理”的深入发展需要理论支撑和实践巩固,还需要探索和认证,但我们可以预见到,坚定马克思主义理念,多方位推进教育改革和模式变通,最终“教育治理”的视域会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和实施,进而形成可持续推进和显现长效的有机体制。将现代教育治理思想引入高校德育工作,这不仅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更是青年一代锤炼品格、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文化自信、健全人格的奋斗路径。

参考文献:

[1]孙绵涛.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概念、要素及结构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52-56.

[2]胡佳佳,罗静,戴婧婧.高校构建劳动课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7):53-54.

[3]侯建明.新课程改革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19):98.

[4]王永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机制研究———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3):25-28.

[5]曹英国,徐炜彦,王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风,2020(18):213-214.

[6]刘颖,沈伯雄,王敏达,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通识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20(7):79-81.

[7]刘小勇,楚丙奇.中外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3):1-6.

作者:刘峰 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