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雕塑的隐性教育价值

公共雕塑的隐性教育价值

【摘要】公共雕塑的创作是以对公共性空间的塑造为主要目标的。公共雕塑在进行造型以及丰富空间的同时被使用、被消费,能够展现出很多的社会功能。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公共雕塑的设计要充分的考虑到社会风俗、文化传统、伦理观念以及时尚、潮流等因素,进而充分的发挥出公共雕塑的隐性教育价值,实现对人们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观的引领。本文就文化自信背景下公共雕塑的隐性教育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雕塑文化价值

引言

公共雕塑作为城市景观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城市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雕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城市公共景观建设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且我国的公共雕塑已经逐渐从模仿西方雕塑造型模式中走了出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文化自信表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公共雕塑走进社会空间突出了其公共性特征,公共雕塑能够通过雕塑形象的表达来有效地激发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与发展。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公共雕塑能够通过其形象想人们展示一些公共建筑的文化内涵、历史事件、精神实质等,进而让人们能够得到良好的隐性教育,让人们能够深刻的领会到公共雕塑所表现的精神实质,实现对人们思想认识方面的改变。

一、文化自信背景下公共雕塑隐性教育优势

首先,公共雕塑和普通的雕塑作品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的表现类似于设计和艺术之间所存在的区别。艺术创作在表现目的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设计则更加突出目的性和功能性。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雕塑充分的展现了公共艺术在设计过程中所表现的公共精神内涵。公共雕塑能够很好的激发起人们在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家园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公共雕塑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要意识到公共雕塑创作所面对的不仅是个人的审美情感,同时还要考虑诸多的因素,例如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伦理观念以及时尚潮流等因素,通过不断的融合来探究大众心理需求,使公共雕塑作品能够迎合大部分人的心理认知,实现隐性教育。其次,公共雕塑的创作塑造的是公共性空间,丰富隐性教育内涵。公共雕塑在展示文化内涵的方面其形体创造以及丰富的空间利用等承载着很多种社会功能。尽管公共雕塑作为雕塑的一种,属于雕塑艺术的范畴,但是公共雕塑所表现的内涵和实质和雕塑艺术的表现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公共雕塑正是具备了这一区别于其他雕塑的特性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隐性教育功能,让人们能够在欣赏公共雕塑作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作品中内涵的影响,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内涵素养。尤其是在我国的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快速的今天,文化自信实现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公共雕塑的隐性教育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展现,能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文化自信背景下公共雕塑隐性教育价值探究

1.公共雕塑隐性教育的具体表现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能够将公共雕塑在隐性教育方面的优势很好的展现出来。公共雕塑作为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就肩负着一定的教育作用。通过公共雕塑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以及思想情感,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实现对人们思想意识影响和教育。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公共雕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载体,被广泛的应用于广场、公园、礼堂、会场等场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隐性教育功能。公共雕塑本身和文化自信背景下城市建设内涵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公共雕塑能够生动的向人们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并体现了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2.公共雕塑隐性教育的教育方式

雕塑侧重表达雕塑家自己的情感以及的特的审美取向,而公共雕塑在进行创作的过程则更加注重作品和周边环境景观之间的协调和融合。通过这种融合来展现城市文化的特色以及城市审美品位,并能够真实的反应出这个城市的政治、文化和历史。当人们驻足于雕像前时能够从中感受到不同公共雕像所表达的不同文化内涵,同时为人们搭建了一条通过人们精神世界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实现了对人们的思想认识的转变。人们能够在思想上形成和公共雕塑之间的互动,继而完成自己精神世界的重塑。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文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公共雕塑作为一种特殊的雕塑形式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公共雕塑展现出了一定的隐形教育价值,能够让人们在欣赏雕塑作品的时候引发一些积极的思考,继而实现个人思想认知、审美意识的不断提升。介于此,在文化自信背景下要充分的发挥出公共雕塑的隐性教育功能,不断丰富公共雕塑内涵,最终实现对人们思想认识的隐性教育,促进人们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王凯宏,勒红莲,裴志超.高校园区环境雕塑的隐形教育功能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5(03).

[2]杜俊平.高校雕塑教育中社会功能性的体现[J].时代教育,2014(15):208.

[3]梅海钗.城市雕塑的公共性意义[J].文艺研究,2012(11).

作者:李鹏 单位: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