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研究(4篇)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研究(4篇)

第一篇: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制度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国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而会计工作的好坏决定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而就目前来看,我国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中,虽然设置了机构,但是从事会计管理的人员,职业素质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就事业单位中的资金动向做好全面评估和核算,影响到了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效率低。

(二)会计核算不合理

在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的时候依然是以现金制为基础,预算的目的就是为决算服务,很多时候这种现金制的预算会计很容易被忽略,进而造成事业成本无法统计,对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无法评价。

(三)会计内部控制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索要处理的信息数据也在与日俱增,然而就我国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工作来看,会计电算化水平还比较低,不能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会计内部控制中去,造成内部会计信息化水平低,工作效率不高。

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措施

(一)细化编制流程,提高资金利用率

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由于编制的不合理性就会造成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细化财务会计的编制流程非常重要。首先,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编制方法,针对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合理计算,为预算编制工作提供保障。其次,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在执行会计工作的时候要严格按照相关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明确财务会计管理目标,推进单位事业的发展。

(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制度是会计工作执行的标准和准则。为此,要想做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就必须健全会计制度。首先,会计管理制度要从事业单位的实际出发,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管理要求、资金动向进行完善。其次,在事业单位内部制定会计管理规章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管理进行明确规定,同时还要建立责任制度,明确会计管理人员的责任,提高他们的意识,进而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三)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逐步面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政府职能转变,筹资渠道多元化,业务活动和业务支出日趋复杂,单位的资金量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优化资金配置,事业单位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为事业单位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加强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制定适合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办法,进而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透明度,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四)加大会计制度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必将成为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在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工作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会计工作的电算化,促进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在事业单位内部,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统一的会计电算化网络,确保了会计信息统计效率和质量,有效地提高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工作效率。

三、结语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越来越重要。会计管理不仅关系到事业单位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为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就必须做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进而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为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提供保障。

作者:蒋婷婷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第二篇: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

1.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基金会计核算的比较

1.1会计科目设置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基金主要包括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部分,其中一般基金是“事业单位历年专项资金的结余、未分配资金的损失和结余”,而投资基金是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产生的基金。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取消了这两个科目,而是另设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以“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该科目下还设置了“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资产折耗”、“文物文化资产”等明细科目。新制度的会计科目更细,针对性也更强。

1.2对外投资核算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以流动资产(货币资金、材料等)、固定或无形资产进行对外投资,或者接受捐赠时,均采用投资基金科目核算,且进行流动资产的对外投资时,核算要在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个科目之间转换,相对繁琐。而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以固定或无形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和收回或者接受捐赠时,不以事业基金科目核算,而是在非流动资产基金下的相应科目核算,货币资金等流动资产的对外投资和收回核算也无需进行内部转化,即将旧制度中的借记“一般基金”、贷记“投资基金”变为借记“事业基金”、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下的“长期投资”,核算更简化。

1.3年末转入“事业基金”口径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力度,不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纳入结余分配中,也不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转入事业基金中,而能够转入事业基金的只有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扣除分配后金额的金额;再加上新制度下的非财政补助分配科目的核算对象仅为事业单位去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经营收支后全年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事业结余,而旧制度下的结余分配科目的核算对象则为事业单位去除经营收支的全年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事业结余,新制度的年末转入“事业基金”口径要小于旧制度。

2.新制度下“事业基金”核算存在的问题

2.1事业基金实际用途的限定与“非限定用途”定义的矛盾

上文已经提到,事业基金是所属事业单位的“未限定用途”的净资产。所谓“未限定用途”,即基金的用途不受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给付资金;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事业基金中的投资基金多被用于对外投资上,已经构成限定基金用途的事实。事业基金实际用途的限定与“非限定用途”定义之间的矛盾,使得事业基金的定义出现了漏洞。

2.2事业基金追溯年限不明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将两个科目剔除出事业基金范畴,致使事业基金的会计核算范围发生改变,但《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中做出如下要求:“根据原账编制2012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表”,“按照新制度设立2013年1月日的新账”,“将2012年12月31日原账科目余额按照本规定进行调整(包括新旧结转调整和基建并账调整),按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编制科目余额表,作为新账各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但却未对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的追溯年限做出明确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无限期追溯,难度无疑很大。2013年开始执行新制度的事业单位通常根据2012年12月31日财政收付系统中财政结余指标数,将“事业基金调整到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科目”,但这样对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有一定不良影响。

3.新制度下提高事业单位事业基金会计核算的策略

3.1建立和完善基金控制机制

我国事业单位对事业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尚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控制机制,使得事业基金的使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基金申请使用权限规范,部门的具体职责也未做出明确规定,使得事业基金的使用管理不规范,部分部门之间权责交叉,影响了包括会计核算在内的事业基金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事业单位需建立和完善资金控制机制,对事业基金的使用提供科学的指导,提高事业基金使用的效益。在基金控制机制下,事业单位会建立一个项目库,对各部门申请的事业基金的数额、用途、预期效益等进行详细记录,对事业基金的申请数额和项目的规模、预算等进行严格审核,以确保事业基金用到实处,并对相关项目进行跟踪,了解项目的实际的收支情况,为最终的会计核算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3.2建立和完善基金监督管理机制

对事业基金的申请数额、用途、结余等进行控制对提高事业基金的使用效率有积极意义,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防止某些部门或个人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事业单位需建立和完善一套事业基金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公开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事业基金申请数额、用途、收支、结余等信息,让单位职工参与到事业基金的使用监督工作中来;另一方面,由财务会计人员和领导组成监督委员会,严格事业基金申请审批程序,严格把关相关项目的各项基金支出,根据市场情况为部门项目提出基金管理建议,如项目需采购大宗物品时,建议采用公开投标等方式减少成本支出,进而减少事业基金的给付,提高管理的效率。

3.3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管理力度

财会人员是事业单位进行事业基金会计核算的主要力量,财会人员的财物处理能力及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事业基金的管理有着重要影响。首先,财会人员如果缺乏专业的财会知识,对事业基金的内涵和核算方法等不清楚,核算势必存在差错;如果对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财务软件不了解、不掌握,就无法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提高事业基金的核算效率和质量。其次,如果财会人员缺乏法律意识,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操守,在进行事业基金核算时容易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因此,事业单位需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管理力度。一方面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如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学习讲座、进行计算机技术和财务软件应用培训、开展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另一方面制定操作性强且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不仅对财务处理标准、财会人员的权限和职责作出明确规定,还形成一套奖惩制度,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方式对财会人员处理的账目进行审查,一旦发现财会人员有违法违规行为,则严格根据奖惩制度处理。

4.结束语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务部为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对旧制度进行修订后产生的。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对外投资核算、年末转入“事业基金”口径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调整,但仍未能解决事业基金实际用途的限定与“非限定用途”定义之间的矛盾,且在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上也未就事业基金的追溯年限做出明确规定,仍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张红梅 单位:湖北省公共就业创业指导与信息服务中心

第三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改革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要点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一)建立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现阶段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相对独立,存在严重的信息障碍,弱化的财政监控的效果,因此要针对这一现状进行改革,对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整合,建立统一、与我国国情相符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完善包括审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基金财务报表、会计报表等多项内容在内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以更全面、系统的反映出政府的财务状况,对政府会计综合信息的披露予以规范。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强化固定资产价值管理

基于全新的公共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会计要向着权责发生制的方向发展,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下,只有在提供服务时才可确认收入,并且接受服务后要将对应的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该项费用就作为债务而列入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需要将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运行成果如实、完整的反映出来。由此可见,权责发生制适用于资产、负债、收入支出、财务报告等各个方面,逐步由现行的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提高固定资产价值计量的标准,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以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不实,提高各类固定资产价值管理的有效性。固定资产的核算可以参考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制度规定进行调整,比如取消固定基金、设置累计折旧等,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并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列入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经过调整后,可以将固定资产的净值、盈余情况等真实、准确的体现出来,最大程度上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此外,还可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核算制度,将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减通过核算的方法反映出来,为追究固定资产流失责任提供依据。

(三)优化系统,改进财务报表体系

要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会计报表中就必须包含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等内容,其中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为新增项目,并对报表的结构、项目及排列方式进行改进。比如借鉴国际通行的作法,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排列顺序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原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支出”等项目则被取消。事业单位按照年度、月度等编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的编制依据、编制基础、编制原则及办法不得随意更改。总之,优化财务报表体系可促使与会计惯例更加协调,并且提高了报表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及实用性。

二、结束语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运行与经营逐渐与政府脱离开来,形成了独立或半独立资源的会计主体,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时出现诸多问题,因此需要针对现实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多方位、循序渐进的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促使其更加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作者:叶宏梅 单位:安徽省六安市气象局

第四篇: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方法

(一)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提升员工的法律意识

在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需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法律法规,提升单位相关财务人员的财务法律意识及理财意识,并对财务立法工作进行有效的改进,按照相关的财务法规来制定详细完整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措施,为事业单位构建一个良好的财务法律政策环境。事业单位在每个财务管理阶段都要做到依法办事,实现单位财务管理的法制规范化,树立财务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为单位的预算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例如:事业单位要定期对员工进行财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单位的财务工作者及相关人员对财务法规有全面的了解,养成规范的财务支出行为,并对各科室的财务预算计划进行有效的协调,为单位营造一个良好的财务法制氛围。

(二)加强预算编制管理

在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我国事业单位原有的预算编制方法已不能适应单位的发展,预算编制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改进预算编制方法是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方法改革时,务必要从预算内容的改革为切入点。例如:

1.在预算编制中推行“零基预算”的方法,“零基预算”的方法比传统的“基数预算”法更加具有科学合理性,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前的社会及经济环境;

2.预算资金改用直接拨付的方式,将所需的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到具体的项目上,从根源上,降低拨付资金的再分配次数,有效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实现预算目标。

(三)加强预算绩效反馈管理

在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在完成绩效考核后,需将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使所有的考核对象能够了解并掌握考核结果与目标的差距,并及时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提升工作质量。例如: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时,需加强对预算部门的管理及控制,并对预算前及预算中的财务工作进行重点控制,积极引进并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提升单位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四)加强预算绩效考核

在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支出预算需使用定量及定性分析同步的方法,并以单位的投入及产出为考核管理的基本导向,考核体系需要考核目标为考核的基础,预算考核体系需对社会及单位的经济效益起到导向作用。例如:

1.选用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保证预算绩效能够顺利的实现;

2.对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进步,同时将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及经验进行传播和推广。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改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方法

(一)改善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制度

新型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效的弥补了事业单位原有财务管理的缺陷,但还需要相应的制度进行辅助,才能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需参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资产的购买、维护、处理及使用系统进行有效的资产管理,并对相应环节制定具体的要求。例如:明确并细化企业资产流入及流出的记录,不能对企业资产进行随意使用等;另外,事业单位需对单位资产的监督机制进行完善,监督机制需包括内部及外部的监督、事前及事后的资产管理、系统实施的管理及监督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此保障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

(二)改善事业单位资产会计核算工作

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需加强本单位资产会计核算的审核力度,具体措施如下:

1.事业单位资产的入账标准。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期限需超过一年,事业单位的价值需在制度规定的标准之上。单位的资产在使用中要保持其原有的物质形态,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同类商品,可视作单位资产进行核算处理。

2.事业单位资产的账务处理。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应按月进行计提折旧,就折旧年限而言,若上层财政部门有规定则按规定执行,若上层财政部门没有明确的规定则按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折旧年限。

3.事业单位资产的权责发生制。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部分经济业务的核算应选用“权责发生制”,与以往选用的“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具有更多的优势,更能满足单位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改善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责任

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需对其资产的管理责任进行明晰,具体操作可以参照以下建议:

1.事业单位需成立资产管理机构,将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权限全权交给资产管理部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需受事业单位领导的直接管理,同时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结构具有相应的独立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需定期或不定期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清点核算。

2.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负责对单位的资产账务进行处理,编制单位资产的明细账与总账,并按新的会计制度规定对单位的日常财务项目进行处理。

3.事业单位各业务部门在使用单位资产之前要向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申请,并在使用过程中对单位的资产值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将单位资产的使用情况及时汇报给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事业单位的业务部门对单位资产除了有维护与使用的权力外,不具有任何的处置权力。

(四)改善事业单位资产的利用效率

事业单位要想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就需要让单位各个部门间共同合作,除了对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外,还要做好单位资产的全面统筹分析工作。例如:依靠新的会计制度能够对单位的资产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由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对单位资产进行统筹运用,并参照实际情况对单位资产进行合理的购置,充分发挥现有单位资产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避免出现重复购买及资产闲置的情况。

三、结束语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事业单位的支持,在社会竞争及经济制度改革的要求下,事业单位需要对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使之能够适应并满足社会及单位的需要。在新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需跟上时展的步伐,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调整,同时,构建一套经济科学且适应单位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积极响应国家的会计制度改革号召,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作者:王颖 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土地房屋权属登记中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