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田野作业下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

田野作业下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

摘要:实践能力培养是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和主要表现,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着重阐述了田野作业视角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进行培养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田野作业;实践能力;培养改革;方式意义

高校学生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着重阐述了田野作业视角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进行培养改革的意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目标为:“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在母语和国家通用语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该标准同时指出:“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习实践活动。例如:教学实习、语言学调查、文学现象讨论、传媒写作、创意写作、编辑出版实践、民俗和民间文学调查等。”

一、关于田野作业及其主要方式

“能力”、“优势”如何生成,如何发展,除了课堂学习、教师传授等主要途径外,“实践”“调查”也是重要的途径。田野调查、理论生产和实践参与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三种基本方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实践就没有能力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是一个系统问题,是一个养成过程,需要在生活、工作、学习的真实环境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得以生成和发展,离开了实践活动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田野作业,又叫田野调查、实地考察等,是一种工作和研究方法,是“直接观察法”的应用与实践,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社会学家郑也夫曾经说,汉语“田野”的概念精妙。“野”对峙于“文”“文献”;“田”以其象形,道出边界性、局限性,拒绝泛滥无边、大而无当。一般的田野作业要求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有目的的,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大致可以分资料收集、实地观察、田野访谈等几个环节,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的过程,是获得第一手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它作为一种能全面提升教学成效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创新以及改善本科阶段文科专业缺乏深度教学实践的情况有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很多知识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的环境下,田野作业作为一种需要实地实践的教学研究方法,具有十分独特的重要性,具体的田野作业方法多种多样,既注意微观,又顾及宏观,并在微观和宏观的比较中把握各类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系统区域调查,又称全覆盖式调查法,是田野作业的主要方式之一,有些学者,尤其是考古学者将之译为“拉网式调查方法”。它是以区域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田野调查方法。与单纯的以发现文化(文学)现象或文化遗址并一般了解其内涵为目的的传统调查方法不同,区域系统调查法强调的是对特定区域内不同时期、不同文化阶段之间聚落形态的变化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和研究。现在,区域系统调查法已成为聚落考查和聚落形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田野调查方法多用于自然科学和考古学界,将其运用于文学领域,有助于在文学的理论、精神和空间三个维度,尤其是空间维度上把握文学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传播、交流与融合的方式及效果,了解社会环境对作品的决定作用,学会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研究来阐释作品的本质特点等。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问题

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专业,汉语言文学承载了传承民族文化和启蒙民众思想的重任,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文化自信,提升综合技能等各个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目前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尤其是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遇到了各类挑战,存在着诸多的现实问题。第一,教师主体性过强,学生能动性较弱。教学过程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弱,多以直接讲解等方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较多,学习缺乏能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主体性过强,教师的角色仍然停留在“讲授知识的权威人士”,还没有变成“攀山越岭的引路人”。事实上,教师的主体性过强,很难引导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也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很难通过自身能力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第二,内容理论性过强,技能实践性较弱。教学内容比较传统,过于依赖教材,缺乏生活语境,知识更新较慢,学生难以理解教材内容,学用脱节现象比较严重。由于传统教学考核仍然以知识点为主,考试的指挥棒仍然在起关键作用,加上对专业所涉及的知识缺乏深入全面的理解,课时紧张,很多教师上课在处理教学内容时仍旧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精力集中在所谓知识点或知识图表上,对教学内容处理和设计缺少个性和灵性,没有教学的审美情趣,更没有实践能力的培养意识和技能训练。第三,校内课堂教学多,校外环境实训少。除约一学期的集中实习外,理论与实践教学大多集中于学校内部,教学环境比较单调,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有限,教学场景变化少,学生应变能力较差。缺少校外环境实训,很容易导致师生对专业市场需求的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容易陷入一种“文盲或半文盲”式的了解,从面忽视对学生和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忽视专业新技术的教学应用。也容易忽略对学生的全面关注,忽略课堂知识的课后跟踪和能力转换,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能力素养也就得不到全面发展。第四,考核评价体系比较于单一。考核评价基本上是传统意义上的考试考查,形式单一,学生考试和练习基本上是复述和机械记忆模式,缺少实践性、实战化、应用型。缺乏独立思考和学用结合的创新精神及习惯,应付现象、厌学现象普遍存在。虽然目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市场氛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仍旧大行其道,教师对教学改革、学生能力培养缺少必须的热情、精力和钻劲,优质教学资源在新型能力考核评价中的投入和支持也相当有限。第五,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目标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未能快速融入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潮流,理论和学术类教育多,实践和应用型培养少。“语言文字”能力培养范围和内涵过窄,没有意识到“语言文字”能力其实是一种能力综合体,是一种融合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社会行业规范、新型技术能力、心理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内容的能力形成过程。最后,人才能力体系尚需改革。在注重“一专多能”的人才能力体系改革时,往往以校内训练和传统课堂实习为主,缺少有效的能力训练方法,能力训练环节相对薄弱,结果也不太理想。人才能力体系中,理论型、知识型的“文”能力仍旧占据绝对的大比例,对学生口头表达等方面实践能力训练或置之不顾,或方法陈旧,或过程放弃,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现代信息交流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能力发展更是苍白乏劲。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升人才能力培养质量,促进传统学科的新时代转型,成为高校需要迫切面对的任务,也是目前对学生能力培养进行改革的重要原因和意义所在。

三、田野作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的重要意义

面对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教育改革,汉语言文学在人才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上,不仅要继承发扬传统基础专业的优秀做法,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这一中心能力,继续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经典案例教育,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反应和适应变化的能力。田园作业作为一种实践方式和教学方式,对研究在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所面临的现状问题,促进其教学改革发展具有明显的启示和创新意义,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重新定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师生角色。田野作业,教师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计划、准备、总结报告的指导和鉴定,主要扮演一个服务和配合的角色;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师生角色在田野作业的重新定义,既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般规律,又可以满足个别化、差异化的能力培养要求,激发兴趣,提升效果。第二,有利于课堂理论与田野实践的结合。通过田野作业,有利于学生利用汉语言文学的一般理论和观点,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将提升文学修养与道德修养、政治素养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理论的生产转化能力、提高专业能力的自觉行动意识。第三,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共享和利用的有效性。突破校内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提供开放式、大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田野作业的相关主体在团队协作和独立作业的过程中相互配合,“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明显提高。第四,有利于构建完整的实践能力体系。汉语言文学的核心能力在于“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相对于校内实训和课堂训练,田野作业通过陌生环境适应、理论验证、项目完成、资料收集利用、信息搜索和问题的提出解决等具体选项,有利于构建一套完整的实践能力体系,具体包括“能说会道”的口头表达能力、遣词造句的书面撰写能力、拾遗补缺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协调配合的团队合作能力、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能力、技术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等等。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兼具优势和缺陷。田野作业是一项技术性的实践训练科目和教学研究方法,对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多用于自然科学及人类学相关学科领域。将田野作业的理念模式运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能力训练,是一种语言文学理论、教育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结合尝试,是坚持人文素养与技术训练的融合试验,是知识传承、技能应用和教育创新的综合发展,既体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专多能”的改革理念,也是“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教学目标的生动体现。一定程度上,田野作业有利于克服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不断、旧病不断的困境,也是一种突破传统基础学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沉疴旧疾的有益尝试。不仅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具有明显导向意义,对技术型社会背景下的其他学科教学改革也有较好的借鉴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董建波著.史学田野调查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刘雨佳,奚雯雯,黄晓赟.基于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双导师”指导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1).

[4]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秦一萌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