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西藏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西藏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调查发现内地高校西藏生汉语口语表达的语音、语汇、语法是学习难点。提高内地高校西藏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要坚持三个原则: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愿景相结合,与双语教育模式转换相结合,与西藏生职业发展相结合。其创新培养策略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有效组织教学内容,突出使用第二语言教学方法。

关键词:内地高校;西藏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1984年国务院召开第二次援藏会议决定在全国16个省、市开办内地西藏班,内地西藏班成为教育部在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教育援藏的一项重要举措。“内地西藏生”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或国家相关政策,从西藏地区到内地高校学习深造的西藏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是指西藏生在汉语口语表达过程中,语音准确流畅,语义明白通顺,语法规范得体,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语口语的能力,是在汉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义务教育法》等都规定少数民族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要学习汉语。“提高国民语言文字能力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1]。

一、内地高校西藏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现状

调查发现内地高校西藏生汉语口语表达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是学习难点。

(一)语音方面

声母发音时送气不够,字头无力;韵母发音时动程不明显,前后鼻音不分,舌位不准,开口度不够,归音不到位;在声调上升的音变上,容易将上声调的曲折调值发成阳平调的平直调值,如“雨”读成“鱼”,“马”读成“麻”;不会根据语言环境来灵活变音;在多音字和形似字的读音和识别上有困难,如“蹑足前行”读成“摄足前行”。

(二)语汇方面

识字量有限,词汇积累贫乏,会“听”但不会“说”的现象明显,口语表达往往不流畅、不完整、表意欠通顺。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的现象很严重。

(三)语法方面

语序颠倒、虚词错位、句子成分残缺现象普遍,如“多么的素质低下”。(四)其他方面汉语口语交际心理素质不好,不习惯说、怕说、不愿意说汉语的现象普遍,缺乏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良好环境,缺少系统有序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体系。

二、内地高校西藏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原则

内地高校西藏生是西藏地区普通话推广的主力军,其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不仅直接影响自身的发展,也限制西藏地区汉语水平的整体提高。在新形势下,随着西藏地区的迅速发展和与内地发展差距渐趋缩小的现实情况,内地高校西藏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必须紧跟时代脉搏,坚持以下原则。

(一)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改革愿景相结合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未来五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改革愿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同时还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继续办好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2]。在未来五年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内地高校西藏生主要培养目标为技能型人才,以满足西藏地区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内地高校西藏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理应彰显职业特色,强化职业能力,适应行业要求。唯独如此,才能实现内地高校西藏生培养目标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有效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确保西藏生毕业回藏后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能实用、适用,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愿景的实现提供有利保障。

(二)与双语教育模式转换相结合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完善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促进文化融合、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目前,随着民族地区语言环境的变迁和双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对民族教育政策的逐步完善和调整,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模式正处在一个变革转换时期,即从“以民族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用语”的模式转向“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用语”的模式。通用语言文字是指普通话与规范字,汉语口语作为通用语言文字中普通话的重要组成内容,要主动适应双语教育模式的转变,提高其表达能力以满足民族地区汉语沟通和交流的需要,促进民族地区汉语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与西藏生职业发展相结合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面临重重困难,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难、理科教育相对较弱、民族地区学生就业难与民族地区现代化人才需求出现明显矛盾,等等。针对上述问题,内地高校西藏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要紧贴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就业问题,力争缓解学生就业难与民族地区现代化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更要关注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体现层级性和个性化,突出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职业要求和行业标准,以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为契机,把追求西藏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矢志不渝的终极目标。

三、内地高校西藏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汉语是西藏生的第二语言,离乡背井来内地深造的西藏生在习得汉语时往往面临重重困难:母语障碍,汉藏文化障碍,风俗习惯障碍,心理障碍,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突变带来的种种不适,等等。在内地高校汉语口语能力培养中,只有创新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帮助西藏生克服上述障碍,提高汉语口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前者知识在教学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其培养目标短视、功利,人才标准僵化、同一,培养方法简单、刻板,学生发展片面、趋同。后者追求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培养目标的人本与长远,倡导人才标准的差异与多元,突出培养方法的多样与灵活,力求学生发展全面与丰富。在内地西藏班汉语口语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促进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适应双语教育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也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口语训练实践,因材施教的迫切要求。

(二)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内地高校西藏生大多与汉族学生同班学习,并未独立成建制,其汉语口语学习主要依靠汉语文课堂教学来实施。在汉藏学生同班的教育模式下,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建立和培养汉藏学生之间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的关系;有利于形成汉藏学生相互关心、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植藏族学生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有利于藏族学生从共同体成员身上获得尊重和理解,维护共同体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

1.创设平等的语言环境

西藏生来内地之前受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人文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内地汉族学生差异较大。加之内地西藏生相对数量较少,孤独感、自尊心和自主意识较强,不易融入汉族学生群体,大多西藏生处于弱势地位,学习汉语口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加之,在经济发达、教育基础较雄厚的内地环境中,普通话和藏语在话语地位、话语范围上的巨大悬殊,更加加深了西藏生进入内地学校处于弱势地位的体会和感觉。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提出:国家推广普通话和规范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和社会层面都要求国民充分认识各种语言的丰富多彩,要求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要努力实现语言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为此,从语言存在论的角度入手,关注内地西藏生的身心状态,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和语言训练的实践宣传,创设平等的语言环境,才能促进和吸引西藏生积极主动融入内地的语言环境,与汉族学生一起成为平等的语言主体,积极参加语言学习和训练,提高自身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语言主体间性

语言主体间性是指在语言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的语言主体之间进行的友好应答、相互理解的谈话和交流。培养语言主体间性有利于增进西藏生与内地学生的相互认同,营造轻松愉快的语言表达环境,缓解语言表达时的紧张情绪,克服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也就是说,汉族学生与西藏生都同为平等的语言主体,语言主体之间要相互尊重;不管是在西藏生之间,还是汉族学生与西藏生之间的交谈,他们之间在一定的程度上相契合,努力促使语言主体双方进入融合的境界,才能增加语言表达的数量,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从而达到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有效组织教学内容

克拉申监控理论指出: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提供给学习者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语言习得的质量和效果。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中,“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直接表现为教学内容,辨析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是有效组织教学内容的关键。

1.辨析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西藏生来内地学习汉语口语的时间非常有限,面对浩如烟海、鱼龙混杂的汉语口语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辨析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课堂教学中,教方法、学方法。即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相结合的情况下配备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内地西藏班学生就业岗位是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其岗位要求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根据岗位要求,教学中针对西藏生在汉语口语表达中语意不通、词不达意、语法错误等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西藏生“会说”“能听懂”的初级要求,而应该及时纠正,从教师岗位要求着手给予专业化的指导和分析,为西藏生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发挥汉语口语的示范性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正视汉藏文化障碍的客观存在,努力弱化、消除汉藏文化障碍。文化障碍是指汉藏文化差异给内地西藏生汉语学习带来的困难和影响。辨析有关汉藏文化障碍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西藏生汉语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西藏生对汉语口语学习和使用的规范意识和行为,培养西藏生对汉语社会文化的适应和趋同程度。否则,汉藏文化障碍就可能影响西藏生汉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阻碍汉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甚至可能导致民族矛盾,影响民族团结。

2.增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多少。增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使教学内容产生累积效应,教师可将教学内容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分列、有序的组织起来,使之层级化、序列化。如,藏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其风俗习惯不仅底蕴深厚,而且形式异常丰富,但有关藏族风俗习惯的教学内容大多零乱地散落在各篇章节中,不成系统。教师可以按照服饰、礼仪、饮食、节日、婚葬、宗教信仰、禁忌等内容形成系列教学内容,通过口语教学的系列训练来达到提高西藏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目前,内地高校西藏生使用的汉语口语教材与汉族班教材一样,而实际上西藏生汉语口语水平与汉族学生相距甚远,根据这种现实情况,针对西藏生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具体问题,可以适当选编适合西藏生的汉语口语教材,并与地方教材、校本教材配套使用,力争呈现教学内容的地域化、个性化、多样化。如改编《普通话测试与训练》(湖南大学出版社,陈晖主编),将普通话“语音基础”中的声母教学内容简化,把韵母和声调教学做为重点,适当扩充发音要领的讲析及训练材料;“朗读作品”章可以替换为有关藏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即兴说话”章的30个话题可以改换与藏民族有关的话题,让西藏生有话可说。

(四)突出使用第二语言教学方法

汉语作为西藏生第二语言,其习得方式与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方式截然不同。西藏生习得汉语口语的过程就是在克服自身母语的干扰,投入第二语言社会的过程。西藏生习得汉语口语的必备条件是拥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只有当西藏生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才能对其汉语习得产生积极作用,提高习得效果。为此,内地高校西藏生汉语口语教学时,要突出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使用第二语言教学的手段及方法。如,结合汉语口语语音的难点问题,突出西藏生的主体地位,采取集中教授理论知识、分组训练语音技能的教学方法,利用汉藏合班教学模式,加强汉藏生在汉语学习中的的合作和交流,倡导汉藏生之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内地高校西藏生在普及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促进西藏地区汉语言文字整体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需要在西藏生汉语口语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逐步完善,才能契合国家培养西藏地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才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工作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践运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红在首届中国汉字书写和传承高峰论坛上的讲话[EB/OL].[2013-09-12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3]李梅.内地高校西藏生汉字应用能力培养研究———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9-125.

[4]李梅.内地西藏班汉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6-99.

作者:李梅 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