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对郑州市湿地农业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回顾,分析了湿地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促进郑州市现代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郑州;湿地农业;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1郑州湿地农业的发展概况

随着郑州市的社会经济急速发展,日趋严峻的环境污染状况对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需求越发突出,城市居民对农业的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有着急剧增长的趋势。湿地农业新格局将成为趋势:围绕着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沿黄生态涵养农业产业带的目标,增进农业转方式的结构,发挥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开展鱼塘成片改造、湿地公园和生态种养项目,一、二、三产业结合发展,湿地农业新格局将逐渐形成。湿地农业建设根据功能特点划分为湿地公园型和种养游结合型两种类型。

1.1湿地公园型

2004年建设的黄河湿地保护区总面积达到了57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达到了13.81万亩,缓冲区面积为3.92万亩,实验区面积为39.27万亩。郑州相继建立了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北湖湿地公园、牟山湿地公园、郑东新区湿地公园[4]。每年在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迁徙和越冬的候鸟达到了百万只。湿地公园在建设中开展了绿源山水、黄河逸园、田园高科等24项湿地保护规划,按照“水系沟通、道路相连、田园隔离、一园一景”的原则对湿地公园进行规范整合。

1.2种养游结合型

郑州市湿地养殖面积9001hm2,其中池塘养殖面积6825hm2,占总养殖面积的75.8%,池塘养殖以黄河鲤鱼为主,主要集中在黄河滩区。目前全市有2个省级水产苗种基地,2家农业部定点水产品批发市场,1家水产品加工厂,52家渔业饲料厂,休闲渔业池塘120个。除黄河鲤鱼外,莲藕种植面积1333亩,水稻种植面积650亩。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3.5万t,渔业产值10亿元,现有6个渔业乡、15个渔业村、4250个渔业户,渔业人口20966人[2]。郑州的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已接近全市面积的10%,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2郑州湿地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农业湿地污染加剧

调查显示,郑州市湿地资源面临着工业“三废”、农药、化肥和城镇居民生活废水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捕捞采集野生动植物、外来物种入侵、非法狩猎等众多人为干扰因素。盲目开垦和改造使湿地面积减小,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使湿地面临严重的威胁,使水质恶化。湿地是由水、植物、动物、土壤等多要素组成,管理上牵涉到水利、河务、林业、农业、国土等多部门,管理部门分散,造成执法力度不强,只有互相协作配合,湿地才能有效保护[3]。

2.2湿地资源过度利用

调查显示郑州市渔业过度养殖捕捞现象十分严重,水生资源受到破坏,威胁到其他水生物安全,影响湿地生态平衡。人工湿地抵抗外界干扰和胁迫的能力较弱,自净能力低,再加上河网水系的破坏,使得水生态环境日渐破碎化。可采取的措施为对原生态湿地进行保护和恢复,为水禽繁衍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保护湿地资源和湿地生物多样性。

2.3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

调查显示郑州市由砍伐造成了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河床、湖底泥沙淤积,使湿地面积减小,功能衰退。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湿地农业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等方面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由于资金短缺,使许多湿地保护项目和行动难以实施,已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保护功能,必要的湿地基础研究难以进行。

3郑州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加强湿地保护和利用

首先需要解决以往管理执法过程中软、松、散的问题,整合行政资源管理机制,责、权要相适应,责任可追溯。严格控制水产养殖规模,着眼长远,关停短期效益项目。扩大湿地生态保护补偿试点范围,退耕还湿。按照都市生态渔业的发展要求,建设都市生态渔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渔业休闲功能和生态保障功能,使渔业经济健康发展、水产品安全供给,渔民持续增收[3]。

3.2优化和完善湿地开发模式

湿地农业也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利用湿地资源可形成特有的湿地农业生态。重视湿地资源背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转化传统农业观点,以湿地资源为基础培育农业新生态,利用湿地资源,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观光、休闲、文旅农业,争取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发展。

3.3建立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

加强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尤其是县、乡一级基层保护管理体系建设,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深入基层,切实落实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同地区、部门往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矛盾突出。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在政府部门之间加强管理方面协调合作,加强保护[4]。

3.4重视湿地农业的科技支撑

湿地监测、恢复、演替规律等方面需要系统深入的研究,目前郑州市湿地保护的基础研究和科技支撑较为薄弱,不能很好地为湿地保护和管理决策服务。当务之急是要重视对湿地保护管理的科技支撑工作,建立湿地定期调查和动态监测体系,掌握湿地资源与环境动态,为湿地保护、合理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湿地保护、恢复等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已经退化的湿地资源进行人工恢复[5]。

3.5以项目助推湿地农业的发展

通过实施连片鱼塘生态改造项目,把单体小面积鱼塘扩大合并成大水面鱼塘,养殖方式由高密度养殖转向低密度生态养殖,根据生态和景观需要按5%~10%的比例合理配置生态沟,使用水生植物净化养殖废水,使养殖水循环利用。建设农田湿地,发展水稻、莲藕等湿生作物种植,扩大农田湿地面积。推广稻(莲)鱼综合种养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优化土壤环境,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5]。

3.6制定和完善湿地保护办法

同湿地创造的价值和湿地重要性相比,政府和公民保护、修复湿地的意识有待加强。《郑州市湿地条例》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从理顺管理体制、规范湿地管理、明确投入机制、强化湿地占用审批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主体、完善机制、落实责任,条例的有效实施对改善郑州市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监管部门应严格按照条例进行监督保护[5]。通过大力加强湿地生态建设,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红线,编制全市湿地保护规划、制定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增强公民湿地保护意识,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作者:陈东海 白保勋 徐婷婷 单位: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