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论文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论文

1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

据统计,2009年辽宁省完成机耕面积2778khm2,机播面积1778khm2,机收面积335khm2。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73.8%、51.2%、9.7%,其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然而,2011年辽宁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就已经达到了66.8%,两年的时间综合机械化水平增长了21.8个百分点。吉林省在农机化生产薄弱环节也取得了显著进步,2010年水稻机插、水稻机收和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了50%、65%和15%,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24.4个、48.5个和14.2个百分点,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61%。而2011年吉林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较2010年又提高了4个百分点,比全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黑龙江省耕地机械化程度已达到98.8%、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94.1%、收获机械化程度达到70.1%,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跃上90%台阶,达到91.67%,位居全国第一。农业田间作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虽然近年来东北地区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农机化生产薄弱环节如水稻机插、水稻机收和玉米机收等实现了突破,但是这些环节的机械化程度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而,今后一段时间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薄弱环节的机械化程度,从而提高东北地区整体机械化水平,已成为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1.2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刺激下,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如吉林省2011年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发展到3174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158个,6个列为农业部示范点,100个列为省级示范点,拥有农机原值10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超过5000户。这些农机合作组织的主要成员在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农机作业效率等方面都要明显优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其中参加农机合作社的农机户主要农机装备使用时间要比未参加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户高出10个百分点。总的来说,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的成员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

2东北地区农机制造业发展迅速

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意义重大。东北地区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机械生产基地,尤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过辉煌,大型企业包括全国知名的拖拉机制造厂—哈尔滨拖拉机厂,全国最大的播种机厂—哈尔滨农机厂,全国最大的联合收割机厂—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等等。东北地区的农机制造业产品、农机科研院校人才、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源源不断地支持了南方新兴农机制造业的发展。但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等诸多原因,东北地区农机制造业逐渐衰弱,与其他一些省份相比,已处于明显落后状态。幸运的是,近年来东北地区农机制造业发展迅猛。跨国农业机械巨头如凯斯纽荷兰公司、约翰迪尔公司和中国本土农机企业如中国一拖、福田雷沃重工等纷纷进入东北地区进行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东北地区农机制造业也不遗余力的给予推动,谋划和建立东北地区的农机制造产业基地,并将振兴东北地区农机制造业列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方面之一。仔细分析近年来东北地区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形式,不能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府与企业配合,产业集群效应显现。东北地区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正在起步,十二五期间将迎来农业大发展的时期,发展本地化农机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东北三省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农机制造业的发展,纷纷出台各自的农机产业发展计划。如黑龙江推出了大庆高新区农机产业园、哈南工业新城、哈尔滨松北农机产业园、佳木斯农机产业园、七台河市农机产业园、齐齐哈尔一拖农机产业园、农垦北大荒农机产业园七大农机装备制造园区规划。同时,多项优惠政策的推出也吸引了包括凯斯纽、迪尔、福田雷沃重工等国内外农机巨头在内的多家农机企业来黑龙江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在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和企业的积极配合下,各地的农机产业项目进展顺利,逐步形成集整机、配套部件、相关服务于一体的农机装备产业链。二是选择高端路线,主推大型机械装备。目前,我国大型高端农用机械的普及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东北平原地区对于大型农用机械装备的需求巨大。另外,大型高端农用机械行业的技术门槛高、利润丰厚。因而,目前选择在东北地区进行投资的企业都选择了高端路线,主推大型机械装备。如一拖齐齐哈尔工业园定位在生产132.3~282.975kW大型拖拉机、高端中轮拖、大型复式作业农机具产品,爱科在大庆的生产基地主要生产139.65kW以上的大型拖拉机和大型联合收获机,约翰迪尔在黑龙江哈尔滨市建立了大功率拖拉机、大型联合收获机制造基地。这些投资计划的顺利实施使得东北地区的农机制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三是吸引内地农机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机制造业形成了山东地区、洛阳及周边地区、京津唐地区为中心的三大产业集群。然而,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农机政策向东北地区倾向和东北地区政府积极地推动,越来越多的内地农机企业将投资和产业升级重心放在东北地区。这必然影响内地三大产业集群的产业升级换代。东北地区新建产业基地的大型高端农用机械大量销售到内地,抢占国内的农机市场,而内地三大产业集群的市场地位将遭受严峻的挑战。

3东北地区农机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用机械结构性不均衡

整体上,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很多地方耕种收全部环节实现了机械化,但农用机械结构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小型农机具数量多,大中型农机具数量还有待提高。虽然近几年东北地区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保有量增长迅速,但不得不看到这些大型农机具大多都属于国有农场、示范农机户等,广大农村地区大型农机具的普及还远没有完成。二是机耕机械化水平显著高于机播和机收。如东北地区玉米的机耕整地水平已经达到了90%以上,但玉米的机收水平才只有30%左右。水稻的机插水平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机插水平也刚刚突破50%。三是主要粮食作物农用机械多,经济作物农用机械少,很多蔬菜、果树相关的农机具还没有成型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2农机教育培训不足

虽然农机合作社近年来发展形式良好,但还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效应;农机社会化服务还不够规范;农机教育和培训机构缺乏专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农机培训条件落后、培训能力不能满足广大农机户的要求,造成很多大型农用机械设备利用率不高,故障率高的局面。

3.3农机补贴标准混乱,作业收费标准不一

虽然国家在农机补贴上投入巨大,但很多地区的农机补贴各异,补贴标准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影响农户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机作业的收费没有统一的规范,有的以工作量计费,有的以耗油量计费,还有的以作业面积或者作业时间收费,出现故障、转换地块多收费等等。一些地区农机大户垄断作业,存在乱收费现象,严重影响无农机化使用机械作业的热情。

3.4农机科研、开发能力不足

农机科研单位经费短缺,吸引人才的能力弱,科研单位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创新意识不足,农机具产品更新换代慢,缺乏农机关键零部件加工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农机产业链。企业只是把东北作为农用机械的组装厂,影响东北地区农用机械制造业的长远发展。

4政策措施建议

4.1完善农机补贴政策,推动重点农机具普及,提高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完善农机补贴政策,切断农机企业、农机经销商和农机主管部门的利益联系,减少农机补贴的漏洞,使得补贴资金真正补贴到了农民身上;努力做到农机购置政策的公开透明,提高农民对于农机补贴政策的认知度,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农机补贴的好处。应尽快总结近年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创新试点的问题和经验,尽快推出适应东北地区的农机购置补贴操作办法。鉴于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均衡性,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减少其他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将资金集中于重点农机具的推广上,凸显补贴效果。对于农业机械化薄弱环节如水稻机插、玉米机收、深松整地等要给予重点关注,加大补贴力度,尽快提升其机械化水平。

4.2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打造高素质的农机服务队伍,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机合作社是未来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应继续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财政扶持,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为符合条件的农户提供购置农机的银行贷款。同时也要培养专业的农机服务队伍,吸引人才加入农机服务行业,从农机的购置、作业、保养维护全过程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服务,保证农机户尽快掌握新型农业机械。同时,要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农机作业的收费标准,保证非农机户使用农机作业的积极性。

4.3推动农机制造业产业链发展,提高农机科研、开发能力农机制造业的发展

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有着重要意义。东北地区农机制造业目前正处于振兴复苏时期,农机制造业相关环节还比较薄弱。因而,东北地区应该着力推动农机制造业生态链的发展,特别是实现农机设计本土化和关键零部件生产的本土化,为农机制造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要为农机科研单位提供更多的资金扶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吸纳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农机研发队伍中来,提高东北地区农机开发能力。从农机的研发、加工和组织各个环节实现本土化,形成完整的农机制造业生态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郭兵 方锡顺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