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期刊知识范文

期刊知识全文(5篇)

期刊知识

第1篇:期刊知识范文

简称 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电子版(磁带)及缩微胶片。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

2、SCI(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3、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简 称ISTP。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  

4、ISR(科学评论索引)  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

简称ISR创刊于1974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收录世界各国2700余种科技期刊及300余种专著丛刊中有价值的评述论文。高质量的评述文章能够提供本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研究热点、主攻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极为珍贵的参考资料。

5、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

第2篇:期刊知识范文

1、 按出版机构分类

 可分为:学术团体,大专院校,政府机构,公司企业,商业机构,科研部门等主办的期刊。

2、 按期刊的载体分类 

可分为:印刷型、电子型、缩微型等媒体期刊

3、 按文种分类 

可分为:中文期刊,外文期刊。

 4、 按刊期分类 

可分为:定期期刊,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不定期期刊。

第3篇:期刊知识范文

1大数据环境下获取知识存在困难

1.1信息过载的困扰

首先,信息总量巨大且增长快速。2015年中国出版图书47.58万种,同比增长6.11%,其中新版图书26.04万种,期刊10014种,每年新增文章约150万篇,报纸1906种,总印数430.09亿份[2]。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数据更是以几何级数增长。一般认为,人类现在一年当中生产的数据量是上年的150%[3]。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页总量达2360亿个,年增长11.2%[4],如果每秒浏览一个网页,需要7480年。微信团队2017年的《2016微信数据报告》指出,微信日登录用户达7.7亿,日均发送微信74次,总量达570亿条,同比增长67%。这些数据充分证明,大众读者每天都在面临PB、ZB级规模的大数据环境。其次,读者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书报刊、广播、电视外,互联网和新媒体为广大读者开辟了大量新的信道,例如门户网站、搜索引擎、BBS、电子邮件、社交媒体、App、视频网站、便携式装备、VR设备等。这些信道都被整合在小小的移动设备上,随时随地服务于读者。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及时通信用户6.38亿,较2015年底增长8078万,占手机网民的91.8%,微博注册用户2.7亿,占网民的37.1%,论坛BBS用户1.2亿,占网民的16.5%[5]。第三,信息的呈现方式多为富媒体。传统媒体环境下,读者获取的信息一般是线性的、平面的,如纸媒中的文字,广播中的声音。今天读者获取的信息整合多种媒体于一体,比如HTML网页不仅包括文字,还有图片、数据、音频、视频以及各种各样的活链接。读者需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来接受扑面而来各种富媒体信息。在应接不暇的信息面前,人们信息处理的能力大大减弱,有限的时间内,读者无法或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无暇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并消化信息,这就是信息过载的困扰[6]。

1.2知识可信度难以辨别的困扰

尽管信息量已经超乎读者想象,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丰富多样、简单便利,已经实现了人类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获取信息的梦想。但是,读者在面对生活中的某个具体决策问题时,依然会因为缺少知识而感到无助,常常因为没有权威、准确和客观的知识,只能凭感觉武断地做出决策。例如,很多用户对搜索推广信息和广告抱持怀疑态度,表示信任的用户占比不足12%,高达66.8%的用户对搜索引擎广告抱有不信任态度,用户对购物搜索广告的态度更加消极,表示不信任的用户比例从2014年6月的32.1%,升至2015年底的57.5%[7]。《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指出,有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8]。有学者从需求层面分析我国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现状,结论为信息渠道不畅与信息价值不高是所有类别食品安全信息的共性问题。约40%的消费者反映信息真假难辨,33%反映信息量不足,28%反映信息过于专业化[9]。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总量虽然很大,但支持寻常百姓日常决策的知识稀缺;信息渠道虽广,各方意见虽多,但真假难辨,虚实掺杂;获取信息虽然非常便利,但公正、客观、可信的渠道较少;信息价值虽高,但普通读者读得懂、方便用的决策情报较少。从科普期刊本身的社会功用来看,应该发挥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信息过滤作用,但我国的科普现状不容乐观。

2科普期刊的现状

2.1科普期刊市场总体疲软,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相匹配

我国科普期刊共有1249种,2008年以来,刊种数虽有较大增长,但出版总册数却变化不大,甚至有所下滑,从2008年的1.3亿册到2015年的1.78亿册,2014年甚至下滑至1.08亿册[10]。而同期,我国科技从业人员的研发投入却几乎翻了一番,科研人员的全时当量从2008年的196.54万人年发展到2015年的375.88万人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也从2008年的11.67万篇(占世界份额的9.8%)到29.68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6.3%)[11]。显然科普期刊的发展与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大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以各级科协主办的科普期刊为例,2010年以来,大量省会城市级、地级和县级科普期刊缩减,总印数也在不断下滑,从2010年的643万册下滑到2015年的251万册[12](如图2)。虽然省级以上科协主办的科普期刊相对平稳,但实际市场发行的下滑压力依然很大,这反映了我国科普期刊的总体发展动力不足,尤其是基层科普期刊的发展颓势更加明显。

2.2知名科普期刊退出公众视线,数字化转型困难重重

198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批名噪一时的科普大刊,例如,1981年《科学与生活》发行量162万册,《科学画报》108万册,《大众医学》110万册,《无线电》193.4万册[13]。但是由于读者分流、内容形式陈旧、科普作家难觅等原因,发行量不断下降,经营步履维艰,如《科学画报》发行量从最高峰的150万册降到当前的几万册[14]。但是,科普期刊没有放弃服务大众的职责,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绝大多数开设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有实力的著名刊物,如《科学画报》还启动了“科普多媒体数据库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项目,《知识就是力量》正致力于打造全媒体青少年科普平台[15]。

2.3科普期刊的零售量落后于其他大众类杂志

根据《2012年全国主要类别期刊零售市场状况》,2012年科幻类、健康类和军事类科普期刊的平均销量均低于时尚类、文摘类、财经类、育儿类、时政类等其他大众期刊。综上,新媒体环境下,科普期刊的现状令人堪忧,无论是整体发展还是知名期刊都需要冲破如下三方面的困境:第一,内容的综合性无法适应读者的精细化需求,导致读者定位不准;第二,新媒体的开发拘泥于形式,无法突破单一发行收入的藩篱,纷纷上马数字化建设、新媒体营销,但同质化现象严重;第三,专注于做内容的专业人才缺乏,科普期刊的优势一定是专业内容通俗化解读,然而资深科普作家和编辑的缺乏却是制约科普期刊发展的瓶颈;第四,办刊模式需要创新,必须找到读者为科普内容付费的充分理由。

3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办刊模式

知识服务是以信息的搜寻、组织、分析和重组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17]。它具有如下特性:第一,用户目标驱动,即“通过我的服务是否解决了您的问题”;第二,增值的知识产品,通过信息的析取和重组来形成符合用户需要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产品;第三,面向解决方案,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解决方案;第四,贯穿为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18]。可见,知识服务就是在恰当(制定决策)的时候,把恰当的(决策方案)知识传递给恰当(制定决策)的人,使其做出恰当的(战略或战术)决策,并使恰当的(执行)人科学地(执行决策知识)执行。因此,利用知识服务的理念指导科普期刊办刊,可以让科普期刊更多地关注服务和品牌,有利于将内容做成普通百姓日常决策的知识产品和辅助工具,使其成为必须付费阅读的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多媒体营销、渠道开拓、品牌建设等策略就会如虎添翼。有学者将科普期刊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概括为[19]:价值主张、核心竞争力、目标读者群体、营销渠道、合作伙伴群、成本结构、收入模型。借助这些要素,本文提出了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办刊模式,为科普期刊提供新的办刊思路.26期年第第卷PUBLISHINGJOURNAL该模式的核心是知识服务。它的价值主张是嵌入读者日常决策的过程中提供知识服务,让期刊内容切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核心竞争力是用科学的方法和视角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的态度,彻底放弃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把读者当成服务的客户。目标读者群也不再局限于普通的学习者,而应该聚焦在“决策急需”群体,为其日常决策提供知识支持。期刊的合作伙伴应该选择知名专家学者、专业实验室、行业学会和权威媒体,因为刊载的内容将为读者的决策提供服务,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内容的关键。营销战略和渠道也无需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徘徊于数字或纸本之间,为是否上网,是否开发移动版而纠结,它应该根据具体读者群的需求特点,自由组合媒体和渠道;成本投入也应该向服务的策划和设计倾斜,研究读者的决策过程应该成为选题前的必备工作;当然,收入的来源也不再单单依赖于内容和广告,而更多来自于服务和品牌,蕴含在内容中的知识服务应该成为读者的必需品,并为之付费。

4案例分析

高考、购物和就医是大部分人都需经历的3类决策过程,每项决策都需要真实、权威、及时的知识服务,下面将上述办刊模式应用到这些决策过程中,论证本模式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4.1高考决策

有学者曾提出高考志愿填报决策模型,认为高考填报志愿应该考虑专业、学校名气、地理位置、兴趣能力、自身条件、录取情况6个方面的因素[20],但是选择理想的大学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取舍,而且是人生方向的选择。如果科普期刊(如高中生教育类)针对高考决策过程提供知识服务,办刊定位和内容策划应该作如下调整。价值主张:瞄准高中生的求学方向,嵌入高中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服务;核心竞争力:服务于高中生的学习动力,报道当前高校学科发展的动态以及就业前景,内容可包括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解读,优秀毕业生就业案例,高校综合实力的客观比较,高校周边的企业布局,性格与职业的心理学分析普及,不同分数报考策略的专家建议等;目标读者群:提升为寻找未来方向的求知者,而不是十六七岁的孩子;合作伙伴群:应该是国内外不同类型高校的招生办公室或教学一线的教授;营销策略和渠道:必然是全媒体的,网站、公众号、App、纸媒等;成本构成:突出高校最新近况的采编,费用重点投在知名教授、优秀毕业生等一线知情人的采访上;收入来源:从纸本发行可转换为会员服务费、高考志愿填报App下载、高校竞争力分析报告等方面。

4.2购物决策

购物是最常见的日常决策,尤其是涉及人体健康的商品购买,更需要科普期刊的权威知识支持。学者宋敏曾提出消费者购物决策模型[21],系统分析了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和决定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科普期刊(如商品类、医疗类、经济信息类)完全可以针对这些因素为消费者的购物决策过程提供知识服务,办刊模式应为:价值主张:服务于专业物品的选购过程;核心竞争力:用科学的数据和方法,帮助消费者理智、愉快地购物,内容依据不同品类商品的特性进行策划,如大众商品(如口罩)的科学对比实验,常规药品、食品或广告产品的科学分析,焦点事件(如瘦肉精)的科普性解读,国家食品检验标准的科普说明,国家品牌、商标、达标认证的普及性说明,常规技术指标的普及性介绍,一般性质量检测方法普及等;目标读者群:专业商品的采购者,可按商品品类划分;合作伙伴群:消费者协会、科学技术协会、行业专家等;营销策略与渠道:各大电商平台就是最好的营销渠道;成本结构:按照商品品类策划内容应该成为主要成本投入;收入模型:购物过程中的商品信息服务是主要收入,收入未必来自读者,可以来自电商平台和商家。

4.3就医决策

就医是知识需求最旺盛的领域,也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学者朱琳鸿等人提出了就医决策模型[22],他们认为医院服务环境、消费信息、医院品牌、服务系统设计、就医服务便利、医院的服务控制力等是影响患者就业的重要因素。如果科普期刊(医药类)能够针对这些因素提供内容服务,将极大减少患者的就医成本。可行的办刊模式如下。价值主张:为患者的就医过程提供专业的循证服务核心竞争力:将专业高升的医学知识快速传递给患者,指导患者科学就医,内容策划可包括:常规病症挂号指南,常规病治疗流程说明,医生的工作流程科普,常规医学仪器、设备科普,专家号、特需号、普通号的区别,常规检验(血、尿、便)的指标科普,医保、发票、就医本、就医卡、处方的常识普及等。目标读者群:广大患者,可按医学科目进行细分;合作伙伴群:权威医生、康复患者、医药协会等;营销策略与渠道:直接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接推广给医院患者,通过社区服务站进入普通家庭,通过好医生等医疗门户推广给患者家属;成本结构:内容制作和版权推广是主要成本;收入模型:销售产品是患者就医决策服务,来源可以是机构,如医院或医疗服务中心,也可以是个人患者,通过手机App收费,还可以是大型医疗服务商。

第4篇:期刊知识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行业期刊;内容传播;知识服务;内容生产

近年,知识服务大行其道。知识服务从某一平台进行某个专业方面知识的贩卖行为逐渐延伸至一切出售知识的行为,而且它所蕴含的内容还在进一步丰富中。因为从事知识传播的缘故,出版领域更是与之热烈拥抱。各出版机构都根据自身资源,布局知识服务领域,建设不同类型的知识服务平台。作为传播行业知识、提供行业服务的行业期刊,借此东风,也开始对自身业态进行重塑,以期在媒体发展的大格局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从狭义上来说,行业期刊知识服务是利用细分领域的专业内容,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专业用户提供专业知识或知识解决方案。从广义上来说,行业期刊知识服务还不局限于此,它还可以由知识内容驱动到应用层面。因为本身的媒体属性,所以行业期刊的知识服务是寻找期刊内容传播与知识服务的融合发展。探究行业期刊从内容传播到提供知识服务的转变,有助于我们看清楚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进而在媒体格局巨变的大趋势中寻找到更好的转型路径。

1.行业期刊从内容传播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必然性

作为推动内容汇聚的新动能,知识服务成了行业期刊转型发展的新方向。这种转型不仅是基于一种外在生存环境的压迫所为,还有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潜力,以及科技进步的驱动。

1.1行业期刊发展中失衡的“三驾马车”

传统行业期刊主要是靠内容、广告和发行这三驾马车来维持运行的。这个运营模式可以这样理解:期刊通过内容来吸引读者,有了读者群体,一方面可以通过发行售卖杂志,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发行和广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能够维持期刊生存发展。其运作的核心是基于内容的传播。但是它存在巨大的缺陷,比如单一的线性传播方式,内容的无差别传送等。在相对封闭的传播形态下,这种通过类行政的管理,尚可以维持日常运作,但随着市场的开放,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受众有了更多选择。其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受众大量流失,发行和广告也呈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一些刊物甚至到了入不敷出、无以为继的地步。如何留住受众、留住客户、留住市场,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模式,成了行业期刊面临的现实问题。

1.2行业期刊从事知识服务的巨大潜力

市场的需求是产生供给的重要力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快速迭代,人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的需求。最为重要的是,随着媒体形态的多样,大量碎片化信息泛滥,杂乱的无效信息让人无所适从。受众的选择虽然是增多了,但是相应的筛选信息的成本却增加了,专业化、垂直化的知识服务变得尤为稀缺,受众渴望获得精品内容,并且愿意为之支付费用。行业期刊作为行业知识的宝库,不仅有雄厚的行业资源,又代表着权威信息的来源,是学习知识的天然载体。换句话来说就是行业期刊可以为这些受众提供优质精准化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解决方案。此外,行业期刊是相对细分领域的媒体,其受众同质化特点比较明显,集中性很强,如果内容能都满足受众的需求,很容易就可以进行后期的维护和市场的开拓。总之,行业期刊具备从事知识服务的巨大潜力。

1.3技术赋能行业期刊转型知识服务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对人类信息传播体系的发展变迁起着决定性支撑作用。[1]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行业期刊从内容传播到知识服务的转型。技术在行业期刊的转型过程中,不仅促生了知识服务,其本身也构造了知识服务。大数据技术,既可以为受众提供海量的专业信息供给,也可以进行数据筛选。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对受众进行行为分析,还可以实现内容的过滤、识别,自动进行需求配对。技术不仅会让行业期刊所提供的内容品种丰富,多层面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且让服务的场景变得更加实用。比如当我们在旅游时,看到山上不知名的花花草草,我们很有兴趣,觉得有必要查找一下,掏出来手机扫上一扫,植物知识服务的平台立刻就能显示出来它们叫什么名字,有啥功用。行业期刊借助技术的力量,可以在转型过程中实现脱胎换骨。

2.行业期刊从内容传播转型知识服务的内在逻辑

行业期刊从内容传播到知识服务的转型,可不是简单的业务模型转变,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构。它使得行业期刊超脱了自身的局限,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2.1激发行业期刊生命活力的动能

相对内容传播,知识服务让行业期刊实现了多个层面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焕发行业期刊内在生命活力的重要力量。传统行业期刊以纸质形态存在,它的内容传播是一种线性的传播形态,作为传统线性媒体,只能实现从点到面的信息传输,不能够达成编者和受众的双向互动。虽然它立足行业,传播行业知识,但它在类管理角色,导致在传播内容的时候,往往是冰冷而生硬的。受众对它的认可是基于一种对上级权力的尊重和服从,而不是因为它的内容和服务,所以一旦当受众有了更好的信息选择权,很快就会转移阵地。对知识服务来说,一切的行为规范是根据受众的需求来进行的,受众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内容的生产导向。基于此,行业期刊知识服务呈现了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能够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行业期刊知识服务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根据受众的需求来生产信息,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和受众形成点对点的双向互动,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第二,信息有独特的价值。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多到不可胜数,但是冗余信息太多,行业期刊知识服务是增值服务,生产的内容和所呈现的解决方案一定要体现自己的独特性,能切实解决用户面临的问题。第三,服务的便捷性。所谓的便捷性就是受众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行业期刊知识服务使得行业期刊跳出了纸质媒体的线性传播局限,运用多种信息通道来传输信息,让信息瞬息之间即可找到,为受众获得信息提质增效。第四,受众获得服务的愉悦感。知识服务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动态的服务,其价值变现关键就在于能否抓住受众。从内容的制作上来说,行业期刊知识服务让高大上的专业内容实现了形态多样的表达。让信息充满温度,是知识服务很重要的特点。特别是适应了媒体形态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纸媒、客户端、微信、网站等载体上实现了多样表达,制作文字、图表、视频、音频、AR、H5等为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从市场运营环节来说,随时解决受众在使用知识产品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这不仅让受众顺利地获得服务,还能够根据他们的需求变化,及时地进行产品的更新和调配。

2.2行业期刊知识服务与融合发展的共融共生

从内容传播向提供知识解决方案转变,使得行业期刊实现了转型升级。这个转型的过程,与行业期刊融合发展是同频共振的。当下媒体逐渐向四全媒体演变,也即实现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这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2]行业期刊的融合发展,不仅是媒体形态的融合,还涉及运作组织架构、内容生产经营方式、技术和产品形态等融合。基于行业期刊的存在价值和受众群体所存在的独特性,行业期刊融合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行业受众的多种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行业期刊知识服务的转型过程。作为形态重塑的过程,行业期刊知识服务首先是一场思维的变革。万物都是媒体,都是可以进行信息传输的通道,而这也会形成融合发展。借助多种传播通道,让受众以最便捷的方式,无障碍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是知识服务大发展的引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强化了知识服务的能力,新技术在行业期刊领域的应用,推动了行业期刊在内容、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行业期刊的知识服务是专业化、个性化定制、交互性、精准和深入性的服务。而行业期刊的融合发展,需要满足的也是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能够跟受众的深度交流,提供专业的内容服务。从组织架构上来说,知识服务和融合发展的过程都是要对传统行业期刊的类行政管理的架构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变成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的的市场驱动机制。所以,推动行业期刊进行知识服务的转型,必然带动行业期刊的融合发展,二者之间是共融共生的关系。

3.构建基于融合发展的行业期刊知识服务体系

作为出版行业当下的一个发展趋势,许多出版单位,包括许多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期刊,都在知识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在轰轰烈烈的表象下面,难掩的是举步维艰。究其原因,许多行业期刊主要还是没有跳出自身的束缚,依旧是在用做期刊的思维在运作知识服务。这显然是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求。行业期刊知识服务要取得成效,需要在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思维、组织架构、内容生产等层面的重构。

3.1重塑类行政管理的组织架构

行业期刊知识服务的组织架构,是人类行政管理模式向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变化的过程。传统行业期刊的组织架构,无论是内容的生产,还是经营的运作,都是成条线状存在的,从横向来看相互之间各自为战,从纵向来看都是被动接受指令,这显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行业期刊知识服务是以需求来驱动的,相应的组织架构层级要尽可能地少,通过一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和能动性,及时按照受众发出的需求信号生产内容。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管理架构,尽管每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可能有所差异,但整体上是抱团的,为了共同目标能够劲往一处使,彼此之间能够相互配合,而且也方便对项目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考核激励。

3.2整合行业期刊的内容生产

重组行业期刊的内容生产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调整。首先,是对内容生产方式进行调整。以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为骨架,构造基于知识服务的智能出版产业链一体化平台,[3]改变行业期刊传统的采编分发模式,实现一次信息采集,多次利用,达成多部门共享、多通道分发。其次,立足需求策划组织生产。行业期刊往往有独特的行业资源,要将这些资源好好加以整合利用,为做好知识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做强做优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实现内容价值的再创造。比如将原有的内容解构,或者将多个主题进行整合,通过知识化的方式重新组合,进行深度的精加工,形成丰富多样的产品线。最后,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行业期刊的受众相对集中和窄化,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需求都是一样的,相反他们都是个性化的存在,有着多样化的需求。在媒体融合发展时代,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是行业期刊知识服务要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比如借助大数据之类的信息分析和挖掘技术力量,为每一个受众推动不一样的内容。

3.3构建立体信息传播形态

行业期刊本身是线性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输能力显得非常单薄,所以要改变传播渠道单一的局面。现在万物皆可为媒体,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能看到的,所能听到的,所能用到的,都可以成为传输信息的载体。当下,不少行业期刊建立了包括网站、App、微信、微博、抖音等形态的媒体矩阵,这为行业期刊的内容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立体的信息传播形态,使信息内容实现了传播的互动化和多元化,拓展了信息传播空间的效果。当然,构建立体的信息传播形态,不能是四处开花,也要结合自身情况和受众需求,有针对性地去维护一些平台,尽可能使得这些平台发挥功效。许多期刊就存在这种情况,平台建了不少,但是发的内容跟纸版内容都是一样的,这显然是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的,也跟传播渠道的特性不匹配。

3.4打造知识服务生态圈

打造知识服务生态圈,是行业期刊知识服务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是把行业期刊变成信息交流的平台。借助于互联网技术,聚合政府、专家、作者、广告商等各方面的信息,将期刊变成立体交互的信息平台,以这个平台为核心生成具有一定黏性的粉丝群体,建立起来行业社群。这样既可以在内容的生产方面进行交流,也可以为商业开发打下坚实基础。比如订杂志、投放广告、举办线下交流活动或行业培训等。二是把行业期刊变成资源整合平台。行业期刊是信息传播平台,但它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平台。信息传播是构建资源平台的前提,而资源整合是信息传播的必然结果,以前我们多关注的是前者,想要做好知识服务,一定要挖掘后者的潜能。比如可以跟上下游的机构进行延伸合作,以完善产业链,也可以进行跨界融合,甚至可以在资本层面进行合作,尽可能达到相互赋能、共同谋求双赢。三是要把行业期刊变成服务的平台。行业期刊的知识服务,一方面是要去做好渠道的维护和优化;另一方面要创新价值,向受众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的知识服务,通过不断迭代服务来引领受众。

参考文献

[1]耿磊.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切实发挥技术支撑作用[N].人民日报,2020-01-17.

[2]崔士鑫.建设“全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深入学习“1•25”重要讲话精神[J].传媒,2019(3):30-33.

第5篇:期刊知识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林业科技期刊;知识服务

201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与电视、广播、图书、报纸相比,科技期刊具有独特优势。作为专业的学术平台,科技期刊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强大的作者队伍和专家资源,经过同行评议和审读校对,所提供的知识内容在质量、权威性和深度上的优势都是其他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所不具备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研究的热度明显升高,但相较于国外长达二三十年的系统化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行业才刚起步。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承担着新时代林业学术传播重任的林业科技期刊受到空前重视,而基于林业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研究则未见报道。

一、国外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研究

关于知识服务的描述,国外研究更多使用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知识,为用户提供以知识为依托的中间产品或服务。199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知识服务”的概念引入图书情报领域[2-3],认为科技期刊类似知识俱乐部,不仅包含学术,还为成员提供基于同行评议的知识共享活动。国外涉及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分为4大类,包括国际知名学术出版商、知名学/协会组织、知名刊群和出版平台,研究内容包括其服务模式、特征等[4-7]。2016年4月,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出版技术趋势2020》,从数据仓储、文本数据挖掘、语义出版、行业标准和全新的论文版式几方面,分析诸多出版巨头在知识服务层面的改革和再生产;此外,爱思唯尔宣布上线数据仓储平台,此平台允许多学科科研人员上传、和管理他们的科研数据。在语义出版方面,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通过“语义增强”使其文章能被计算机识别,丰富了在线出版文章的功能。2012年4月,爱思唯尔推出了一个临床观察引擎,将数据和搜索引擎结合。该观察引擎通过提供可信赖的信息和可供参考的案例,改变临床医生获取和使用医疗信息的手段。在开放获取领域,2013年美国《公平获取科学技术研究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所资助的科研成果开放获取,以鼓励创新和加速科学发现。国外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研究经验对国内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研究有如下启示。第一,加强刊群建设。通过期刊人力和物力等多种资源的整合和集中办刊,为学术资源的集群平台提供政策和物质条件保障。第二,建立学术资源整合平台。科技期刊从学术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需要提供精准的内容、精细化的服务,以及个性化的知识产品和多种类的学术资源,以此为基础,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第三,加强技术应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科学更开放,加速了知识的传播与增值,通过新兴技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组和利用,可促进知识深度挖掘与再生产。斯普林格、爱思唯尔等出版业巨头鼓励作者使用开放型研究者与投稿者识别码,类似于作者的“学术身份证”,是作者科学研究履历和科研信息统计中的唯一标识符。

二、国内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研究

任俊为[8-12]首次将知识服务引入中国的图书情报界,为我国图书情报界的知识服务研究拉开序幕;2000年,张晓林[13]提出“图书情报工作的核心能力应该定位于知识服务”的观点。当前国内对知识服务的研究大部分聚焦在图书馆知识服务领域,基于科技期刊所开展的知识服务研究相对较少。王秉珍[14]认为知识服务是高校期刊工作新的突破口和生长点;隋移山[15]指出应借鉴国外大学图书馆在知识服务与生产上的先进经验,利用期刊资源提供知识服务;王明亮[16]提出“科技期刊出版知识服务化”的改革思路。此后近10年,基于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研究仅限于少数几位学者[17-20]。2015年以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研究的热度明显升高,文献数量几乎占该领域文献总数的2/3,研究领域涉及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开放获取、知识付费和媒体融合等[21]。陈晓峰等[22]认为新时期学术期刊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求应致力于精准知识服务,其对期刊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具有决定性影响。狭义的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概念可以作如下表述。第一,依托于期刊所积累的原始文献和期刊编辑、审稿专家、作者的知识基础;第二,为用户提供行业相关资讯、动态或知识产品、全方位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第三,实现期刊学术传播与知识服务的有机融合。科技期刊应依托纸质原生内容在数字出版中提供知识增值服务,满足受众需求。知识服务的关键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服务和产品,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对象分为学术圈和公众两类,科技期刊为学术圈提供的知识服务旨在促进知识生产,而为社会大众提供的知识产品旨在推动知识的普及和利用,因此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应以用户为导向区分开来。王妍等[23]探讨了科技期刊基于移动应用的知识服务模式,提出科技期刊应重视增量资源的开发,提供与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适配的知识服务。学术期刊应积极借助外界技术力量传播自己的内容,与学术数据库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建立区域性、行业性、部门性的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开展科技期刊知识服务。中国光学期刊网收录了50多种行业专业期刊和相关学术会议的内容资源,包括光电领域的行业资讯和产业信息,此外还联合国内光电企业共同打造了光电产品导购网站——光电汇,建立了集科研、动态和产品于一体的科技期刊联盟平台[24];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致力于保持科研水平和出版质量“专、精、特、新”的品牌特色,创新期刊管理模式,为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建设和推广树立了标杆[25]。

三、国内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优缺点

国内关于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研究大都注重研究某个具体案例,重点介绍其所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的知识服务体系和功能模块,或者交流其在知识服务领域的经验,并对未来知识服务的创新发展进行展望与憧憬,有一定的启发和引领作用。但已有的研究更加注重实践研究,理论研究较为缺乏。相较于图书情报领域已经取得的知识服务理论研究成果,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理论研究应作为重点方向[26]。此外,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竞争力、服务质量和持续性还有待提高,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研究整体数量较少,从而导致观察样本有限且难以归类,必然导致对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的归纳、总结存在局限性。转型融合发展中的科技期刊囿于“内容资源提供者”的现实角色,并不居于知识服务的核心地位。对知识服务驱动下科技期刊出版的外部环境分析得不够深入,仅仅看到了业界的动力供给,没有综合考量政府、社会、用户等其他主体在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期刊管理体制机制和办刊模式对期刊开展知识服务的影响。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大都分散办刊,独立经营,难以整合规模化的优质期刊与内容资源,缺乏必要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在利用信息技术层面,科技期刊尚未建立起自己的数据仓储、语义挖掘和决策支持等高级知识服务平台。已有的科技期刊集群平台限于期刊管理体制和平台运营机制,尚没有对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整体影响力产生直接推动作用,主要问题在于集群内各期刊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分配机制和共享合作机制。当前的集群式数字出版平台虽形成了规模效应,但更多停留在统一发行和广告推广上,各刊纯粹提供内容资源,结构松散,没有约束力;各刊实际上在知识内容生产和运营推广方面还是单打独斗,建立科技期刊集群平台的初衷并未实现。对于科技期刊集群平台的建设而言,最重要的是根据平台所对接的细分化领域,结合自身特色,整合内容资源,探索规模化效应下的资源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此外,对已有资源的挖掘还很欠缺,导致利用率不高,并未进行科学分类,不能提供精准化的知识服务。传统的科技期刊编辑限于知识水平,并不能更好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在与数据公司的交流中并不能准确地提出自身需求,所以并未对知识内容本质和知识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科学的揭示,没有开发出多维度的知识服务产品;而已开发的知识服务产品形式大多仅限于内容形式的数字化,以及光盘、电子期刊等数字出版物或内容数据库等产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成熟,探讨如何将内容资源开发为更符合市场需求和用户操作习惯的服务产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林业科技期刊知识服务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林业科技期刊在引领林业转型发展,促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助推林业脱贫攻坚科技传播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开展林业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是落实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林业知识服务已有实践。林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旨在帮助用户准确获取国内外林业科技大数据和文献资源,了解林业科技前沿资讯,并开发了林业搜索小程序和林业知识服务微信服务号。中国林学会会员系统为注册会员提供丰富的林业会议资讯,可向用户提供沟通、交互功能;林业期刊集群平台——中国林业期刊网,经过前期可行性论证和一期建设,目前运行良好,具有很强的用户黏性。已有的林业知识服务实践倾向于某一方面的林业信息服务,功能均不完备。可探讨中国林业期刊网、林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中国林学会会员系统等多平台的合作,进行知识服务升级研究,拓展林业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产品与模式,以优化用户体验,打造综合性的林业知识服务平台。平台间进行技术和资源合作,实现数据的互通有无,根据用户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推送服务,增加与用户交互的功能,为开发增值服务提供支持;从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拓展平台的内容资源,为资源综合建设与整合提供保障。提供林业知识服务关键是找到服务的用户。林业知识服务包括对林业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和广大林农开展技术培训,为科研人员提供林业前沿学术研究资讯,为企业人员提供最新的林业专利技术,为政府部门提供林业政策咨询、开展林业智库服务。林业知识服务的层级包括国家和地方林业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学会和企业等。

五、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