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期刊知识范文

期刊知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期刊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期刊知识

国内期刊分类知识

从广义上来讲,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情况下,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  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正式期刊,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有独立的办刊方针。  “国内统一刊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CN号”,它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分配给连续出版物的代号。“国际刊号”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ISSN号”,我国大部分期刊都配有“ISSN号”。  期刊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划分角度:

1、 按出版机构分类

 可分为:学术团体,大专院校,政府机构,公司企业,商业机构,科研部门等主办的期刊。

2、 按期刊的载体分类 

可分为:印刷型、电子型、缩微型等媒体期刊

3、 按文种分类 

可分为:中文期刊,外文期刊。

点击查看全文

行业期刊内容传播知识服务转型

摘要:行业期刊从内容传播向知识服务转型,不仅存在深刻的内在转化动能,也是行业期刊融合发展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行业期刊从内容传播到知识服务转型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得出行业期刊要想在媒体大格局巨变的趋势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需构建基于融合发展的行业期刊知识服务体系。

关键词:媒体融合;行业期刊;内容传播;知识服务;内容生产

近年,知识服务大行其道。知识服务从某一平台进行某个专业方面知识的贩卖行为逐渐延伸至一切出售知识的行为,而且它所蕴含的内容还在进一步丰富中。因为从事知识传播的缘故,出版领域更是与之热烈拥抱。各出版机构都根据自身资源,布局知识服务领域,建设不同类型的知识服务平台。作为传播行业知识、提供行业服务的行业期刊,借此东风,也开始对自身业态进行重塑,以期在媒体发展的大格局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从狭义上来说,行业期刊知识服务是利用细分领域的专业内容,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专业用户提供专业知识或知识解决方案。从广义上来说,行业期刊知识服务还不局限于此,它还可以由知识内容驱动到应用层面。因为本身的媒体属性,所以行业期刊的知识服务是寻找期刊内容传播与知识服务的融合发展。探究行业期刊从内容传播到提供知识服务的转变,有助于我们看清楚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进而在媒体格局巨变的大趋势中寻找到更好的转型路径。

1.行业期刊从内容传播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必然性

作为推动内容汇聚的新动能,知识服务成了行业期刊转型发展的新方向。这种转型不仅是基于一种外在生存环境的压迫所为,还有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潜力,以及科技进步的驱动。

1.1行业期刊发展中失衡的“三驾马车”

传统行业期刊主要是靠内容、广告和发行这三驾马车来维持运行的。这个运营模式可以这样理解:期刊通过内容来吸引读者,有了读者群体,一方面可以通过发行售卖杂志,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发行和广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能够维持期刊生存发展。其运作的核心是基于内容的传播。但是它存在巨大的缺陷,比如单一的线性传播方式,内容的无差别传送等。在相对封闭的传播形态下,这种通过类行政的管理,尚可以维持日常运作,但随着市场的开放,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受众有了更多选择。其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受众大量流失,发行和广告也呈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一些刊物甚至到了入不敷出、无以为继的地步。如何留住受众、留住客户、留住市场,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模式,成了行业期刊面临的现实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知识服务的科普期刊办刊模式

科普期刊是专门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的刊物,其常见内容包括:科学常识和当代科学新发现,工农业生产的实用科技,衣、食、住、行、玩、健身等生活知识,科学幻想小说等科学文艺作品[1]。科普期刊的主要社会功用是将专业的、深奥的科学知识大众化、普及化,缩小大众读者与专业人士之间的知识鸿沟,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知识鸿沟具有相对性,造成知识鸿沟的原因往往不是知识本身的高深专业、难以掌握,而是跨领域沟通时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信息弱势一方,面对问题时不知如何决策,例如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大众读者的日常决策大多不需要特别专深前沿的科学技术,而需要自己所在领域之外的科学常识,且要求这些常识必须客观、权威、准确和易懂。这种及时的知识服务在决策时刻无疑是必需的,甚至应该不计成本。知识服务是一种认识和组织服务的观念,它以用户问题为导向,追求嵌入用户的决策过程,为用户提供直接的知识产品或解决方案。如果能将知识服务的理念嫁接到科普期刊的办刊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普期刊权威通俗的特点,让科普期刊提供的知识不仅服务于读者的休闲阅读和知识学习,而且服务于读者的日常决策,可以对科普期刊的转型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1大数据环境下获取知识存在困难

1.1信息过载的困扰

首先,信息总量巨大且增长快速。2015年中国出版图书47.58万种,同比增长6.11%,其中新版图书26.04万种,期刊10014种,每年新增文章约150万篇,报纸1906种,总印数430.09亿份[2]。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数据更是以几何级数增长。一般认为,人类现在一年当中生产的数据量是上年的150%[3]。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页总量达2360亿个,年增长11.2%[4],如果每秒浏览一个网页,需要7480年。微信团队2017年的《2016微信数据报告》指出,微信日登录用户达7.7亿,日均发送微信74次,总量达570亿条,同比增长67%。这些数据充分证明,大众读者每天都在面临PB、ZB级规模的大数据环境。其次,读者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书报刊、广播、电视外,互联网和新媒体为广大读者开辟了大量新的信道,例如门户网站、搜索引擎、BBS、电子邮件、社交媒体、App、视频网站、便携式装备、VR设备等。这些信道都被整合在小小的移动设备上,随时随地服务于读者。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及时通信用户6.38亿,较2015年底增长8078万,占手机网民的91.8%,微博注册用户2.7亿,占网民的37.1%,论坛BBS用户1.2亿,占网民的16.5%[5]。第三,信息的呈现方式多为富媒体。传统媒体环境下,读者获取的信息一般是线性的、平面的,如纸媒中的文字,广播中的声音。今天读者获取的信息整合多种媒体于一体,比如HTML网页不仅包括文字,还有图片、数据、音频、视频以及各种各样的活链接。读者需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来接受扑面而来各种富媒体信息。在应接不暇的信息面前,人们信息处理的能力大大减弱,有限的时间内,读者无法或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无暇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并消化信息,这就是信息过载的困扰[6]。

1.2知识可信度难以辨别的困扰

尽管信息量已经超乎读者想象,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丰富多样、简单便利,已经实现了人类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获取信息的梦想。但是,读者在面对生活中的某个具体决策问题时,依然会因为缺少知识而感到无助,常常因为没有权威、准确和客观的知识,只能凭感觉武断地做出决策。例如,很多用户对搜索推广信息和广告抱持怀疑态度,表示信任的用户占比不足12%,高达66.8%的用户对搜索引擎广告抱有不信任态度,用户对购物搜索广告的态度更加消极,表示不信任的用户比例从2014年6月的32.1%,升至2015年底的57.5%[7]。《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指出,有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8]。有学者从需求层面分析我国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现状,结论为信息渠道不畅与信息价值不高是所有类别食品安全信息的共性问题。约40%的消费者反映信息真假难辨,33%反映信息量不足,28%反映信息过于专业化[9]。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总量虽然很大,但支持寻常百姓日常决策的知识稀缺;信息渠道虽广,各方意见虽多,但真假难辨,虚实掺杂;获取信息虽然非常便利,但公正、客观、可信的渠道较少;信息价值虽高,但普通读者读得懂、方便用的决策情报较少。从科普期刊本身的社会功用来看,应该发挥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信息过滤作用,但我国的科普现状不容乐观。

2科普期刊的现状

点击查看全文

期刊的基本知识

1、EI(工程索引)  The Engineering Index

简称 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电子版(磁带)及缩微胶片。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

2、SCI(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3、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简 称ISTP。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  

4、ISR(科学评论索引)  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

点击查看全文

社科期刊在知识付费浪潮中的转型升级

一、政治类社科期刊试水知识付费

(一)知识付费兴起的渊源

知识付费有着悠久的历史,消费者自始至终都在为知识买单。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出版业就是最古老的知识付费行业。近几年,知识付费成了一种引领时尚的浪潮,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下有很多用户愿意付费为互联网内容买单。传统出版的知识付费是知识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消费者拿到知识产品后的花费往往是知识产品本身价格的2~3倍,而如今互联网的知识付费是知识生产者→消费者(网络用户),省去了传统出版中的中间商环节,不仅传播快捷、内容新颖,而且价格低廉,深受网络用户的欢迎。这正是知识付费兴起的渊源。

(二)专业原创的社科内容为知识付费提供条件

政治类社科期刊就其本身而言,它没有娱乐新闻传播的活跃度,没有社会报道传播的宽广度。但是,政治类社科期刊依托其专业的学术平台、强大的作者队伍以及高素质的编辑队伍,经过策划、组稿、编辑、校对、印刷等环节层层把关,最终提供高质量的知识内容,因此其内容的质量、权威性和深度都是娱乐和社会信息所无法匹敌的。对于知识付费来讲,高素质的专业原创编校平台成为知识变现的有力保证。普通大众群体虽不会整本订阅,但有可能会对期刊中的某些文章感兴趣,需要深度了解。此时,政治类社科期刊就可以通过知识付费的方式,把内容拆分成章节单元,借助互联网开放、多元、共享的传播模式,进行精华解读,以音频、视频等多元化方式满足多场景多层次的学习需求,拓展知识变现的渠道。

(三)政治类社科期刊进行知识付费的尝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繁荣,越来越多知识付费平台的搭建以及知识付费用户数量的激增,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无论是出于主动或被动,传统出版业都在跃跃欲试,正准备或已投身到知识付费领域,希望能抢占一席之地,突破纸质出版的局限,政治类社科期刊也在其列。如《学习论坛》杂志已在纸质出版物中增加二维码,用户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看到每期目录以及部分内容,打造增值服务。该杂志还与专业数据库合作,使其创刊以来的几乎所有文章都可以在这些专业数据库中进行付费阅读。《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在两年前已开通微信公众号,截至目前关注者突破1.8万人,该杂志与专业数据库合作,一方面可通过知识付费增加些许收入,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方式自我宣传增加知名度,让更多用户根据需求订阅纸质期刊。尽管这些知识付费形式收取的费用微乎其微,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政治类社科期刊已走在探索知识付费的路上。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