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期刊经济管理范文

期刊经济管理全文(5篇)

期刊经济管理

第1篇:期刊经济管理范文

目前,北京矿冶金集团大部分科技期刊处于非盈利状态,编辑人手严重不足,期刊基本上处于“一人一刊”的状态。“一人一刊”模式导致人员和稿源不能实行统一调配,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同时也造成个人的工作量较大。部分期刊办刊理念较为落后,精品期刊相对匮乏。期刊之间也存在办刊目标与宗旨类似、内容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等问题,这也是导致科技期刊裹足不前的较大障碍。

二、科技期刊小型集群、集约经营、管理提升思路探讨

(一)坚持质量第一,优化结构管理

期刊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存之本,更是构建品牌的重要基础。期刊应秉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的办刊理念,不断提高期刊质

1、建立科技期刊小型集群

所谓期刊群是指多种期刊的“集聚化”模式,类似于一种产业集群,它不仅是单本刊到多本刊的量变,更是发展规模、经营理念以及经营模式的改变。当多种期刊聚合在一起谋求发展时意味着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优化和共享资源,节约办刊成本,同时为做大、做强期刊奠定坚实的基础。信研中心通过对编辑部进行整合,加强团队合作[7]。根据需要,在科技期刊小型集群中按照专业或栏目形成编辑团队。专业编辑编校的稿件内容集中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有利于提高稿件质量及期刊质量。统一管理模式有利于资源的统一调配与共享,每个编辑团队配备2~3名同专业编辑,如果有一人请假,其他人可以顶替上,不至于影响出刊进度。另外,6种期刊在一个大办公室集中办公,同专业编辑之间能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提升编辑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2、积极调动编辑的积极性

(1)管理模式

矿冶集团信研中心借鉴其他科技期刊集群成功的办刊经验,探索性地将6本期刊的编辑统一调配。从组织架构上进行调整,信研中心下设期刊事业一部、期刊事业二部、综合事业部、咨询事业部。编辑分属于不同的编辑部,也同样受期刊事业部管理,统一接受信研中心主任领导。

(2)激励机制

在统一管理,统一收稿的前提下,信研中心采取了一定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如:工资奖金与工作量、编校质量、工作积极性等挂钩,使用统一的投稿系统平台统计个人工作量,实现多劳多得;每季度统一对部门其他员工进行不记名综合打分;年底进行年终考核,评选优秀员工,发放年终奖金。

3、打造旗舰期刊

在统一收稿的前提下,努力把《有色金属工程》办成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旗舰期刊。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向行业内专家约稿,追踪行业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优秀稿件推荐,集6本期刊的优秀稿源于一体;严控接收稿件质量,保证质量为王;提高整体英文水平,与国际接轨等。

4、规范出版流程

进一步规范编辑出版流程,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完善稿件初审、外审及交叉校稿制度,团结协作。每周召开一次收稿会,同一专业的编辑对作者新投稿进行统一初审,初审合格的稿件进行外审,外审合格的稿件再送终审。对符合发表要求的稿件,按专业分给专业编辑进行编辑整理,整理好的稿件进入排版、三校环节。从二校开始,稿件进入交叉校对阶段,做到对每一篇稿件都严格把关,以此不断提高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质量,实现科技期刊的社会效益。

(二)建设一流团队,强化人才管理

1、继续培养、引进专业化的编辑人员2018年,信研中心引进专业编辑2名。为保证期刊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培育高端学术期刊,对现有编辑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各编辑的专业素养和编辑出版的实操水平。

2、合理配置、引进专业化的经营人才

科技期刊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好经济效益。近年来,科技期刊的纸质版发行量明显下降,纸质刊物的广告合同和广告收入也随之下滑,一方面是由于网络出版、电子阅读对纸质刊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专业化的营销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科技期刊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急需引进专业化的广告营销人才、具有科技创新及管理经验的人才和专业化的新媒体运营人才,以适应广告经营、课题承接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

(三)拓宽业务领域,集约经营管理

对科技期刊,在提高期刊质量的同时,也要兼顾广告、会议等经营性的业务。多种期刊统一协调,集约经营,努力实现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1、广告经营

广告盈利是期刊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能实现期刊的二次售卖。广告业主选择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进行广告投放,借助期刊平台的优势,迅速提高其知名度,开辟更大的市场。6种期刊集中经营,合理分配广告客户,集中优势资源为优势产品进行宣传,保证好顾客的利益。同时编辑部做好广告的刊后服务,除了刊后及时向广告主寄送样刊外,还要注意收集读者对广告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广告业主;整理好期刊强大的数据库资源,为广告业主推荐与之匹配的用户资源。经过两年的发展,“有色金属”系列期刊的广告经营业务提升已初见成效。

2、主办学术会议

科技期刊不仅是科技成果的主战场,同时也是组织学术活动、推动科技信息交流的好平台。目前信研中心每年承办一定数量的学术会议,努力整合具有矿冶集团品牌形象的学术会议品牌。如2018年承办了“2018年全国智能矿山建设高层论坛”会议,2019年承办首届在亚洲召开的“第九届世界采样与混样大会”等。这样不仅能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也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3、构建学术交流平台

新媒体方兴未艾,发展迅速。传统媒体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强新媒体融合发展。目前北京矿冶集团期刊已经实现了在线采编,并建立了面向读者端的“矿冶期刊汇”微信公众号,通过不断改进并完善微信平台的功能,开发了面向作者、专家的多种接口。通过不定期推送优秀文章、产品、研发团队,形成了为作者提供研发推广、为读者提供终端阅读、为广告商提供产品推送的三位一体的矿冶信息平台。

4、承担咨询项目

2017年,信研中心成功申请了一项科技部的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在矿冶系统构建创新方法工具集和服务平台,建立具有一定经费保障的符合企业文化特色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人才与组织机制,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

结语

第2篇:期刊经济管理范文

1.经济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地质勘查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但是当前地质勘查工作中的经济管理人员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些单位甚至缺乏相对完善的经济管理素质。一方面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缺失,经济管理负责整个项目的资金管理,经济管理人员有着十分重要的责任,但是一些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工作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甚至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还经常出现失误,造成经济信息的不真实现象,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经济管理工作对于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相对较高,不仅仅需要工作人员掌握相应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规划意识。目前一些地质勘查单位经济管理者缺少对资金的全局管理意识,导致单位的资产出现失衡,比如一些应收账款和贷款的比例较大,造成地质勘查单位的资金周转不足,影响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严重的损失。

2.对产业结构模型的研究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是一些地质勘查单位刚刚实行改革,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研究并不十分充足,由于缺少相对完善的研究,导致地质勘察单位工程项目的效益不理想。目前大多数地质勘查单位缺少相对完善的规划,地质勘查工程项目十分复杂,如果缺少相对完善的规划,不仅仅会影响整个勘查项目的顺利进行,甚至还会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地质勘查单位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建议

地质勘查单位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工作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质勘查单位也逐渐实现了企业化改革,但是由于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刚刚实施,经济管理工作并不十分完善,造成了勘查单位的经济损失,影响整个勘查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今后勘查工程项目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管理工作,保障勘察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1.加强勘查工程项目的预算

当前勘查单位工程项目经济管理中的预算工作并不十分完善,经常会造成成本超支或者是收益损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勘查单位的经济利益。勘查单位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中需要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预算,并将预算贯彻落实于整个勘查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预算的制定需要针对项目设计以及实施时间,预算需要保障其合理性,勘查单位需要对整个工程进行监督,保障预算的落实,尽量避免超出预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资金浪费现象。

2.加强勘查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作为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整个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工程项目的资金效益,维护勘查单位的利益。地质勘查单位需要对当前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改变以往账户林立资金管理不完善的现状,实现财政资金的集中管理。对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需要加强管理,一方面需要对资金使用进行严格的审核工作,地质勘查工作由于缺少相对完善的监督机制,成本控制工作并不十分完善,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项目工程的成本审核工作,对于资金的报销以及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督,避免工程项目的成本过高,影响勘查单位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减少不良资产的数量。地质勘查单位大都存在一些不良资产,或者是一些单位的贷款数量比较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链的断裂,影响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地质勘查单位需要定期对不良资产进行清理,保障单位资金链的正常供应。

3.提高勘查工程项目工作人员的素质

地质勘查单位工程项目工作人员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更好地适应工程项目的发展以及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一方面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地质勘查单位需要对现有的工程项目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经济管理知识教学,使工作人员能够充分认识经济管理工作对于整个施工单位的重要性。施工单位还需要引进一些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工作水平,更好地适应施工单位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地质勘查单位经济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工作人员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保证对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负责,杜绝徇私舞弊行为。

4.完善勘查单位工程项目经济管理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工作方式已经逐渐得到广泛地应用,地质勘查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也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和效率。地质勘查单位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经济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数据信息系统,保障经济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其次需要安排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维护,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管理工作。另外地质勘查单位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经济管理责任制度,由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整个经济管理工作负责,一旦出现经济管理问题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避免由于工作人员不负责导致的经济管理问题。地质勘查单位需要进一步健全经济管理的制度和规范,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约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水平。

三、结语

第3篇:期刊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水电勘测设计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各个企业更加注重经营管理的质量,希望不断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成果。为此,对企业涉及的经济、营销、经营、投标等方面的管理策略,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进而提升整体的经营管理质量。对于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同样不能忽视经营管理的重要性,随着水电勘测设计企业的经营范围的逐渐扩大,原有经营管理策略已经不同适应当前的要求,为此新常态下,对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实施的经营管理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优化建议,有着积极的意义。

1.水电勘测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

1.1营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水电勘测设计企业销售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无形性,为此,大部分客户不能理解勘测设计人员在产品上花费的心血,仅仅从产品本身的表面去看设计产品的价值。这样在营销管理中,或者商业投标的过程中,招标者总是想用低廉的价格选中水电勘测设计企业,这样就给设计企业造成一定营销上的损失。另外,水电勘测设计企业的产品,品种比较多,即使有一定的管理规范,可是客户对产品的理解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们为此营销人员和客户的差异,造成了一部分客户的流失。

1.2市场经济环境方面面对的问题

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面对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不论是国内市场环境,还是国际市场环境,都变得更加的复杂,市场竞争更加的激烈,为此,原有传统的市场管理策略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式的发展,为此急需改变市场经营策略。国内方面,水电建设事业更加繁荣,需要进行的勘测设计工作越来越多,同时对设计工作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国际市场环境,全球化推进要求该企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并加快产业调整的步伐。

1.3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加强了水电勘测设计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这类企业中风险经营管理组织相关机构不是很健全、内部控制的水平比较低、风险管控工作缺少专业性人才、风险管控信息化水平比较低、风险控制没能同具体业务相结合。经营管理存在风险,也就是说企业经营非常不稳定,为此,应该有针对性采取优化经营管理的策略。

2.优化经营管理的策略

2.1营销管理优化策略

水电勘测设计企业中主营业务服务有形化,进而用户能够从需求和专业上,选择出心仪的产品,还能保证勘测企业的收益。比如说,实行营销产品统一化管理,将各类产品整合在一起,整理出一切能代表产品价值的关联物品,包括使用到的勘测设备、设计图纸、试验设备等,将这些有形的产品展示给用户,其才能明确产品的价值,最终以合理的价格达成交易。另外还应该完善投标机制,制定投标的流程,严格核查标书内容,确保其将产品价值更好地体现出来,进而提升中标的概率。

2.2市场管理策略的优化

首先,构建市场信誉以及品牌形象。设计产品是无形的,想要立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要提供出质量高的设计产品和服务,构建出市场信誉,形成品牌形象,进而获得客户的好评,才能获得更多效益。其次,构建市场跟踪机制。只有掌握了市场的具体情况,才能为客户提供出更贴心的服务和设计产品。还可以培养出跟上时代步伐的勘测设计专业人员。最后,市场规划必须要做好,提升经营意识,制定出质量较高的经营规划,分析未来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从战略、资源的方向,做不同的筹备,进而提升整体市场管理质量。

2.3风险管理策略的优化

梳理出水电勘测设计企业经营流程,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使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强化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运用当前广泛使用的计算机技术,形成信息管理平台,加强风险管理,逐渐形成每个部门员工都具有风险管控意识的氛围,在最大限度内降低经营风险,做到齐抓共管;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升级,规范并完善董事会运作、强调监事会作用,企业治理机构完善,整体经营管理才能更加地优化,经营管理才能更有效率,充分发挥出治理层的作用,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新常态下,各个领域的经济都在发生变化。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同样发生着变化,涉及的领域更多,经营范围更广,面对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使得其经营风险不断提升,为此应该从企业涉及的经济、营销、经营、投标等方面的管理上,采取一些优化的策略,以此推动水电勘测设计企业能更好地面对经济新常态,在未来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程光伟,王强.新常态下水电勘测设计企业风险管控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水电站设计,2016,32(02):67-72.

第4篇:期刊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众筹期刊;粉丝经济;宣传发行方式;市场萎缩

1序言

1.1研究背景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式阅读方式的渗透使传统期刊出版疲态尽显,其被动、僵硬、非动态的出版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期刊出版模式——众筹期刊出现,这种出版方式使得学术期刊和小众期刊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有人甚至将其视为出版业转型的福音。但是,纵观其发展的全过程,其并未对出版业转型做出明显贡献,反而由于自身弊端,发展逐渐式微。

1.2概念界定

众筹译自英语Crowd-funding,指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目前的众筹特指基于新媒体平台开展的公众筹资活动[1]。网络众筹于2008年起源于美国网站Kickstarter,其初衷是帮助小众艺术家获得资金,实现梦想。2012年前后网络众筹进入中国,与影视、出版、游戏、物品买卖、股权、商店、房产等领域结合,引发了一波“众筹+”热潮。众筹出版是指以社交化众筹平台为载体,由大众根据需求、兴趣参与出版过程的实践,主要以图书、杂志、微课堂等形态呈现,众筹期刊便是其中一种。众筹出版的参与者包括项目发起者、投资者、众筹平台:项目发起者通过众筹平台向投资者介绍项目信息,发起众筹;众筹平台制定并向投资者展示规则和风险,审核项目信息,监督实施;投资者根据兴趣和需要,投资项目并获得相应的回报。

2研究问题

目前国内的众筹平台以众筹网站为主,按回报类型可分为债权众筹、股权众筹、回报众筹、捐赠众筹。国内的出版众筹网站基本属于回报众筹,现存涉及出版的众筹网站只有5家,分别为众筹网、追梦网、摩点众筹、淘宝众筹和京东众筹。各网站期刊众筹次数(部分期刊众筹次数不止1次,所以数据统计以“次”为单位)不仅少,而且分布不均,差距较大,如众筹网期刊众筹次数(23次)是淘宝众筹(1次)和京东众筹(1次)的23倍。时间分布上,期刊众筹的次数从2012年的2次直线上升为2014年的18次,达到最高,2015年大幅度下降,仅有3次,2016年虽有所回升,但只有5次,之后便不断下降。从时间上来看,众筹期刊整体呈下滑态势;就算在热度最高的2014年,也只有18次。所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众筹期刊的发展如此艰难呢?

3原因分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对42次期刊众筹的期刊名称、类型、众筹原因、项目发起者、目标金额、最终金额、成功率、发起时间、截止时间、回报、投资人数等进行了统计。

3.1“粉丝经济”的衍生物

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使传统经济形态向着“粉丝经济(FansEconomy)”转型,“粉丝经济”成为众多品牌、行业、产业生存的盈利模式,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和采纳。“粉丝经济”是基于粉丝参与的品牌社群,在其信任关系之上的社会资本平台和商业经营行为[2]。把期刊众筹归为“粉丝经济”的原因如下。1)众筹期刊以“非众筹原生”为主。“非众筹原生”期刊指参与众筹的期刊在众筹之前就已经存在,且有固定的粉丝读者群。数据显示,所有参与众筹的期刊中,只有《时尚买手》《就我》《靖藏》《奴子文艺》众筹的是创刊号,也就是说是通过众筹产生的。其中,《时尚文艺》和《就我》以失败而告终,众筹原生期刊的成功率仅有50%,远低于非众筹原生期刊84.2%的成功率和众筹期刊81%的总成功率。在最终金额上,《靖藏》《奴子文艺》分别为2620元和2465元,与其他期刊动辄20000元、40000元、80000元的众筹金额相去甚远。2)项目发起者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张仙锋[3]发现商家声誉、规模、网站质量等都会对消费者的信任产生影响。同样地,期刊众筹的项目发起方在众筹网站上信息,以获得投资人的投资,就相当于在网络上建立网络商店售卖期刊。所以,在期刊众筹中,项目发起方的声誉同样会影响投资人的信任和行为。蒋骁[4]也建议“具有较高声誉和专业资历的作者应优先安排众筹,提高用户的信任和支付意愿”。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清华金融评论》的发起方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其主管部门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该学院也是我国金融系统第一所专门培养金融高层管理人才的高等学府,其先后4次成功众筹,且最高成功率达218%。3)众筹期刊的类型以经济管理类为主。众筹期刊根据类别可以划分为经济管理类、文艺文学类、科普类、生活类和其他类别,众筹次数分别为17次、12次、5次、6次和2次。数据显示期刊众筹次数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类和文艺文学类,其中经济管理类最多,占四成以上。这类期刊的读者群体理性、固定,期刊本身及相应的回报对于他们来说吸引力很大,这使得他们愿意并舍得为自己投资,这类期刊的部分投资者选择了最高投资金额,这是在其他类型的期刊中没有出现过的。

3.2营销发行手段本质

众筹期刊最初是一种新型的出版模式,但在实际发展中,却成为一种宣传营销发行手段。笔者发现很多期刊在发起众筹时,明确标明“预售”二字,这表明项目发起方仅将其刊作一种制造卖点,试探用户反应,拓展发行渠道的方式。另外,这一本质在回报设置上也能窥见。期刊众筹承诺的回报相当于普通发行的买卖行为,只是从以钱买物变为以物易物。这些回报少则一项,多则八九项,项目发起方会根据投资金额进行实物回报(期刊、明信片、海报、徽章等)和非实物回报(课堂教学、见面会、沙龙等)。这不仅可以吸引投资者,获取高额利润,还可以提高项目发起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众筹期刊作为一种营销发行方式的确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模糊了其原本作为新型出版模式的定位。

3.3期刊市场萎缩的影响

期刊众筹本质是一场投资,只不过回报是产品或服务,但这不妨碍投资者将市场前景作为投资考察标准。目前,期刊市场的不断萎缩反映到众筹期刊领域,使投资者在投资前产生很大的顾虑。1)从其“粉丝经济”属性来说:期刊众筹是“粉丝经济”的升级版,在常规的“粉丝经济”中,粉丝购买的是现在,而在期刊众筹中,粉丝购买的是未来,是一种期待,这就额外要求粉丝在购买时,将期刊的市场前景考虑在内,以免项目失败或者购买到与投资金额不对等的产品和服务。2)从众筹的特性来说:众筹是互联网的衍生品,其初衷是帮助小众作家实现梦想,而“小众”这一特点也正是吸引投资者的卖点,吸引投资者的就是项目的与众不同之处。但期刊是一种常态,众筹期刊没有吸引投资者的独特之处,他们也就不会期待可以获得的“惊喜”,所以期刊本身不会是投资者的对象。3)从众筹的规则来说:除捐赠众筹外,其余的众筹不是公益,期刊众筹也不例外。投资者能够获得回报,是促使其投资的最大动力。期刊市场不断萎缩的不争事实使大多数人并不看好期刊的未来,回报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镜中月、水中花”,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不会轻易决定投资期刊众筹项目。

4讨论与结论

众筹出版所谓“出版业转型的福音”的美誉更多是一个噱头,它不过是“粉丝经济”孕育下的宣传发行方式和盈利模式。要想改变众筹期刊的现状,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4.1建设有保障、可盈利的众筹平台

众筹平台是众筹期刊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众筹期刊发展的基础。从现实情况看,目前中国仅存的涉及期刊出版的众筹平台不超过10家,其余的平台或倒闭(如青橘众筹)或被兼并(如老牌众筹网站点名时间被91金融兼并)。所以,当务之急是既要解决法律监管不健全的问题,为众筹网站提供制度保障,又要探索一套清晰的盈利模式,改变众筹平台既无法大规模吸引用户,又无法覆盖所有成本的困境。

4.2改变传统出版思维

期刊众筹并未涉及内容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期刊出版的传统思维在众筹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所以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从选题策划开始,将读者纳入创意策划阶段,确定真正能吸引读者的期刊类型、主题、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社群互动功能,将期刊的读者黏性与众筹平台的社交黏性相结合,增强期刊和平台的社群号召力。

4.3保证众筹期刊领域的整体内容质量

在期刊众筹的过程中,链接项目发起者和投资者的众筹平台取代了专业的编者,成为整个流程的中心。但是众筹平台只是信息和资金的交流平台,其项目选择的标准更多的是项目的成功率。简单来说,众筹平台是一个以利益为导向的表面中立的平台。而专业编辑地位缺失,将作品价值的判断权交给受众和众筹平台,很有可能导致流行文化泛滥,精品文化流失。所以,众筹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待于其与传统期刊出版的深度融合,尤其是专业编辑的存在绝不能由受众和众筹平台代替。总的来说,众筹期刊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够成熟和深入,要说众筹出版可以改变传统期刊出版的现状和困境还为时过早。如果众筹期刊能够改变现存的弊端,与传统出版深度融合,也许将来它确实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徐琦,杨丽萍.大数据解读国内众筹出版的现状与问题[J].科技与出版,2014(11):14-20.

[2]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36-148.

[3]张仙锋.消费者在C2C交易中的信任模型与数据检验[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3):61-65,76.

第5篇:期刊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基层央行;经济管理;长效机制;规范

1长效机制在规范经济管理中的必要性

长效机制是指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和不断地完善。长效机制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个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探索、规范和建立央行财务管理长效机制,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财经纪律和规定的重要保障,是合理科学的编制预算、反映财务状况、规范经费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政府财政优势的前提,也正是目前央行会计转型的需要。

1.1经济管理长效机制在保障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央就如何惩治贪污腐败、扫除“四风”、加强作风廉政建设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在各种新政策环境下,基层央行不断地探索和规范经济管理,并建立相关的长效机制,发挥经济专业性和职能优势,科学合理的编制经济预算,规范经济经费支出,实时绩效监控,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切实提高经济资金使用效益,如实准确地反映经济状况,从源头上杜绝和防范贪污腐败问题的发生,在保障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

1.2规范经济管理长效机制是提高内部监管水平的迫切需要

长效机制体系建设可以作为重点加强内部监管的任务,努力实现内部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加强长效机制体系建设,既是不断巩固多年来整顿和规范工作成果的需要,也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3规范央行经济管理长效机制是目前央行会计经济工作转型的需要

实现央行会计经济工作转型,规范经济管理长效机制是保障,而规范经济管理长效机制,就要从经济管理方式入手。人总行已提出了关于会计经济工作转型的总体目标,并先后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会计经济工作转型规划》及《中国人民银行会计经济工作转型实施方案》,强调各级基层央行应创新矩阵式管理模式,促进会计经济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工作的有机互动融合,建立健全经济预算与相关业务部门的各种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的管理机制,并不断强化会计预算对象和业务部门的指导引及领作用。

2央行经济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基层央行在经济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以陇南中支为例,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2.1思想认识水平不高

思想观念固化,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严格经济管理没有常态化。经济管理工作与党建工作没有深度融合,党建对经济工作的统领作用发挥不够,纪律、规矩意识淡薄。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经济管理就是经济人员的职责,与己无关,未能及时将党和国家政策要求与经济制度管理执行进行深度融合,在经济资金使用中随意性较大,缺少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深入地认识,更缺少在资金使用环节中对规章制度依据的学习、研究和思考,没有树立经济管理的常态化意识。

2.2会计队伍建设薄弱

由于基层行会计部门对口管理部门多、人员结构老化等现实情况,基层行队伍建设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存在重业务、轻学习的情况。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多为被动学习,在制度调研分析及专业知识学习研究方面有待提高。二是基层行普遍存在会计岗位多、人员少的情况,会计人员身兼多岗,且存在年龄大、知识结构水平单一的情况。对于专精会计某一业务,如基建、法律的人才严重不足。以陇南辖区为例:截止目前,全辖会计经济人员共21人,占全辖在职总人数的8%,其中40岁以上的16人,占全辖会计经济人数的76%。县支行国库会计部门对应中支机关会计科、反洗钱科、国库科及支付结算科四个科室,而县支行国库会计部门普遍为5—6人,1人身兼多职、跨股室兼岗成为县支行会计经济人员的常态,导致岗位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从而引发制度执行不到位、工作流程缺失及违规操作等一系列问题,造成风险隐患。

2.3各类评价结果应用较少

目前,基层行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监控和评价,但清查、评价结果被应用在预算编制、核批、采购及管理者决策的方面很少,结果应用效率低下,成果转换率较低。

2.4经济系统建设需待完善

核算系统平台虽已初步整合,但各个系统的对接只是数据的简单核验,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数据融合和逻辑性校检,也没有真正做到系统数据间的有机对接,及对数据资源的共享及分析应用。

2.5各类评价结果应用较少

目前,基层行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监控和评价,但清查、评价结果被应用在预算编制、核批、采购及管理者决策的方面很少,结果应用效率低下,成果转换率较低。

2.6经济财务系统建设需待完善

核算系统平台虽已初步整合,但是各个系统的对接只是数据的简单核验,没有更深层次的数据融合和逻辑性校检,没有真正做到系统数据间的有机对接,及对数据资源的共享及分析应用。

2.7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

目前经济管理的监督检查未能覆盖事前、事中、事后所有环节的监督检查体系。现行监督检查机制更偏重于事后监督检查,对事前和事中的监控力度不足,效果不够明显。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够,内审、纪检部门均有执行经济监督职能。目前尚未构筑一个连接纪检、内审等监督部门的监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无法进行监督检查信息的共享,多部门的监督检查可能造成监督检查的重复或遗漏,降低监督检查效率。

3规范经济管理长效机制对策建议

3.1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做好会计经济工作

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同经济管理工作深度融合,转变基层行人员的思想认识,强化经济管理的刚性约束。提高政治站位,将经济工作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经济制度和政策在全行间的宣传及教育力度,在经济制度执行过程中让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充分参与,得到全行人员对经济工作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机制,提高经济工作的整体效率。

3.2强化会计队伍建设

一是以业务实际需求为导向,强化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教育。同时加大引进专业人才力度,形成经济管理和执行在每个环节都有相关专业人员负责的体系。二是完善经济人员考核制度,对会计部门负责人、经办人以及相关实施部门负责人按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同绩效考核挂钩,调动主动作为和规范作为的积极性和紧迫性。

3.3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一是明晰制度框架体系。在制度中明确界定各层级需要执行的流程,以及是否需要根据实际来制定实施细则或直接参照执行。引入“制度数据”概念,建立“电子制度库”将全部经济制度纳入数据库,按照机构层级设置查询及存储操作权限,定时定期进行制度更新,使制度集中汇总,方便制度的学习、查询和制度执行力的提升。二是加快“矩阵式”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及可行性机制建设,将“矩阵式”管理作为会计转型的一项重要工作,使其在经济项目管理中发挥作用。三是完善风险点防控警示机制,对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统合与共享,防范整体经济体系的风险发生。尽快建立构筑制度评价体系,对制度的制订、执行、完善及应用成效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切实发挥制度在各层次应有的作用。

3.4进一步规范经济管理,完善预算执行体系

一是完善健全预算管理机制,按照总行、省级中支、地市中支、县支行的各个层次制订相应的预算管理机制,形成上下衔接紧密、各级便于执行、操作合法合规的的预算管理体系。二是采购集中化管理,进一步规范采购行为。在市州中支建立专门的采购部门,对辖内县支行基本保障业务运转的需求进行采购的统筹安排,资金由中支统一进行结算。对于部分专业性较强或供货方稀少的采购需求,由省会中支进行统一安排采购。进一步完善采购的公示环节,增强采购信息的透明度,进一步提升采购工作效率。三是完善资产管理机制,加强各类固定资产清查、报废、处置的流程,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确保各项固定资产使用处置合规。四是积极推动经济数据依法公开,明确公开的程度和范围,让经济管理公开透明化,以便更好的接受群众监督。

3.5建立健全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

依据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的相关制度及办法,制定设计各类的评价机制,提高评价结果在预算编制、核批、采购及管理者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更进一步实现成果的转化。

3.6加快系统建设,推进系统间的融合

将各系统数据有机统合,切实发挥大数据平台的统筹、协调、监控、分析作用,为经济工作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

3.7改善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强化风险管理控制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监督检查部门要建立近距离、跟踪式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实现监督全覆盖,加强事前、事中的监督检查,注重预防,将一切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对风险点进行针对性的精准监督检查,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杜绝风险发生。加大与内审、纪检等监督检查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连接纪委、内审等监督检查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平台上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种制度办法、检查发现的问题、经济管理风险点以及监督检查结果进行整合、分类,实现监督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信息使用效率,使监督检查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东方,张莉.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经贸财会,2005(07).

[2]张广彦.基于内部控制的有效信息沟通机制建设探讨[J].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2(01).

[3]杨雄胜.内部控制范畴定义探索[J].会计研究,2011(08).

[4]董秀琴.COSO内部控制框架最新进展及评价[J].财会通讯,2013(07).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