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学审计范文

大学审计全文(5篇)

大学审计

第1篇:大学审计范文

关键词:审计问责;服务;大学治理;路径

引言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健全大学治理结构,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高校审计作为大学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正面临着屡审屡犯的困境,审计问责跟进不力,直接削弱了审计的威慑力,影响了高校审计参与大学治理的深度。

一、大学治理与审计问责

(一)大学治理大学既受外部主体,包括政府、市场等环境的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有自主性,存在多元利益主体,因此不同于公司治理和国家治理,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大学治理的实践中,外部是以政府宏观主导、社会中介评价、大学自主办学的格局而形成的多元参与治理模式;内部是以权力配置为核心、以机构组织为抓手、以职能布局为基础而形成的结构体系。相对应的,大学治理也分为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外部治理中,政府以办学资金拨付的形式为大学运行提供保障,社会则通过提供更多的发展资源来激发大学活力,两者在大学治理运行中表达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内部治理是大学内部各方在参与重大事务决策的互相博弈中形成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主要有党委领导、校长治校等体制安排。本文的大学治理主要针对的是内部治理。大学的治理者并非大学的所有者,所以就存在委托关系。对于内部治理而言,校长作为派生的委托人,无法经办大学的所有事务,所以在日常工作运转、组织机构设立和行政与学术权力划分等方面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多级委托关系,大学内部的中层和基层管理者甚至重要岗位的员工都是派生的人,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人的动态变化性,便形成了极为复杂和困难的治理环境。

(二)审计问责问责的理论基础是委托-理论,是指由于存在委托方和方的受托责任关系,被授权的方有责任就其所受托的职责和权限向委托方做出应答。问责需要满足三个要素,一是人拥有配置资源的权力并被下达双方认可的责任目标,二是能够取得人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和资源使用情形的报告;三是评价人责任目标的实现程度及资源使用情况,并有权力和依据根据责任目标实现程度和资源使用情况给予奖励或处罚。近年来,问责主要用于政治领域,其目的是监督权力的行使以确保权力得到制约和控制。对于大学来说,问责也分为外部问责和内部问责,外部问责主要为外部治理主体的问责,包括政府问责、社会问责等,内部问责主要为内部监督检查机构的问责,包括审计问责、纪检问责等。审计问责是针过高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通过“问”的方式追究相关部门及其人员履职中产生否定性结果应负的经济责任,其实质是对大学内部受托人的受托经营绩效进行“权责对等”式的责任追究。它在高校审计监督的基础上,强调了委托关系中的责任,并使这种关系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在特定规则下得到有序协调,是推进大学良治的重要工具。

二、委托—大学治理与审计问责的交叉点

大学治理和审计问责都是基于委托关系而产生,因而都会出现人违背委托人的意愿谋取私利的可能性,为了及时发现或者避免机会主义的发生,委托人会通过获取鉴证服务而降低信息不对称或者直接控制人行为。如果委托人不相信人即大学治理主体提供的业绩报告,就需专门机构为其提供客观公正的受托责任履行报告,以便为问责提供依据,这就产生了审计;如果委托人要抑制大学治理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就需要对履责进行奖惩,这就产生了问责机制。审计问责实现了两者的有效结合,通过审计,提供了人履责情况真实完整的信息,通过问责,实现了对受托责任的追究。受托责任是大学治理过程的关键,良好的大学治理在于大学内部的人有效运用了校长委托的权力和资源,实现了大学组织和目标发展的最优化,而审计问责是解决受托责任关系冲突的重要手段,是大学治理中重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大学治理本质上就是包含着权利分配、利益诉求以及办学效益等内容的一系列制度的安排,在法律保障和权责对等的前提下,用一系列制度机制来界定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并监督其责任履行情况,从而协调和保障学校、社会、师生等各方利益,促进并实现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审计问责作为用权力制约权力,并推动委托人和人之间关系良性发展一种机制,是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关键领域为大学治理保驾护航。审计问责是对审计效果和效率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是有效遏制腐败、为大学治理扫清障碍的重要环节,主要根据失责情况追究相关责任,推动大学实现“良治”。随着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以及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推进,急需其内生出一个制度化与常态化的审计问责机制,确保大学治理目标的实现。审计问责要想成为大学治理的利器,必须先打磨好自己,所以必然会引发对审计问责的挑战。审计问责需要改革并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实施办法以及监督检查,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做到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服从大学治理的制度安排,筑起审计问责推动大学治理的防护网络,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审计问责服务大学治理的路径

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审计是问责的一种工具,问责是审计服务大学治理的利器。尽管审计通过对审计对象的检查,具有评价受托责任的职能,但如果缺乏常态化的问责,审计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大学治理的目标也无从实现。审计与问责互相配合,缺一不可,审计为问责提供资料和鉴证信息,是问责的信息保障机制,最后的落脚点是查清责任,问责则通过责任的界定和追究实现审计的清除和修补功能,提升审计实施的效果。其服务大学治理的路径包含两个步骤:审计如何更好地实现问责功能;审计问责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学治理。审计问责是形式,大学治理是内容,随着依法治校进程的推进,审计问责成为压实大学责任,实现良治的重要工具。其服务大学治理的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保障和引导信息是问责机制运行的核心,要想实现有效问责,前提是要能够取得关于大学二级单位和负责人活动的相关信息。如果问责缺乏必要的信息保障,便会陷入困境。审计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问责机制,就是因为它不仅可以获得所需的材料和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发现问题,并在条件具备时可以公开信息,利用占有的信息资源来提供大学治理所需的信息。相关审计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高校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有权获取必要的资料,必要时可以进行调查取证等,这说明高校审计在信息获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得的信息具有面宽、量多、程度深的特点。信息加工是高校审计人员以委托方与受托方签订的受托责任目标为标准,对受托方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完成目标情况进行评价,并以出具审计报告的鉴证形式提供给委托方。高校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原始信息的加工,为问责输出了必要信息资源,并对问责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供合理保证,正确引导了有关问责主体关注责任,并促使问责客体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负责,从而为大学治理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以无形之手(独立的精神和专业的水准)参与并完善了大学治理。

(二)预防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用的是提出建议及整改措施的方式,由于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完善,缺少事后严厉的惩戒机制,治标不治本,导致此种形式只能被动地随着出现问题类型的改变而改变,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对治理的效果更是有限。而审计问责通过与其他追责部门协作,利用掌握的受托责任履行报告,将审计监督与追责问责相结合,保证了审计的严肃性、权威性,因而具有内生性的威慑作用,有条件从源头和体制上治理大学经济秩序,引导制度完善,优化治理实践。审计问责对大学治理发挥预防作用的机制是基于高校被审计部门负责人都是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其任何行为都是自私且具有利益动机的,并能够预知自己行为的后果。对于审计中发现的违反财政财务收支法规、管理不严、监督不力等一系列问题,其发生的原因是为了获取个人利益,但通过严格的审计问责,切实追究领导责任、监管责任、监督责任等,让责任人可以合理预见到审计结果一旦被追责将要承担的严重后果,这样无论是从主动性还是被动性方面,都会形成一个尽职尽责的良性循环趋势。因此,审计问责可以对未履职尽责的事项及行为及时进行警示,并将其扼杀在摇篮中,预防“屡审屡犯”,为实现大学的良治和善治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三)过错追究及配合责任是审计推动大学治理完善的重要通道。审计问责作为一种责任追究机制,通过对财经责任的高度关注,借助过错追究及配合等手段,实现大学的良治。审计问责具有直接性和强制性,直接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服务于治理目标。高校审计在本质上就是依据相关法律、规章等对高校内部各部门和负责人的履职情况以及自身履职情况的报告进行独立验证的过程,根据委托方和审计对象的不同,有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但只要验证的结果与目标有偏差,都属于应该被问责的范围。高校审计与民间审计的重要区别是在提交审计报告后,还要继续跟踪落实审计结果,即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有通报、警告、责令改正等权力,是一种立即纠偏和问责的行为。高校的权力机构或者被授予问责权限的审计机构应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偏差界定责任并追究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过错,对于涉及严重违纪违规和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行为,高校审计应及时移交线索给纪检监察或有关部门,发挥协助、咨询和建议的作用,配合其他部门完成处罚和问责。

结语

审计问责是形式,大学治理是内容,要不断加强问责,完善相应制度,随着依法治校进程的推进,使审计问责成为压实大学责任,实现良治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马志娟.国家审计与腐败治理——基于制度、体制层面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3(07):36–40.

[2]张立民,许钊.审计人员视角下的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路径研究[J].审计研究,2014(01):9–17.

[3]吴秋生,黄贤环.国家审计参与实s现国家善治要素的路径研究,[J].当代财经,2016(03):120–128.

第2篇:大学审计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1背景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明确了方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英语作为大学生提高英语能力和扩大对外交流的一门重要学科,为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今外语教学由于对英语德育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重要的德育思想很难渗透到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对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在课堂内外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优良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因素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教育的本质包括“教书”和“育人”,二者缺一不可。高校外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教育优势。大学生以外语为媒介,不仅可以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还可以用外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从而进一步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教育学科,具有覆盖面广、学时多的特点。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涉及西方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知识,包含着丰富的关于德育的内容,这些都可以通过英语这个载体渗透给学生,起到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对学生们的道德观念形成造成相当大的冲击。所以,教师如果能够把握大学生的德育方向,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课程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必定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3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因素的缺失分析

随着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由经济自信而引发的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民族文化的相对冷漠,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在西方文化无形渗透下,部分学生崇尚西方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自信心不足,从而造成了大学外语教学中德育因素的缺失。另外,传统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部分英语教师在传授课文内容时,只注重英语语言的应用性,重点介绍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科技及日常生活,忽视了教材的思想性与教育性。事实上,大学英语教育不仅是英语技能的“教学”,更是提高人的智力、发展人的能力、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形成人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在英语课堂上充分发挥德育的导向作用。

4大学外语教学中德育因素培养的具体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如何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如何处理好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关系,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新任务。具体对策如下:

4.1正确运用外语教材,探索外语教材中丰富的德育性

英语教材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是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教材不仅使学生传播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人文、科技、教育等方面吸收英国国家的精华。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英语教材的内容不仅包含了英语知识,还包含着深层次的教育因素。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本学习系统知识,还可以通过课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因为英语学科融合了工具性和人文性。英语教师在授课前,首先对教材的内容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挖掘其中潜在的一些道德,将潜在道德有效地应用到课堂中来,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对西方国家人道德观及价值观进一步了解,提高学生对祖国、社会及名称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辨别鉴赏能力。外语文章中潜在的德育教育因素,可以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从而实现德育渗透的目的。

4.2提高教师德育教育意识,道德水平与思想政治素质

在现代教育与文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如果仍一味只专注于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就会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得不到改善与发展,要转变这种以往的教学模式,就需要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英语课堂的教育功能。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将德育引入课堂,采用教学法、咨询法、讨论法、辩论法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内外结合,可以实现“教育”全方位的拓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4.3结合社会实际问题,全面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英语课程的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实践和参与中自身的一个道德品质有所提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用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了解到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行为。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拓展和丰富良好的校园文化,将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健康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价值。同时,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4.4传播西方文化,从对比中西方文化中渗透德育

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时,要充分地比较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看到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道德行为方式的差异。英语老师在传播西方文化中,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正确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总之,在大学英语课程教育中,实施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业发展,而且更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英语与德育教育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顺利.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26-27.

[2]马玉香.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探究[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7):46-47.

[3]王莹.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J].广东社会科学,2017(5):75-81.

[4]李书兰.大学英语教育培养“文化自信”的策略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3):10-11.

[5]薛玉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其培养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4.

[6]黄秋生,薛玉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15

[7]李波.大学英语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12.

[8]曾玲晖,张翀,刘华清.强化立德树人的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2):14-15.

[9]杨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法制与社会,2008(1):5-6.

第3篇:大学审计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培养机制

增强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大学生圆满完成学业、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提质、市场经济良性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和幸福家庭建设的客观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

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但是目前我国不少大学生在与同学、老师

及家人沟通和共事中仍然存在不和谐现象甚至是较为显著的矛盾冲突,毕业后较难融入用人单位和社会。学术界对大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不强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文拟从大学生合作精神与能力培养的主体、载体、客体及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等方面对培养机制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创设施教主体协同培养机制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动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塑造人的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家长的优势在于:亲人间的情感信任、长辈的社会经验及其对职

场的了解,可以帮助大学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增加对社会的认知、深刻认识职业的特点及职场规则,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与外界的合作意愿与合作能力。但是目前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家长大多习惯以个人意愿和价值观标准

来确定对孩子的教育意义,而且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孩子的大学生阶段依然采取中小学时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从而易与大学生追求个性和自身人生理想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导致其不愿与家长沟通。因此,学校应利用在教育理念

和教育考核权利方面的优势,把“亲子互动教育”纳入教学教育与考核内容,比如布置大学生给家长写感谢信、对家长的工作和人生经验进行访谈调查、帮家长分担家务、对家长普及专业知识、和家长共同设计理财方案、和家长设计家族发展

百年大计等方面的作业,促进大学生和家长共同成长。另外,还要利用网络建立家校联络群和学习群,促进家校双方共同提高教育素养和能力。

(二)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教育合作用人单位的教育优势在于,最了解本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内在运作规律、人才需求等情况,可以使学生通过真枪实弹的专业实践体会到职业岗位对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具体要求,从而自我反思、自我赋能,并

提高在人际交往中的抗挫折能力。但是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学生实习;二是实习基地形式化色彩严重,实质性教学较少。因此,高校要利用自身在知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采取以服务交换资源的方式为学生争

取更多的实习机会,例如教师为企业员工举办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人文哲学等方面的讲座;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此外,要科学规划实习方式和内容;还应创建创新性实习平台,例如采取以项目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例如创建“工作室制”

、创业园等,让企业尽可能深入参与对学生的培养。

(三)学校教育与其他社会主体的教育互补社会团体的优势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培养公益心的实践平台,使其充分认识到人与人互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大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等可以扩大学生得视野、增强野外生存能

力等。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组织优势,和相关社会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以合理成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夏令营、冬令营等。

二形成育人与教书的整合机制

实现良好合作除了要有合作意识和值得信赖的个人品德,还要求各方的言行符合人们长期以来的合作行为习惯和标准,以及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拥有必要的专业知识与基本经验。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仅仅被指定为思想政治课

程、专职学工和兼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导致大学生明白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但缺乏较好融入社会和职业发展所需的合作能力。因此,需要整合和健全育人与教书机制。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运作两类课程应根据各自优势,在教学内容、方式和时间点上协同运作。思想政治类课程应先行进行思想观念导引,讲清合作精神的必要性、内涵、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合作精神认

知。专业课程应适时跟进,把合作精神的培养融入教学,紧密联系专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合作习惯,以便学生日后有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领导同事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良性互动。具体方式:4-6名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参与课堂分组讨论、

课堂辩论、案例分析、撰写课程论文、向非本专业的同学和其他社会公众进行专业知识的科普或政策咨询服务;教师均根据小组提交的总结报告对小组所有成员给同一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一定比例。

(二)班主任工作方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使具备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之一。班主任工作涉及学生

日常生活、思想情感、学业和就业的方方面面,促进班级同学之间友好合作是班主任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班主任工作良性运行的有效途径。应鼓励专业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并组织非专业教师的其他班主任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班

主任都能够从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度设计工作方案。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是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养成思辨与分析习惯、提高合作意识和意愿,增强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必要途径。实践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提高质量和效果;理论教学应从实践教

学活动中选取一些典型案例素材,采取以学生小组为单元主体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课堂效果。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和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专业实习、大学生科创项目申报与科技创新竞赛、创业大赛、科

普、唱歌比赛、艺术节活动、植树节义务种树活动、养老院慰问活动、足球赛、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辩论赛等,都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由于必须以团队方式参加,因此是培养大学生合作精神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尽量使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并把学生的参与度纳入综合测评范围,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合作规则、增强合作能力。

三构建施教受教模式与大学生自我教育模式有机统一的运行机制

(一)以群体自我教育为基础实现两种教育模式的对接大学生自我教育包括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由于群体生活是大学生重要的活动形式,而社会对大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应该大力促进大学生群体

自我教育。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投入,为大学生创建的专业协会、兴趣爱好社团和项目型实践团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学校和用人单位应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为大学生开展群体自我教育提供场所和平台;

应采取对外推介、成果出版、评奖、评优等形式,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与学生团队共谋发展、共享成果。

(二)以网络媒体为载体实现两种教育模式的无缝连接网络媒体打破了大学教育的时空限制,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隔屏对话,为师生之间、班级同学之间、学生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合作双方或多方的意见表达

更民主、更充分、更及时,使各方能随时把握学习内容和合作项目的进展;并且可以将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集于一体,能更清楚表达各方的想法。专业教师可通过微信群、QQ群传递更多的案例资料,或者直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从案例库阅

读案例资料。班级同学和团队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来协商集体事务和投票决定。指导老师应借助网络文件共享平台来同步指导大学生科创团队撰写申请报告、总结报告、论文和成果申报书。为此,高校要大力支持教师构建网络资料库,教师

要热心参与学生建立的各种网络讨论群。

(三)以新型主题班会为媒介实现两种教育模式的高度融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

生、教育学生的职能”。可见,开主题班会向来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创新主题班会的具体措施:在主题上,应优化学校指定主题与学生自选主题的比例结构,一方面满足学校完成贯彻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精神的任务需要;另

一方面,从大学生关心的话题入手,制定一定比例的开放性选题指南,由大学生自己选题。在组织方式上,让学生自行选材和设计。从而使学生在自行组织的体验中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班主任和学工专职工作人员也不能放任

自流,而是要进行适度的指导和干预:事前应对选题进行方向性把关和策划指导,事中应以与学生平等的角色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事后对整个班会进行分析与点评以及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杨毅宏.世界500强面试实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学[M].杜志英,等,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

[3]呼和,彭庆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群体自我教育机理及其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6(8).

[4]仇新明.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6).

[5]邹纯才,鄢海燕.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教学科研互动机制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J].2019(3).

第4篇:大学审计范文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当中,对于自主教育理念的缺乏是重要的教育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大学计算机的教育当中需要把自主学习理念进行贯彻渗透,注重培养大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出现的各种自主教育需要的理念和技能。本文从大学计算机教育中应该培养的技能触发,探讨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理念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教育;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理念;计算机技能

自主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讲,它是由学生自己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督促,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与调节最终使得学生实现自主的学习良性循环,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评价和及时处理。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学会自主学习,将会对自身的发展提供很大帮助,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应该作为大学生在大学中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一、在自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能力

1、信息阅读和吸收的能力

阅读是至关重要的能力,但是阅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文字的识别,还在于对信息的及时吸收和处理。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所接受到的信息密度跟之前相比不知道密集了多少,所以一个有效地甄别信息是否真实、是否有用、是否需要的方式就成为了大学生急需掌握的技能,中学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在大学已经不再适用,教师没办法再事无巨细地为学生提供知识点的讲解等服务,所以就需要学生自己对信息进行分析。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需要日常不断的积累和学习,所以大学生在记忆力相关的知识方面有着一定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恰恰是大学生对于信息处理没有充分认识的表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就必须要培养大学生的积累能力,也就是信息阅读和吸收的能力。

2、表达的能力

如何把自身得到的信息充分地表达出来也是一门技能,尤其是对于无法充分表述的知识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生无法认知和记忆的某些知识可以通过写的方式表达并总结出来,经验是学习的重要法宝,也是对这些知识进行吸收的重要步骤,所以总结经验还可以让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归纳出新的知识,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可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在大学生计算机教育当中,学习程序教育的时候,推荐学生自己对于基本数据类型进行总结,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所需要的问题,那么在后面出现复杂数据类型和抽象数据类型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学生总结出的相关规律提高自身学习的效率。

3、寻找相关信息的能力

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无法理解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大学生自主查阅一些信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这种查阅不仅变得更加便捷化,也变得更加专业化,在计算机的教学当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使用互联网知识进行信息的查询和处理就是目前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互联网搜索引擎是现在大学生最常用的搜索工具,大学生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实现自身对信息的基本需求,在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查找信息。

4、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最重要执行因素之一,如果没有实践能力,那么一切的能力都得不到体现,任何的学习行为最终指向的目标也是实践,在计算机教育的实际执行过程中,C语言课程看起来较为枯燥,但实际上它是计算机课程进行实践作业的基础,只有学习好这个课程,才能有足够的实践能力,达到教育真正需要的目标。

二、大学计算机教育过程中自主学习理念的培养

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理念是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慢慢得到升华的,这种自主学习的理念要在大学生每天的教育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并为学生所接受,使其变成自身的习惯。

1、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项目的兴趣

学习的兴趣是促进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培养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那么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实现,并且能够具有创造性地对当前的问题进行处理,并且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能够集中精力,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任何的学习与研究都应该是以兴趣为出发点的,如果没有兴趣也就没有责任心,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这样是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果的。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对一些未知的知识和领域充满好奇,积极地去接触他们,大学生计算教育中一定会有很多平常学生接触不到的知识,要培养这方面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2、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要出现相应的问题,才能证明自主学习有了一定的成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三段式过程,这样才能把知识点转换为具体的问题,便于学生进行领会和掌握。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下的理论,只有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要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理解,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3、要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和他人交流

信息只有在交流的过程中才显示出它的意义,信息的交流才能让人们的知识总体有所增长,从而促进整体的社会发展,信息交流并不是机械化的,而是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火花的碰撞,获得激励和启迪的效果,这样才是信息交流所能达到的最好效果。计算机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当代的大学生在计算机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积极地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开拓视野,实现大学生知识面的进一步增长,在信息的交流中,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之外的东西,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大学生在计算机的学习中要落实自主学习的理念与技能,大学计算机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计算机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还要传授给学生在这个信息时代下自主学习的理念和科学素质,这种科学素质是大学生这一生都取之不尽的财富,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钦.大学计算机教育中自主学习理念的渗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6:61-62.

[2]郁晓华.个人学习环境设计视角下自主学习的建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孙先洪.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第5篇:大学审计范文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创新大赛;职业精神;培养策略

在中职学校里,机电专业是当下最为热门的一大专业,培养具有高素质、强能力机电技术专业方面的人才。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培养更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个极大挑战,同时也是学校的新任务和新使命。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职业精神,才能够更好为各大企业服务,培养合格的人才,以此来提高机电专业学生的就业率[1]。因此,在创新大赛中培养中职机电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职业精神十分重要。

1中职机电专业创新大赛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意义

1.1满足企业要求

毋庸置疑,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都要紧紧依靠各类新产品的不断推出,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机电专业的技术人才具有创新能力,他们设计出来的产品新颖,能够满足人们的众多需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从教育层面来说,中职学校以培养创新技术人才为主旨,同时顺应了时代潮流,开展诸多形式的创新大赛,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锻炼科技创新能力[2]。与此同时,这种培养方式可以让学生的技术、能力等得到提高。教师是学生引导者,在教学方面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和学习机电知识和技术之外,还要不断地去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同时也会助推企业的发展。

1.2提升学生就业率

一个学校的政策是否合理以及教学质量是否高效的最为直接评判标准就是学生的就业率。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呢?这是各大中职学校一直面临的难题,也是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对此,各大中职学校开始举办创新大赛,在比赛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精神,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学生的选择性和范围在趋向扩大化,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导致进入企业之后很茫然,不知该如何做起,而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为企业推出新产品,助推了企业的发展,不仅被企业重视和认可,还深受企业好评。总之,中职学生良好科技创新能力是工作中必需的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科技能力和意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舒心和适宜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潜能。

2中职机电专业创新大赛培养学生职业精神面临的问题

2.1学生问题

中职学校的培养主体是学生,他们可以享受学校提供的所有教学资源和服务。但是,中职生由于其“先天缺陷”,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观念较为落后,学习积极性不高。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比较欠缺,他们在校期间只是单纯的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和作业,没有课后深入研究和复习课程知识的习惯,这对教师的教学进度和质量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中职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容易否定自己,以为自身的学习能力不够强,对学习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大部分学生只去被动接受和学习教师所教的内容,课后不重视知识的扩展,导致中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较差,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浪费了良好教学资源,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处于劣势[3]。

2.2学校问题

在学校的制度设定中,校领导只是一味追求学生对知识的枯燥掌握和无聊式授课,忽略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甚至觉得应试教育就应该以考试为重心,主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校领导是学校的领导者,如果领导者的思想意识性较差的话,就很难会考虑到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了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在教学计划的设定中也无法为教师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这就阻碍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二是教学目的不明确,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授课进度和教程。老师在学校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学方式和制度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应积极与校领导和有关各方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忽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单纯的授完课就认为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必将降低学生就业率。

2.3教师问题

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和方法。但是,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阻碍教学的进度和教学质量的效果。首先教师的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上课所讲的教学内容都是书上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有点枯燥乏味,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了,这些书上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束缚。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考虑不够全面,所以很难起到真正的教学作用。其次教学模式太过于传统,教师注重理论教学,在课堂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感受,忽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4]。

3中职机电专业创新大赛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策略

3.1强化学生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机电专业学生教育,给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克服传统观念对自己的影响,在课堂上积极的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和考虑。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继而把他们转变为机电专业科技创新的人才。

3.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对机电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提升学生就业率。学校要不断地去改进学校的有关制度,把创新教育放到学校制度的第一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加入创新元素,使学生尽快形成创新性思维[5]。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传授创新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创新技术。

3.3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去改善和优化教学内容的设定,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去提升学生的创新科技能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职业精神的培养力度[6]。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要在课堂上不断地去扩展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科技的思维和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主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率,同时还要满足各大企业的需求。对此,中职教师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指导工作,运用创新的教育模式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机电知识和技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明君.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机电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0):124-125.

[2]潘玉成.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7(23):53-57.

[3]陈宏涛.基于全国技能大赛的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1):192.

[4]孙新华.机电专业教学中培养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究[J].学周刊,2019(32):14.

[5]郑巍.核心素养培养提高:关于中职机电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J].考试周刊,2018(55):4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