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的健康问题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的健康问题

1学术期刊编辑的健康总体现状

人民网曾经报道过近期一项专门针对学术期刊编辑亚健康状态调查与分析:成敏等[1]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术期刊编辑不同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务)和不同工作、生活状态(每周工作时间、每周锻炼次数、每日睡眠时间)亚健康发生率的比较,可以看出男性编辑的亚健康发生率为90.8%,女性编辑的亚健康发生率为77.1%,表明男性编辑更易导致亚健康,可能是编辑工作的特殊性所致,编辑工作要求谨慎细致,而女性比大部分男性更符合这样的特点,而且女性更易排解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40~50岁年龄组的亚健康发生率最高,达到86.8%,有可能是由于这一年龄组的编辑工作压力较大。研究结果还显示,文化程度越高,亚健康发生率越低,可能是由于具有高学历的编辑能更好地自我调节能力,对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此外,主编、副主编属于期刊内部最高的管理职务,工作压力较大,心理负担重,因而亚健康发生率较高,达到92.3%;每周工作时间>40h的编辑亚健康发生率最高,达到88.7%,说明学术编辑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压力剧增;几乎不锻炼的编辑亚健康发生率较高,拥有正常睡眠时间≥7h的编辑亚健康发生率最低。

2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们通过查询近年来关于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健康方面的文献并经过归纳,将编辑职业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分类如下:①神经性疾病:如紧张焦虑、过于追求细节完美、强迫症状等;②眼部疾病:如视力下降、视疲劳、干眼症、青光眼、眼底病变等;③腰椎、颈椎疾病:颈肩痛、腰椎间盘突出、退行性变等;④腕关节不适、鼠标手;⑤工作时间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引起的健康问题:高血压、高血脂、便秘、胃肠道疾病、耳鸣、心脏功能紊乱等;⑥心理方面:如职业倦怠、人际交往缺乏热情、情绪易怒等;⑦其他亚健康症状:易疲劳、孤独感、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记忆力差、年轻人活力减退、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等等。

3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1对编辑职业健康问题重视不够

学术期刊编辑作为学术期刊出版行业的重要力量,国内对编辑学专业技能方面的研究文章一直多如牛毛,但往往集中在:如何打造精品期刊、如果提高编辑专业技能、如何注重编辑的职业素养、如何适应数字化出版的现状、如何强化编辑心理素质等等,鲜有关注编辑职业健康问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疗卫生技术应用管理专业委员会(MTA)等机构曾发起一项“健康透支十大行业”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编辑与记者并列榜单第3名[2]。不得不承认的是,往往漠视编辑职业健康问题的正是编辑人员和整个编辑行业自身。例如,许多编辑部负责人往往只注重对青年编辑自身职业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其身体健康和心理问题的适当提醒和及时引导;许多编辑特别是年轻编辑,对自身健康缺乏重视和爱惜,觉得年轻就是资本,甚至认为熬熬夜、不按时吃饭在每个行业都是家常便饭,没什么大不了,即使已经出现亚健康危险“警报”也漠不关心,闲暇时间多花在玩手机、逛朋友圈、刷微博上,严重缺乏体育锻炼,或者觉得修身养性是老年人的事情,拖到健康出现严重问题时,已是追悔莫及。

3.2出版环境变革带来的压力

目前,传统的纸质期刊出版受到数字化出版的巨大冲击;此外,对于国内的学术期刊而言,由于SCI的导向问题,越来越多优秀的稿件往往都流向海外期刊,这些因素对学术期刊运营都是不小的压力和考验。学术期刊编辑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要求,同时需要全面了解杂志出版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意识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时刻保持紧迫感,承受的工作压力较大[3]。此外,目前我国各行业收入贫富差距较大,学术期刊编辑收入水平整体不高。特别是刚刚进入该行业的青年编辑,工作收入相对较低,专业知识背景和编辑实践经验不足,工作中容易有挫败感,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预期,容易诱发心理问题。杨怀玫等[4]认为,编辑职业压力主要是在管理体制中得不到重视,缺乏成就感和归属感;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学术期刊质量要求高,编辑业务必须过硬;人际关系复杂,沟通压力大;家庭生活与工作冲突产生的压力;身体素质不高,健康状况堪忧等。蔡歆[5]认为,编辑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工作繁琐、质量监督、指标考核、人际关系4个方面。

3.3编辑的工作环境存在不利于健康的因素

从工作环境硬件方面来看,编辑工作最常常打交道的就是电脑、打印机、电话机和纸稿,其中电磁辐射、打印机噪声和碳粉污染对身体健康不利;而且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或打印出来的纸稿,上面的文字较小,排版较密,容易引起眼部疾患;由于目前很多作者投稿往往是用于毕业、晋升,急切期盼稿件的见刊。所以作者除了邮件联系责任编辑外,也会频繁致电其责任编辑咨询稿件进度,长期这样高频率的接听电话,容易诱发耳鸣、咽部不适等。从工作环境软件方面来看,编辑校对工作具有连续性,往往因为不希望被中断,很多编辑在电脑前一坐,或稿件上一修改就是好几个小时,长期保持固定不动的姿势不利于颈肩腰腿和胃肠系统的健康;目前很多编辑部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编辑在保证杂志的按期出版的同时更要确保文章的规范编排,加班加点或者在家“开夜车”校稿已成家常便饭,工作时间不规律,饮食也欠规律,并且缺乏运动;此外,学术期刊编辑所在的专业领域,学术更新快,要时刻关注最新学术动态,维持较高学术敏感度,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紧迫感;编辑校对都是“慢工出细活”,可以说每个合格的编辑其实都是“细节控”:学术期刊编辑主要是大量的文字校对工作,这个过程严密而繁琐,每项数据、每个字、每个标点、每个细节都不能忽略,需要慎之又慎。如将这些工作习惯延续到生活中,对细节追求的“度”把控不当,容易变成“吹毛求疵”,引起焦虑、强迫症等心理问题;大多数学术期刊编辑由于稿件校对任务繁重,经常都在“闭门造车”、“埋头苦干”,和作者、专家的沟通交流也多限于邮件、电话,少有机会走出办公室,与同事、作者、专家面对面交谈,长期下来,容易导致人际交往热情明显下降,甚至影响社交能力。赵正等[6]认为,编辑组织机制缺乏公平、人际关系不良、角色定位不准确、职业晋升缓慢等等因素都容易诱发编辑的职业倦怠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3.4编辑职业健康的评价体系建立不完善

以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一项为例,以往对于此项内容的研究,多采用的是问卷调差形式,主观性强、覆盖面窄、结果稳定性和可信度较差。同时,关于编辑职业健康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层次普遍不高:虽有一些研究量表,但仍不完善;纵向研究少、缺乏实证研究,量化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7];近年来虽然有些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但缺乏国家重点基金项目支持,研究层次不够深入,而且多为个体研究;研究方法科学性不足: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比较缺乏;描述性统计方法运用较多,相关性统计方法运用较少;仅有的一些定量研究结论差异比较大,甚至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或者是各自从不同侧重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缺乏系统全面的汇总分析[8]。

4编辑职业健康防护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4.1行业内外都要加强对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健康的重视

从行业外环境而言,在新闻出版改革过程中,可给予编辑积极反馈,鼓励编辑参与出版决策,明确出版改革目标,使编辑主动接受改革,从而缓解编辑压力,避免职业健康问题[9]。从行业内环境而言,编辑自身加强健康意识,在繁忙工作之余,注重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统筹安排工作,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避免长期密集高强度的校对工作,不能因为赶着交稿而经常熬夜,保证良好的睡眠,摒弃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学会进行适当的自我心理调节,通过合理阅读、和家人朋友及时沟通等适时排解不良情绪。

4.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编辑职业健康评价的完善体系

政府应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到编辑职业健康研究课题中,重视专项研究的深入开展,提高研究层次,扩大研究人群覆盖面。增加关于编辑职业健康问题的定量和实证研究;加强编辑职业健康因素的整合研究;重视编辑出版行业革新和出版环境变化对编辑职业健康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实行出版机构改革,让生产要素合理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编辑部管理效能;加强对出版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的监督和落实。

4.3“内外兼修”“软硬兼施”,优化编辑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

从“硬件”调整方面,编辑部可以改善办公环境,多摆放一些绿色植物,既可以净化空气,也可以缓解眼部疲劳,工作之余陶冶身心;尽量采用网络打印机和无纸化办公,减少噪声和碳粉污染,倡导绿色低碳节能;从“软件”支持方面,编辑部应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公正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帮助编辑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负面心理无处遁形,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同时,高校学报和编辑部的领导要加大对编辑的人文关怀,有条件的单位除了定期组织职工体检外,也可以在每天集中选择一小段时间,播放眼保健操或广播体操音乐,提醒大家从工作中暂时抽离,活动活动身体;鼓励编辑人员参加健体活动,提供专门的健身活动室;加强编辑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定期举办一些心理讲座和文体活动,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以中华医学会为例,杂志社一直通过举办岗位技能大赛、编辑沙龙、外语学习班,分期分批派遣编辑前往国际著名的医学大刊或者出版集团进修,建立编辑学研究和科研论文撰写小组,组织青年读书会等,提升编辑的业务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公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编辑的自信心;倡导和睦、团结的企业文化,同事之间相互关心、热情友爱,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值得同行借鉴[2]。

4.4编辑要注重自我认可、自我调适、自我提升

外因往往通过内因起作用。作为学术期刊编辑,我们要做到:正确认识本职工作、遵从良好的职业道德、努力提高专业素质、主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学术期刊的发展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媒介,编辑人员作为中坚力量,其职业健康会直接影响到学术期刊质量,从而影响这个行业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有的放矢,“内外兼修”,“软硬兼施”,采取科学的外部干预手段、合理的内部调适方法,共同防护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健康,为我国学术出版事业的发展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