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策略探析

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策略探析

【关键词】基层主导;双向融合;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幸福感

红灯笼、金福字、荷叶说唱、闽南语歌曲……新阳街道“我要上村晚”文艺活动正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欢笑回荡在浓浓的年味里。这一派祥和喜庆的背后,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自信,是“以文化人”在海沧的生动写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更丰厚的收入、更舒心的环境、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外,也包括更多元的精神文化生活。群文工作者唯有与时俱进,破旧立新,才能打破当前这不均衡的局面,才能切实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本文笔者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简述海沧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举措,供大家探讨、指正。

一、从部门主导到基层主导,打通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起,海沧区文化馆将“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有机结合,创建了“基层群众点菜、社会力量配菜、文化部门送菜”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改变以往“送戏进基层”模式,转为发放《基层文化活动(文艺演出)需求意向表》(图1),根据“个性化菜单”,组织文化志愿者、专家辅导团走进社区农村,开展演出、沙龙、亲子活动等特色文化活动,切实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以嵩屿街道鳌冠村为例,村民希望能让村里的广播站再一次发声,希望广播能成为鳌冠村的一个文化符号,文化品牌。为此,海沧区文化馆联合台胞社区主任助理,以“鳌冠广播站”为平台,以社区书院为阵地,发起“鳌冠心声”艺文课堂,由专业文艺工作和进村辅导,共同探索文化艺术普及的新模式,唱响“两岸一家亲”。

二、从单向输送到双向融合,增强基层文化造血功能

2019年2月11日,春节小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海沧区文化馆的全体干部就进入加班状态。3天后,由他们策划组织的“奋进新时代•欢乐海沧年”2019海沧新春文体荟闭幕式暨群众文艺展演就将正式亮相,并通过央视网、厦门网等平台实时传播。此时,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期待和紧张。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众文化活动”——9个节目,1900多名海沧村民;这是一次名符其实的“融合”——文化职能部门和与群众的融合,百名台胞社区主任助理和社区居民的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的融合;在这场涵盖鼓乐、舞蹈、旗袍秀、歌舞等不同形式的开春大戏中,展现的是海沧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展现的也是海沧区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建设美好生活的新气象。这几年,海沧始终坚持重心下移,让村居百姓“天天有课上,周周有戏看”。持续不断的“浇灌”滋养了土壤,艺术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渐渐地,群众不再满足于上课,看戏,登台展示的念想越发强烈。区文化部门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增强基层文化造血功能作为重要工作。他们策划组织广场舞大赛、旗袍秀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动更多人参与其中,并从活动中挖掘人才,建立村居文艺队伍。与此同时,文化馆与市区各专业团队签订合作协议,通过“专业”带“草根”的方式,提升村居节目的质量及表演水平,也让村民有了与专业队伍同台演出的机会,实现从台下到台上、从观众到主角的转变,更好地满足村居群众的精神需求。从点到面,从0到百,如今,海沧辖区内的民间文艺队伍达200多支,涵盖管弦乐、声乐、舞蹈、武术、模特表演各艺术门类,“村村有队伍”、“月月有展演”、“年年有村晚”也已经成了海沧各街道的文化新常态,如过遇到重要的节庆活动,不仅本地团队登台助兴,就连邻近街道的文艺队也会主动助阵,你方唱罢我登场,台上台下起了融融,海沧已真正将“有组织的文艺汇演”变为“人民群众自发的文艺展演”活动,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

三、从涓涓细流到百川入海,突破群众文化思维定式

“桥•空间”是海沧文化馆打造的一个艺文空间,“相遇、汇聚、传递”是其核心理念。经过2年多摸索,“桥•空间”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引进各领域知名文化学者、达人开班授课,活动内涵不断延伸,涵盖音乐、舞蹈、文学、历史、美术、健身、烘焙等各个门类,为各年龄段群众提创设了一个文化交流平台,使参与者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朋友圈”,获得多方面的思考方向和角度,在思想碰撞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突破了“群众文化”即“群众文艺”的思维定式。2018年起,“桥•空间”携手厦门沧江剧院共同主办“艺•时光”、“国风雅韵”等系列活动,积极释放平台资源,让丁芷诺、种莉莉等文化名家走进海沧,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艺术、分享心得,让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和名师过招”,打破阳春白雪与基层群众的界线,让高雅文艺零门槛地抵达普通群众,实现无缝对接。

四、从“享受者”到“参与者”,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图5暖冬旧衣爱心帮济站图6邀您捐旧衣2018年12月23日—2019年1月3日,为十二天的2018创意两岸城市设计双年展暨两岸新锐设计师“如虹”空间艺术展在海沧举行,市民群众都可通过捐赠旧衣物与两岸新锐设计师“零距离”接触,共同参与现场艺术创作。这种模式,被称为“公益互换”,是海沧区文化馆在公益文化模式的一种创新探索。早在2015年5月10日,这一公益新模式就已在海沧推行。“文化旧书换票”、“志愿服务换文化产品”、“旧衣换新作”、“好点子换好剧”……海沧文化馆的“公益互换”经过四年探索,已逐步发展为成熟的生态链条。不仅贯通文学与艺术,生活与艺术的“脉络”,也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唤醒文化自觉,带来内在深层的快乐体验。从年初到年尾、从城区到村居,从文化名家到民间达人,从“海丝”国际院线联盟到“我要上村晚”百姓舞台,蓬勃的群众文化已成为海沧一道独特的风景,一颗颗文化种子也在海沧的每寸土壤中生根发芽,不断壮大。“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植根于群众的文化才最鲜活。未来,海沧仍将继续做守正创新的勇士,为群众而创作,为时代而高歌,用文化点亮这片热土。

参考文献:

[1]范周.文旅融合,城市发展新动能[N].中国文化报,2019-01-21(03).

[2]乔丽.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5(3):144-146.

作者:凌琳 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