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针对同一产业链上的专业或技术要求相近的不同专业整合形成大类,按大类完成招生工作,学生进校后先进行需求度一致的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校教学资源等因素,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及专业方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也在持续创新。因此,为了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增强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本领及适应岗位群内岗位的调整能力,探索实践“厚基础、宽口径、多选择”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职医学专业为例,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高职医学技术大类招生人才培养实践

医学检验技术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同属《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医学技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上具有共性,都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检验技术及理论,通过对样本的检测得出结果作出分析,不同之处在于检测的对象各异。根据专业技能及理论的要求,两个专业在具体的人文素质及专业基础要求上基本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将医学检验技术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两个具体专业整合成医学技术大类,实行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具有可行性。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从2017级开始实施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包含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据此,学院创新实施了“一类、二专、三方向”的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一类”是指医学技术大类,“二专”是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三方向”是指在专业内拓展病理检验技术、输血检验技术两个方向。“一类、二专、三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由“点”向“面”拓展,夯实基础知识,使之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同时又在多专业(方向)上形成选择性学习认知,具有适应不同岗位的能力。

(二)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一类、二专、三方向”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专业就业岗位(检验科、卫生检测机构)及拓展就业岗位(输血科、中心血站、病理科)进行岗位职责、职业能力、专业技术资格标准的分析,我们来确定学习内容,构建课程体系。首先,打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构建医学技术大类基础课程模块。接着,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要求不同,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技术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水质理化检验技术、空气理化检验技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形成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然后在专业上拓展病理检验技术及输血检验技术两个方向,选取输血技术及输血管理两门课程为输血检验技术方向主干课程,选取常规病理检验技术、细胞病理学、分子与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病理学四门课程作为病理检验技术方向主干课程,以上六门课程列为限选课,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研修,组建方向拓展课程模块。由此构建了大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方向拓展课程模块的“三模块”课程体系。

(三)人才培养流程实施“1+2”人才培养流程,第一阶段(第一年)实施大类基础课程学习,第二阶段(第二年和第三年)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志愿及教学资源分流为医学检验技术和卫生检验技术两个专业,进入校内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实践学习,在专业学习中选修方向拓展课程,并在三年进入校外临床医院进行专业(方向)实习。

二、高职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成效分析

大类人才培养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需要进行分析。因此,课题组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2017级、2018级的医学技术大类学生和2016级未参与大类招生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招收生源数量、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变化进行人才培养成效的初步分析。

(一)人才培养改革前后生源数量和质量变化分析笔者通过采集三个年级的秋季招生计划、实际录取人数、入学高考成绩、省高招控制线,分别计算三个年级的录取率、入学成绩/控制线。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招生录取率比较采用确切概率法,入学成绩/控制线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结果见表1、表2。从招生录取率比较来看,大类人才培养改革后的2017级、2018级的招生录取率都达到100%,而改革前的2016级招生录取率只有58.1%,改革前后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录取率大大提高,保障了学院招生计划的完成。以入学成绩/控制线的比值作为生源入学质量指标,2017级的比值为1.2096±0.0499,2018级的比值为1.1934±0.0672,2016级的比值为1.1579±0.1320。改革后的2017级、2018级入学成绩/控制线的比值均高于改革前的2016级,存在显著性差异,证明大类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了生源质量。

(二)人才培养改革前后学生学习成绩变化分析医学技术大类专业分流主要以第一学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医用化学”“分析化学”“英语”的期未成绩及学生专业填报志愿为参考依据。为了便于分析人才培养改革前后学生学习成绩变化情况,我们将参与专业分流依据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医用化学”“分析化学”“英语”的期未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见表3。从三个年级四门课程的期未成绩比较来看,2017级及2018级的人体解剖生理学、英语和医用化学成绩高于2016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化学三个年级不存在差异性变化。由此可见,大类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学习质量。

三、高职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医学技术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改革经过两年的初步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专业选择不均衡在第一学年的教学中,我们大力加强学生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内涵、特点、就业情况等方面的了解,希望学生在全面了解和认识自身的基础上,能根据兴趣及爱好进行专业选择。但由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个传统医学卫生类专业,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是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医学卫生类专业,在专业性质、就业方向等方面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专业分流填报志愿时,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业取向出现脱节,优秀学生聚集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加剧了专业发展的不均衡。

(二)学生管理不适应现有的学生管理仍旧以传统的班级管理为主。从入学到毕业,学生就被分配在固定的班级里,管理过程稳定而持续。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改革会因专业分流而进行班级重组,出现了班级群体成员发生改变、班级干部调整、学号出现不连续、班级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导致学生管理不顺畅。因此,需要学生管理从传统固定班级管理向灵活专业班级管理转变,以适应大类招生改革需要。综上所述,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无论是生源数量和质量,还是在校培养期间的学习成绩都得到了提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好地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完善高职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蔡阳艳 黄仲庆 徐文鑫 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