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

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

摘要: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发挥人文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障碍,提出要加强学校层面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要提升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要科学设计人文课程体系营造好的人文氛围。

关键词:人文教育;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其主流意识形态特点,已形成统一的、完备的体系,而人文素质课则是因校而异,百花齐放。长期以来,出现了教条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课分为相对独立、互不相干的育人体系的“两张皮”现象。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类课程的任务,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的要求,促进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推动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人文教育指的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塑造、人生境界的提升以及大学生与社会价值的认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2],对大学生进行人性教育。人文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以知识、能力、情感和意志品质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质。高职的思政教育重点是爱国主义教育,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基础是思想道德建设,目标是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发挥人文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有利于点燃大学生心中的“中国梦”

提出的中国梦,唤醒了全国人民的梦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娇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要把这个伟大的梦想放在自己的心中。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梦想,树立为民族和国家贡献自己才智的志向,这是高职思政工作的重要目的。而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曾一度引领世界的文明进程,借助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萌生出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进而拥有更多的文化自信,协同思政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拥有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点燃心中的中国梦,萌生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报效社会和国家的强烈愿望。

(二)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有利于“立德树人”

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来抓,这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健全独立的人格,以期他们能够主动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目标,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培养。而人文素质教育涵盖面广泛,包括了文学、哲学、政治、历史、宗教和艺术等,其目的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在于引导健康向善的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目标一致,教育内容交叉融合。思政教育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人文教育内容的诸多方面,而且是人文教育内容中的精华、经典部分。人文教育协同思政教育,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据科学测算,人们对自己潜能的开发只达到10%左右,还有90%没有得到发挥[3]。人文教育协同思政教育,发挥着别的学科所不能企及的作用。如,在上思政课时,教师可以引用人文方面的例子,启发学生的心智,最后再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上来。如哥白尼打破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地心说”的束缚提出了“日心说”,牛顿从苹果下落的常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科学需要创新,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不断创新地加以继承,不盲目学习俄国的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战略,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为中国革命打开了全新的局面。通过讲解人文知识中创新思维的案例,让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增强。

二、当前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障碍

近年来,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逐步认识到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存在的自成一体的“孤岛”困境,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二者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效果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缺乏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

由于高职院校强调应用性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特点,长期存在着重理轻文、重技术技能及实用类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不仅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略有欠缺,人文素质课程毫无疑问更是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学校缺乏二者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有的学校仅有思政教育的方案,没有考虑到人文教育的发展,或者人文教育仅限于几次零散的活动,缺少二者协同的体制机制,人文教育似乎可有可无,思政教育还没完全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贯彻,对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统筹不足。

(二)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要实现高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需要人人都关心思政教育,人人都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好向善发展。但目前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还有一定的欠缺,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教师人文素养状况尤甚。思政教育的涉及面很广,只有具有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和艺术的深厚底蕴,才能在思政课堂上旁征博引,雄辩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方面的成果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田,相反,离开了人文教育的协同,只单纯谈理论,空洞的说教往往让学生昏昏欲睡。

(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

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成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总的说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是远远不够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究其主要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差异性关注不够。这主要缘于近年来高职扩招带来的师资和管理人员的不足。学生大班上课,教师无法了解每个学生,更无法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不管理学生,管理学生的重担全部落到辅导员身上,一个辅导员管理几个班的学生,个别学校的辅导员管理的学生超过200人,辅导员无暇对学生的不同家庭背景和个性加以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心理需求都难以过多关注。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不同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二是教师在注重自己主导性作用发挥的同时对学生的主体性有所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自己的权威,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授课模式,不顾及或较少顾及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心灵较少被触及。这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欠缺直接影响到人文教育对思政教育协同效果的发挥。

三、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发挥人文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一些高职院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机制

高职院校要从学校层面做好思政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要协调包括人文教育在内的大思政体系各个构成要素,将其融合为共同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服务的体系。一是建立学校各个部门的协同关系。要以提高认识为先导,加强政策层面的支持与引导,整合挖掘大德育资源,构建全校“互融互补”的“大德育”平台。学校要建立完善由党委直接领导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融合互助,形成一个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教学服务系统,有力提升大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二是建立思政教育团队与人文通识课程教学团队、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协同育人关系。一支教师队伍是孤独无力的,当所有的教师都结伴而行,走在“大思政大德育”的康庄大道上,形成“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思政”的氛围,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三是建立校内外协同育人关系。学校要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创设校政企社多方联动的开放的育人机制,将社会实践环节作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通过参与政府和行业企业的系列活动,在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人文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入手。从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说,教师的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宽广的知识视野、深刻的逻辑思维、良好的表达能力等,无一不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4]。高职思政课教师要能结合丰富的人文知识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人文知识,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人文课程教师要提升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的引领下,提炼自身课程蕴含的价值范式和文化基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人文课程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此提升课堂话语的有效性。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经验分享、实地调研、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认可和信任学生,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大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进而实现学校思政教育的目标。

(三)科学设计人文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增强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必须科学设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各高职院校需根植自身独特的办学定位、办学优势,整合社会资源,统筹规划,拓展人文教育的思政内涵,科学设计人文教育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彰显特色,优化人文课程体系。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建设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人文素质课程为特色,心理素质课程为保障的一体化大人文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以“互联网+”为导向的网络与面授双轨并行的线上线下交互式的课程运行机制。既发挥思政课的“领舞”作用,又使得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活力。二是传承文化,培育人文教育品牌。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文素质大讲堂”发挥了很好的德育功能,学院将大讲堂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5]。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创新课程实践教学路径,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宗旨,积极培育“多彩广西”人文周、“新年音乐会”、东盟文化展、非遗学坊等多个人文实践教学品牌,立足区域特色文化,强化文化服务功能,传承民族文化经典。通过活动的熏陶,学生在收获更多的自信的同时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和祖国的灿烂文化,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共舞共振”的协同效应就自然达到了。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Z].2016.

作者:唐淑欣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