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人文关怀建设管理范文

人文关怀建设管理全文(5篇)

人文关怀建设管理

第1篇:人文关怀建设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医改;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

1启动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的时代背景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首次将“健康”与卫生工作并列,这意味着国家已开始认识到“健康”之于发展、之于改革的重要性,要求将“健康”纳入整个深化医改的框架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世卫组织在1990年做了如下诠释:“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医院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更应涵盖心理、社会适应功能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医院人文关怀的提法恰好顺应了新时期党和政府对于健康与卫生工作的理解和要求,能够且应当在建设“健康中国”的道路上发挥作用。安徽省作为全国首批综合医改试点省,在出台的《安徽省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工作任务》中将“大力改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改善就医感受,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作为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医改深水区的棘手命题已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微观问题转向“预防为主、全民健康促进”的“健康医学”诉求[3],亟需重构医患关系文化,通过利益共同体到情感道德共同体,最终抵达价值共同体。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医院人文关怀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当代中国所说的人文关怀,强调的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对符合人的合理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的关注和保障[4]。医院人文关怀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各个细节,在医院为患者提供必需的技术服务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心理、情感和文化服务,对患者的人格尊严予以关注和关心,表达对患者的关爱,全面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和精神慰藉。早在2014年,原国家卫计委在关于深入持久开展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通知中就提出,“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改善患者感受”。然而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人文关怀”一词始终浮于表面。当前全省乃至全国医院人文关怀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大多也仅停留在倡议、引导、学习的层面,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完全依赖于医护人员素质、道德、涵养、认识的高低,对于建设效果的考评、操作实践的规范等体制机制性的建设着墨不足。作为省属公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高校直属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皖医二附院”),自建院以来,始终在人民群众中保持着良好的口碑,根据2014—2017年省卫生计生委的数据统计,医院在全省省属医疗机构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稳居前列,群众总体满意度达94.79%。2017年,我院作为全省人文关怀制度建设试点单位,从医学人文关怀的角度,针对当前医患关系存在不和谐因素等焦点问题,从文化、制度、行为层面探索构建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及相应的评价体系,并将探索成果积极应用于临床实践,让所有员工在思想和行动上接受人文关怀制度的约束和检验,进而实现和谐医患关系的目标。

2开展人文关怀制度建设的具体做法

皖医二附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关于卫生与健康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5—2017年)的通知》要求,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省公立医院改革五项核心制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彰显公立医院公益性和示范性,提高群众就医和医务人员行医感受的突出亮点。医院按照省卫生计生委的统一部署,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坚持“尊重和保护患者合法权益”和“问题导向”二项原则,确立“患者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三大目标,从文化、制度、行为三个层面,从医患沟通、诊疗服务、患者安全、服务流程、环境设施、制度保障和人文素养七个维度,探索建立人文关怀制度体系。

2.1从文化层面积极培育和践行医学人文精神

2.1.1通过仪式和组织内传播广泛宣传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性是内在于医学的固有本性[5],它通过医疗机构的办院理念、发展愿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伦理认识、道德境界等集中体现为医院文化。从路径上来说,文化从来不是外在的强加和注入,而是内部的唤醒和开发。詹姆斯•凯瑞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提出仪式传播,强调仪式对于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6]的作用。医院通过开展医学人文精神宣誓仪式来重拾仪式传播,让新入职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临床医学生,面向中国医师宣言、南丁格尔誓言、医疗行业精神、希波克拉底誓言等宣传展板进行宣誓,这有利于强化他们对医护工作的认同感、尊严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医院运用组织内传播丰富人文医学文化价值观的输送方式,使医院内成员获得组织现实,实现组织认同[7],使组织成员形成一种集体身份归属感,创造一种统一的价值观,从而认识到如何有效地协同工作。如医院在院内醒目位置设置中国医师宣言、南丁格尔誓言、医疗行业精神、希波克拉底誓言等宣传展板,坚持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充分发挥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医学人文精神成为每一位医务工作者文化自觉的动力,文化自信的源泉,使“以患者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真正落地。

2.1.2通过凝练口号和选树意见领袖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口号的运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功能性的文化表征。它突出地表现出目标导向功能、社会化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8]医院按照患者从入院、就诊、检查、缴费、出院等各环节,从医疗、护理、医技、管理等各角度,制定了人文关怀“十大目标”、“二十条措施”,内容简洁,要求明确,迅速在全院成为热议的话题,进而掀起学习的热潮。政策宣传是组织在政策执行阶段必备的环节之一,而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意见领袖是群体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他通过一切合适的媒介将本群体与社会环境的相关部分连接起来[9]。当合理、适用的目标和措施形成后,医院通过开展分层次的人文关怀培训等活动,把先行先试的科室和人员作为先进典型,发挥其引领全院医护员工主动参与到人文关怀制度建设中来的作用。到2018年初,全院医护员工均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之中。

2.2从制度层面系统构建人文关怀制度体系

2.2.1从临床实践存在的问题入手编印《人文关怀制度汇编》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换位思考作为制度设计的核心,根据医患沟通座谈会内容及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针对医疗、护理、医技、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梳理编印《人文关怀制度汇编》。全书共分七个章节,重点从文化体系、医患沟通、诊疗服务、患者安全、服务流程、环境设施、特殊患者服务等方面出台各类举措制度47项,为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提高人文关怀的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

2.2.2量化制定人文关怀指标及评价体系应用

Delphi(德尔菲)法开展了至少两轮的专家咨询,从医患沟通、诊疗服务、患者安全、服务流程、环境设施、制度保障和人文素养七个维度构建医院人文关怀指标评价体系,为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提高人文关怀的能力和水平提供考核评价依据。该考核评价体系由护理部牵头,每月深入全院各部门进行评价考核,查找问题不足,着力整改提高,形成PDCA循环。考核采取百分制,分值占比各有侧重,考核的要素设置充分体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特点,量化考核方式以科室为最小单位,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

2.3从行为层面切实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2.3.1扎实推行优质护理温馨服务

根据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在病区推行尽显人文关怀的温馨服务。配备47辆多功能护理车,推行护士工作站前移,缩短护士的工作半径,激发护理主动服务意识。设置夜间护士定位灯,安装动态分贝监测仪,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心、安静的休息环境;部分病区每天晚上通过智能传呼系统对患者进行电子广播宣教,提醒告知患者晚夜间注意保暖、拉起床栏,提醒患者口服睡前用药等;对门急诊和住院患者实行健康教育处方、微信平台、IPAD视频播放、电子广播等一系列健康宣教活动,便于加深患者理解;将人文关怀理念运用到护理三新项目中,例如“输液恒温器在膀胱冲洗患者中的应用”、“改良拔除气囊导尿管方法在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医用保温毯在手术患者体温保护中的应用”、“智能护理通讯系统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等,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增强了患者的舒适度;拓展延伸护理服务内容,实现住院患者电话回访全覆盖,2017年住院患者电话回访率达93.36%;开展特殊病种的家庭访视662例,赢得周边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2.3.2创新推出多项便民服务措施

设立住院便民服务中心,向广大来院患者承诺提供便民服务20条措施,不断丰富便民服务内涵。在公共区域为候诊患者提供网络、阅读、餐饮等舒缓情绪服务,为有需要的住院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和治疗饮食。在门诊等人员密集区域设立便民服务箱、充电区域、行李寄存处、母乳喂养室;开通母乳喂养咨询电话,制作新生儿免费相册;合理设置挂号缴费窗口、自助挂号机、候诊座椅、陪护轮椅、饮水机、雨具等便民设施;实行代寄检查报告单等服务,探索开展门诊慢性病患者随访工作。

3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3.1患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根据医院定期开展的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2015—2017年,医院共发放出院患者调查问卷约3900份,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前两个季度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0.38%、93.43%、95.41%,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门诊患者满意集中体现在对便民措施、服务流程、服务态度、费用水平等方面。住院患者满意集中体现在对住院环境、医患沟通、优质护理等方面。近年来,正是由于持续不断地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将人文关怀贯穿于医疗服务全过程,选择到我院就诊就医的患者人数逐年上升。门诊患者自2013年(医院划转初期)至2017年底,增幅达40.8%;住院患者增幅达112.7%。

3.2员工的凝聚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挖掘

通过医院开展的职工满意度调查和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等方式,全院医护员工对医院发展、工作环境、个人成长、福利待遇、困难帮扶、业余活动等方面较为认可,职工的精神面貌有较大改善。2017年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比40.36%,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全院上下及同事之间沟通更加融洽,关系更加和谐,在全院范围内逐步形成一种人人注重医院形象、人人关心医院发展、人人坚守工作岗位、人人讲究努力奉献的浓厚人文关怀文化氛围。全院职工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员工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3.3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进一步增强

第2篇:人文关怀建设管理范文

【关键词】医院管理工作;人文关怀;转变意识

1、把人文关怀融入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1符合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单纯依靠“利益”连接起来的经济活动已经不是时代的主流,在经济活动中,人越来越受到重视,换句话说,经济活动已经逐渐进入了“情感化”经营时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重视人文关怀,把人文关怀融入医院管理工作之中是符合新时期医院管理工作发展需要的。人文关怀是医院文化内涵的载体,是医院与患者、医院与员工、员工与患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尊重人性,让人文精神引导着医院的管理行为,让医院管理中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也可以让医院更有竞争力。让患者在接受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治疗的同时,让其得到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与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相符,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突出体现。

1.2体现医院的宗旨,促进医院发展

现代医院就是要与民众利益相关联,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医院管理中,鼓励和倡导医疗的人文关怀,可以为人民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正是医院的宗旨的最好体现。另一方面,医院要想长期的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要重视人文关怀。把人文关怀融入到医院的管理之中,是避免医闹事件的重要手段。当一个医院真正的重视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把患者的需要放在了第一位,笔者相信当患者感受到了医院的关怀,他们会更加理解和相信医院。这样一来,医患矛盾将被大大的减轻,医院和患者的关系将得到改善,融洽的医院环境将指日可待。事实上,医院不能只关注于技术实力的提升、高新技术设备的引入,而是把技术实力和人文关怀这两只拉动医院发展和腾飞的翅膀都给予高度的重视,那么,医疗人文关怀也可以促进医院的不断发展。

2、建设人文关怀的医院管理的方法措施

2.1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意识

建设文化关怀的医院管理首先要从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方面开始,改变传统的“大国心态,医院说了算”的观念。医院的服务质量一直不高,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医院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不对。医院工作者不知市场竞争的残酷,在管理服务中不知道如何进行完善和提升,就导致了医院服务落伍的现象。人文关怀的医院管理要求他们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放弃优越感,正确的认识医疗现状,用人文关怀来武装自己,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平。

2.2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

医院管理要与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紧密的联系起来,把人文关怀作为医院的文化理念在建设医院文化建设中充分宣扬和传播。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推动医院文化建设,来促进医院管理的发展。医院管理层在市场竞争和对外交流中独断感受到文化建设和文化经营的重要意义,在医院的管理中,有意识的开展一些增强医院文化的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医院文化的建设,让医院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地促进医疗质量管理,让人文关怀的理念深入医院工作人员的内心。例如,编制医院员工读物、制定岗位行为规范,定期举行医院文化讲座、制作医院人文理念宣传片等。这些建设医院文化的活动就是形成医院精神理念,宣传人文关怀的有效方式。把人文关怀与医院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用人文理念来丰富医院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医院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用文化建设活动作为载体,传播和宣扬注重人文关怀的医院管理理念,促进医院管理的发展。一举两得,这样的模式值得推广。

2.3医院管理与医院使命相联系

医院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强化医院日常管理,完善规章制度,促进改善医患关系。医院的使命是治病救人,挽救生命,让医院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和理解作为医院和医护人员的使命,将打击收受医药回扣等不法行为,形成依法行医、廉洁行医的氛围。在医院管理中,让医务人员强化廉洁自律的意识,倡导健康积极的医德风尚,坚决抵制不良风气,也是人文管理的重要落脚点。在基层科室中,鼓励佩戴党徽上岗、自觉接受监督等等都是促进医院管理的有效方法。让医院工作人文对学医的目的、作为医疗工作者的责任进行积极的思考,让其形成正确的认识,是从根本上解决医院矛盾,建设和谐医院的途径。

3、结束语

总之,把人文关怀融入医院管理工作是符合当今时代需要、促进医院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医院应当从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入手,用把医院管理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措施,让人文关怀真正成为医院发展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吴琳珊.人性化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06)

第3篇:人文关怀建设管理范文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教育;教育管理;管理模式

在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随着人文关怀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多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已经对人文关怀给予了一定的重视,而且也有很多高校构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体系,使教育管理工作步入了创新发展的轨道。但也要看到,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仍然占据一定的地位,个别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人文关怀不足的现象,特别是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教育管理工作仍然以高校为主,制约了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就需要高校应当把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管理工作当中,着眼于破解当前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制约因素,采取更具有创新性和效能性的举措,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到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努力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一、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一)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意识薄弱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从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在落实人文关怀理念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这也直接导致教育管理水平不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个别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没有将“以人为本”上升到战略层面,在开展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注重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缺乏针对性和效能性,导致教育管理工作出现了诸多矛盾。有的高校则不注重管理理念创新,特别是没有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在制度设计方面过于强调高校管理工作的“主导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人性化”管理仍然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有的高校则不注重教育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建设,特别是没有将互动性、融合性、渗透性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导致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不高,而学生对教育管理工作也存在较多的抵触情绪,甚至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和问题。

(二)社会治理理念缺乏有效融合将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应当更加高度重视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要着眼于构建更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教育管理机制,将“社会治理”理念作为重要的教育管理思想。但从当前个别高职院校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缺乏管理创新的问题,特别是没有将“社会治理”理念融入到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方面不够到位。有的高校不注重构建教育管理工作的学生参与机制,比如在打造教育管理平台和载体方面不够到位,学生无法了解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和内容,因而也就不可能很好的遵守相关制度。有的高校则不注重对当前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运行情况特别是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就直接导致教育管理模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有的高校则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在构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沟通、互动、交流平台方面比较薄弱。

(三)教育管理体系建设有待完善要想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对现有的教育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使其更具有人本性。但从当前一些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能够满足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但按照人文关怀的要求来看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问题,有的则不注重构建更具有科学性的教育管理体系,特别是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调查研究工作也不够到位等等。有的高校则不注重强化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而且在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流程、教育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缺乏持续创新,直接导致教育管理工作无法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进行优化和完善。总之,从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按照人文关怀的角度,尽管绝大多数高校都十分重视教育管理工作,而且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按照人文关怀的要求来看,仍然存在很多不到位的方面,个别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效能性不强,需要引起重视。

二、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优化策略

(一)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想更有效地落实人文关怀理念,至关重要的就是要突出以人为本,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入手,正确处理好“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之间的关系,既要强化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并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也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融入到教育管理工作当中。这就需要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建设,既要重视制度建设,也要重视模式创新,进而使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更加体现人文关怀。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路,也要更加高度重视教育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建设,特别是要将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融合,并且通过互动性、渗透性教育,最大限度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在落实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过程中,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应当更加重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还要在强化自身职业道德水准方面狠下功夫,通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好人文关怀视域下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推动社会治理理念有效实施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落实人文关怀理念,还要在推动社会治理理念有效实施方面狠下功夫,最大限度提升教育管理的综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应当建立教育管理综合性管理体制,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方方面面都应当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当中,进而形成强大的教育管理合力。要更加高度重视“寓教于乐”教育管理载体建设,比如可以多开展一些与教育管理相关的演讲比赛活动,学生在参与演讲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接受“洗礼”,进而提升规范意识。推动社会治理理念有效实施,还要切实加大教育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方案和优化措施,使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持续提升。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比如可以打造高校教育管理平台,将各类教育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并建立“风险点”监测与防范机制,进而使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三)着力优化教育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对于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向纵深开展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同时也能够在落实人文关怀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这就需要高校应当牢固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将教育管理工作融入各项工作当中,比如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教育管理工作与之进行有效结合,深入调查和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通过优化和完善教育管理体系,最大限度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优化教育管理体系,也要更加高度重视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建设,特别是要更加高度重视全面教育管理、全员教育管理、全方位教育管理体系当中,使各个层面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优化教育管理体系也要更加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仅有利于优化和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同时也能够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高校应当在这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要更加高度重视教育管理体系的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建设,比如应当进一步拓展教育管理领域,强化教育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的有机结合,各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努力形成教育管理合力。综上所述,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教育管理工作,才能使高校教育更加规范、更加有效、更具成效。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管理工作当中,特别是要着眼于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更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效能性的方法和策略,重点在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推动社会治理理念有效实施、着力优化教育管理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努力,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薛峰峰.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20-21.

[2]侯燕玲.基于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8):178-179.

第4篇:人文关怀建设管理范文

关键词:教育管理;人文关怀;内涵

一、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人文关怀”概念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确认人与自然的价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追求个体解放,维护人的尊严是其主要的核心思想。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仁”作为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中国教育史上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高等教育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共同营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健康地学习与成长。高校管理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实事求是和着眼于实际的态度,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适当的调整,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示,并建立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管理体制,将人文关怀体现在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而,因为我国高校长期采用哺乳式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强,对教师言听计从,认为教师都是对的,从不敢提出质疑,学生是否优秀则绝大部分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种单一的依赖性教育管理模式存在明显缺陷,需要改进。

二、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随着当今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思想正在发生变化,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目前,在各个领域都非常重视人文关怀,当然,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人文关怀即是指对人的关心与关怀。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即是对学生关心和关怀,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有一些固定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学生,还应该要懂得灵活变通,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内涵。要想让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更好的体现,就必须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培养学生”的原则。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将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文关怀更好的统一起来。

三、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当前,各大高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的统一性和服从性,被动性和制约性,从而忽略学生的自主性、自由性和自然性。这种教育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表面上看起来对学生是百益而无一害,而实际上却是事倍功半。1.过分强调学生的统一性,会制约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扼杀学生的独特新颖的创造思维,因而忽视学生的差异性。2.过分强调学生的服从性,给予学生一种奴役思想,学生无法从学习中收获快乐,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究竟是为什么而学习,觉得学习就单单只是为了完成家长和教师分配给自己的一项任务而已。3.过分强调学生的被动性,给予学生一种压迫感,致使学生不能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4.过分强调学生的制约性,致使学生自主、自立、自强能力差,一旦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便会感到无法生存。所以,高校教育管理应与时俱进,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并且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

四、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的体系构建

1.加强人文关怀的认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尊重学生的思想,学会换位思考。高校学生管理者也应该体谅教师,加强对人文关怀的认知,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大学不仅是技术的加工厂,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充满关爱的地方。在高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是核心和重要对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占据着主要地位,并且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方面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由此,要想加强对人文关怀的认知,高校就必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建立以教师为主要对象的管理政策。高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应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调动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即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我们应该尽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知识推广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使他们充分发挥潜能,从人性化角度有效提高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2.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高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尊重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追求思想上的解放和创新。另外,管理者还应具有服务意识,因为对学生的管理过程本质上就是服务过程。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和谐、互帮互助。纵观我国五千年历史,传统集中的经济体制、政治和官方文化,致使教育管理理念存在差异。改革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就必须改变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人文关怀的理念为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注入新鲜的血液。首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传统的教育理念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属性,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为了应对考试而接受教育,忽略了知识的纯粹性和个体发展的必要性。其次,对院系部门放权。将权利下放到具体的院系,由他们来组织具体的教育活动,尊重学生,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并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要。最后,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服务功能。教育管理体制的本质就是为教师和学生自身能更好的发展而服务的,所以要根据他们的需求真正让需要者受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人文关怀要付诸实践,除了实用的人文制度外,还应付诸实际行动,健全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执行力较弱、制度落不到实处及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因此,营造一个人文关怀的环境,就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制定一个本身必须满足科学、合理和人性化关怀精神的制度。高校的领导必须严格监督高校制度的执行情况,相关行政人员的专业素质应通过相关机构严格的考核,制定合理有效的实施程序和监督机制。

五、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途径和方法

1.人文关怀要求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和工作方式。在现如今的社会形势下,从事教育管理的工作者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教育方式及策略,尤其是“说教式”、“灌输式”两种教育方式。二者要有重大改变,主要路线在于对话式教育。所谓对话式教育就是教育者和学生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平等对话。对话式教学将教育者对学生的情感完全体现出来,也在某方面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使师生之间能够良好沟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从而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困惑及问题。实现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即从说服到教育。2.人文关怀教育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校要配备良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比如宿舍顾问、贷款和奖学金顾问、法律援助部门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成立一个心理咨询室,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服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温暖,进而萌发出爱国情怀,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3.人文关怀教育应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对大学生来说,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通过人文关怀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更深层次来说,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的灵魂得以洗涤,内心得以满足,从而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六、结语总之,教育管理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机构,虽然约束,但不能过于严格和一成不变,高等教育管理要依靠人文关怀进行教育管理。我们应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一点一滴中体现人文关怀,使人文关怀逐渐渗透到高校教育管理中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就必须坚守人文关怀的理念并以此为中心而不断努力。在高校中实施人文关怀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无限可能。这一问题的实现,关键就在于将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相融合,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笑波.大学生教育管理汇总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J].现代交际,2013,(07).

[2]张潇,孙晋.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11).

[3]王楠.基于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5,(10).

第5篇:人文关怀建设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发文明确提出,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教育部也同时要求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2]这些都说明辅导员不仅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和着力推进铸魂育人,可见辅导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等都需要辅导员有较强的人文关怀能力。这就要求辅导员将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深入贯彻到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实践中提升辅导员自身人文关怀能力。

1深刻理解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内涵

人文关怀就是满足人的需求,在高校就是要满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要求。通过关怀、爱护、心理疏导等方式使大学生在人与人的互动交往过程中体现出人文思想。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则是对大学生进行关怀、爱护、理解与引导的能力,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以及人格情操的综合体现。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也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学生工作实践中将人文素养与对大学生的责任感充分结合,从人性角度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与大学生沟通中践行人文关怀理念,用人文思想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自我意识,培养健全人格。提升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要以自身丰富的人文素质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才能形成服务学生的品格能力。[3]

2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的意义

高校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他们内在素质的高低、能否健康成长受到教育管理水平的深刻影响。辅导员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角色,承担着政治素质教育的重任,可以说是大学生的领路人,也是人生导师,直接对学生负责,其人文关怀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可见,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不管是对辅导员的自我完善、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强化高校教育管理都意义重大。

2.1有利于实现辅导员的自我完善

辅导员的自我完善主要体现在职业能力的完善。辅导员身份特殊,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不仅是干部也是教师,既是管理者也是教育引导者。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行政事务处理、沟通协调、危机应变等丰富的职业能力,提升人文关怀能力是辅导员完善其职业能力的需要。辅导员掌握系统丰富的人文知识,积极践行自觉的关怀行为,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在提高人文关怀能力实践中实现自我完善。

2.2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直接影响大学生德智体美劳以及人格、心理、兴趣等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各方面压力不断加大,困惑越来越多、心理问题多发、多重矛盾交织,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形成困扰。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使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更好地教育与管理学生,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2.3有利于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使得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教育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因此,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需求,重视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实现人文管理的目的和需要。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其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丰富精神境界、塑造个体人格、提高自身积极性,也有利于辅导员切合学生实际培养人才,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3认真分析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现状

一是人文关怀责任感不强。高校辅导员任务重、压力大,往往忽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角色责任。辅导员普遍肩负着其他行政任务,对大学生的责任感弱化,人文关怀无暇顾及,漠视大学生的主体性,未能与大学生成为知己,人文关怀责任感不强,没有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二是人文关怀意识淡薄。部分高校辅导员对自身角色认知不清,人文关怀意识欠缺,认为自己只是教育者、管理者,对大学生生活、心理健康关注极少,对学生的现实需求与合理需要缺少理解和观察,考虑得较少,没有全身心地把心思倾注在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上。三是人文关怀实践不足。关注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学业、生活是最直观提升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实际手段,有些辅导员未付诸人文关怀实践,没有做到人文关怀意识、思想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参与大学生活动少、沟通谈心少、交流互动少,对大学生诸多方面关注不够,忽视听取学生对工作的意见,没有通过人文关怀的方式和行为去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四是人文素养有待提升。由于辅导员自身人文素养较弱,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人文情感需求。人文知识、人文情感需要在长期的培养中不断升华,应尽职尽责地肩负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发现自身价值,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与人才观。

4积极探索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人文关怀能力的有效路径

建立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能力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各级领导必须切实重视辅导员自身人文关怀能力的建设,多角度创造能力提升外部环境,多方面建立能力提升机制,全方位探索推进自我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4]

4.1多角度创造能力提升外部环境

首先,制度作保障。制度化是提升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保障。国家教育部门要从宏观上制定相关制度,在辅导员选聘、培训、考核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指导制度,规范化促进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其次,营造良好氛围。高校要把国家制度落实好,将奖惩罚劣作为加强执行力与规范化的有效手段。对在提升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方面做得好的给予表扬,对那些不作为的高校或辅导员,坚决给予警告和惩处。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把人文关怀体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再次,准确定位角色。辅导员身份具有特殊性,既不同于教师,也有别于管理干部,独有的天然优势使他们密切接触学生机会最多、时间最长,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和求助的就是辅导员,需要辅导员以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来进行帮助,他们把辅导员看作是学校的亲人或家人。

4.2采取多种措施建立能力提升机制

一是运用选聘机制。真正把具备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和真正热爱学生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从起始阶段就保证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高水平。重要的是要建立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准入制度,把好入口关,切实考察辅导员是否具有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文关怀意识,对其专业知识、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也要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建立培训机制。在辅导员刚入选辅导员队伍的初始阶段就确立培训目标,遴选提升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为目的专门培训课程,突出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并将其贯穿在辅导员培训、研修的各个阶段,有效完成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培训,从而达到提升人文关怀能力的目的。三是完善考评机制。加强人文关怀能力考核,确定考评标准、制定考评内容,完善考评机制。坚持定期考核、严格程序、公开透明、出示结果,做到奖惩分明,真正发挥考核机制在提高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方面的引导和警示作用。要加强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的动态跟踪监督与测评。实行“多元评价”方式,坚持辅导员自评、学生评价、社会评价与网络评价相结合,形成科学考评机制。[5]辅导员对个人年度人文关怀工作情况进行自评,分析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不足,制定努力方向和办法;选取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辅导员日常的人文关怀工作进行评价,着重测评实际效果;学校职能部门根据辅导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人文关怀进行评价。对辅导员考核评价要坚持连续性,实施人文关怀过程和人文关怀效果的动态追踪。四是营造良好氛围。构建校园人文景观、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借助网络新媒体传播优势等舆论宣传媒介营造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引导和加强与大学生情感互动交流,增强辅导员的人文关怀意识,进而提升人文关怀能力。五是优化激励机制。实施辅导员人文关怀工作激励机制,对调动其积极性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对深受学生拥护且人文关怀工作做得扎实、认真负责、敢于担当、表现突出的辅导员要公开表扬,给予奖励,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待遇分配、提拔重用上要予以倾斜;对工作马虎、丧失责任心、造成不好影响和恶劣后果,经考核不合格除给予严厉教育批评和处分外,必要时将其调离辅导员队伍。只有做到奖优罚劣,责任分明,有效避免辅导员不公正待遇现象的发生,不断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辅导员人文关怀工作处于最佳状态。另外,高校也要制定专门政策,大力提倡、积极鼓励优秀的辅导员撰写工作录,将自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和较为成熟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形成学术论文交流发表,除此还要给予一定的学术科研奖励来激励辅导员的积极性。

4.3全方位推进自我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