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

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精选(九篇)

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

第1篇: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红色文化;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12-01

峥嵘岁月里,红色文化给了一代又一代人新鲜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精神感染,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思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拥有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 而“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则满足了人们心灵的需求,红色文化也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因此,如何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有效吸收红色文化的精神营养,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故居纪念馆和铜像纪念园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突出重点,让红色文化成为爱教基地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红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而文化资源又包括有形和无形两方面,属于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则是无形的,它是一条贯通一个地区或城市文化的主脉,也就是“地区文脉” 或“城市文脉”,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涵所在。

仪陇,作为的家乡,历史赋予了这片故土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保护和建设好旧居、故居纪念馆、铜像纪念园等纪念地,更好地宣传思想,传承精神,深挖文化内涵,是仪陇文化事业的头等大事,是开发红色旅游的的重要环节。

2004年,国家旅游局编制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12大红色旅游区、30条精品旅游线路和100多个经典景区,故居纪念馆被确立为精品旅游线路和红色经典景区之一。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就是要推介红色旅游,让红色文化带动红色旅游。

在故居纪念园里,每天都能看到“十送红军”、“的扁担”等生动的表演,时时都能看见“井冈山会师”、“三过雪山草地”、“开垦南泥湾”、“石家庄战役”等情景再现,激发了多少人的爱国热情,特别对青少年学生就是一个生动的课堂和教材。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客流量倍增,红色文化热的兴起,让旅游也火热了起来。在这片土地上,在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二、创新模式,让红色文化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红色文化的传承不能老是只局限在传统爱国主义的层次上,而需要更加关注、尊重、贴近人性,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对青少年的教育,一方面,我们利用一些特别的纪念日或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开展一些主题宣传和教育活动。同时,适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举办一些主题队会活动,把学生的第二课堂办得有声有色,充分发挥了爱教基地的作用。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被动的接受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参与施教,变被动为主动,变客体为主体,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传教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从另一个侧面更为深刻、直接的受到了教育。为此,铜像纪念园更新观念,利用“我国文化遗产日”活动,走进校园举办了“故事”演讲比赛。同时,还借助“国际博物馆日”这个平台,在学校广泛开展了《我心中的》征文比赛。这样的教育,是互动的,也是最直接的,更是行之有效的。在探索和实践的道路上,铜像纪念园更新观念和形式,深挖红色文化内涵,让红色文化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三、开阔视角,让红色文化的作用和受众面更扩大

第2篇: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

2001年1月,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不仅正式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而且把它同“精神文明”并列起来。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将三个文明并列使用,表明我们党已从对文明的两分法发展到三分法,既在社会文明系统中为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定了位,又理顺了它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从“五四”前后先进人士想超越前人制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机械割裂与绝对对立,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到我党进入新时期后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再到本世纪初正式使用“政治文明”,提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前后经历了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理论创新

十六大报告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增加了“政治文明”,又用很大篇幅论述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文明”与“文化”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文明”与“文化”在中西文里是两个不同的词。但英国泰勒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称:“文化或文明在人种志学中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里“文明”与“文化”指同一对象,同我们说的“精神文明”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差不多。英国马林诺夫斯基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文化论》,主张把“文明”与“文化”区分开来:“文明”专指“较进展的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方面”。“文化”则包括“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直到“社会组织”,即从物质到精神的广义文化。美国克罗伯和科拉克洪1952年发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在考察100多种文化定义后认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强调文化“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我国《周易》中的“天下文明”指国家和社会的面貌“有文采而光明”。古籍中的“文化”含文治与教化的意思。发展到今天,“文明”和“文化”一般都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因而也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其中狭义指精神、思想方面。“文明”和“文化”既可通用,又有区别。讲区别时,“文化”侧重指经过人类加工制作的东西。如石器是文化,石头却不是。西方源于拉丁文的“文化”一词,原指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培育。“文明”则侧重指文化的进步方面,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社会的进步状态。如人群都有文化,但不一定有文明。西方源于拉丁文“文明”一词,意为公民的、有组织的。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用“文明”一词表达对未来社会发展高级阶段的向往。19世纪德国学者却称社会的精神成果为文化,物质成果为文明。这种用法在马恩著作中也可找到。美国学者摩尔根1877年发表《原始社会》,将文明阶段提前到从使用文字开始。恩格斯把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称为“史前各文化阶段”,而将有文字有商品生产和阶级剥削的社会(从奴隶社会开始)称为文明时代。现在人们已将社会发展取得的先进成果都纳入“文明”一词。十六大报告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增加“政治文明”,就是要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的协调发展。这三个“文明”都是从社会进步意义上使用的。只有先进生产力、先进政治、先进文化,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这是对社会“文明”认识上的加深。报告中讲的文化建设,是狭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文化建设,即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现在讲的“政治文明”同西方讲的“政治文明”或“政治文化”有什么不同呢?报告讲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借鉴更有创新。当今国际上讲的“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取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1986年,党的第一个精神文明建设决议中已明确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的这些观念,又同它们有原则的区别。”我们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条件下的新型政治文明,其名称和内涵都有质的不同。国际上讲的“政治文化”通常指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感情及基本价值观的总和。1996年说:“我们讲的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他指出“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又强调“领导干部在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要注意分清一些基本界限。比如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学习西方先进东西同崇洋的界限,文明健康

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等等”。如果再加上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理想信念教育等等,所有这些表明我们虽然没有在党的最高文献中使用“政治文化”一词,却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特定内容和要求,是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

十六大讲的“政治文明”是不是从我党原先讲的“精神文明”中另列出来的呢?看来不好这么解释。1979年9-10月“讲话”、邓小平“祝词”分别提精神文明建设时,都先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再讲精神文明建设。后者是不包括前者的。十二大报告第三部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解释“改造社会的成果是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这里精神文明中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显然属于意识形态,它是同“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分列的。十二大报告第四部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将“社会主义民主”单列,而且说“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可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范畴中,一开始就不包含十六大报告所讲的“政治文明”的有关内容,因而从“广义的精神文明”中不可能另列出一个“政治文明”来。何况“精神文明”已是相对于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文明”而言的狭义“文明”,说它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更使人不好理解了。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我党使用我国由来已久的提法而又赋予了新义,人们对它有各种解释,这是不难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生产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大方面。前者生产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后者生产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精神产品。马克思有“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物资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等提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各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不就是我们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对文明两分法的由来吗?但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却复杂得多。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恩选集》1995年版第2卷第32页)物质文明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紧密相联。精神文明同精神生活和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紧密相联。政治文明则同政治生活和政治上层建筑紧密相联。政治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指政治法律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的上述划分,后来被简称为经济、政治、思想(理论或意识形态文化)三大方面,这正是对文明采用三分法的由来。从两个文明发展到三个文明,不仅反映我党对社会文明认识的深化,而且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在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今天,只有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建设政治文明有新思路新举措

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对比十五大报告“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部分,可以看到十六大报告“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等相关部分,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和新举措。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几个大项,都是新增加的,不仅很有高度,而且抓住了根本。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时,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开始,重点放在扩大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说前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后者“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又根据这些年的经验增写了完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等。这些都是切合广大人民和广大党员心意的。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抓住了决策和执行、选人和用人两大环节,提出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干部的任期制、辞职制和责任追究制以及政务公开制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或切实可行的。在健全法制方面,强调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干部依法办事,司法人员执法公正,增写了“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报告对执政党、人民和法治三者关系的表述,比十五大更精确。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并指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在党的建设部分新写了“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又吸收代表意见,在定稿时增加了“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等内容。这些对于建设政治文明都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性。

四、政治文明建设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3篇: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小区;文化建设;加强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92-0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小区阵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基层和小区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远不能满足小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居民的文化生活还相当贫乏。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影响基层小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整体而言,我国基层小区文化建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小区的发展。

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小区居民的道德状况普遍受到冲击,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不敢创新,发展、竞争意识不浓,一些传统陋习,如弄虚作假、以富欺贫、以强凌弱、打牌等现象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淳朴的民风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既恶化了小区的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小区的发展。

基层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那一个河南基层小区举例,产权单位多,农转非的居民多,而小区的投资项目少,虽然投入在逐步增加,但与小区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加上一些地方财力困难,领导对小区文化建设因产权单位多都无法重视,活动器材、设施简陋不堪,由于小区居民文化活动单调,闲时缺少健康的文艺活动,农民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还有的靠宗教和封建迷信填补空闲时间,导致小区社会风气复杂化。

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实现小区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提高小区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把小区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单位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小区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小区内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小区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民风,提高小区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

积极探索小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应。

第4篇: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

和谐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基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形成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忠诚守信、团结互助、善良友爱的淳朴民风,这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文因素,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区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既符合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和谐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通过和谐文化建设,以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统一的意志,把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互相汲取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各民族人民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不同民族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有利于理顺民族情绪、化解民族矛盾、优化发展环境,在民族地区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和谐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健康发展不能没有与之相协调的文化的支撑,更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发展为代价。促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有助于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内在素质。

和谐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才能激发出生命活力。和谐文化既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又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各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以和谐文化为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才能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加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就是要大力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树立共同理想。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紧密联系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实践,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深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信念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筑牢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树立科学创新精神,激发社会活力。科学创新精神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要开发多种多样、鲜活生动的文化产品,提供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倡导人人参与的文化氛围;坚持思想理论、文化观念、文化体制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和谐文化建设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有竞争力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拓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要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激发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坚持统筹兼顾原则,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促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需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重视城乡文化共同繁荣,特别要重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引导,活跃农村文化氛围。要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兴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发展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要有效调控大众媒体,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民间舆论和网上舆论,密切关注口头舆论,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需要和谐思想来引导和支撑。要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建设,一定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为主旨,突出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宣传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亲如一家,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加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形成各民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道德基础和文化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先进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的。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先进文化统领文化建设,必然包含着发展和谐文化、实现文化和谐的要求。

和谐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发展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风格、独特魅力和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对于民族文化中积极的、有益的部分,要认真加以利用和发扬,这样才能使各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5篇: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文化哲学 基本问题 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

2011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政治高度。因此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弄清、理解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文化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所谓科学的基本问题,是指在这门科学中居于支配地位,并且贯穿于这门科学的全部内容和全部过程的重大问题。“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必须是在文化哲学中居于支配地位,它决定各种文化问题的解答,并且贯彻于文化哲学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1]

(一)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由于文化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产生的,离开了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就没有文化。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不同的文化哲学。各种文化哲学流派的划分,归根到底,在于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作出了不同的解答。根据主体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神本主义、自然主义、人本主义。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划分文化哲学派别的依据,是形成各种文化关系的基础,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基于此,我们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文化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文化哲学基本问题最主要的方面。它构成了文化哲学的基本内容。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其中,实践关系是一切文化关系的基础。所谓实践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由此形成了实践关系并由此产生了“行为文化”。所谓认识关系,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由此形成了精神文化。所谓价值关系,是指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由此形成价值文化。行为文化的目的在于求实,精神文化的目的在于求真价值文化的目的在于求善。

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在与客体发生关系的同时,主体之间必须发生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血缘婚姻关系,经济政治思想关系、历史承继关系、地区空间关系等。从纵向看,主体与主体之间存在着历史承继关系,由此形成了传统文化。从横向看,主体与主体之间存在着地区空间关系,由此形成区域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世界文化。

从虚拟的主体即神灵出发来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神文主义;从客体出发来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自然主义;从真正的主体即人出发,来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人文主义。

二、文化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文化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哲学基本问题总是支配文化哲学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哲学基本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派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哲学基本派别的影响。

其次,文化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一是内涵不同。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二是目的不同。文化哲学基本问题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文化世界的主体问题。而哲学基本问题的直接目的是为解决整个世界的本原问题。

三、文化哲学的基本派别

对于文化哲学基本问题即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文化哲学的不同派别。即:神文主义、自然主义(物文主义)、人文主义三个基本派别。

(一)神文主义。在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神文主义观点。所谓“神文主义”认为,神灵、上帝是文化世界的主宰,世界上一切文化都是由上帝或神灵创造的。人们将自己本有的规定和特征,交由虚拟的上帝或神灵支配了,而自己却不能掌握自己的一切包括文化。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自己留给自己的就越少”。[2]在神文主义束缚下,真正的人文主义难以确立。在古代,虽然产生了语言、文字、逻辑、算术、天文、艺术等具体的文化科学。但是,其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神而非人,因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科学与哲学。

(二)自然主义即物文主义。它认为,文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和自然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自然既是文化的客体、又是文化的主体。因此,文化即“物化”。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三百年时间里,在思想学术方面自然主义特别盛行,它们抹杀了人与自然、人与物,价值与事实之间的本质区别,把人等同于自然物,并完全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方法来审视文化问题。自然主义的根本缺陷是抹煞了自然与人类科学与价值的原则界限,否定了人在文化世界中的主体地位。

(三)人文主义。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上,人文主义首先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并从这一立场出发,来分析和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人文主义看来,文化即人化。人文主义既与神文主义相对立,又与自然主义相区别。以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为主题的欧洲文艺复兴确立了人的统治以代替神的统治,将人文、文化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使学术思想从神文转化为人文。人文主义的最大功绩就在于否定了神或上帝的文化主体地位,确立了人的文化主体地位。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各种具体的人文学科如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也逐步发展起来。这就为真正的文化哲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神文主义、自然主义、人文主义是文化哲学的三个基本派别。在当代文化哲学领域,神文主义的地盘越来越小,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则逐步演变成两个主要流派,并且这两个主要流派正在出现出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趋势。

参考文献:

第6篇: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

一年来,在省两委办的关怀支持下,我们高扬“三个代”重要思想的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使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攀升。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直接促进了社区各项建设,使我们****社区呈现了经济繁荣、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整洁、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可喜局面。20xx年以来,我社区获省社区建设“精品工程”、省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深化认识、明确目标,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社区建设的根本途径

一是正确分析形势,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社区是居民群众聚居的地方,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基本单位,是城市管理的细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的**社区与过去的老**相比,发生了三个重大变化:一是社区地域面积扩大,增加了3倍;二是人口增多,增长近4倍;三是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使我们的工作对象由过去的家家熟知,人人认识变为不甚了解、不太熟悉。面对这种局面,社区党委深刻认识到,要承担起发展一方、稳定一方、造福一方的历史重任,就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牢牢抓在手上,以精神文明建设统揽和推进社区各项建设。为此,社区党委书记谭竹青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社区其它各项建设,必须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基础,并为其它各项建设注入动力,提供保障。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步骤,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社区的迫切需要。”

二是坚持“三个到位”,奠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基础。首先是组织领导到位。几年来,我们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和健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谭竹青亲自担任;副组长由2名党委副书记担任;6名居委会副主任及社区经济实体负责人、部分居恰巧表任成员,加强了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领导;其次是部署实施到位。我们按省、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内容、标准和要求,逐项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并制定了岗位目标责任制,落实到各居民组、各经济实体,落实到每个人,使创建活动横向到边,纵向到人,没有空白点,没有死角;再次是资金投入到位,保证了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需要。可以说,近几年是我们投入最大、实现项目最多的一年。据统计,几年来,总投入高达120万元,其中直接用于或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资金即达30万元。

二、加大社区法制建设力度,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建立普法宣传阵地,我们自筹资金,建立了社区法制教育画廊、社区广播站、社区图书馆等,并依托这些阵地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这些阵地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居民普法宣传面达98%以上;二是建立培训教育阵地,社区成立了“业余党校”、“居民法制学校”、“市民学校”、“青少年法律教育学校”,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法律知识专题讲座”、“学法懂法用法百题竞赛”、“学习贯彻《劳动法》知识竞赛”、“少年模拟小法院”等活动,一年来,参加培训学法的干部、居民、青少年达20xx余人次;三是建立法律服务阵地。社区成立了法律咨询室,设立开通了“148”法律服务专线,搭起法律援助的“绿色通道”。在便民求助中心法律窗口,为社区居民法律咨询提供了方便条件;四是建立法律援助阵地,市、区司法部门在我们社区设立了法律援工作平台和服务窗口,实行了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三进社区,定期在窗口开展咨询;四是坚持不懈地开展遵纪守法教育活动。我们针对社区居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实际,通过举办“爷爷奶奶学习班”、“姥姥姥爷学习班“、“年轻父母学习班”和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用法演讲比赛等形式,对社区干部、居民、青少年和流动人口进行生动、活泼、直观的遵纪守法教育,在社区居民中大力提介“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区做个好居民”,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文明意识、守法意识、依法维梳意识、治安防范意识和与犯罪行为做斗争的意识。

三、加大社区文化建设力度,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在青少年中成立了“少年百花艺术团”、“中青年合唱团”,配合学校举办“夏令营”、“科技小制作比赛”,参观旅游活动,丰富了青少年的校外生活。特别是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成立,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每天来参加活动的青少年络绎不绝。二是在老年人中成立了“秧歌队”、“老年合唱团”,开辟了“老年戏迷角”,经常组织各种演出活动。社区服务中心的老年活动室开放后,每天来此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老年人达近百人之多。三是建立了图书阅览、书法绘画、棋类健身3个活动 室。图书阅览室藏书2万余册,订有各类报刊、杂志40余种,每天免费开放,为社区居民读书看报、文化娱乐提供了舒适场所。四是开展节庆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每逢节日或重大纪念日,社区都组织居民文艺积极分子排练节目,举办文艺汇演、消夏晚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一年来,社区自编的“****社区之歌”、“四唱计划生育好”、“退指标”、“党啊,我们永远热爱您”、“夫妻悄悄话”等一大批节目,在参加市、区和街道的文艺汇演中均获好评。

四、加大社区环境建设力度,服务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美化生活环境。一年来,在市、区市政的配合下,修了3条柏油路,铺设方砖3000平方米,种植草坪5000平方米,栽种树木1万多棵,花卉3万多株,新建起精品绿化景点3处,街心花园2个,凉亭1个,使社区环境实现了美化、绿化、彩化。

二是改善居住环境。我们组织居民开展“人人动手、美化家园”和“创文明楼院”活动,狠抓居民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垃圾袋装化,做到无乱堆乱放、无卫生死角、无落地垃圾,让楼道亮起来,让庭院美起来,为居民创造了优美、整 洁、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是稳定社会环境。我们健全调整了以老党员的骨干的义务巡逻队、义务活动治安队,民事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等组织,形成了专兼结合的群防群治网络,使社区治安状况不断改善,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安宁,带来了安全,带来了祥和,一年来,辖区内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民事纠纷也级少发生,20xx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几年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取得了可喜成果。

一是社区居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和“文明居民”,有35%的居民和家庭成为“文明居民”和“文明家庭”,其中省级“文明家庭”2户,市级“文明家庭“5户。

二是促进了社区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几年来避免10多起刑事案件发生,协助公安机关抓获流窜犯4人,破获案件4起。社区呈现了计划生育无超生、无早婚早良、无上访事件、无刑事和治安案件的“四无“良好成局。

第7篇: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

抓好党建,精神文明建设有根基

多年来的实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一个单位党风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公司党委以“人民电业为人民”为服务宗旨,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落在实处,始终坚持以好的党风带动精神文明建设。

领导班子是全公司职工的领路人,干部队伍的学习培训是公司党委狠抓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周一次中心组的理论学习“雷打不动”始终如一。“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党委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321”工程建设即:三观(人生观、价值关、世界关)要端正,两关(权利关、生活关)要清醒,一生要廉明。从而使广大领导干部较好地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严格要求自己,遵章守纪成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为公司搞好各项工作起好头、带好路。

顺义供电分公司党组织是北京市的一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年获北京市工业工委“先进党支部”称号;年被北京市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年被评为华北电力集团公司基层党组织建设“十面红旗”之一;在建党80周年之际又一次被北京市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面对荣誉,公司党委要求全体党员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放下荣誉的“包袱”轻装前进。在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争取为用户提供优质、方便的服务。

坚持抓好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到党组织生活持之以恒,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台阶,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委与支部、支部与党员层层签订《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以此作为保证主题活动的条件,明确党员的责任和任务,使党员学有主题、干有目标、责权明确、奖惩分明。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八字方针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地抓好党的建设,以此促进全公司精神文明建设。今年又在党员中开展了“学习实践新《》、树立党员新形象”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党员要:1、树立“三个代表”忠实实践者的新形象;2、树立勇于创新的新形象;3、树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新形象;4、树立廉洁自律的新形象;5、树立优质服务、客户至上的新形象;6、树立自强不息的新形象。

为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公司党委还与各支部签订了精神文明建设责任状,明确支部书记为所辖班组和科室精神文明建设第一责任人,党员为所在科室、班组的责任人,做到层层管理、标本兼治。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到基层,深入人心。

推陈出新,精神文明建设有特色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公司党委按照这个要求,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容丰富,力戒空谈,作到有其摸得着、看得见、实实在在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

把建立“家庭书架”和丰富职工的双休日文化生活联系起来,将读一本好书视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先导,为职工购买推荐的“家庭书架”百种优秀读物。使职工富了“口袋”的同时,又使职工富了“脑袋”。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公司党委认为,抓好职工在岗教育的同时,职工家庭文化生活阵地也必须占领。为此,在继年投资40万元为每个职工建立“家庭书架”(即每个职工1000元的书籍)的基础上,每年都投资20万元至30万元对职工“家庭书架”进行了补充,并围绕“家庭书架”的内容分别开展了书评、读后感和知识竞赛活动,为打造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也使职工业余生活出现了“三多三少”的根本变化,即:读书的多了、打牌搓麻将的少了;业余上函授学习的多了、侃大山的少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多了、吵嘴打架的少了。

为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解决“物质文明物质奖、精神文明精神奖”在企业建设中带来的不利因素,公司党委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于年率先在北京供电公司创建了“精神文明建设奖励基金”,并制定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奖励: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者、见义勇为和拾金不昧者、廉洁自律先进个人等等。奖励基金从最初的10万元提高到每年40万元,7年来共奖励约1900人/次,奖励金额共计227.039万元。奖励基金的设立,有利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全公司形成了风正、气顺、团结一心的良好局面。比如“献血”这个在许多单位很难办的工作,他们却年年超额完成任务。讲奉献、比付出比比皆是,也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年有二人分别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首都见义勇为好市民”、“首都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的荣誉称号;**年又有二人因舍身搭救坠楼儿童被见义勇为办公室确认为“见义勇为英雄人员”。

为弘扬文明风气,以实际行动捐资助学,从年至年,公司每年都自筹资金8万元,利用自己的优势,为顺义区边远地区小学改造老旧用电设备,使改造过的小学课堂灯光明亮,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年全公司400多名职工踊跃捐款2万余元在革命老区龙湾屯中小建立了希望书屋,为顺义区的教育事业奉献一份微薄之力。

与时俱进,精神文明建设有思想

2年5月30日,顺义供电分公司400多名职工齐刷刷地坐在大会议室里,聚精会神地聆听北京师范大学甘葆露教授为全局职工所作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报告会。她讲到电力企业所提倡的“人民电业为人民”就是提倡职业道德的宗旨,职业道德是人生的进步和人格的升华,希望大家能继续坚持这种好的作风,保持供电行业的优良传统,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甘教授的报告在全局职工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些职工说:“以前虽然也学习了《纲要》,但总是觉得和自己没有更多的联系,不打架、不骂人、上好班就行了,没想到其中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道德建设要从自身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讲道德的人”。公司党委适时的组织开展了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的知识竞赛活动和征文活动,使《纲要》的贯彻实施落到实处。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在引导职工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企业做一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多年来,公司党委结合各个时期的不同实际,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坚持不懈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各种教育活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别职工中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什么党不党无所谓,什么道德不道德跟自己没关系等现象。局党委采取“灌输式”和分别谈心活动相结合式的方式深入开展了“六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岗位)和“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同时连续13年举办“庆祝党的生日”联欢会,使职工牢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以此统一全公司党员、职工的思想;针对有些职工对改革前景出现信任危机,甚至说什么都是外国好的现象,局党委采取了“视觉教育”,组织党员、职工分别参观大寨、燕京啤酒集团公司、京郊新农村房山区韩村河村等,让大家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感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90年代初,公司党委针对职工法律意识淡薄,与顺义区检察院合作每年都停产3天为职工上法制课,以增强职工法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全公司上下形成良好氛围,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年5月,公司自办刊物《创一流月刊》正式创刊。它为大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优质服务先进典型,改进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为树立文明行业新形象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服务地方,精神文明建设重实效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服务于物质文明建设,做为服务型的供电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政府分忧、为农民服务是永恒不便的主题。

**年4月的北京,“**”肆虐,面对疫情,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不谓艰险,敢于拼搏,迎难而上,凝聚在党委周围,积极加强防范措施,一手抓“**”防治,一手抓安全供电,做到了非常时期“党委领导有序、党员冲锋在前、职工队伍稳定、工作不断不乱”,有力的保证了顺义区抗击“**”重要部门的安全供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众志成城、抗击**,书写了一曲供电职工新形象凯歌。

4月20日晚8点,公司接到顺义区政府下达的紧急通知,赵各庄医院被确定为“北京市顺义区传染病医院”,即“**”病人收治医院。需将原来80千伏安变压器增容为250千伏安。此项工作非常紧迫,各个部门通力协作,只用一天半时间就完成任务。5月1日、2日,公司职工放弃休息,利用两天时间又为顺义第二个“防治**”定点医院紧急安装增容1台400千伏安变压器的同时主动为该医院改造低压线路2000米,保证了医院在大负荷来临时能够正常用电。

特别是4月30日为顺义区传染病医院改造完内部低压线路的紧急任务,可以说是一次真正的考验。该院由于新增了许多用电设备,原来院内的低压线路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用电需求。虽说医院的低压改造任务本不属供电局的服务范围,且还有确诊“**”患者住在这里,但在这特殊时期,为抗击“**”尽一份力的信念使公司员工不假思索的接受了这个任务。从30日中午12:30分到晚上8:00,6名施工人员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经过7个多小时的奋战,顺利完成了任务。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公司党员、干部和职工表现了一种非凡的勇气,不畏艰险、敢打硬仗、敢于取胜,自觉地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于行动中。正如顺义区政府领导所讲:供电局队伍在这非常时期,没有因“**”的严重传染性退缩,而是毫不畏惧地冲向“战场”,保持了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

突如其来的**是一场灾害,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点,就需要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做到安全生产不断、不乱。全公司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发扬“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岗位上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战天斗地、精心施工:顺义长林110千伏送电工程如期完成;电缆运行班在这期间接受了“天竺天航线4公里电缆改造”工程,他们加班加点,在较短时间内一次发电成功;特别是110千伏潮白河变电站从土建到设备安装都由我公司安装公司独立承担,他们高标准、高质量地在5个半月内实现一次发电成功,填补了顺义供电分公司独立承建110千伏变电站历史空白;顺义区9条大街的市政改造工程更是抗击“**”的结晶。

在这“**”肆虐的严峻时刻,公司共产党员、广大职工以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在自己岗位上无私地奉献着,为抗击“**”、为万无一失安全供电奋力拼搏在各自的岗位上。

公司“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便民服务措施:1997年推出在顺义空港工业开发区每周一次的现场办公活动以来,始终坚持每周三次到空港开发区现场办公,积极为入区企业服务;为方便下岗职工自谋生路,**年又推出了“电话查询”和“电话报装”服务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变“客户上门求我服务”为“我主动登门为客户服务”内涵和外延;为适应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需求,更好的为地区经济服务,公司主动创造新的服务环境,**年5月8日供电服务中心投入试运行,使得客户所有与用电相关的业务、手续、收费等在这里全部可以办理,实现了“一厅式”办公,减轻了客户的奔波之苦,增加了服务工作的透明度;同时率先在北京郊区成立了供电报修服务中心,启用了全国供电客户服务统一电话——95598。这些措施即方便了群众,也树立了企业的新形象。

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前居民轮班抄表、收费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为解决这个矛盾,几年来,公司先后为顺义地区4.5万余户居民安装了磁卡表,实现了“一户一表”,真正方便了群众。同时成立了专业化的维修队伍——“一户一表”抢修班,24小时为客户服务,保证随叫随到,此举受到了居民的好评。

近年来,积极参与顺义区市政建设工程,结合区政府提出的“让顺义城区亮起来”工程和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而开展的街道整治和道路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7条大街共20公里的高低压入地工程和16条公路、2913盏路灯安装工程,为加快顺义区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做出了贡献。

第8篇: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思考

一、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一系列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工程的实施,一批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核心价值观主题突出的文学艺术精品推出,使学习、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呈现出内容丰富、载体创新、形式多样、亮点纷呈的喜人局面。有效地起到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上的认同和内化作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1、通过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的实施,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第一、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指导思想,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有比较清楚的思想认识。调查显示,在回答“当前马克思主义应不应该成为指导思想”时,有80.33%的人选择“应该”;在回答“您认为马列主义是否过时”选题时,有64.92%的人选择“否”;在回答“您认为是否有越来越多的人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时,有64.92%的人选择“否”。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现出较高的认同程度、高度的赞扬评价和对理论本质具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在回答“毛泽东思想有没有现实意义”时,有85.57%的人选择“有”;在回答“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什么”时,有82.62%的人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回答“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是”选题时,有80.66%的人选择“继承和发展”。

第三、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现出对这一重大理论的坚决拥护和坚定信仰。调查显示,在回答“您是否赞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时,选择“赞成”的占调研对象的84.26%;在回答“您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选择“非常必要,能够实现”,占调研对象的68.52%。

2、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形成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向心力,是建设美好家园、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呼声。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同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吗”选题时,选择“赞同”的,占调研对象的81.31%;在回答“您对我国能否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题时,选择“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的,占94.75%。

3、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凝心聚力,是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爱国主义是否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选题时,选择“应该”的,占调研对象的74.10%;在回答“您认为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关系”时,有70.49%的人选择“和谐统一”。

4、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伦理维度,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把西部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1]的巨大精神力量,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了解吗”时,选择“很了解”的,占调研对象的35.41%,选择“基本了解”的,占51.48%,两项相加达86.89%;在回答“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您的看法是”选题时,选择“非常赞同”的,占调查对象的53.44%,选择“基本认同”的,占36.06%,两项相加达到89.50%。

二、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成因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相对滞后,民族问题具有广泛的普遍性、特殊的复杂性和相当的敏感性,这些特殊因素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这都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

1、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而引发的多元化思潮,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调查显示,在回答“马克思主义应不应该成为指导思想”时,选择“不应该”的占4.6%,选择“说不清”的占15.08%,两项相加达19.68%;在回答“您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选择“是”的占16.39%,选择“说不清”的占18.69%;在回答“您认为是否有越来越多的人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时,选择“是”的占50.49%。这一结果令人十分担忧,说明部分党员干部群众的马克思理论素质不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淡化,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产生动摇,他们的内心世界已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同时表明相当的党员干部群众对当前现实社会中散布的马列主义过时论表现出担忧的情怀。

2、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复杂多变,部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面临严峻考验。调查显示,在部分党员干部群众中,一是对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存怀疑态度。

在回答“对私有化是我国改革的方向的说法,您的看法是”选题时,有50.16%的人回答“是”和“说不清”,在回答“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什么”时,有17.35%的人选择了“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不姓社,不姓资”和“说不清”。二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够坚定或持怀疑态度。在回答“您对我国能否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题时,有5.21%的人回答“没有信心”和“说不清”。三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清、学习理解不够。在回答“您了解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吗”时,有12.79%的人回答“不清楚”;在回答“任何社会和国家都有它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您认为”选题时,有17.69%的人选择“否”和“说不清”。四是不能正确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在个别访谈中,部分人认为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是由改革开放本身造成的,根本无法克服。

3、部分党员干部群众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加强培育。调查显示,部分党员干部群众,一是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内涵缺乏了解;在回答“您认为爱国主义是否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吗”时,有9.2%的人选择了“否”,有16.72%的人选择“说不清”;二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模糊不清。在回答“您认为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关系”时,认为二者没有关系的占19.01%,认为二者之间关系“说不清”的占10.49%;在回答“爱国主义是否等同于各种民族主义” 时,有58.03%的人选择“是”,有13.77%的人选择“说不清”。

4、部分党员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存在偏差,存在认知和践行严重脱节的现象。调查显示,一是部分党员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缺乏学习和了解。在回答“您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了解吗”选题时,有13.11%的人选择了“仅听说过”和“不清楚”;二是少数个别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认识模糊,更有极少部分人存在是非不分、荣辱不明,甚至颠倒是非,混淆善恶,以耻为荣的情况。三是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和践行方面严重脱节。不少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内容比较熟知,对社会上存在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现象辨别比较明确,但是,存在认知与践行严重脱节的现象。

三、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路径的选择

1、不断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民族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列宁指出:“我们的经验使我们坚信,只有对各个民族的利益极其关心,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2]。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采取更加得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3]。宁夏人均GDP从1978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7.6%下降到2004年的79.4%,下降了18.2个百分点[4]。到2009年宁夏人均GDP达到21777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48元[5] ,但仍然分别是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6]的81.66%和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6]的78.56%。深刻认识经济因素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和根源地位,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生产力大解放、经济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更加有利的建设条件。同时要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不断消除贫富差距,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2、坚持正确导向,创新理念思路,改进教育方法。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元社会意识,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坚决反对腐朽反动文化,形成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下多元社会思想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秉承“三贴近”原则,在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生动性上狠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教育宣传与当地群众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为广大群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力争宣传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渗透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才能为广大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才能为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和奉行。三是突出重点群体,实施分层教育。当前,应着力重点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公务员队伍、教师、青年学生等社会群体的学习和教育,特别对党员领导干部,应高标准、严要求,在真学、真懂、真用,为群众做表率上下功夫。抓住这些重点群体,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教育引导的内容和方式应区别对待。要充分尊重受教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等特点。四是充分运用和发挥宗教信仰资源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一些重要的宗教场所,向广大信教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阵地。

3、调动多种手段,营造舆论强势,注重实践内化。一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政群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从各级组织机构、宣传队伍、教育平台、经费等硬件建设上必须充分保障。二是充分发挥好文化艺术团体、各级各类媒体、网络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力军作用。渗透着核心价值理念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能鼓舞人心,振奋民族精神;各类新闻媒体以其新颖的视角文化、听角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三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活动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等系列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切身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四是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民生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特别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实践价值,从而才能在内心深处认同它,把它由衷地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价值追求,并自觉地践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2]列宁全集(第一版),第33卷,第347页.

[3]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年5月28日.

[4]胡联合等.民族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机理分析[J]. 人文杂志,2008,(2)

第9篇: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

“人文”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天文”一词对举。最先见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创立的后天八卦中,即《周易·彖传》。原文是:“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而见,“天文”是指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以礼乐教化为天下之本,建立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

公元前5—6世纪,西方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当时的政治家伯里克利首次提出“人是第一重要的”,思想家普鲁戈拉也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在困难面前表现出一种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些观点和主张,集中反映在具有世界影响的古希腊文学中,比如《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打破宗教神学对人的桎梏束缚,复兴古希腊文化对人的个性和人权的尊重。反对禁欲主义,倡导人道主义,反对神权,争取人权,变“以神为本”为“以人为本”,响亮地提出了“人文主义”这一概念。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这个时期的文艺作品蒙上了人文主义的厚重色彩。如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诺的“大卫雕像”等。作为文艺复兴运动延续的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使人文主义思想深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纲领,从而将人文主义或者说人文精神延伸到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法律、宗教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人文精神”近些年在我国“隆重出场”,始发于上海。1993年至1994年,上海开展了一场为期两年的“人文精神危机”大讨论。经过十年的努力,逐步形成“海纳百川、服务全国,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之后,他们制定了“城市精神八年行动计划”。今年,他们又从世界级大港“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中总结出一种“洋山精神”,即“不辱使命的负责精神、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保持本色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大局精神”。

还应当看到,全国出现培育和提炼“人文精神”的热潮,除了历史的影响、传统的影响、国外的影响、上海的影响外,最主要的还是党和国家的影响。比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及“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及时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精神”起着领航导向的作用。

二、思辩——人文精神的深度透视

人文精神演进到今天,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问题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精神固守精神家园。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动性,一方面由于物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使得许多人的道德失衡,出现了坑蒙拐骗行为和假冒伪劣商品等丑恶现象,甚至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空前的淡漠和复杂。如果长此下去,人类的精神家园就会杂草丛生、凋零破败,甚至轰然坍塌。而人文精神由于是人所派生的、人所向往的、人所期盼的,它可以引导人们去选择理性的行为、健康的情趣、正确的目标、高尚的境界。从而,建立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家园。

(二)人文精神催生物质能量。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说明,人文精神的每一次张扬,都有力地促进了当时当地的经济繁荣。如首倡“人文”的周朝初期,通过礼乐教化天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重视“人文”的古希腊,由于人的个性和人权得到了尊重,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受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大力倡导的人文主义影响的欧洲,工业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使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一大批欧洲国家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上海、江浙等地,由于释放了人文精神的巨大能量,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后劲十足。

(三)人文精神引领社会进步。纵观人类历史,社会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文精神的足迹前进的,而且人文精神每上一个层次,社会的发展就每上一个台阶。典型的例证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期,由于“人文主义”的巨大影响,造就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巨人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比如,哥白尼、牛顿、哥伦布等。卢梭的“天赋人权”,莎士比亚的“悲喜剧”,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都是“人文主义”催生的明珠。

(四)人文精神切忌陷入误区。开展人文精神讨论是必要的。但当前有的讨论陷入了误区。突出的是喜欢用历史上的某一把尺子,丈量现在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于是,发现和惊呼某某人文精神“解释有误”,某某人文精神“跑题离轨”,以至各执牛耳、争论不休,难分伯仲、莫衷一是。其实,我们不需要按照历史的原样评判现在的版本、规范现在的版本、仿制现在的版本,只需要了解历史、借鉴历史,从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只要有地域性、时代性、先进性的版本,就是好的版本;只要能振奋大家精神、规范公众行为、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版本,就是好的版本。

(五)人文精神必须三轮驱动。一是培养。人文精神能在客观的土壤中滋生,也能在主观的培养中成长;人文精神的形成固然不是一朝一夕,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人为的努力能够缩短周期。二是提炼。提炼人文精神,绝对不能陷于纯学术研究的窠臼之中,用许多纯学术的东西束缚我们的手脚,从而举棋不定,久拖不决,丧失机遇。三是弘扬。经过提炼的人文精神,绝不是简单的四言八句,而是事关人的素质的若干项工作,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像上海制定“人文精神八年行动计划”一样,制定弘扬人文精神的总体规划、具体方案、目标任务、责任分解、保障措施,扎实有效地实施,坚持不懈地开展。

(六)人文精神必须与时俱进。无论人文精神提炼多么精当,都不能一劳永逸、恒久不变。重庆当今的人文精神,必须立足于重庆今天的实际,赋予与时代合拍、与实际吻合的新的内涵。

三、假定——人文精神的本土版本

我的学习体会是,提炼本土人文精神必须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传承历史精华。历史上的人文精神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时过境迁,但它毕竟是人文精神的根和源,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我们应恰到好处地“古为今用”。

二是要围绕时代主调。即要与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相结合,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相结合,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与市委提出的“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精神相结合。

三是要抓住本土特质。即重庆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两江环抱的山城,是三峡大坝的腹心库区,是中国年轻的直辖市,是相对封闭的内陆城市,是二元结构突出的特大城市。

四是要善于逆向思维。比如充分看到,重庆人由于“耿直豪爽”,但有口无遮拦、出言不逊的一面;由于“刚烈火爆”,但有易于冲动、行为粗鲁的一面;由于“重情仗义”,但有感情用事、原则性不强的一面;由于“吃苦耐劳”,但有安于现状、不善开拓的一面,等等。而且应当看到,“耿直豪爽”、“刚烈火爆”、“重情仗义”、“吃苦耐劳”与人文精神是有区别的、有距离的,不能简单地引以自豪和固守。又比如我们渝北区,丢掉了长期抬不起头的“江老幺”的帽子,但一些人背上了“江老大”的自满包袱;许多农民进城成了市民,但离市民的素质还有相当的差距,等等。

根据这些原则,拟对重庆人文精神的版本做如下假定:

假定之一:“负重自强、坚毅奋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这个假定的内涵诠释是:重庆是地位很高的直辖市,要实现中央设立直辖市的初衷,重庆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必须自加压力,真抓实干,大胆开拓,以巴渝人固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追赶先进,创造出与直辖市地位相称的业绩。

这个假定的自我评价是:定位比较准确,用语比较朴实,内容比较严谨,但地域特色不够强,用语也不够新颖。

假定之二:传承刚毅勤劳的巴人性格,弘扬无私无畏的红岩精神,永葆开放包容的两江胸怀,不辱负重自强的直辖使命

这个假定的内涵诠释是:刚毅勤劳是巴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磨砺出的优秀品质,我们应当传承;无私无畏是红岩英烈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弘扬;开放包容是长江、嘉陵江在重庆交汇形成的一种博大情怀,我们应当永葆;负重自强是基于重庆特殊的市情和直辖的使命提出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当为之不懈奋斗。

这个假定的自我评价是:抓住了重庆的基本特征,能够较好地凸显人文精神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但字数较多、句式较长。

假定之三:居安思危,负重自强,开拓开放,文明和谐

这个假定的内涵诠释是:居安思危是重庆人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的一种境界,负重自强是重庆人不辱历史使命的一种精神,开拓开放是重庆人加快发展的一种战略,文明和谐是重庆人共同追求的一种目标。

这个假定的自我评价是:紧扣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同志提出的“自强不息,开拓开放”这个主调,时刻警示我们不要为重庆的大好形势而陶醉自满,同时蕴含了中央所要求的、人民所期望的“文明和谐”的这一宏伟目标。但同样有地域性不强的弱点。

假定之四:志气、大气、正气、和气

这个假定的内涵诠释是:重庆人有一种吃苦耐劳、不甘落后的志气,有一种心胸豁达、办事果敢的大气,有一种心地善良、慷慨仗义的正气,有一种为人友好、绝少排外的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