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范文

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精选(九篇)

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

第1篇: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了创新的重要性,系统提出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重点要抓好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为国家和湖北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明确了主攻方向。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理念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贯彻这种价值理念,坚持以这种价值理念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坚持“理念创新”,其实质是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方向,为国家和湖北高校赢得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指明实现路径。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反映的价值理念引领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理念创新”,不仅是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时代赋予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特殊使命。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特殊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理念创新”,并以此为己任,不断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实践中,笔者所在的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努力创新与实践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行动导向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尝试。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手段创新”

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手段上创新

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适应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要求,就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手段。笔者所在的高校已经做出了如下尝试,在思政课中以“读故事、唱歌曲、颂经典、提建议、看短片、谈感受”等手段组织教学,通过大学生读故事、唱歌曲、看短片、谈感受等手段,体现高校思政课课堂的民主、自由、公正、平等、诚信、友善等,培育大学生的民主、自由、公正、平等、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交流、沟通,赋予学生更多的课堂话语权,既可以增强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认知,还可以增强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了解、认知,因此,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手段上创新,将使大学生从被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创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的创新,形成新观点,势必能够激活湖北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活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国家层面来看,必须使大学生明确以下四点核心价值观念:(1)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要实现经济富强,经济富强表现为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理念。富强意味着国富民强、民富国强,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富裕的同时,必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等来建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富强。(2)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是政治民主的社会,民主是人类的政治追求,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大众的统治、人民大众的选择。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民主是保证大学生人权的基石,给大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民主是大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和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3)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是文化先进的社会,“文明”表现为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学生应该将文明作为个人的文化追求,大学生必须明确,以“文明先进”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谐是社会新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学生应该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大学生必须明确,以和谐为目标,树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建设高度的 “社会”文明。

2.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其他方面创新

除上述创新以外,可以从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创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层面审视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大学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习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自行融合。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层工作创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结合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优势和亮点进行创新,即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层工作创新”。 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创新”,能够结合的湖北特色、优势和亮点是:第一,文化方面,湖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湖北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可以继承和发扬湖北文化的优秀成果,弘扬湖北特色文化主旋律,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第二,交通方面,湖北已经成为中国水陆空交通运输的枢纽,铁路、高速铁路等干线四通八达,使武汉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内河航运是我国最发达的省区之一,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武汉是中国航空运输中心之一,发达的交通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教育方面,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武汉的大学生人数超过110万,占常住人口11.0%以上,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在湖北高校多宣传报道湖北人民群众的先进典型、模范事迹、奋斗激情和火热生活,丰富湖北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第四,其它方面,如在艺术、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湖北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独特的湖北特色、湖北风格和湖北气派,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发展新空间,增强了湖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形成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徐光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3.8.

第2篇: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范文

高一政治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

一、紧紧抓住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以个人主义为原则的资本主义思想道德的根本对立之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哪些重要内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三、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108页“四个观点”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

 

高一政治必修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整合

2.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3篇: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范文

要坚持协调的发展观,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视交通,通讯等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物资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重视城乡教育,科学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辨证论,体现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试想发展要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做行吗?不行,那只能是教条主义。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能强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样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苛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政党如何去满足。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想邓小平和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有着十分丰富社可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显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史古今兴衰,成败得失在用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单位要腾飞,都力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

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发展观和党的指导思想关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和党在现阶段基本路线的关系,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以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大基本要求的作用,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位。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建党理论都有重大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辨证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又充分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最新成果的基础上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它是十六大以来的最大的理论创新,因此讲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科学发展观不仅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之所以得到社会和学界的热烈拥护和高度评价,我以为,首先就是因为有“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数十年久违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科学发展观里将其作为第一语来宣示,使人耳目一新。尽管从实质上说,“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在相当长时期这个观点被淡化乃至噤若寒蝉。因此,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以人为本”,使这个思想首先获得新意,我们讲的“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的“人”,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这里的“人”与“执政为民”的“民”是完全一致的,也可以说是一个概念。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内的社会各个阶层最广大的人民群体。这里的“人”既指群体,也不排斥属于这个群体的个体。

科学发展观还实现了由以社会为本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转变。所谓社会发展,主要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的发展则指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这两者既是统一的,又是相互矛盾的,也是对立的统一。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形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那么虚,比较“实”,好把握。这样,随着实践是发展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内涵会更加丰富;对它是认识还会进一步提升。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对它的理论认识怎样实现新的飞跃,而是使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怎样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在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实现新的飞跃,只有这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完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具有全面的“亲和力”。

第4篇: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范文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时代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1]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封建文化。这种产生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基础上的文化形态,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以封建等级制度、纲常礼教为基本内容的。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智慧的结晶。[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巨大的同化力、融合力、凝聚力和顽强的生命活力,是世界文化中惟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内倾性。中国是半封闭的大陆型环境,优越的自然生存条件,使得中国文化具有较大的独创性和统一性,也使国人容易产生 “,无求于人”的封闭观念,对外来文化采取排斥态度,不肯变革更新。虽抵制了外国文化冲击,中国文化得以独立和延续,但也让中国失去了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机会,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自我更新能力。

第二,务实理性。中国是以小农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它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力量。几千年来,农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 “重实际而黜玄想”,即不太重视纯科学玄想和逻辑思辨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务实理性的基本特征。

第三,伦理道德至上性。在封建社会,中国与封闭而分散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是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制度。既维持了宗法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使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农民能稳定地进行农业生产; 同时对人身的严酷控制,经济上局限于小农经济,礼教观念对人性的桎梏也严重影响了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从空间角度把马克思主义与处于地理位置远离欧洲的中国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时代特征相结合,是从时间角度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中国相结合。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相结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两者融合过程中,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中国文化所解读,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得以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由于马克思主义融入而发生新的变革并不断得到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总结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两者融合过程中,既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要把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 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又要在实践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

1. “大同” 的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契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大同”的社会理想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礼运》中将 “大同”社会基本特点归纳为: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构思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孙中山更以 “天下为公” 自勉,要求“国民之权利义务,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轻重厚薄,无有不均”。这些描述看似朴素、疏浅,然而,却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有诸多相似之处,即都是指向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这就使得中国人民一见到马克思主义便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

2. 民本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点的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在中国历史上,早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朴素的民本思想,之后逐渐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和阐述。诸如,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至理名言。这种对重民思想的描述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非常相似,正是这些类似马克思主义观点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邓小平在继承前人的同时,进一步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展为人民主体思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复要求全党要始终把人民 “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思想,在他提出的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之一”的论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就是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4]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和制约

1. 宗法等级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宗法关系严重地制约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明确亲疏尊卑的手段,在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建立家庭的等级制,并使传统社会和文化呈现出等级格局,然后将维护宗法等级关系的道德原则与治国安邦紧密地联系起来,达到 “纲纪天下”的政治功能。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及宗法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过程中虽然曾起到过积极的社会镇定剂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做了社会进步的滞化剂、腐化剂。

2. 由官本位思想衍生的作风

第5篇: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范文

宏观文艺学体系的理论建构

陆贵山的专着《宏观文艺学论纲》(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年3 月出版) 系统阐述了宏观文艺学体系,是宏观文艺学体系的理论建构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该书从宏观的大视角,以文学与历史、文学与人文、文学与审美的关系为基本框架,全方位全过程地观察研究文艺现象,全面把握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总体结构,创立和构建起一种宏观、辩证、综合、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陆贵山宏观文艺学研究的源起和思路,是从恩格斯倡导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相统一的思想中发展出来文艺本质观。恩格斯在评论歌德和拉萨尔的作品时,主张用“美学的观点和史学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文艺现象。马克思主义从“美学观点”看文艺和从“历史观点”看文艺是互补的,也是辩证地联系着的。美学的观点,也即审美的观点,离不开历史的社会的内容; 历史的观点,也即社会的观点,必然彰显着审美的特征。因此,文艺的“美学的观点和史学的观点”所体现出的文艺的“美学精神”和文艺的“史学精神”是文艺的重要精神。在恩格斯这一文艺思想的启示下,陆贵山阐发了文艺的人学观点和人文精神。他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点”中可以引伸和生发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观点”,因为历史总是人的历史,人总是历史的人。这样就完全有理由把文艺的本质理解为“史学基质”、“人学基质”和“美学基质”的辩证统一。在这种文艺本质观的基础上,陆贵山阐发了一种带有“母元性”意义的宏观文艺学体系。陆贵山宏观文艺学的母元网络系统,主要是以审美主客体为中心,并综合了文学与现实、社会和历史,文学与审美,文学与人的多方面研究,将文艺中的三大精神,即文艺的历史精神、人文精神和美学精神有机熔铸在一起,倡导文艺的历史观点、人学观点、美学观点的有机统一。陆贵山认为,各种不同形态的文艺理论、文艺流派、文艺观念和批评模式尽管纷繁驳杂、千殊万类,总可以从宏观的大视角归纳为( 1) 三大关系,即文艺同社会—历史的关系、文艺同人的关系、文艺与审美即文艺自身的关系; ( 2) 三大基质,即文艺的史学—社会学基质、文艺的人学基质、文艺的美学基质; ( 3) 三大规律,即文艺和社会—历史的相关性规律、文艺和人的相关性规律、文艺自身的特殊规律; ( 4) 三大精神,即文艺中的历史精神、人文精神和美学精神。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研究,只有以实践为中介和动力,将文艺中的历史精神、人文精神和美学精神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宏大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取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新的突破和进展。④陆贵山的《宏观文艺学论纲》阐述宏观文艺学的母元网络系统后,又从文艺的关系范畴系统和文艺的中介网络系统两方面,对宏观文艺学体系进行宏观辩证的综合研究,并论述了宏观文艺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建构,初步构建了自成一家的宏观文艺学理论框架和学术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理论家充分吸收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艺理论的思想资源,结合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为构建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探索,并取得相当可观的学术成就。陆贵山借鉴了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吸纳了文艺生态学、文化学和形式语言符号学的学术资源,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宏观文艺学的框架体系。2011 年 10 月出版的《陆贵山文集》,展示了新时期以来陆贵山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方面的丰硕成果。在“文集后记”中,陆贵山根据自己 50 年学术研究的经验和积累,提出了关于文艺理论研究“一条道路、二大文脉、三套话语体系、四个研究向度、五种价值精神、六大学理系统”的构想。这标志着陆贵山的学术思想更加完备和成熟,宏观文艺学体系的理论框架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宏观文艺学的学科特色

( 一) 宏观文艺学的母元性、综合性和主导性宏观文艺学的母元性主要体现在,宏观文艺学能够从总体上较为完整地考察文艺的系统存在和系统本质,而其他文艺学的各种不同的或迥异的微观研究,只是母系统的派生。从文艺的母元网络系统看,文艺和社会历史的关系、文艺和人的关系、文艺和审美的关系,可生发出三种基本的文艺理念: 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而艺术、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文艺的三大理念,进而产生各式各样的历史主义、人本主义、审美主义、自然主义、文化主义和文本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由这六大文论学理系统构成一个更加宏大的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宏观文艺学的综合性与宏观文艺学的母元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表现有四,即宏观文艺学的普遍性、总体性、统摄性和涵盖性。总之,“宏观文艺学和微观文艺学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宏观文艺学包含着学理的多维度性、多向度性、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各式各样的文艺观念、本体理论、批评模式和文艺思潮都作为整体中的部分,置身于所属的位置和坐标点上,同整体发生有机的内在的联系……宏观文艺学对学理的最高概括是‘文’与‘史’、‘人’、‘美’的完美融合和辩证统一”。⑤宏观文艺学的主导性,与艺术世界的多元现象辩证地统一在一起。时下,无论是从社会结构、意识结构还是文化结构来看,都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多维度的多元构象。尽管这种格局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纷繁与凌乱,但从总体上说,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共生的真实性。如何能更好地让这种格局有序发展,又不伤害某一个理论形态的存在价值,陆贵山构筑的宏观文艺学体系,便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宏观文艺学的作用首先是多元中的主导价值。既然多元并存和多元共生的文化结构和文论结构将成为事实上不可改变的精神存在,那么与其任其发展下去造成文艺领域里的无序与迷乱,不如树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主导原则,使文艺能够既体现时代与社会的心声,又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爱好的阶层的文化需要与文化选择。总之,在文化艺术领域,无主导的多元和无多元的主导,脱离主元的多元和脱离多元的主元都不能使文艺健全健康发展。陆贵山提出了“当代中国文论的结构应当是有主旋律的多声部合奏”⑥的理论观点。他认为,宏观文艺学选择建构有主导的多元文艺理论形态,进而构筑起“一体主导多元”的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 二) 宏观文艺学的民族性、世界性和当代性宏观文艺学的民族性,最能体现中国文艺理论自身的特点与特征,如陆贵山所说:“只有强化、深化和优化文艺学的民族性的研究,才能突现文艺理论的中国特色。”⑦中国的文艺理论经过两千多年的甘苦备尝的学术跋涉,已经积淀了很深的理论学养和自身的学理特征,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处理民族文艺与世界文艺的关系上,我们首先要坚守的正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下所形成的“民族性”。而这一具有自己鲜明特征的民族性,既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理论渊源,更是我们挥之不去的理论特色。因此,怎样将其救活并使其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独特而灼耀的魅力,是中国当下乃至将来文艺界的理论家和学者们所应积极追求的学术理路。陆贵山认为: “确立和增强文艺学的民族性,必须进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依靠它的观念活化和当代生成来实现的。”⑧时下,我们怎样才可真正做到既能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又能参与到全球化的大进程之中,是文艺理论界一直关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文化、文论的民族化和文化、文论的全球化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说,这实质上是怎样理解文化的差别性和共同性的关系问题。”⑨宏观文艺学的世界性,既要体现出中国文艺作为世界文艺的构成时其自身暗含的文艺的普遍性和共同性,更要凸显作为一种文艺形态其自身的特征与优势。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维护我国文论乃至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才能以文化的差别性和相对性去抵制超级大国的文化绝对主义。宏观文艺学的当代性,不是新名词的代言,也不是花样技巧的翻新。若要从本质上把握住,首先要抓住并处理好文艺的传统与创新、文艺的传统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欧阳中石在谈书法创作时曾指出,艺术家既要懂得“从何处来”,也要懂得“到何处去”。这里的“从何处来”,讲的就是对传统的继承; 而其“到何处去”,指的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⑩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曾说: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瑏瑡这就告诉我们,宏观文艺学的当代性建构,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开放地面对未来。就“传统”而言,由于传统本身所具有的质素,现在的我们,无论是去发扬它的优长,还是去批判它的芜鄙,都不可避免地已经将它作为基本的阐释参照。因此,理性地审视与深度地挖掘“传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要将“传统”中的精髓,随着时代的新变而不断地吸收与发展,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和心态去构筑新的“传统”; 又要对“传统”中的鄙俗,给予严肃而犀利的砭弊,对“传统”中的劣根性,给予一种应有的严厉批判与“不留情”的抛弃。二者同时进行,又彼此依存。诚如陆贵山所说: “必须用历史转折时期的改革开放的自觉意识来理解和建构这个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宏观文艺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必然是开放的: 向人民和人生开放; 向时代变迁、历史转折、社会变革和改造中国人民所处的旧环境的伟大实践开放; 同时也向文艺本身开放。”瑏瑢所以,传统是活着的,它就在我们的身旁。我们不但要去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还应该去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即体现在文艺身上的当代性。“在众声喧哗的当代中国,如何审视地辨析多元文化形态和庞杂的文化信息,寻找能够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基础及其现实境况相适应的文化方略和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知识界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之一”。瑏琐爱国者必忧民,一个人要想写出真正的好诗,他本人就必须首先是一首真正的诗。在人们的生活中,文学艺术之所以重要,便在于其蕴藉的唤起精神。萨特曾说: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项召唤。写作,这是为了召唤读者以便读者把我借助语言着手进行的揭示转化为客观存在。”可是当下的文艺创作,已经远离了这种“召唤”,更多的则是戏说。有学者曾不无忧虑地指出: “没有信念,何尝不是今天的文学所面临的最大的精神困境? 要说不正常,这才是最大的不正常。”我们认为,对于当下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来说,亦可作如是观。所谓苍冥欲坠的时代,往往有擎天一柱的诞生。倘若人人都要等到天下的人都变成好人,自己才愿意成为好人,那么天下就没有好人的存在。历史形成的文艺格局也必在历史中发生转换。为了“谋求建立一个各种文艺观念的有序的总体结构和理论框架”,陆贵山秉承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努力建构起了一个带有母元性、总体性、统摄性、普同性、综合性、主元性与世界性的,与各式各样的微观文艺学不同的宏观文艺学体系。《文心雕龙》里,刘勰曾指出“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可见,怎样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于一种理论体系之中,是先贤们希冀发展并努力建构的一种文化精神。在《宏观文艺学论纲》一书中,陆贵山不仅建构了文艺学方法论体系上的理论框架,有效地去囊括、容纳和置放各种有益的批评方法,而且克服了“任何一种局部的真理只要逸出了自己的界限和适用范围,有意识地将它推至极端,上升为涵盖一切、主宰一切的文艺观念,无异于用过头肯定的方式来否定自己,从而会走向问题的反面”瑏瑦的弊端。宏观文艺学的体系周全、意义深远。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如陆贵山在《宏观文艺学论纲》所言及的,宏观文艺学“侧重于从宏观的大视角,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制高点上,鸟瞰文艺世界的全局”。

第6篇: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范文

一、“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当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鼓舞人、引导人、塑造人,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打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必将发挥重大作用。面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适时提出,对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我国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时期的特殊阶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客观上形成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当前是改革的攻坚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正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在思想文化领域,尽管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2.“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可操作标准。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特别提到要“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这个目标告诉我们,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这样的奋斗目标,符合目前我国的发展水平,也符合我国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但由于现时期新旧事物的碰撞,带来了一些人们思想的困惑甚至混乱,出现了“道德失范”,腐败之风蔓延,严重影响了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和新一代公民的成长。胡锦涛同志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思想文化的核心问题,以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科学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应具备的是非观念,、善恶分野和美丑界限,为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具体操作性。

3.“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价值尺度。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是不可能成为和谐社会的。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文明、不和谐的情况还随处可见。尤其危险的是由于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泛滥,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羞耻感和罪恶感逐渐淡化甚至消失,负罪惑、内疚惑缺失,不讲公德、私德。社会生活中,爱憎不明、善恶不辨、是非不分、正不压邪的现象见多不怪;与此同时,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反被一些人引以为荣;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却渐被淡忘。荣辱颠倒、道德失衡是一个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它会使人们迷茫和社会正气涣散。“八荣八耻”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行为道德和思想品格问题,而且明确指出其中的是非荣辱,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价值尺度。

二、坚持“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是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致的。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由思想政治工作根本目的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和引导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人们的主观世界包含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和引导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就必须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指导方针的新发展,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价值标尺和精神导引。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回答思想政治工作重点要干什么,用什么样的思想政治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问题。它必须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的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以下内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内容的先进性教育;以“四信”(信仰、信念、信任、信心)为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以“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内容的思想意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三、把坚持“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之中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中国人民主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我们国家文明民主的表现,是推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机关、企业、学校、农村、社区、事业团体,都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科学安排、精心组织、结合实际、全面推进,务必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1.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领导干部责任重要、岗位重要、形象重要,一定程度上引领、影响着群众和社会。领导干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履行职责的需要。应当说,广大党员干部对于“八荣八耻”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也是能够基本坚持的。但是,不可否认,却有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糊涂认识,在行动上更有差距。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仍是一项重要任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反腐倡廉、先进性教育、执政能力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抓好,抓出成效。

2.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青少年为主,使之纳入校园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体现到大中小学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材之中,充实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科学规划荣辱观教育的具体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培育青少年的社会荣誉感和道德羞耻心。

第7篇: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131-02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都十分重视对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党员干部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宗教迷信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溃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淡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缺失,给工作带来很大危害。因此,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境界,把握时代脉搏,在工作中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充分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党员干部保持党的纯洁性的迫切需要

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和政治上保持纯洁。然而,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对社会主义悲观失望,尤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更是看不到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反而信奉和崇拜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致使了其在思想和政治上丧失党的纯洁性。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党员干部没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看不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导致的。因此,要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就迫切需要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党员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的迫切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和政治优势。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只有把“三大作风”发扬光大,我们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然而,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做事情武断专行,不切实际,脱离群众,犯了、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讲是由于这些党员干部没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致的。因此,要使党员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就迫切需要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党员干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迫切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做工作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然而,当前有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违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严重脱离群众,不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不“思群众所思、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对待群众以“官老爷”自居,处处为自己牟私利,致使人民群众对这些党员干部产生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之所以如此,追其根源就是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丢在了脑后。因此,要使党员干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迫切需要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党员干部提升辩证思维能力的迫切需要

辩证思维能力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学会用全面、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工作中既要看到事物“利”的一面,又要考虑到“弊”的一面,既要全面抓工作而又要有重点。然而,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看问题静止孤立片面,对工作中的利弊权衡不足,抓不住工作重点,不能很好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之所以如此,从思维方式上讲是由于这些党员干部不能用唯物辩证法去看待问题,没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的。因此,要使党员干部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就迫切需要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党员干部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迫切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每个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作风和行动等方面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力度,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抵制住资产阶级腐朽的错误思想。然而,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信仰宗教,迷信风水,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抬头,崇信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等。之所以如此,从思想上讲是由于这些党员干部没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致的。因此,要使党员干部抵制住各种错误思潮,就迫切需要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握三点基本要求

(一)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点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本质和各种关系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是至今为止最为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发展、全面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利”的一面又要考虑“弊”的一面,既要抓全面工作又要着有重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必须以唯物主义为基点,否则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给工作造成巨大危害。

(二)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观坐标

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人生观涉及三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和人应该怎样活着。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人生,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和乐趣。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就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坐标,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把个人理想、人生价值定位在为人民服务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坚持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取向

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把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必当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就必须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反对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价值观。

三、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几种途径

(一)要认真抓好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一方面要注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精细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现阶段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在工作中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和立场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要努力提高思想认识,认真改造主观世界

一名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关键是看其内心世界是否纯正,如果在其主观世界里迷信盛行、腐化蜕变、享乐利己,那么他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时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为标准,不断检测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向一切错误的思想观念作斗争,认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要善于区分是非观念,把握好自己的言行

在当今社会上还有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泛化流行,对于此类现象,我们党员干部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区分,有正确的是非标准,把握好自己的言行,对错误的东西必须要坚决抵制,分清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什么必须坚持,什么必须反对,只有这样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培养自我约束能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十分珍惜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经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如何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造福”,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道德责任来源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同样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也能造就其内心世界的升华。为此,我们就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用人格力量树立自己的权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民群众树立典范,从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纯洁高尚,只有这样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王伟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第8篇: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范文

    2.解放思想,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我们之所以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结合本国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领袖是人不是神”,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没有也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的认识。

    3.解放思想,要破除一切迷信,但这决不是要否定一切。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有益的理论观点和经验,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这些问题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关系改革发展全局的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新时期思想解放的重点。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放思想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4.解放思想,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树立实践的权威。改革开放以来,就全党来说,思想不断解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实践的权威还有待进一步确立。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就要进一步端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不断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在全党真正树立起实践的权威,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自觉性。

    5.解放思想这一号召主要是激励人们冲破阻碍思考、探索的政治羁绊。民主则是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羁绊的利器。民主条件本身不可能产生任何思想、理论、观点,但它的状况如何,却直接制约着新的思想、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民主条件,鼓励创新、倡导争鸣、保护异见,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使思想保持自由、创造的本性,并按照自身的规律蓬勃发展,能够比较有效地保障人们在实践的推动下自主自觉地积极思考和探索。继续解放思想,要着力形成思想解放的各种条件,使人们的思考、探索不再有政治上的顾虑,让教条主义唬人的政治道德优势一去不返三个代表理论论文。

    邓小平同志是新时期解放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和大力推动者。在他的着作中,蕴藏着大量关于解放思想的宝贵思想。今天重温这些思想,对于推动新的思想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解放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号召解放思想,是要人们从什么思想中解放出来?目前各界说法很多。邓小平的回答是,要从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9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以下凡引自该书,只注卷次和页码,不再注明书名和版别)邓小平还进一步指出:“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是针对‘两个凡是’的,重点是纠正‘左’的错误。”(第2卷第379页)很清楚,在邓小平看来,我们党所谓的解放思想,其核心问题不是对具体事物的一般认识问题,也不是对待其他思想、理论和观点的态度问题,而首先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第2卷第141页)。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解放思想的核心问题,是由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教条主义经常把它奉为只能顶礼膜拜的神圣教义,“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不准越雷池一步”(第2卷第141页),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作是离经叛道,横加指责,动辄扣帽子、打棍子。在教条主义统治下,正如邓小平所概括的那样,人们“满脑袋框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凡引自该书,只注卷次和页码,不再注明书名和版别),“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第2卷第142页)实践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在历史上,教条主义曾经使我们党吃过大亏。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每向前发展一步,都是突破教条主义的羁绊取得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就是克服教条主义,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第2卷第141页),“才能提出新的正确政策”(第3卷第10页)。

    一般说来,对待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观点,都有一个态度问题。但其他思想、理论和观点在我国没有特殊地位,尽管有人鼓吹,有人迷信,但不可能成为阻碍人们思考、探索的政治羁绊。一些报刊等媒体经常大张旗鼓地批判某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就是一个证明。把对具体问题的一般认识上升到思想是否解放的高度来衡量,也不妥,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把一般认识问题政治化,反而不利于人们打开思路,从多方面来深入探讨问题。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归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首要的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个结论非常精辟、非常深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继续解放思想,最重要的仍然是端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克服时艰,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2.结合实际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是解放思想的中心环节

    解放思想,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其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是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所以邓小平反复重申,“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2卷第178页)

    邓小平强调:“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第3卷第213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毫无疑义的。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作为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结合本国实际不断创新。这也是毫无疑义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第3卷第3页)

    我们之所以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结合本国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根本上说,一方面是因为“领袖是人不是神”(第2卷第165页),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第3卷第258页)。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没有也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的认识,还有许多客观规律有待后人去发现、去阐述,即使是那些已经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带有普遍真理性的认识,也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第3卷第191页)“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第3卷第146页)“如果固守成规,照过去的老框框一模一样地搞”,“肯定达不到我们的战略目标”(第3卷第318页)。

    解放思想本身不是目的。推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实现人民生活安康才是目的。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思想的解放,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教条理解的突破,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就不可能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就不可能创造出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性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积累的一条重要的宝贵经验,就是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全国人民的新期待,为推进思想解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继续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力的措施,谋划和推动改革与发展。

第9篇: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范文

1904年,丁文江在欧洲国家留学期间,接受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学习,在这些文化的浪潮中,它自身的思想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在他后来的地学工作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留学期间他主要获得了生物学和地质学双学位。他的学识非同一般。在他留学英国期间,主要深受当时英国文化之中的两种思想的影响:实证主义哲学和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他的科学思想中,还受到了西方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这都将促进他在地学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这些思想观念在丁文江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进化论思想主要是在影响着他的优生学领域,而未对地学领域有所影响。因此文章没有过多描述。

一、西方实证主义思想对丁文江的影响

实证主义(positivism)又称为实证哲学。它是在19世纪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等提出,主要代表作有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实证哲学概论》。其主张为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主要特征:主张一切从现象出发,用个人经验来对现象进行解释,拒绝用理性来把握感觉材料。用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来观察事物,探究事物的本原。在实证主义的问题之中,实证主义观念主要是从经验论出发,试图把科学建立在经验归纳的基础之上,从观察之中在渗透理论,再从认识的建构理论之中得到启发,在去发现和总结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哲学在历史上首先是以实证主义的哲学而著称的,实证主义也主要是属于经验论的传统理论。作为一名经验论的科学哲学家,经验式的科学或者实证科学是知识的理想形式,那么感性观察就是知识的来源之一或者说评判者。在丁文江的科学研究之中,正是这一经验性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他的地学研究,丁文江作为一名地学研究者甚至说是地学研究的领头人,他更多强调的是从我们的观察出发,多在野外收集资料,从经验性的感官接触出发。在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汇编形成科学式的理论。丁文江在科学研究中,竭力主张在科学中摒弃那些缺乏实际的观念,认为那是没有科学价值的。丁文江便是将这种经验观察的结果与思维方式的逻辑结合,形成自己的科学成果。

西方实证主义思想对丁文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丁文江的科学观之中以及科学的研究之中。丁文江强调科学的作用,力主推荐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中的事物,甚至提出了科学万能论的思想观点,但是,以丁文江的好朋友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则力主反对科学观,认为社会的一些问题的存在是由科学而引起的,甚至认为科学并不能支配人生观,对此展开了长时间的思想论战。丁文江来在科学研究中,把科学研究的对象认为是物质的,而不是心理上的主观内容,他这一种想法是针对张君劢的心理上的内容并且非科学所能为而言的。他后来也曾指出,“凡是事实都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都可以变做科学,“1丁文江在科学研究中,把科学研究的对象考虑在现象世界之内,但是他没有认识到我们所说的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包括人类社会的整个客观自然界,并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经验现象。从这一点看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科学研究中,注重经验事实是丁文江科学研究最鲜明的特点,并且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科学成果。

丁文江指出“科学的基本活动就是分类,科学的基本目标就是描述,科学的任务是“把真事实取出来加以分类,然后求他们的次序关系。“2在丁文江看来科学最大的目的在于能够较为准确地观察现象事实,并且要抛弃个人的主观的思想意识,能够求得更多数人所能公认的科学真理。丁文江的科学观反对主观意识上的判断,而要求以经验观察出发,是一种以经验归纳为基础的实证主义科学观。在他所持的观点中,还认为科学就是对经验材料的一种整理,重视经验范围之内的问题,并且认为科学知识来源于经验事实。这种科学观坚持实证经验,并且还坚持了主观理性的原则,注重实事求是,还要求尊重科学上的理性,尊重科学中的规律。丁文江主张“严格的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无论遇见甚么论断,甚么主义。第一句话是:‘拿证据来!’“3尽管丁文江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没有把握住科学方法的本质,但他提倡独立思考,主张说话要有证据,反对信仰主义、蒙昧主义和独断论,主张一切观念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证原则和科学理性的检验,这种批判精神是对当时社会背景之下的愚昧和封建的批判,更对发扬科学精神,追求客观实际的继承和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实证主义哲学对丁文江的影响还表现在科玄论战之中。丁文江在‘科学’与‘玄学’的相互论战中来体现科学的重要,以及对科学的重新界定,否定科学是‘公例’,否定是‘一成不变’的。4基于此,丁文江认为科学并有绝对性的权威,学术科研上本来就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存在,一切知识性的存在都是相对的,因为我们对现有知识的把握也会随着环境、知识以及其他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他从认识论的角度的所有规律出发认为“公例“都是可变的,并不是僵化的。丁文江还强调这种公例只是从人类认识的一个阶段来看的,随着时间和发展阶段的推移将进一步深入,这种理解就比较为合理了。在科学中的公例,是说明我们所观察的事实的方法,假如不适用于新的事实,那就是可以变更的。在哲学中认为,任何绝对性的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转化过来的,人们在获得每一个真理之前,都对相对性的科学真理做出了许多验证或者说修正后得来。并且这一改变也可以随着科学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也有可能会改变的。实证主义有一个内涵就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这一点对丁文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综上所述,均可体现丁文江的科学思想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追求科学结论。

丁文江尽管并非一名出色哲学家,但他的相关思想能够将实证主义哲学充分的应用在他的一些科学思想之中,并且在科学研究之中明显的强调与把握了这种实证性的观点,他的这种思想观点对科学的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西方的实证主义哲学对丁文江在科学研究中的影响还是极为重要的,也铸就了他在科学的认识上和科学方法上的进步思想,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提出了不少的建设性的贡献,并且为地质科学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研究表明丁文江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道路,他的唯科学主义倾向具体表现为科学价值万能论,他认为科学可以解决社会中的普遍问题,涉及到各个领域。科学对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等所有领域有着强大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对丁文江的思想认识加以选择性的学习和利用。

二、西方实用主义思想对丁文江的影响

西方实用主义思想,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主要代表作有杜威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的思想观念渗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之中。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用主义主要强调的是知识是一种应用工具,现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强调实际经验是客观重要的,而想象推理是次要的;强调行动优于教条,经验优于僵化的原则,主张概念的意义来自结果。实用主义方法论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以最终的效果、价值功用为衡量的标准,是否能给社会和人生带来实质性的作用。实用主义并不是就理论的本身而讲理论,而是讲究它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从经验主义出发,作为一种需要描述的科学――地质学,它本身需要从业者具备野外调查的能力和描述记录的能力,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将野外实践调查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丁文江能够将西方的科学思想的内涵和精神渗入到我国的地质学研究中。他强调要充分认识自然界就需要从实际中出发从事客观的研究。注重野外实地的考察和能力素质的培训,到实地中用我们的器官去感受和把握,总结各种事物的联系,寻求各个事物的本质,追求客观实效,加以总结归纳和分析,得出结论,追求真理。丁文江认为搞地质学研究中绝对不能关着门搞研究,不能胡编乱造,不能自作理论,一定要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把切切实实的行动当做主要手段,把获得实效当作最高目的。

丁文江对科学万能论的认识也可以说明与实用主义的观念类似,在丁文江的科学万能论中,丁文江将科学的作用定义于科学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追求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以及国家的富强。还有就是从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中来看,丁文江处于一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国家贫困积弱,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西方列强,也正是导致我国经受了长期备受屈辱的历史。在这种环境中,丁文江从我国的国内需求出发,从事我国的科学和事业的发展之中,为国家寻求地质矿产,这一点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至此西方实用主义思想也将进一步激励和促进丁文江为追求一定的认知价值,经济价值,促进国家和人类社会需要的发展而从事科学研究。这推动了他在地质科学事业中不畏艰难,勤于地质调查,从实用主义思想出发,从很大程度上激励着他能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地质科学事业中。比如:能够步行走遍我国的大山脉,亲自进行地质调查,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地质培训班的开办,培养下一代科学人才,整理和发表科学文献等等,这都是为更好地实现科学研究中成果,促进科学事业登上更高的台阶。这说明丁文江在追求科学成就中能够把科学成果与当时的国内发展需要相结合,为了国家的需要而从事科学研究,追求实际效用。西方的实用主义观念在此深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