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人文素养培训范文

人文素养培训全文(5篇)

人文素养培训

第1篇:人文素养培训范文

【关键词】内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文素养;医患关系

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生终生持续教育中的关键过程,尤其是现在研究生教育“并轨制”“三证合一”的大背景下,其地位举足轻重[1-2]。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在于为规范化内科临床医师的医疗技术及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医学生毕业步入临床医疗工作打好基础。目前的内科规范化培训多重视临床胜任力的培养,往往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3]。内科疾病患者偏老龄化、合并症多、病情复杂,反复就诊次数多,且目前医患关系紧张且复杂,医疗大环境差,因此,良好的人文素养在医患共处及沟通中尤为重要。培养内科规培医师人文素养是其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目前内科医师人文素养的普遍缺乏,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中重要的一环。

医患关系是一种以医疗职业为基础、以医学道德为核心、以医师为主导,患者及患者家属为从属,在医疗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医疗行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其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医疗活动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如果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很容易激化矛盾,导致医患关系紧张。而良好的人文素养导致良好的医患沟通,医患关系和谐,有利于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患者康复,易出现患者、医师、医院三赢的局面。由于我国医学教育过分强调患者的生物性和自然性,缺少对医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能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导致医患之间无法得到有效沟通,出现信任危机[4-5]。

2目前内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中人文素质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2.1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分数至上”的理念在医学生的大为流行,而这些观念反作用于医学教育本身,导致非良性循环,故从医学院开始,重视成绩,重视技能的培养而轻视人文素养培养,待医学生成长为医师后,重技术轻视人文。故往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临床教师注重向规培学员传递实践技术与专业理论知识,以专业性角度引导学员解决重大问题,却忽略对学员沟通能力的培养,较少引导学员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处理好医患关系,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配合医生工作,积极治疗。正是由于没有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缺乏人文相关内容的引导,内科规培医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过程中,其人文素养均未得到良好的培养,从而也导致实际工作中,内科医生忽视从人文素质角度展开工作。

2.2内科医生规培环节中,繁重的临床工作和目前不良的医疗环境,导致规培医师缺乏对患者病情以外的情况,如情绪、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关心,同时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勇气。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医师的薪酬少、任务重,规培医师花大量的时间在开医嘱、完善辅助检查、书写病历文书等工作上,导致规培医师不愿花更多了解患者、缺乏同理心。由于临床经验相对不足,患者及家属对规培医师普遍缺乏信任,不良的医疗环境导致规培医师面对患者是更愿意选择站在带教老师后面,不出面或少出面与患者交流,尤其遇到病情复杂、家庭关系紧张、对医护人员有仇视态度的患者从而导致其人文素养无法得到提升,沟通能力差。

2.3人文素养的培训缺乏经费支持。经费是开展内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但是目前培训中普遍缺乏经费,经费在支付培训过程中住宿、生活、水电、理论培训等方面后已所剩无几,对于开展社会活动、人文知识讲座、人文历史景点参观等活动无法提供充足的经费,从而使内科医生培训过程中始终缺乏人文素质的熏陶。

2.4由于临床培训工作过于繁重,内科规培医生每天参与患者抢救、急诊处理等工作中,无精力参与到人文知识讲座等活动中吸收人文知识;而在临床实践中,内科规培医生的身份是住院医师,负责临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操作,长时间处于科室内研究知识,参与人文素质培训等活动存在一定困难。

3内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中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3.1强化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及归属感是引导内科规培医师的做好本职工作基础,要想全面有效提升内科规培医师的人文素质,应向社会普及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提高规培医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从而使从业人员以及在读学员对规培医师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职业自信。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内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为内科医师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同时要重视更新培训目标,重视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增强培训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并需增加对人文素质培养效果的考核,让其提高对人文素质的重视,让内科医师在培训过程中对人文素质有更深刻的体会,其从中学得的认知是书本及技能培训中所无法获得的[6]。而且通过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能够让内科医师更全面地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宗旨的内涵,从而不断利用所学知识丰富个人的人文精神,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3.2更新教学内容及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作出更新及改革,教学内容要适当增加与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并改进教学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员主动提升个人人文素质。医学人文知识等内容都与当前内科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价值观相适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合理的实现跨学科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在讲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同时也需要处处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并始终强调在临床医疗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病史问诊中要从患者角度出发,给予患者关爱,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并保障病历记录内容的客观与公正。例如,当遇到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与医师沟通时,无法理解医师的谈话内容,医师需尽量用较慢的语速、通俗的语言、简单易懂的比喻使其理解,且过程中应让患者感到医患的关系是平等的,医生没有故意“掉书袋”。同时,要增强医学生的社会活动,如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读书报告、到社区居民慰问等方式,加强医学生接触社会,从而及时实现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7]。另外,要将人文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所有环节,例如在病历填写中、社会实践中、论文书写中、语言听说能力考核中,都要融入人文素质部分,从而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3.3加强师资队伍人文建设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高,才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学员人文素质,所以,相关部门要重视内科师资的遴选工作,提高内科师资的准入门槛,通过培训、讲座、学术研讨等方式,逐步将内科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日常教学以及学术交流活动中;并定期对师资队伍人文素养的考评,其结果与教师晋升评优挂钩,使其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能够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强化人文意识,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同时在临床带教示范作用,利用个人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内科规培学员,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认识到人文素质在开展工作中的意义与地位[8]。此外,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带教老师也要做好对学员展开人文关怀,通过与学员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了解其想法及困难,帮助其解决困难,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学员在工作中能有更强的动力[9]。

4结语

从长远角度分析,人文教育的培养十分有利于医患和谐关系的发展,能够让患者感受到更加人性化、科学专业的服务,从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内科医师的成就感,提高医师和医院的声望。综上所述,加强对内科规培医师的人文养的培养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提高医院公信力、提高医师职业荣誉感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此方面我国的医学教育仍对其重视不足,整体发展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卫计委及医院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大力宣传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普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同时还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规范化培养的内容,提高内科规培医师乃至全体医务人员的整体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婧,陈丽芬,武力勇.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改进[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7,17(12):886-888.

[2]王梅,李玉霞,李静,等.290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4):504-507.

[3]郭航远,任秋风,王莉娟.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机制建设[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3):6-8.

[4]单芳.医学模式转变中的道德继承[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1):105-107.

[5]曾雪梅,王子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应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11):36-38,41.

[6]李爱荣.全科医师在老年医学科进行规范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医学美学美容,2018,26(4):58.

[7]陈莉,胡立群,李萍,等.全科医师在老年医学科进行规范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2(24):3430-3431.

[8]俞婧,王捷,马瑾,等.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对策[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25(4):326-328.

第2篇:人文素养培训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培训考核对象

入院三年内护士共79人,其中2013年入院26人,2012年入院28人,2011年入院25人;学历方面:本科36人,大专43人;均为女性。

1.2培训考核方法

1.2.1培训方法。①制订培训计划。在上一年末制订第二年的护理培训考核计划,传达到全院各科室。②培训内容。针对护理中常见的伦理问题,结合临床实践,以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加强护理伦理知识的培训、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急救技术、软件技能培训,运用人性化护理内涵,持关爱之心,以主动积极和亲切的态度,从人性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患者,关爱患者,护理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人性化的关怀与照顾,真正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温馨服务。③培训方式。集中授课、操作互动、小组练习、随机抽考等方式。

1.2.2考核方法。①工作第一年,强化规范化考核,在每月20日,护理人员自己选择操作内容考核,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年初制订的所有考核目标,否则不能参加一年后的定级考核;②工作第二年,在规范化考核基础上模拟案例考核,结合所在科室临床专科知识特点,重点体现操作规范、护患沟通、人性关怀、个性化护理、专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综合能力,每二个月对5-6项操作内容抽考一项。③工作第三年,进入临床,进行随机案例抽考,重点是体现整个操作过程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服务、医患沟通、个性化护理、专科知识、急救意识及突发事件处理的应急能力,充分体现操作过程中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能力,每季度考核一次。④考核评价。以操作规范为打分标准,结合临床实践和人文素养的要求,护士在操作中要体现对患者亲切的问候,合理的解释、体贴入微的关心,[4]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和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主动为其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和具有针对性的宣教。满分为100分,考核结果分为4级:≥95分为优秀,≥93分为良好,≥90分为合格,<90分为不合格。每次考核后及时面对面进行点评,对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方法,让其明白自身不足,以便及时改进。每月进行考核汇总,并在月底公布结果,同时每月由一位操作考核组人员负责疑难解答。⑤考核结果。每人每年有一次补考机会,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护士能级晋升及科室考核挂钩。每季度护理部组织人员对年轻护士、相关科室病人、医护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

2结果

通过新的培训考核方法,倡导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注重服务的整体性,从问答式的沟通到能结合病人不同的病情特点进行主动沟通和针对性宣教;同时该考核方式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激发其主动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沟通,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和主动服务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与2012年相比,新的培训考核方法让年轻护士在技术操作考核中的平均成绩、合格率及优秀率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年轻护理人员在技术操作中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见表1)。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配合培训考核改进方法前后进行患者对护理人员综合满意度调查,主要是通过住院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调查及医生对年轻护士治疗、抢救配合的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较前均明显提高。

3讨论

护理培训是提高医院护理服务的重要保证,也是医院发展和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在护理技术操作中注重人文关怀的护理技术操作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身心状况。随着社会发展和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非常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医疗服务由单纯、被动治疗的医疗服务逐渐转变为主动服务、医患互动的医疗服务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在操作中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强调温馨护理与人文服务意识。而低年资年轻护理人员,刚进入临床工作,缺乏临床工作经验,[5]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①评估流于形式,操作机械、呆板,不会因不同病人、病情、个性需求而灵活变通;②操作过程中只注重操作本身,缺乏操作中对患者的整体性服务意识;③过分强调操作流程,不注重细节服务,主动为病人服务及个性化护理服务意识欠缺;④医患沟通千篇一律,简单、枯燥,宣教针对性不强,未能体现个性化特点;⑤理论扎实,但理论与实际操作过程不能有效结合;⑥面对患者出现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较差。新的培训考核方法,可以使其既保证了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临床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需要,进一步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综合满意度。对年轻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要遵守医学伦理原则,结合工作实际需求和病人的个性特点,不仅注重操作技能的培训考核,着重强调与患者的沟通,建立和谐护患关系,[6]学会换位思考,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利和要求,并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作出积极的反应和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

阶梯式培训考核方法产生了如下作用:①转变了护理服务的理念,提高了人文服务氛围,改变了年轻护士服务的态度,规范了护理行为,强化了护理工作的慎独精神,使护理服务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培养其正确的医学伦理观、职业观、价值观,最终提升其人文素养。②护理人员提高了医德修养,掌握了统一的标准和学习沟通技巧。在培训中通过互动提问、情景模拟等方式,让护理人员学会换位思考,将操作流程模式主动转变为体现以人为本,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护理过程,同时做到案例分析以点带面;③培训、考核贴近临床实际,改变了简单机械沟通的流程考核,转为面对不同病情、不同病人的技术操作中灵活机动的整体护理过程,体现个性化宣教沟通的护理特点,提高为病人服务细节意识、整体意识、持续改进意识,更密切了护患关系,进一步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④通过现场的点评,让护理人员能明确自身在操作或沟通宣教中的不足与缺陷,激发其主动学习,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避免了盲目练习、重复错误,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和技术操作的正确性;⑤该培训考核方法,标准明确,对操作中的疑问有专人负责解答,避免因个人因素导致的对标准把握不一致;⑥考核时间安排上灵活机动,护理人员可自己合理安排考核时间,避免单一时间集中考核引起的不便;⑦考核的年终平均分数、病人满意度均与科室考核及第二年个人的护士能级考评挂钩,并对个人考核平均得分前三名者,予以奖励,从而提高了个人及所在科室对培训考核的重视度、护理人员的主动学习,对培训考核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年轻护士技能考核的优秀率和合格率明显提高。

第3篇:人文素养培训范文

关键词:阶梯式培训模式;急诊;人文关怀;护士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从事临床工作的注册护士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本科室护士、轮转护士以及其他医院的进修护士。根据护士主观意愿和纳入排除标准(包括:注册护士;未参加其他相关实验性研究;自愿参加)招募护士46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护士均为女性,一般资料(年龄、学历、职称、急诊工作年限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阶梯式培训方法:培训小组由我院附属医学院人文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任课教师、急诊科护士长和院内护理部成员组建人文关怀培训小组。阶梯式人文关怀培训安排表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阶段:详述人文关怀、整体护理理论,培养护士仁爱、关怀之心。集中授课(2周1次课程,共2节课)。内容:由培训小组自行设置人文问关怀知识问卷。第二阶段:护理伦理知识,增强护士识别工作中人文关怀需求。集中授课、小组讨论(2周1次课程,共2节课)。内容:由培训小组自行设置护理伦理知识问卷。第三阶段:将人文关怀理论和护理伦理应用于临床护理操作操作、练习(2周1次课程,共4节课)。内容:临床实际操作随机抽考(总分100)。合格标准:考评成绩达85分及以上。评分原则:①以人为本原则;②充分的护患沟通;③遵守护理伦理原则:④操作合理规范。第四阶段:学员自行分享所学知识,以共同学习,查缺补漏,小组讨论(1节课)。内容:心得体会一篇。

1.3评价指标

采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和护士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对培训前后护士进行测评。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前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人文关怀得分采用t检验。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人文关怀得分的比较再次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经培训后人文关怀品质

培训后,实验组人文关怀品质得分为(140.35±6.18),对照组人文关怀品质得分为(121.34±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维度差异。

2.2经培训后人文关怀能力

培训后,实验组人文关怀能力得分为(198.20±9.91),对照组人文关怀能力得分为(188.00±1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维度差异。

3讨论

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阶梯式培训模式更能够促进护士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与徐满琴利用阶梯式培训模式对年轻护士人文素养培训效果一致[4]。人文关怀阶梯式培训模式是通过系统的安排,对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进行层层深入的培训。培训过程中:①护士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每阶段培训成果,具有一定的及时性,对自己学习有一定督促作用;及时的质量监控能够使临床工作更加科学、规范[5];②培训只有通过上一阶段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培训阶段,营造了更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了护士提升自我人文修养的决心[6];③操作考评阶段,不仅仅是传统原有操作考试,还加入人文知识考评,考评老师根据护士在实际操作中提出不足之处,再及时与护士一起探讨,找出解决之法,不仅避免了传统考试的机械化,还有效激发护士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兴趣;④人文知识与护理实操相结合,改变护士原有思维模式,将整体护理应用于临床急诊中。护士的言行、操作更加具有人性化,护患沟通加强,院内冷暴力降低,营造急诊人文关怀氛围。

参考文献:

[1]许娟,刘义兰,罗健.护理人员关怀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12):3306-3308.

第4篇:人文素养培训范文

1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3月份,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虽然庞大的网民构成了中国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我国数字经济的新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着网络的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不仅加快而且知识的来源构成很容易形成碎片化,内心逐渐浮躁,越来越少的人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纸质图书,人文素养反而随着互联网的发达越来越退化。因此,对人文素养的培育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关注其内心品质,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和塑造。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如下所示

1.1自我观念较强,人文价值素养较低

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接触新鲜事物以及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能力较强,有些新的观念的出现并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思潮,甚至价值观是扭曲的,但是恰恰符合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叛逆心理的预期,导致社会不良风气的形成,与传统价值观形成鲜明的差异。比如当前文娱产业泛滥,人为进行炒作和造星,再加卜明星动辄年收入几千万甚至卜亿,给当前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触动,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扭曲,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目前绝大多数在读大学生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家庭条件较好,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造成了较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r.2r.}.2.}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不再是极个别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人文价值观念的淡薄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1.2民族观念不强,民族文化认同度不高

中华文化卜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做出很大贡献。不管是在历史卜还是现在,中国的科技、教育和人文知识都在世界卜声名远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欧美文化以及日韩文化的流行,特别是影视、音乐这一方面,“欧美风”和‘旧韩风”成为部分青年大学生的时尚,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再加卜部分传统文化的宣传有待提高,可以这么说部分青年大学生已经对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低,这个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3人文知识过于肤浅,人文素养缺失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主导模式下,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单一性比较强,高校会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进行设置相关的专业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很多高等教育院校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于人文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同时学生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再加卜当前社会的生存和就业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卜,从而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2人文素养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在学科的对比中呈逐渐下降趋势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把大学语文作为一个选修学科,而不是必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学习,再加卜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本身任务重,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比较多,再加卜本身也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重视度不够,所以大学语文课程对比一些专业课程就显得可有可无,很多学生选择它作为公共课,也仅仅只是为了拿到学分

2.2教学观念落伍以及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据笔者了解大学语文的授课方式还是属于教师卜面讲,学生下面听的“满堂灌”方式。教师根据大纲,提前备好课,比较重视理论的讲解,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卜作用不大。课堂教学手段也是比较单一,大多对着PPT进行讲解,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差,简单的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学生的代入感差,很难理解文中作品的深切含义,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师生人文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大学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到教学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对于教学质量和水平有着很关键的作用,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首先教师本人就必须要有很高的素养,这样才能在学生当中起到示范作用,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高校中有部分老师,也不再学习进修,也不再评职称,用历年已经固化的知识进行教学,其教学结果可想而知前面提到过,当前网络的盛行以及西方欧美文化和日韩文化的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挑战,而语文课程的教学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继承优秀的文化。当前一些学生由于较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选择这门课程就是为了单纯拿到学分,根本就没有认真卜课,再加卜部分大学语文老师对课堂把握不严,有些学生到课程结束也没卜几次课,学生对于课堂都不上,很难想象会在课下去阅读书籍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3大学语文教学与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路径

3.1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老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利用其对相应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刻解读,通过对相应文学作品背景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精髓的解读,来引起同学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这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去引导,而教师在很大程度卜能够引导学生的兴趣主要是教师的授课和语言魅力,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提高自身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文素养

3.2更新教学观念,构建人文教育观

在当前的多元文化融合交流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构建人文教育观,对于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不仅仅只学习基本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历史学、哲学、美学以及宗教学等多个学科出发,从人文精神和价值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大学语文的授课和解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学语文的魅力所在,理解人文精神来提高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教育已经远远突破了其狭义的范畴,在人文教育的视野下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设计,在设计大学语文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到多学科的交叉,要跨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体会并感受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文精神的实质。例如在讲授《诗经》的内容时,切记照本宣科,要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闪耀点,要重点凸显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对婚姻爱情和战争的情感态度,通过与现代的爱情观以及战争观进行对应解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价值观

3.3融合日常生活情境,加强人文审美教育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学语文的人文素养教育和艺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学教师要紧跟着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时代潮流,要紧扣生活教育并与学生的生活情感结合起来,将其作为大学语文授课的一大来源,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对于审美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思维和情感的介入,让同学们体会和顿悟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以及哲学之美,在思想的洗礼下来提升人文素养,例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通过作者的生平,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是一首生命悲歌,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对社会、天地、历史甚至是宇宙的思考,让人无限感慨,表达了丰富的人文思想。所以,对于大学语文进行审美教育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品行修养起到极强的渲染

4结语

第5篇:人文素养培训范文

【关键词】志愿服务;医学生;人文素养

美国当代医学人文学奠基人埃德蒙德•D.佩里格里诺(EdmundD.Pellegrino)有句格言:“医学是科学中最人文、人文中最科学的学科,关乎人类的苦难与尊严。”医学人文是20世纪兴起的以反思医学目的、维护医学尊严、坚守医学良知为内容的学术思潮和社会文化运动,也是应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对医学的本质与价值、卫生保健的目的与意义、医疗保障的公平与公正等问题进行探究的实践[1]。当今社会,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分子乃至更微观的层面,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医学人文教育。当冷冰的仪器替代了情感的沟通,冷漠替代了温情,医患关系也随之由亲密和尊重转为生疏和紧张。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新时代医改的背景下,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发现,志愿服务实践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有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3月至11月嘉应学院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160名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实验组80名和对照组80名。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按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实验组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每周末增加志愿服务活动。

1.2.1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人文书籍阅读、人文电影观赏、人文大讲堂、岗前培训、周末导医、健康宣教、病房送温暖、倾听患者的故事。

1.2.2志愿者服务活动安排根据志愿服务培训及实践内容,将实验组的80名志愿者分为4组,每组20人,分批参与培训实践活动,见表1。

1.2.3效果评价研究开始前,向160名学生发放“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知度调查问卷”,了解医学生对我院医学人文教育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研究结束后,再次向160名学生发放该问卷,对比两组的结果,分析志愿服务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的影响。

2结果

研究结束后,实验组学生在对医学素养的关注度、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认知、对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满意度项目上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且95.1%实验组的医学生在研究后表示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见表2。

3讨论

3.1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将人类优秀的人文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和精神。上海中医药大学曾在校内对医学人文类课程需求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开设医学人文类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需求较大;其中,课程内容与临床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是医学人文课程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2]。近10年来,众多研究者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其不足之处:如医学人文教育与实践脱节、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质量良莠不齐、医学人文教育教学阶段的连贯性不够、人文知识传授的教学内容与现实联系偏弱、教学形式单一、考评体系不完善等[3-4]。针对上述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建议:①加强医学人文师资力量,完善课程设置,促进教学方法与考评模式的改革[3];②注重医学人文教学的全程性、渗透性及多样性(即传统教学模式与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2];③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连贯性,把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回归国学经典,传承古代医学的人文精神[5];④开展“两课堂”全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6];⑤促进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的结合[7]。努力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合格的临床实践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合格医生。

3.2志愿服务对医学人文教育意义

志愿服务是一种新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模式,为提升人文素养提供了实践支撑。志愿服务与医学生人文素养融合有其理论合理性,“关爱人”是两者共有的文化基础,“主体性”是两者共有的思想基础,“群体性”是两者共有的实践基础,促进医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化、专业化、常态化能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8]。

3.3嘉应学院医学院医学生志愿者的现状

嘉应学院医学院目前拥有2支志愿服务队,“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和“青年志愿者医疗服务队”,后者加入了2018年广东省医学生公益种子培育计划。2支志愿者服务队定期组织参与健康宣教、慰问敬老院老人、社区义务量血压和测血糖等活动,但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前未进行人文教育的集中培训,在活动过程中存在把志愿服务当做实践任务,没有激发人文情感自觉投射的问题。活动后无组织分享与交流,对志愿者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未起到预期效果。针对目前我院志愿服务存在的不足,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本研究通过探索志愿服务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完善我院医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培训和实践模式,提高我院医学生参与医疗志愿服务的能力,最终明显提高了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值得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大庆.医学人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

[2]胡晓燕,何兰萍,鲁琳.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对医学人文类课程需求调查[J].医学与哲学,2017,38(12A):75-77.

[3]燕娟.美国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6):689-692,746.

[4]张威,孙宏亮.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研究的现状及走向[J].医学与哲学,2017,38(7A):52-54.

[5]田鹏.“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人文课程的序贯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4-5.

[6]孔令瑜,毛春,黄春蓉,等.“两课堂”全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8,32(11):1707-1710.

[7]许争昱,戚继荣.人文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的医学人文教育[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5):4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