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误区

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误区

摘要:当今,音乐审美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重视,同时现今对审美的定义与概念也层出不穷。本文主要分析在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误区,并提出要走出将音乐过度视觉化、概念化的审美方式,重视音乐中连续性、完整性的审美特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回归音乐本身,用音乐来教音乐,贯彻音乐审美。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误区

音乐教育的实质也是美育,音乐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塑造学生对美的概念,还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内化修养,同时也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然而笔者发现在如今众多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将中国的意化思想过度强调,脱离音乐本身,产生了审美的误区。

一、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误区

(一)将音乐过度视觉化、概念化

1.视觉化、概念化的含义

首先,要区别视觉与视觉化的概念,视觉是一个名词,视觉化即将视觉动词化,其制约着人们对视觉的理解。有两种理解,其一,在艺术面前,观众必须努力地追寻作者之看的原意。另一种对观者来说,不仅是影像映射在视网膜上所看到的图像,更是有意识的选择。概念与概念化,同视觉与视觉化,概念为名词,概念化为动词。

2.音乐中的视觉化、概念化

视觉化的音乐:音乐音响本身不具有事物形态具象性,人们通过“联觉”这种心理活动,搭建起音乐与视觉想象与联想的桥梁,刺激人类大脑中所储存的所有信息,以表现音乐内容。从音乐审美角度审视,视觉化的音乐可以强化音乐体验,但是过度的将音乐视觉化会导致音乐审美泛化,使传统的音乐审美方式和审美标准受到颠覆,某种程度上消解了音乐审美的内在规定性。概念化的音乐: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人们通过个人的经验来判断音乐,本无任何概念意义的音乐被赋予普遍化的概念。但将音乐过度概念化,颠覆了音乐审美同音乐出发而非从概念出发,去寻找事例,编造故事,敷衍成篇。因而概念化的音乐理解不能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本质,音乐审美的最终目的。

3.过度视觉化、概念化的误区

在此,笔者有感于周海宏教授的观点:“音乐可能有表现的对象,也有可能就是它自身而没有什么外在的对象要表现,因而要走出用‘文学性’、‘美术性’内容解释音乐的误区。”①“音乐的本质,决定了大多数音乐不能明确地表现出视觉性和概念性的内容。”②然而,如今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音乐欣赏手册、名曲赏析等书籍,以及音乐教师手里的教辅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与学生。一方面音乐教师在课前为了让学生能尽量理解乐曲的“内容”,从而查阅各种资料,而这些所谓的权威就霸占了教师的思维。另一方面,学生在课上被动接受文学性、美术性的音乐,并且音乐教师喜欢用“形象化”、“通俗易懂”的音乐来引导学生,希望能够让学生逐渐听懂“高雅音乐”。学生可能会局限在自己“理解”的音乐作品上,导致无法接受其他作品,甚至完全听不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适当的视觉化、概念化可以强化音乐审美,而过度的视觉化、概念化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视浅析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误区觉化、概念化的音乐教学,那么100位学生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会有100种理解,这是由音乐的本质特征与表现规律所决定的。笔者认为音乐审美的根本方式就是听觉的感受与心灵体验,视觉形象与思想概念只是一种辅助和强化,不是音乐审美的根本目的。视觉的通感与概念以及个人的经验感受可以更加强化音乐审美体验,激发内心复杂的情绪。但这只是后期的加工,并非出发点与根本目的。“在美的对象里,无论是它的概念以及它的目的和灵魂,还是它的外在的定性、丰富复杂性和实在性,都显得是从它本身生发出来,而不是由外力造成的。”③因此,我们要摆脱用视觉化、概念化的方式来衡量音乐艺术,让音乐回归本身,关注音响,从聆听开始。

(二)忽视了音乐的连续性、完整性

1.连续性、完整性的含义

连续性原表示流体运动时的一种性质。音乐中的连续性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音乐音响保持连续不断的状态。所谓的“完”就是具有或保持应有的各部分,没有缺损。音乐中的完整性指大到结构,小到音乐音响中所有元素都缺一不可,如标题、音乐表情术语等。音乐中连续性和完整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事物的本质是由构成的物质材料属性决定的,从艺术构成的存在方式分,音乐属于时间艺术;从主题感知与认识方式分,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具有时间性、空间性,作用于人类听觉的艺术。人类的听觉的自然属性及听觉把握对对象是由人类听觉本能所决定的。首先,人本能地倾向于那些听起来悦耳、协和的音响。其次,音乐音响结构美学告诉我们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是由相应各种音乐要素有序地组织而成,它们是一气呵成,不可分割的。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自然地把声音特性相近的两个声音感受为一个整体。一方面听者已经对呈现出的音乐材料作出一定的心理反应,另一方面,他们还对即将出现的音乐材料产生一定的期待感。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音乐的本质以及人类听觉的自然属性要求我们无论是在音乐欣赏中,还是器乐演奏与歌唱中都要保持音乐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如此才能连续而完整的音乐音响中获得心灵上对音乐美的感受。

2.忽略音乐连续性、完整性的误区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很多的音乐教师却忽略了音乐的连续性、完整性。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其音乐审美素养对于课堂的审美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在音乐欣赏课、唱歌课中,当学生表现出与教师事先设定的内容不符时,他们就会在学生欣赏或唱的过程中中断学生给予纠正,或欣赏中概念性的阐述,或歌唱中歌词唱错等。甚至,某些音乐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更多的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大半节课都在灌输于学生视觉化、概念性的知识。甚至在聆听音乐途中打断学生,让音乐欣赏课、唱歌课“听”不到音乐,只能在脑海里“画”音乐,在文字里“读”音乐。如此一来,破坏音乐的连续性、完整性会使学生的满足不了心理期待,中断学生的音乐审美情绪,使学生感到扫兴,甚至阻碍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产生。显然这是不符合音乐审美的那么要走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误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二、走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误区的对策

(一)走出过度视觉化、概念化的审美模式,回归音乐本身

在“同构联觉”中,即音乐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转换中介。同构联觉告诉我们音乐的频率、振幅、方向、紧张度可以与人的心理活动形成一个通道而产生联想。由于同构联觉的存在,人们在聆听音乐时会产生一定的视觉性、文学性的联想,即视觉化、概念化的审美。这样的联想可以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但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联想是聆听音乐的主体“个人”的思想,而不是某个人强行灌输的联想。正是因为如此,在音乐教学方法论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音乐作品,会运用各种音乐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三维目标,如利用诗歌、舞蹈、喜剧、绘画、文学等等艺术形式对音乐进行解释。我们可以反推:抛开所有的方法表象,音乐教学之所以要用视觉化、概念化的方式来进行辅助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聆听音乐,获得美的体验。因此,视觉化、概念化的审美方式只是手段,而音乐审美最终的目的听觉的感受与心灵体验。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走出过度视觉化、概念化的审美方式,就要明确视觉化、概念化的审美方式只是手段,我们要更多关注的是音乐本身。适度的进行视觉化、概念化的解释,多开发学生自身对音乐音响的认知与体验,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表现力、创造力和评价能力。其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和参与,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切勿注入过多视觉化、概念化的释解,以免造成千篇一律的音乐理解,扼杀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

(二)重视音乐的连续性、完整性,以获得完全的审美体验

音乐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1.众所周知,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学分为四大领域:音乐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④事实是,在任意领域中都要保持音乐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因为四个领域虽内容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音乐,而音乐只能通过聆听来体验。在欣赏音乐之时,最重要的就是聆听。通常在中小学阶段,进行欣赏的音乐作品在篇幅上通常较为短小,结构上也较为简单,如回旋曲、三段体等,学生一般都易掌握。因此,在播放音乐作品的音频或视频时,教师尽量不要中途打断学生聆听。学生在聆听音乐时,以及对呈现对的音乐材料作出了一定的心理反应,以及对将要出现的音乐材料怀有一定的期待感,如果随意中断聆听,会破坏音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完全的审美体验。在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些领域中也同样适用。例如在演唱时,学生正在演唱一首作品,难免会有瑕疵。但如果音乐教师在学生正唱的陶醉时,突然要求停下来纠正咬字、气息,这样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扫兴,更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无论是演唱还是演奏,都尽量让学生先完整的表演出来,然后再进行指导,让学生的心理有一个适应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便更好地表现音乐。因为音乐的本质以及人类听觉的自然属性要求我们无论是在音乐欣赏中,还是器乐演奏与歌唱中都要保持音乐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如此才能连续而完整的音乐音响中获得心灵上对音乐美的感受。所以,保持音乐的连续性、完整性在音乐审美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2.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作为主导,关乎着整个音乐审美过程的结果。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获得完整而连续的审美体验,在于音乐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环节是否紧扣等等。首先,音乐教师得保持严密的逻辑性。无论是在教案中,还是在教学环节中,一个音乐动机、旋律、节奏等等,都要与音乐作品紧密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每一句话、动作、演示、活动等等都是有关联的。其次,音乐教师要强化自身基本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吹拉弹唱是基本技能。除此之外,还应强化自身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指挥,理论知识包含了乐理、和声、曲式分析、配器等等。音乐音响的审美就包含了音乐的结构之美,试想如果连音乐教师本身都不懂得音乐音响结构的审美,那还如何去引导学生体验音乐音响的结构之美呢?最后,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审美素养。其中包含了具备良好的审美趣味,教师的个人趣味应健康、积极,从多元化的角度培养学生健康而良好的审美趣味,防止学生产生畸形的审美心理;具备敏锐的审美知觉,要有较强的音乐审美能力,对社会事物、现象以及自然界也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具备严格的审美规范,其中包括教学仪态要端庄、优雅,充分展示教师的审美修养;教学语言要简洁富有启发性;教学气质可以拥有个人特征,如幽默、机智、热爱生活、有爱心等。

三、结语

总的来说,音乐是人类最自由、最能够直接唤起情感体验的艺术,让我们走出音乐教学中的审美误区,从音乐本身出发,以人为本,实现音乐教育审美的最终目的:通过音乐与自己内心和外界沟通,交换信息,以求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冬梅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