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音乐美育教育范文

音乐美育教育全文(5篇)

音乐美育教育

第1篇:音乐美育教育范文

在兴趣化学习的推动下,学生对音乐有了感觉才能有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走进音乐世界内探秘的好奇心,作为老师则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曲家的意图和心态,进而理解音乐表达的“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在第一堂音乐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作曲的独奏曲《思乡曲》,曲子悠扬婉转,使之很多学生静静聆听,音乐的力度、情绪等对比很容易地加深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最终以实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

关于“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里,有学者提到音乐情感体验的三个作用:一是多重感情体验可使高中生具有一种探索未知的驱动力,毕竟通过优美或熟悉的旋律才接受音乐是肤浅的,只有了解作曲家的心意,才能在情感驱使下进一步探索音乐的美妙;二是通过认真的态度通过音乐手法去了解作品的内涵,驱使学生认真对待音乐的基础便是真实的情感体验;三是情感体验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以外天地的向往和关爱。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美感,如果连最起码的情感体验都没有,何来“审美”?在艺术欣赏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在艺术里,在审美活动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在音乐欣赏课中欣赏了多部作品,体验了多体情感的时候,活泼好动的他们,自然会在实际生活中寻找那份真情,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才是音乐教育的根本。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可以放飞想象力。如果师生间没有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就难以发挥本身的自主性。如果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又如何迸出思维的火花?如果只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得不到学生的互动及参与,既让学生觉得音乐课无聊,又减低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音乐课还要培养“美”的宗旨没有得到实现,失去了培养审美情趣的价值。

有句谚语是“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富于艺术性的风趣语言才可能粘住孩子的心,帮助尚处于发育时期的孩子发现美,启迪思想,激发其兴趣爱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增长其智慧。

语言就是讲究抑扬顿挫之感,随着课堂情绪高低,始终贯穿着课堂,是知识点连接的纽带,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以某种声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如课堂包括了音乐的声响,老师语言的声响……等,幽默、想象的语言,总能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心田,使课堂气氛和谐统一,师生共同完成审美体验的课堂。语言的锤炼,又是我们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语言来表达。

音乐教育的根本就是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现,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窄、封闭的课堂为开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引向自然、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角色的扮演,就应该是授人与渔的本事,将音乐中带有的美好情感表现于现实生活,用审美的态度对待周围事物,音乐教学就将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社会的发展,真正地走进时代,将以前封闭、难懂的内容转变,以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回归学生的世界,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内容健康向上的通俗音乐、电脑音乐等,解决学生与“高雅音乐”形式的鸿沟的障碍。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识通俗音乐。特别是对一些积极向上、充满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将某些优秀的通俗音乐文化尤其是一些励志方面的有动感、有生活的器乐音乐尝试带入课堂,活动课堂气氛。即不让课堂内容呆板,也能培养学生审美体验。

第2篇:音乐美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美育教育;音乐审美教育;加强策略

1前言

音乐,是一门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抽象艺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借助音乐释放自己的情绪。因此,音乐能为人们带来听觉享受,净化听者的心灵,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高校教育中开展音乐教育,能开发学习者深层次潜藏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是其他教育内容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高校的美育教育中,音乐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1]。

2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简介

为了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湖南大学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湖南大学于2019年1月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以课程建设为主体,以实践平台为支撑,推动艺术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在课程建设中,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紧紧围绕着学校“以智育人、以美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为教育目标,遵循艺术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2]。

3音乐审美教育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1培养大学生群体塑造审美的心理

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能有效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感知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塑造审美的心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开展音乐审美教育,能锻炼出学生听音辨乐的耳朵,并促使他们在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时从中感知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并将其升华,进一步发现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细节和美[3]。这样一来,就能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从而促进他们审美直观感悟力的提升,实现他们审美心理的塑造。

3.2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音乐是培养社会中优秀男女青年公民的一项基本手段。”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群体开展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就变得十分必要。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开展音乐审美教育,最突出的一个效果就是能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帮助学生个体熏陶心灵,从而净化他们的身心,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品德。因为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学生在欣赏优美的音乐作品时,获得高雅的艺术享受,逐渐提升自己的艺术情感,这也是“高雅艺术进校园行动”的主要宗旨[4]。此外,大学生群体还具有自主追寻美好事物的显著特点。他们的心灵在音乐美的长期熏陶下,逐渐得到升华,从而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

3.3促进高校美育师资力量的提升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式教学,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授课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应试教育制度,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的讲解,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极易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而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践行新颖的教学模式,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不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明显提高,教师自身也会获得相应的发展。

4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我国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教育阶段,大都接受的是重分数、轻能力的应试教育,加之我国音乐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家长并不重视音乐课程,导致本应在中小学阶段就完成的基本音乐素养教育无法得以实现,以致于学生错过了最佳的音乐学习黄金期,高校成为补齐音乐素养教育的最后一站。通过设立艺术教育与中心,对高校大学生群体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就变得十分必要且十分急迫。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开设了“交响音乐赏析”“合唱艺术”“舞蹈艺术概论与赏析”等讲述艺术发展历史以及表现形式的课程,同时开设了“欧美戏剧史”“乐理与视唱”“古筝演奏基础”等通识选修课程,并且还开设了一批针对高水平艺术团学生的器乐演奏训练(包括西洋乐器和民乐器)、合唱训练、话剧表演、舞蹈表演、戏曲表演、声乐表演等艺术实践类课程,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湖南大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对于湖南大学学生的美育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5]。此外,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还采取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育措施,通过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机构开展艺术教育交流合作,开展了艺术大师课堂、高水平讲座以及艺术团交流演出等活动,艺教中心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如“美好的远方”合唱毕业音乐会、长沙爱乐交响乐团音乐会、旅美小提琴演奏家周雨平独奏音乐会、湖南大学大学生交响乐团首场音乐会、湖南大学大学生民族乐团音乐会、潇湘爱乐交响乐团湖南大学专场音乐会等,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不断扩大了学校在音乐审美教育领域的影响,提高了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水平[6]。

5加强高校美育教育中音乐审美教育的策略

5.1更新音乐审美教育的观念

要想加强高校美育教育中的音乐审美教育,首先要从观念入手,更新音乐审美教育的观念,促使学校重视音乐审美教育,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课改的要求,落实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任务,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树立美育教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为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就如同湖南大学一样,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流人才的目标,充分发挥音乐审美教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作用,湖南大学召开了第九次党代会,专门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为学生构建了美育教学与实践的平台,通过艺术教育中心,开设音乐审美教育类的通识课程,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他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5.2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

要想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相关高校还应积极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高校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一是从相关专业选拔年富力强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组建音乐教育团队,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受众特征,将专业性和通识性有机结合。既不能讲授过于专业和深奥的艺术知识,又要遵循音乐审美教育特点,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目的;既要有面向全体的艺术选修课,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机会,又要有针对高水平艺术团的专门训练,切实提高专业艺术水平,提高校园文化高度;二是拓宽音乐审美教育人才引进的渠道,创新人才引进的模式,并积极采用全职、非全职、兼职等形式多样且灵活的方式,积极打造出一支优秀的音乐审美教育团队。

5.3丰富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

在高校开设音乐审美教育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重视音乐审美教育。在实际操作中,除了更新音乐审美教育观念,组建优秀教师团队以外,还必须丰富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应积极开设音乐艺术类通识课程,同时增加一部分音乐史教学的内容,并适当增加音乐艺术实践类的课程。在设置课程时,相关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以通识课程的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大力建设一批“金课”,杜绝“水课”的出现。在打造通识课程时,必须组织课程组长、教学秘书以及学校分管中心严格审查,通过严格核查通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并严格进行课前的试讲,才能允许课程开设。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丰富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提高高校的美育教育质量。

5.4借助高水平学生艺术团开展实践教学

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学生社团和艺术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要想提高高校音乐审美教育,还应发挥出学生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各种类型的音乐社团,对他们加强培训指导,从而优中选优,选拔出一批优秀的高水平艺术团成员,切实提高校园文化艺术水平。湖南大学现有大学生交响乐团、民族乐团、舞蹈团键盘团、合唱团、话剧团、诵读团等高水平艺术团,艺术教育中心对其进行专业艺术培训指导,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类型的演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为他们今后向着更广、更高、更深领域发展积淀了一定的人文艺术知识。

6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必须转变音乐审美教育理念,以音乐审美教育为切入点,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化人,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稳步推进学校美育事业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提升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质量,促进大学生群体音乐审美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晨歌.民族地区高校美育现状调查———以延边大学为例[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1):217.

[2]苏娅,李广睿.蒙古族民歌在高校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活态传承[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4):54-55.

[3]李娟.高校钢琴教学中渗透音乐审美教育的方法探讨[J].艺术科技,2018,31(07):290-290.

[4]夏炎.音乐审美:现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应有之维[J].林区教学,2018(1):87-88.

[5]乐春花.音乐课堂教学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J].赤子,2018(12):241-241.

第3篇:音乐美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育;音乐教育;三位一体

加强美育是我国教育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音乐教育作为学生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的重要实施途径,在审美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何使学生更有效地融入美的教育,如何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完成美的教育,这是当代音乐教育中应当持续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内涵与其政策透析

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历史悠长,基于其内涵与相关政策的分析,从理论层面解析美育存在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深远意义。

(一)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内涵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言到:“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先生将美育称之为美感教育,即“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美育是以感性的形象体系为媒介、以情感人为特征的。在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中,美育的根本宗旨即为拓展主体、完美人格,美化人生,将美感教育贯穿于个体生命的整个生活历程中,促进美感教育空间的扩大化。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即为音乐审美。音乐美的基本涵义产生于主客观的完美结合之中,是音乐的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二)关于美育的相关政策分析

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做出重要部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现代化美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即到2018年美育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2018年5月,教育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山西省人民政府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推进美育教育工程,深入推进艺术“2+1”项目,以班级为基础,积极组织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儿童歌舞剧等群体性活动。各市以三晋历史文化艺术为重点,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要将历史文化艺术传承纳入到学校的建设中来,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逐步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美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即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发展,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要求从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四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音乐教育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即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此理念奠定了音乐审美及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

自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开始,小学音乐教育一直都是“首当其冲”的角色。在美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的渗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分量。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是实施美育策略的重要前提。现如今小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教学主体与客体配合程度低下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的表述为师生双方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以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整个的教学程序应包含教师教的程序与学生学的程序两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师生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起始点。教学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不应单纯局限于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均可以灵活的进行角色互换。现阶段的课堂师生配合方面主要有两种现状:第一,教师填鸭式授课,学生机械式摄入知识,音乐课堂与其他学科没有本质区别,学生兴趣急剧下降。第二,教师上课时间无法保障,通常文化课考试前音乐课教师自觉“消失”。学生对于音乐课等其他所谓“副科”教师没有同等的尊重,对于学科缺乏重视。这两种现状直接导致教师钻研动力下降,学生上课兴趣降低,步入学习的恶性循环之中。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音乐课与音乐老师并没有过多印象,对音乐课堂中的教育内容更缺乏记忆。

(二)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创新缺失

教学方法与模式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恰当的教学方法,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效果的实现。我国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通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即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应用,检查评价五大步骤。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有大部分主动权,控制教学过程,支配教学进度。学生的参与度明显缺失,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丧失。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了教学课堂的效度。大多数教师在面对新教材时依然本着传统授课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忽略了新教材中对于“美”的基本诠释。例如,人音版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春天》,其中包含着《春到沂河》的欣赏、《春天举行音乐会》的演唱等,皆从多方面表述春天的生机盎然。在此单元中,教师教学中应当在教材要求内容基础上加入对春天画面感的描述,学生经历“听觉—视觉—感知”的三大步骤学习,形成联觉反映,充分发挥音乐是实践性感知体验的特殊性,使学生从内心发出春天美的感叹,从而促进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升。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方式单一片面

教学评价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包括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诸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方式包含以下几种:第一,阶段性考试,即为传统意义上的期末考试,主要以考查学生教学内容完成程度为主,基本方式为演唱本学期学习的歌曲,大多数教师会考查考试中的歌曲。第二,抽评测。教育局针对各辖区学校音乐教学现状实施艺术抽评测,抽评测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抽评测内容主要包含演奏乐器、演唱歌曲与基础知识测评三方面,抽评测结果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学校针对抽评测会进行相应时间段的突击训练,学习结果一般均为合格。第三,学校活动中的音乐部分。小学均有些许基本活动,例如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歌咏比赛、元旦联欢会等,活动中音乐部分为必不可少的内容。节日活动的对象为班级中有音乐特长的个别学生,缺乏面对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反馈。

(四)对于音乐审美教育观念的偏差

音乐美的本质是在一定的审美理想支配下的丰富而有序的感性样式。音乐美中包含着形式美与内容美,形式美是指音乐本身具有的音高、音强、音色与音长;内容美则是一种联觉反应,即为听觉、感性、视觉、情感体验的无意识过程。针对现如今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形式美的教育成为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教学目标,而对于内容美的情感体验过程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及较少,对于形式美与内容美延伸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更难以体现。由于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因而音乐美存在着它的特殊性,其非语义性、直观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对于审美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其特性导致音乐可以更为直观的使学生享受与理解美,也因为其特性使得学生对于美的学习变得缺乏理论性。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侧重于感知美的教育应当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音乐审美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单存在于教师,也存在于学生、家长的价值观意识中。

三、“三位一体”美育机制的策略探究

针对小学音乐教育中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从教学过程中各步骤提升审美教育的效能。美育机制的建立是现阶段国家对于审美教育推行的必要环节。笔者提出“三位一体”美育机制建立,即课堂教学、学校活动、特色校外活动三方面。基于此美育机制,提出对应的策略。

(一)面向全体学生,发挥第一课堂的美育功能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音乐课程理念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提到:义务教育现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堂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至关重要。音乐新课程标准中针对现行小学音乐教材建议实行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的情感教学模式,即参与-体验模式与情境-陶冶模式。通过审美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或直接体验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激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体验,提升学生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为例,从教学内容的编写不难看出,美的教育贯穿于每一课。朝夕(1课)与冬雪(7课)是用音乐让学生体会风景美;农家乐(3课)与快乐的少年(6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感知生活美;可爱的家(4课)与故乡(5课)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家乡美。教材中主要的教学程序为聆听、演唱、知识与技能、编创与活动四个方面。教师可以在四个教学程序中相应增加些许美育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审美教育在音乐课堂中的体现。例如第5课故乡的聆听环节中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曲。通过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介绍、民族服饰图像演示等内容的加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家不同风味的民族特色,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编创与活动环节可以将学生按照家乡方位分组,提炼家乡的独有特色,通过语言或自创歌曲等方式表现,从语言与音乐的角度体会故乡美,增强学生的故乡归属感。在教学课堂中加入审美教育内容是提高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最直接途径。通过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程序的调整与扩展,可以更为全面且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

(二)融合各类音乐课程资源,营造优良的校园美育环境

音乐课程资源是学生接触音乐的重要依托。丰富音乐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美的能力是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度是实现学生吸收美育的重要途径。第一,实现“双基”知识体系,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从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两方面出发,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增添阶段性艺术活动,试卷测评会加速学生对于艺术认知的“公式化”学习,变化多样的艺术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享受美。例如“你出题我来答”的积分活动,师生互换角色的活动促使学生提高知识学习的严谨程度,无限度范围的知识问答可迅速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青少年的求知欲强这一特性会帮助其大幅度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在基本技能环节中,除去传统艺术节技能竞赛之外,还可采用重奏、合奏等艺术形式,音乐会、快闪等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的重要方式。在音乐中感受美,在音乐中学会美,通过音乐创造美,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是审美教育的最终效能。第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山西省人民政府基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提出在教学中创新美育活动形式,要求“全省每三年举办一届省级大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鼓励各市、县(区)、各级各类学校举办艺术展演、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继续支持高校艺术院团和文艺团体开展高雅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原本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姊妹艺术,提高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依附于各种不同形式的表达。音乐与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的融合必将使审美教育“事半功倍”;在小学教育中其他学科也可以与音乐有较好的“合作”。比如配乐诗朗诵,通过音乐的渲染将诗中的意境体现得更为贴切。它可以在传统音乐配乐的基础上增添伴奏音,没有任何歌词,只有简单的人声哼鸣,进而提高学生的多声部音乐听觉感受力。第三,实施综合艺术美育,提出音乐教育戏剧。国家美育研究与发展中心秘书长、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丁旭东对“音乐教育戏剧”做出解释,即在新时代美育改革背景下提出“音乐戏剧+教育戏剧”的综合性艺术美育的新观念、新形态与新路径。它以音乐戏剧为手段,提升学生以审美与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全面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结合现有的教材,在音乐乐曲赏析与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歌舞(教育)剧、音乐童话(教育)剧等各科目协同延展的音乐教育戏剧形式。

(三)结合特色文化,提高学生感悟美的听觉感知

中国是一个具有多种民族文化的大国,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均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同一省份的各城市都会有属于各地区独有的民间文化,让学生接触民间文化,懂得家乡美、国家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入的审美教育重要环节。在日常教学中创新美育资源平台,健全美育协同机制;组建大中小学校美育教学联盟、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依托联盟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第一,实现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提高本土民族文化的音乐渗透,实现美育实施的目的。校本教材在国本教材与地方教材的基础上加入本土民族文化、非遗艺术形式、校园文化等形式内容,形成具有特色性的校本教材。例如在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课教学内容(美丽家园)中,教师可以从《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曲内容之后增添扩展内容,主要针对当地城市歌曲或以描述学生故乡歌曲,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将内容扩展化;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创作或创编关于描述城市风土人情的歌曲,促使学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与历史渊源,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第二,有意识的将“非遗文化”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它神秘且有魅力。现如今,繁华的现代化建筑与生活方式已将这些文化瑰宝掩埋。大部分少年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生活的城市并不了解。小学教育应当是学生接触民间文化最为有效地途径。民间音乐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化形式。将非遗文化中的传统音乐带入学校音乐课堂,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成立美育教学辅导工作室。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演示与故事讲解,将民间音乐从静态的传承变为动态的音符,让学生切身遨游在传统音乐文化魅力的海洋里,提高学生感悟美的能力。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中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如何更好地形成审美教育常态化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具体实施策略的实行,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机制,切实从音乐教育升华至审美教育,并贯穿于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2]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

第4篇:音乐美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美育;音乐教育;对策;探究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现状和特殊性

由于普遍中小学教育对音乐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因此,学生们获得的教育知识十分有限。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学生们普遍音乐素养较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而对于美育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来说,除了需要对学生们早期基础知识的缺陷进行弥补外,还要对其人格修养的塑造方面予以强化,从而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传承。现阶段来说,普遍高校对于美育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认知层面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单纯认为只要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基本上就能够完成美育中的音乐教学任务。显然,这种理念存在较大偏差。对早期的音乐教师来说,其接受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以一对一为主,直接传授基础节能,造成教师自己无法适应当前选修课程的形式和内容。由于学生们的基础水平差异化明显,使得课程教学的质量相对较差。此外,有些高校内部没有开设音乐院系,因此在开设选修课程的时候,相关教师都是其他专业的教师临时顶岗。由于具备音乐素养的教师不多,课程的整体数量自然也很少,可选择的类型也十分有限。即便学生们十分喜欢音乐,愿意选修音乐课程,往往很难有机会选到,甚至有些学生在校期间从来没有选修到音乐类课程。在实际授课的时候,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都以音乐欣赏为主,形式十分单一,同时没有相关制度进行监管。同时教师手里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无法提前设计教案,因此经常会有无法有效把握教学目标的情况出现。如此一来,美育便会演变成智育,只能单纯向学生们普及知识内容,而对学生自身情感层面的体验有所忽视,造成学生们兴趣度较低,探究欲望较差。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高校内部社团便成为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最佳组织。但是,由于社团没有教师进行指导,学生们只能自主展开练习,对于音乐内容的认知也会变得十分浅薄,无法做到深入探究。长此以往,社团还会沦为“垃圾音乐”的聚集地。总体来说,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一直都处在缺位的状态。即使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内容十分单一,方式也极为死板,导致学生们很难有效融入到课堂之中,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也产生偏差。在当前社会,低俗的“喊麦”音乐已成为人群中的主流文化,而传统的高雅音乐却遭到了人们的忽视。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高校音乐教育的探究工作便显得极为重要。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对策

对于美育教育来说,音乐教育一直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可以促使人们自身的审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还能丰富其内心的精神世界。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高校理应提高对美育教学中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机构组建

为了保证音乐教育工作可以得到全面推进,首要的工作便是提高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除了需要完成基础知识教学,还要体现出立德树人的基本思想,才能为之后的音乐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其中的首要工作便是创设专业机构,以此为之后的资源配置、优化结构以及实施教育等多个方面提供帮助。在新时代背景下,还需要不断探索全新的发展途径,对原有的教研机构不断完善,改进工作机制存在的不足。如果高校内部有设立音乐专业,还可以在其中设置音乐教育部门。如果高校内部没有设立音乐专业,可以尝试在校内的美育中心下设置音乐教育部门。如此一来,教师团队的管理工作将会更为合理,同时还能对场地条件及乐器设备以及音响设备各类设施进行落实。海南大学在近几年就创设了校内艺术团。为了提升艺术团的科学管理水平和艺术品位,培育精品校园文艺节目,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提高艺术团团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营造精彩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定期展开排练和训练任务,如此便使现有的资源得到了合理分配和整合,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二)师资培养

对于音乐教育工作来说,师资永远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确保教学任务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相比传统的专业音乐教育,美育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与其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并非所有音乐院校毕业的教师都能够胜任美育音乐的课程教学,从而造成相关人才的数量变得少之又少。因此,政府理应采取一些措施提升师资培养的效果,以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人才。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可以尝试开设相关院系,专门针对美育教育中的音乐课程进行全面讲解和分析,从而能够培养出一些有着独特音乐素养的综合人才。不仅如此,各个高校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特色,提升培养效果。通常情况下,高校的首要工作便是配齐音乐教师的数量。毕竟音乐教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传统的声乐、器乐和舞蹈之外,还有创造和欣赏。基于这一特点,高校在进行教师引进的时候,便需要对教师自身的专业予以全面思考,同时还要定期开展一些实践类活动。比如海南大学,其音乐专业类型便包括合唱、舞蹈以及国乐等不同的活动类型,安排的教师也各不一样。对于音乐课程而言,其涉及的知识种类也非常多,因此教师自己必须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基础,做到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的知识内容,增强自身实践技能。如此一来,教师的整体素养便会得到提高,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们更好地展开指导,提升学生们的探究欲和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对校外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聘请一些知名的音乐认识以及相关工作者前往学校举办讲座。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乐队和舞团在校内进行演出。毕竟表现活动本身有着很强的直观性效果,可以让学生们直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激发自身对音乐的兴趣度。

(三)课程设置

高校为了能够提升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首要任务便是确保开课有着足够的质量,同时数量也要达到要求。不仅如此,应该通过进行课程安排将相关选修课程也纳入到培养计划之中。如此一来,学生们在校期间,至少可以选修到一门音乐方面的课程。在开展音乐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确保课程类型足够丰富,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除了开设一些传统的欣赏类课程之外,还可以尝试设置一些声乐、器乐、舞蹈以及合唱技巧类的课程,提升学生们的音乐技巧。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知识类课程,向学生们普及相关基础乐理知识,教导学生们如何进行歌曲创作,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于课程形式来说,除了传统的公共课之外,还可以安排学生们定期进行演出观摩,或者直接进行整体排练,从而能够促使学生们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有更为浓厚的兴趣,即便没有教师引导,其同样能够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之中。对于课程内容方面,除了需要包括一些西方经典的音乐,诸如贝多芬、肖邦、舒伯特以及巴赫等,同时还要对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弘扬,促使学生们对我国古典音乐能有更多认识,并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努力,完成音乐传承。对于当前的美育来说,音乐教育并没有设置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各个地区也很少会针对此类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基于这一情况,高校理应结合学习和相关地区的具体情况,自主进行教材创编,引导学生们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充分感知音乐学习的乐趣所在。

(四)音乐实践

对于音乐学习来说,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学生们在课堂中完成学习之后掌握了相关知识。之后再通过课外活动和舞台表演,以此展现自我的风采,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知识内化,加深对于音乐的理解效果,增强自身整体水平。如此一来,学生们对于音乐的学习也将会有更高的喜爱程度,同时也会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之中。音乐本身便是一种情感表达,只有在真正走出教室之后,才能有效融入到学生们的生活之中,促使其认真完成音乐体验,增强感知效果。相比中学生和小学生,高校学生的时间通常比较宽松,同时也有着更高的自由度,从而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创设了优良基础。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歌曲创作,同时还可以举办音乐会,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学生们可以在活动中亲自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自身信心。当前来说,许多有高校内部都开设了音乐社团,这也是学生们开展实践活动最为重要的形式。为了确保活动的开设更为有序,应设置专门机构,以此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例如,海南大学便在校内开设了艺术团,为了在校内创设优良的氛围,每一年都会开设音乐会。2017年,海甸校区便举办了第八届草地音乐会“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建功新时代”。多个专业的学生都参与了这次活动,诸如艺术团流行乐团的各位同学带来歌曲《牡丹江》,艺术学院的章宇豪同学带来的歌曲《我们这一代》,校园好声音团队带来了《追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丁丹阳、孙逸凡等同学也带来了歌曲《仰望星空》。整个活动十分火热,吸引了全校学生的注意,增强了学生们对于音乐实践的认知程度,提升了自身音乐素养。

(五)评价体系创设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评价体系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而可以对教育的实际效果展开检验,激发学生们的潜在动力,引导学生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及时找出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如果发现有任何偏离目标的情况,就要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调整。通常来说,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制定合理的人才标准,为后期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创设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本身便有着很强的特殊性,在对学生们进行考核时,不需要采取传统的书卷方式,可以依靠举办演唱会以及创造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展开检验。需要明确的是,对于美育教育来说,其中的音乐教育并非只是进行人才培养,在进行成果考察时,同样需要考虑学生们对于音乐本身的兴趣程度和基本特点,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感受。除此之外,对于教师课程质量的考核同样十分重要。通常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确保其具有多元化特点。

(六)创设教育特色

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高校音乐课程同样需要起到弘扬我国名族文化的效果,应基于当地教育资源本身,充分发挥其优势,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促使高校音乐教育活动更具特色。一般来说,在开展音乐课程教学的时候,理应和当地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们深入挖掘,创设一些更具当地特色的课程。尤其是需要对校内的艺术团队展开重点培养,在完成音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对其团队精神展开培养,进而使其综合水平得到全面增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教育来说,美育一直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早期教学由于多方面因素存在导致教学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水准。为此,教师便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改进教学模式,顺应学生们的思想,促使其可以有效融入到课堂之中,进而提升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梦雅.浅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美育”功能[J].北方音乐,2018(15):162.

[2]匡勇胜,刘怡琦.普通高校美育工作中的音乐教育实施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8(8):62-65.

[3]陈剑.中国现代美育精神在高校美育建构中的三个着力点[J].中国成人教育,2017(19):71-73.

第5篇:音乐美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合唱;美育;思政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8年下达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等文件,体现了国家对美育工作的关注与重视。此后,2006年,由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开始实施,此方案更是有效地促进了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积极推动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提高,使其在日常的教学与教学管理上,相对之前都更具制度化与规范化。在2006年印发的指导方案中,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为音乐、影视、美术、戏剧、舞蹈等8门课程,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基础艺术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任意性选修课分为艺术实践、艺术史论、作品赏析、艺术批评四个层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立体性与完整性,注重通过美育对学生的人文与艺术素养进行综合提升。而在公共艺术教育各课程中,属于音乐类的合唱艺术是其重要的课程之一,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相对于器乐,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是人声,能够最直接地进行音乐内容的表达,存在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容,也能够更深层次地引起参与者与听众的情感共鸣。其次,在建团所需的硬件要求上,合唱团相对于器乐团,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乐器与花费过多的财力对乐器进行日常维护,团员自身只须拥有良好健康的嗓音条件即可;相比之下,所需成本相对更低。最后,相对于舞蹈团来说,合唱团对演出、比赛时的服装要求也相对较低,例如舞蹈演员的服装是很具有标志性的,体现在节目中,舞蹈演员还没开始跳,光看服装就可以八九不离十地猜到其节目内容大致如何,服装基本是根据具体节目内容而“量身定制”的,也就是说服装与节目是搭配好的,一套服装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只能进行一个节目的演绎,下次换了其他内容的节目,则不能再使用这套服装,这样成本就会相对很高。而合唱团则不同,例如,无论其作品风格、内容是什么,一套西式礼服就几乎能应付所有合唱演出,其服装利用率之高可想而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服装使用的成本。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在全国高校中,合唱团凭借其受众面广、参与度高、艺术性强、成本较低等特点,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与学生的喜爱。那合唱艺术是如何体现美育,通过何种手段来实现美育的呢?又是怎样体现其思政特点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感受、欣赏美

早在魏晋时期,就有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声乐(歌唱)是最能贴近与打动人心的音乐表演形式,合唱即是一种多声部的声乐表演形式,可以通过其不同的声部组合形式向学生传递美。“具有柔美、协和、表现力丰富等特点,被称为音乐体裁中最美的表现形式之一”[1]。合唱依据不同的人声组合表现形式,可分为同声组合与混声组合两种。其中同声又可分为童声、男声、女声三种。不同的人声组合有着不同的音响效果,例如童声合唱具有清脆、明亮等音色特点,给人一种阳光、活泼的听觉感受;女声合唱具有柔和、圆润等音色特点,给听众的是一种优美、抒情的听觉感受;男声合唱则具有嘹亮、浑厚的音色特点,给人一种苍劲有力、宽广深厚的听觉感受;混声合唱因其综合了各种人声音质的特点,而使其音色丰富多彩且极富表现力。在合唱团的课程中,有一部分是对世界各国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合唱作品进行赏析。在合唱团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风格各异的合唱作品中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美。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还能通过对不同人声组合形式音响的聆听,从中感受到其不同的音响组合特点,对各种人声音色特点的认识也会逐渐清晰,这对于之后自己参与排练有着很大的帮助,使其能尽快适应多声部音乐的训练。另外,加之音乐作品本身还具有音调之美、结构之美等特点,学生在长期聆听的过程中,会对音乐越来越敏感,也由此逐渐产生与形成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二、分辨、鉴赏美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能反映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同时,音乐与文学、绘画等门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类音乐作品中,合唱作品浩瀚如海,无论是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的外国作品,还是在我国近代到现代的中国作品当中,都不乏经典优秀之作。这些作品都是特定时期作曲家感情的凝结和思想的凝练,极具人文性,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所处时代的特征。正因如此,学生在通过大量合唱作品的聆听与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后,能够积累丰富的音乐听觉感受与理论知识并加以综合,使其能够对各类合唱艺术风格进行大致区分,从而进一步具备了从感官上分辨与掌握不同时期、民族、风格音乐特点的能力。例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片段《欢乐颂》,就是根据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Andiefreude》谱写而成。席勒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通过贝多芬具有古典、浪漫派特征的音乐创作后,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描绘出一幅人类经过长期艰苦奋斗,终于得到了自由、欢乐并进入共和的理想生活的景象。又如,在我国,将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词曲作为歌词进行音乐创作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优秀的作品实现了文学美与音乐美的高度融合。音乐家杨荫浏、李抱枕就曾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为歌词,创作了一首男声合唱作品,其作品旋律悲壮,气势磅礴,描绘出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志气。同时,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不甘屈辱的壮烈气概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经典合唱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生长期在合唱团的课堂里,对中外优秀作品进行大量与宽泛的学习,并常以这种理论与听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后,就能知道何为“美”,“美”在哪里,并逐渐能自主地从音乐作品中提炼出“美”,对“美”的理解也会越发深刻。

三、参与、创造美

理论离不开实践,艺术亦是,音乐更是如此。要想获得音乐深层次的体验感受,要想感受其中更深刻的“美”就离不开艺术实践,在行内更是有许多人提出,音乐的实践相对于理论来说更重要,离开了实践,音乐就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没有任何意义。虽然观点中的细节有待商榷,但也由此可见,实践对于艺术,特别是对于音乐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合唱是音乐的表演形式之一,合唱团更是一种体验感绝佳的音乐实践团体,因其具有受众面广、参与度高、艺术性强、经济成本低等特点而易于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国内几乎所有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科学院,都有自己的合唱团,合唱团在许多高校都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团体之一。你只要有一颗对音乐赤诚的心,加之持之以恒与认真的学习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系统与科学的训练后,就定能乘上合唱艺术之船,扬帆在音乐的海洋上。当你加入合唱团后,当你拿到一首即将排练的合唱作品时,你与它“亲密接触”的旅程就开始了。通过排练,你会与他人合作演唱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与每一句歌词。同时,在老师的引领下,你还可以从音乐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美学等角度了解与学习到有关这首作品的相关知识。接着,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对其进行“二度创作”,即通过自己的演唱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是最为重要的。最终,在自身实践创造“美”的同时,也通过这种特殊途径感受到每一首作品的“美”,更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对“美”的理解与感受,这样的美育过程相对于单纯且被动的欣赏、鉴赏更为主动、丰富与完整,美育的最终目标也更能得以实现。众所周知,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提升个人修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新兴教育,能提高人们对美的理解与感受,培养人们在艺术上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且在其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技能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理论知识的传播与感受上。只有在亲身实践后,才能更进一步、深层次地感受到“美”,辨别与理解何为“美”,从而建立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出,合唱这一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完全符合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我们还须注意,在合唱课堂乃至所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上,都应当反映新时代思政教学的特征,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引用红歌,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其作用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上,无论是在教学目的,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是以“晓之以理”为主,虽然内容充实,但往往因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经常觉得课堂上缺乏生气,久听便提不起兴趣,常感枯燥乏味,而合唱属于音乐众多形式中的一种,具有音乐的所有典型特征,例如能陶冶情操,让听众感受到美,听众自身与音乐的情感内容能产生强烈的共鸣,体验到音乐作品丰富的情感内容等,以“动之以情”为主,是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一个以理为主,一个以情为主,两者看似毫无关系,实则不然,若将两者进行融合与互补,在音乐课堂的欣赏与创作中融入更多的思政内容,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用音乐来丰富其形式,这样在教学上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气氛活跃后,学生也会提起学习的兴趣。例如笔者曾经在合唱课上选用了由作词、田丰作曲的混声合唱作品《忆秦娥•娄山关》作为教学内容,发现只要加以认真备课与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就能够很好地在课堂上体现出之前所说的那几点。例如,“这首作品的词是一生中写过的重要诗词作品当中的一首,既写景又抒情,表现了深刻、激越、豪迈而丰富的情感,是长征战斗期间红军突破敌人重重堵截,抢夺娄山关的真实写照”。[2]其具有历史再现画面感的同时,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首气势宏伟的作品经过田丰精妙的合唱创作之后,使词与音乐得到了非常好的结合,作曲家在写作上多次借鉴了我国戏曲音乐的特点,将中西方音乐元素与中国诗词有机地融合……更好地体现了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意境,更好地描绘出了伟大的胸怀、气魄与战略思想,成为我国经典的合唱作品之一,也是我国传唱至今的不朽作品”。[3]由此可见,这首作品无论在文学领域,还是在音乐领域,同样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这样的“强强联合”,也正体现在了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思政课的教学中,这是“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的高度融合。所以我们无论是在合唱的课堂上,还是在其他公共艺术教育课堂上,都可以进行诸如此类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以此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并增强其教学效果,充分达到教育的育人目的。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