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音乐专业培训范文

音乐专业培训全文(5篇)

音乐专业培训

第1篇:音乐专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电影音乐;音乐创作

在“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点对点的传播效果,新媒体传播拥有即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共享性等特征。当前经济领域、科技领域、文化领域、艺术领域都深深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媒体技术对电影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推动了电影音乐的发展。

一、新媒体技术及其特点

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来说,是在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介之后发展兴起的一种全新媒体形态。新媒体依赖计算机、互联网、移动技术,基于手机、电视、计算机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这种新型的媒介,在“互联网+”环境中,单向传统媒介形态已经成为互动交流、相互沟通的媒介形式,有效拓展了信息形成与传播的宽度与广度,也使得信息的形成与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新媒体技术则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媒体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以及媒体的信息服务功能,是互联网经济与传媒产业无缝对接的最佳方式之一。而电影音乐作为文化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形成了一系列的变化。

二、新媒体技术下音乐创作的变化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也出现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创作资源更加丰富。现代环境下音乐创作资源的获取渠道更加丰富、获取途径更加宽广、获取材料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原始音乐材料的处理变得更加简易,对逻辑思维要求不高,与传统音乐资源处理的线性思维来说有所转变。第二,音乐文本创作更加自由性。在新媒体技术下音乐创作会省略一些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必经环节,例如写谱。这就使得新媒体技术下的音乐创作,为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而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的音乐创作也更加自由洒脱,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音乐创作者的情感以及音乐作品的合理性。第三,音乐创作更加便捷高效。新媒体技术下的音乐创作不仅需要兼顾听觉感受,还要考虑到受众的视觉观赏性。让学音乐变得更具互动性是当代音乐创作的内在需求。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众多移动终端上的软件都能够实现音乐互动功能。

三、新媒体技术对电影音乐创作的影响

1.新媒体技术对电影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在新媒体技术的音乐传播中声音传播已经从最初的单声道发展到了立体声、多声道,发展至5.1声道。人们对声音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媒体对电影音乐创作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传统电影音乐创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电影创作以及音乐艺术发展需求。新媒体技术下的电影音乐创作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品质,同时还能够提升创作效率。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音序化创作。音序化创作是一种简便的创作方式,只需要在音乐软件中输入音符就可以进行创作。相对于传统电影音乐创作方式来说,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音序化创作将传统的音符重心转移到音响效果。这是由于新媒体技术在新音色的创作、音乐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空间的优化。二是音频化创作。基于新媒体技术下的电影音乐创作是使用音响直接欣赏的。相对于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不需要面对音符创作,而是直接与音频沟通。因此,在电影音乐创作中需要使用到各种类型的数字技术调制技术。例如有声音动态信号调制、声音频响信号调制等。音频化下的电影音乐创作更加依赖计算机,音频化创作不仅仅能够开展专业、高效、准确的创作,同时还能够通过选择与电影契合、事先预制好的音频来进行音乐创作。三是算法创作。算法创作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型音乐创作。电影音乐创作的过程是通过计算机编程语言来完成的。其创作过程也不是以传统音乐创作的逻辑与思维作为参考的,而是将计算机编程逻辑语言与思维作为依据。很显然,计算机算法创作为电影音乐创作带来了无限的自由与可能。2.新媒体技术对电影音乐创作群体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下的传播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新媒体技术几乎已经覆盖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电影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对电影音乐创作群体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大力推动了音乐交流,这对音乐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电影作为近几年来不可忽视的媒介渠道,其传播效果正在逐渐增强。2017年我国电影市场增幅十分明显。全年观影人次为16.22亿人次,同比增长18.39%,创历史新高,也是自2016年同比增幅触底后再次回归两位数。对比全国人口总量,2017年我国人均观影次数约为1.17次。在票房方面,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也突破500亿元,为559亿元,同比增幅为13.45%;年同比增长率自2016年下降后再次回归两位数,并且创下历史新高。2017年12月31日,全国共新增银幕块数9597块,总量达到50776块,同比增加23.31%,稳居世界第一。在电影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影制作的层次也有了变化与差距。相对于大成本大制作的电影来说,小成本电影由于受到投资预算的约束,需要大量创作成本较低的原创电影音乐。而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成熟,更多的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音乐人也开始参与到电影音乐创作中。利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cakewalk、sonar、audition、CoolEditPro等软件弥补自身音乐创作的缺陷。这种基于新媒体技术下的电影音乐创作已经十分普及,非专业音乐人士参与到电影音乐创作已经不是难事。电影音乐创作已经不再是专业作曲家的专利,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更多热爱音乐、热爱电影的人提供了宽阔的电影音乐创作平台。

结束语

基于新媒体技术下的电影音乐创作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领域,并且呈现出普及化、全球化的趋势。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电影音乐的创作方式与群体都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成为文化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力量。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新媒体技术将会为电影音乐创作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与完善的平台,推动电影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明,施玮.简析新媒体技术对电影声音制作模式的影响[J].现代电影技术,2016(1):43-49;

[2]许文君.简述新媒体技术对电影制作阶段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8(4):102-103;

第2篇:音乐专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声乐教学;音乐文化;一体化教学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声乐教学改革意义

所谓工学结合主要是将工作与学习结合,是全新的职业教学模式。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采用工学结合模式,明确工学结合模式宗旨,服务宗旨指导下遵循就业导向,锻炼学生实际音乐演唱表现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声乐专业与声乐知识。尤其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当前存在中心不明确、实际能力与理论知识不协调等问题。工学结合重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双向发展,凸显技能知识实用性的同时,精炼理论知识,为声乐知识学习赋予综合浓缩型,并且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前阶段工学结合模式还属于初步探索,缺少系统课题研究体系,必须结合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发展现状,梳理两者发展逻辑,理出全新发展思路,帮助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音乐人才。

二、高职音乐专业教学问题

高职音乐专业教学中,学生存在演唱功底不扎实现象,并且缺少综合因素素养,没有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导致在学习中不能深入理解音乐知识,对音乐专业缺乏正确认识。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专业教学目标设立不明确,导致教学方案与音乐市场发展不匹配。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是本科艺术院校教育模式的压缩,但是实际教育中缺少匹配的教学材料,影响声乐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必须编制出与声乐教学相匹配、与音乐专业学生相适合的教材。再者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结合不够全面,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实践之间缺少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适当的教学契入点,不能相互渗透。最终学生技能学习与职业教育不相符,确实应用型、技能型特点。教师与教师之间沟通不够,教学方案设计中,过于注重课堂教学比例,造成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不足。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有效措施

1.注重音乐文化产业与声乐专业教学联系

音乐专业在进行声乐教学期间,必须时刻关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紧密与市场发展联系,同时还要认清音乐在文化与艺术中的介质地位,关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变化,进而制定科学、详细的声乐教学计划。作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项目,音乐发展需要社会的投资,同时声乐专业作为市场发展产业,必须适应商品模式下的市场环境。结合市场发展运作模式,与民众生活接触,进而获得更多发展机会。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发展,必须在市场发展基础上进行调整,所以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发展方向与企业文化建设等,创新声乐合唱形式,凸显出声乐合唱投资小、见效快的优势,向企业文化抛出橄榄枝,帮助企业文化提升艺术形象与文化品味。良好的企业文化必须依靠声乐人才的支持,高素质声乐人才在具有更突出的竞争优势,并且企业文化与声乐文化的结合,为高职音乐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为高质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灌输更多市场需求理念,依次为指导思想展开教学,根据声乐人才需要调整教学方案,同时创新教学手段,调整课堂教学比例。以市场发展为基本导向,制定全面化、订单式声乐专业教学计划,提高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质量,为音乐市场输送更多高素质音乐人才。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利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时了解音乐市场发展信息,面对人们更容易接触民乐与现代化发展理念的结合,企业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十分看重,希望就业人员能够到岗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因此在教学模式制定中,侧重点倾向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方向,为学生提供假期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并且以适当的发生方法演唱民俗歌曲,并且将民俗音乐与钢琴、大提琴等声乐器材结合,提高学生演奏水平。

2.明确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定位、转变教学思维

面对现代化市场发展与企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转变,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必须明确教学中心,确定好教学定位,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将工学结合与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融会贯通,坚持做到对学生音乐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同时,协调好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高职教师队伍多数是中专教师升级组成,虽然包括本科院校毕业进入高职院校,但是在加入工作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教学培训,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并没有真正了解高职音乐教学内涵,所以教学质量并不理想。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对教学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并且还要灌输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将教师教学能力加入职能考核中,以达到激励教师的目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注重校企合作的实现,积极与企业合作,打造特色型高职音乐教学模式,同时以市场发展与企业需求等为导向对教学进行专业培训。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与音乐素养的提高,为高职声乐教学一体化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创新教学理念,遵循音乐专业教学特点,塑造多能一专教师形象。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并且组织更多综合音乐项目,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科学安排声乐教学实践,利用声乐考级教材作为参考蓝本,帮助学生获得声乐考级证书。调整传统声乐教学中,过于注重声乐技能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模式重视学生音乐智能化培养,以此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并且加强学生实用能力。创新教学方法,以教学一体化为中心探索教学方法,注重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和声分析,并且掌握乐曲风格,实现声乐技法统一。学生综合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教师适当对学生进行小组训练,紧密联系声乐培训市场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不同年级的学生以不同教学方法加以培训、一年级学生主要及集体分组培训模式为主,二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学习基础、音乐技能掌握程度划分为快、慢小组实施具体化培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技能,并且锻炼学生音乐表现、舞台实践等能力。组织音乐技能对比活动,二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在休息实践教育指导一年级学生,锻炼学生声乐知识传授与指导能力,以此提高学生实践操作与就业能力。

3.统一声乐教学、舞台表演教学模式

实践课程一体化教学中,必须将声乐教学、舞台表演教学模式统一,结合音乐文化发展与音乐市场变化,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创新力。第一教师根据声乐教学要求创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音乐实践的机会。组织音乐会、比赛或者沙龙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巩固声乐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能够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学生更多音乐实践技能。结合学生特点组织大学生合唱团或者艺术团,满足学生个性化声乐发展需求。第二尽可能为学生安排校外实践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市场发展与企业文化创建的机会,通过实际工作体验,积累更多声乐学习经验,并且提升声乐专业技能。在音乐文化市场参与过程中,了解与掌握更多音乐文化发展需求,坚定自己的音乐梦想。利用企业提供的便利途径,参与音乐文化活动,体会真正音乐舞台所带来的音乐体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全面锻炼。

结束语

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其一促进了声乐教学改革创新,其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其三利用校企合作加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其四提高声乐专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邹建军.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声乐教学一体化实践构想[J].广西教育,2012(31):49-51.

[2]黎小龙.高职音乐人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2016(33):17-18.

第3篇:音乐专业培训范文

一、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时适当融入民族音乐的必要性

《高校音乐教学探究》一书中提到,民族音乐对于高校音乐教育而言具有重要价值,包括情感体验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与社会交往价值。同时,该书还提到,处于当前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当中,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时适当融入民族音乐具有一定必要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高校音乐教育自身的发展需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多数高校的音乐教育一直都是以西方音乐为主,经典的西方音乐作品虽然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但就音乐教育本身来看,以西方音乐为主的高校音乐教育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过于片面,这会对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产生一定影响。为此,应尽快将民族音乐引人到音乐教育当中,以此不断完善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第二,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近些年来,伴随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多数用人单位希望能招聘到既具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较强专业技能,且具较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优秀人才。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合作等能力。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当中融人民族音乐,可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是我国民族音乐传承的客观需求。民族音乐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与精神,而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要生力军。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当中融人民族音乐,可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奸甘-紳

二、民族k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策略

第4篇:音乐专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供给侧;音乐教育人才

推进和实施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树立农村新发展理念,必须要围绕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改革能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源、技术、人才要素向农村流动,保障农村各个方面的精准有效供给,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调动广大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旺盛活力。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0月15日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中指出,“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着力改善美育办学条件,配齐配好美育教师”。这一政策意见严格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将美育工作摆在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为全面推动美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着力解决农村美育师资的供需问题,对于推动农村美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落实,缩小农村美育教育的城乡差距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音乐课程是农村基础美育教育课程比重最大的科目,音乐教育人才是农村基础教育中占比最大的人才队伍。所以开展对农村音乐教育人才的课题研究,构建新时期农村优秀音乐教育人才队伍,激发乡村振兴人才动能,实现乡村振兴人口红利转变人才红利,促进农村经济、农业、人才各个方面的精准有效供给,对于推动农村美育教育,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理论思路。

1河北省农村音乐教育人才供需调查情况

针对河北省某高校2021届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发放的20份就业调查问卷,发放20份在2020年工作直至现在已工作一年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现状调查问卷,发放20份工作5年以上音乐教师的调查问卷。主要围绕着以下问题进行调查:农村音乐教育人才的毕业院校和招聘途径、人才使用情况;对城区两所中小学现有音乐教师的师生比例和农村音乐教师的师生比例统计;对农村音乐教师的年龄分布、学历层次、专职兼职情况;对农村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运用进行问卷调查;对农村音乐教师的工资收入、职称评聘、职业发展等情况。本次问卷在调查过程中,有效问卷是60份,调查的地点河北省,对象是音乐毕业生、城乡小学音乐教师。此次问卷调查通过纵向对高校音乐教育人才输出总量的统计和中小学就业率的调查,以及横向对农村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工资收入、招聘途径、毕业院校、知识能力的运用、后期个人发展等调查,对调查数据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出,音乐教育人才在农村的供需方面出现了数量、方向、质量等错配问题。如:总体音乐教育人才的储备充足,但农村音乐教育人才却显示供给短缺;城市和乡村的音乐教育人才的供给不平衡;农村音乐教育人才引进渠道较为传统、单一;农村音乐教育供给人才的技能与职业所需匹配度不高;农村音乐教育人才整体学历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音乐教育人才引进难、流动不畅、流失严重。高校毕业生去农村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意愿不强烈。

2农村音乐教育供给与需求困境

首先是音乐教育人才供、需信息不畅通。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双方没有最快速、准确的方式寻找到各自所需。另外对需求的职位要求(方向、专业能力)信息不明确。供给方对人才信息掌握不全面,对人才的专业特长、职业期望、工资需求等方面没有得到最全面的信息。据调查绝大多数高校人才招聘,除了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各个事业单位的招聘为主要的人才招聘渠道,高校毕业季有专门负责招聘信息通知的,但是几乎很好关于音乐教育专业对口较多的工作岗位。除此之外,高校毕业生很少主动了解相关专业的人才扶持政策,导致很多符合政策毕业生却没有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就造成了人才优惠政策的一种无效供给,所以人才信息和需求信息渠道不畅通致使供需效能低。其次,扶持农村音乐教育人才政策供给优势不足,表现在引进门槛高、工资收入不够吸引人、人才流动代价大等方面。音乐教育人才是以音乐特长为主要优势,文化课等方面稍显劣势,但如教师资格考试、编制考试、“三支一扶”“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等政策都是对大量文化课学习考量,势必造成音乐教育人才的入职通过率低下。还有,供给人才的质量不高、方向不匹配、导致无法激发人才动能、发挥人才最大效能。供给方、人才、需求方三方没有做到点对点一致培养标准、需求标准、工作标准。再次,从制定政策到实施政策、再到发挥作用,中间的宣传环节至关重要。人才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政策不能落第实施,降低了政策的使用效能。最后,人才评价、激励制度不完善,增加人才引进难和流失严重的几率。

3对农村音乐教育人才的供给侧改革研究

3.1利用互联网搭建区域供需人才大数据平台,实现供需信息良好对接

首先,乡村围绕着自身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特色,对所需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岗位、数量、专业知识、能力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并明确人才需求质量标准,以及需求满足的路径、策略和措施等,形成区域间乡村音乐教育人才需求信息库。另外,做好音乐人才资源调研,收集区域间音乐演绎企事业单位需要挂职优质人才、高校在读和毕业生、高级职称退休音乐教师、民间音乐传承人等多种类型人才信息,充分挖掘丰富优质的人才资源,建立乡村人才供给储备信息库。同时,不断更新信息库数据,还要促使供给和需求信息库的有限衔接、合理匹配,使得乡村人才双方能及时准确的掌握所需信息,避免人才待业与乡村人才短缺并存,供给过度与供求不足并存,实现供需平衡。

3.2加大人才政策普惠力度、健全人才供给管理机制

(1)持续优化高校人才供给普惠政策,为音乐教育人才供给创设绿色通道。落实特岗计划和公费师范生、三支一扶政策,可给与更多针对农村音乐教育的普惠政策,防止特岗教师在城市被截留,真正做到国家惠民政策惠及农民;关注区域间高校助学贷款和建档立卡的音乐师范生,为品学兼优、有服务情怀的毕业生提供一定的政策帮扶和制定绿色通道。政府、单位与高校签订就业协议,凡毕业后在农村中小学任教3年实践符合上述政策规定的学生,可免去高校四年的学费同时解决教师编制问题的政策,为家庭贫困的优秀艺术毕业生解决还款和找工作压力;工作单位可优先考虑,在工作单位进行音乐艺术实践、顶岗实习的同学。(2)健全县域企事业单位音乐教育人才统筹管理制度,建立精准、灵活、有效的人才供给制度。统一调配区域间城乡音乐教师资源供给管理,制定城市艺术事业单位定期志愿服务乡村的工作制度,推动城乡音乐教育人才供给的流动,优化农村音乐教育人才的结构,统筹供给人才的调剂,解决偏远农村音乐教育师资结构性缺编问题,推进“县管校聘”音乐教育人才统筹管理供给模式的有效开展。

3.3构建人才政策供给宣传体系,提高供给效能

政府出台惠及百姓的每一项政策,需要宣传与信息反馈的过程,让更多的人才受众在权衡自身条件待遇的基础上,作出流向选择。所以构建政策宣传体系是建立政府引导、岗位吸收、人才供给三方联动体的纽带,有效促使人才供给政策有效落地,并发挥政策的最大效能,推动政策的执行。由主管人力资源单位牵头组建一支助力乡村振兴农村音乐教育人才惠民政策宣讲队伍,由市级人力资源单位宣讲到县级到区再到村镇,从“进音乐企事业单位、进高校、进社区、进村镇”,纵向和横向拉网式开展政策宣讲,以主题会议宣讲形式、宣传册、网络平台、手机短信覆盖等形式进行宣传,也可依托招聘会中音乐教育人才招聘信息条件里,提高企事业需求方对音乐教育人才的知晓度、让更多人了解农村就业惠民政策,更多符合条件的人们享受就业惠民政策,进而有效整合音乐教育人才资源,打通农村音乐教育人才政策落地的实施之路。全面推动政府、企业、人才的三方联动机制。

3.4扩大人才供给团队,建立多元化人才供给主体

打造一批以高校音乐教育人才长期供给为主,培育乡土自有人才为稳定补给,短期调配音乐企事业单位人才,社会各界音乐团体依据国家政策轮流帮扶的多元人才供给体系。利用国家帮扶政策,打好人才供给“组合拳”,避免人才供给过度和人才匮乏的局面。发挥各自优势特长,推进人才承接转化,发挥人才的优势互补、高效协作,促进区域间人才的共享共用、人才互通互惠,促进人才供需的灵活匹配,保障音乐人才持续良好的供给,实现城乡区域音乐人才均衡发展,让多元供给主体灵活服务于乡村音乐教育事业。

3.5重构人才的培养体系,提升人才供给质量,优化农村音乐教育人才队伍

(1)构建“订单式”高校人才培育计划。按照人才定向培养、目标培养,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减少供需方向、质量的错配。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市场导向、校企共育、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原则,调整原有不适宜的专业结构,构建音乐“多专多能”创新性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育人方式,探讨校、研、企、行、职五位一体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成长与职业变革同步发展。制定以实践为导向,满足职业需求的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方案,改革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和职业考核评定标准,重视音乐教育校内、校外艺术实践、实习,促进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供给、需求高度匹配,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音乐教育人才。(2)建立“自有”稳定的人才梯队,培育农村“乡土”转型音乐教育人才队伍。一方面,加强农村自有骨干音乐教育人才的专业培训力度,挖掘有音乐爱好和特长超编的基础教育教师,对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进行专业培训和学历提升,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培养一批优质的农村音乐教育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吸纳农村当地的民间非遗音乐传承人到音乐教育人才队伍中来,将民间艺人通过转型职业教育培训,作为特色(民间传统)音乐教育人才引进教育岗位。精准识别民间非遗传承人在职业教育能力所缺,通过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培育和能力的提升,将民间艺人的音乐技能优势与音乐教育理论充分溶解,从而实现乡土人才的定向培养和稳定供给。

3.6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人才激励政策

供给的有效实施,优化留才环境,种好“引才”的梧桐树,激发乡村音乐教育事业振兴的人才红利首先,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县域财政保障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音乐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财政保障水平。其次,为乡村的音乐教育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软环境”、良好的人才成长发展“硬环境”,更大程度的激发人才活力,发挥人才动能,激发人才红利。再者,健全音乐教育人才的待遇保障机制,改革其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根据专业特性,特设“岗位”留人工资制度,推动人才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的形成。破除人才流动固垒,促进人才积极、流动,向好向上,实现供给有效果。激发社会、政府、市场、个人多方的积极性,构建人才公平、合理、顺畅有序的人才流动新体制机制。最后,学校要为音乐教育人才安排固定经费,支持人才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的培训,提升学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4结语

人才是兴国之本,解决教育人才供需问题是乡村教育振兴首要问题。通过研判音乐教育人才结构性失衡的原因,搭建供需大数据互联网平台实现供、需方信息的良好对接,制定优势人才供给政策并加强宣传体系促进政策有效实施,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供给质量和保证稳定精准供给,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多元化优质供给主体,实现农村人才无论从供给的数量、方向、质量都能够得到满足,发挥人才动能,收获人才红利,从而振兴乡村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通.政策激励和考评规范: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两大重点[J].山东艺术,2021(01),

[2]黄伟.国外音乐教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J].教育研究,2018(01).

[3]邱林.论声乐艺术与人才工程——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艺术教育,2005(01)

[4]龚明华.关注农村基层学校音乐教育[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01).

[5]张艳玲,张永敏,倪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创意人才问题研究[J].南方农业2019(10).

第5篇:音乐专业培训范文

《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一书共有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艺术振兴乡村概述,第二部分为振兴乡村途径研究,第三部分为艺术振兴乡村研究成果。其中书中指出,钢琴艺术振兴乡村的主要路径为乡村主题音乐艺术节与乡村音乐教育,沿着上述2条路径充分发挥公共音乐艺术的作用。公共艺术是乡村成熟发展的标志,是一座乡村的精神财富。当然,公共艺术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可以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同时,公共艺术的重塑可发掘乡村当地的音乐艺术瑰宝,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发展的机遇。因此,高雅的钢琴艺术,可在乡村主题音乐节与乡村音乐教育中实现创新。

一是办好乡村主题音乐艺术节。长久以来,乡村音乐艺术好像只是一小群乡村音乐家“自娱自乐”的代名词。他们的音乐作品虽然是乡村风土文化真实的反映,也很接地气,却被认为是高高在上,与乡村民众的生活完全脱节。这种乡村音乐艺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常常既不想接触,也难以理解。其实,很多乡村音乐艺术都是从乡村人的普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非常具有乡村特色,不应该只是小部分人的音乐艺术。书中指出,艺术生态也是构成乡村生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有机的载体来宣传和普及优秀的乡村音乐文化,乡村主题音乐节应运而生。音乐是非常具有融合性的,而一些乡村音乐艺术之所以不被大部分乡村人所接受是因为音乐形式过于单一,乐器过于陌生。钢琴作为一种传统的西洋乐器,虽然是乡村人眼中的“奢侈品”,但却耳熟能详。钢琴艺术家可将钢琴与民间乐器相结合,创作出能够被大部分乡村人所接受的音乐文化形式,在乡村音乐节上进行呈现。乡村的音乐文化振兴不仅需要依靠乡村音乐家的执著与坚守,同时需要依靠传统音乐家改造和创新乡村音乐。乡村主义音乐节可作为政府行为长期举办,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定期走访,去调查、去发现遗留在乡村角落的优秀音乐作品。

二是加强乡村音乐教育。乡村音乐教育一直以来是“老大难”问题,缺乏载体的乡村音乐教育难于普及。而钢琴作为现代生活的标志性器乐,备受广大家长们的推崇。以钢琴为载体的乡村音乐教育,将丰富乡村振兴的内涵。但考虑到乡村学校因师资、生源方面等问题无法开始更为专业的钢琴辅导,但相关的兴趣辅导班也是可以适当举办,这样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和钢琴的积极性,从而可以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一书认为,在规范钢琴教学之后,便是要解决钢琴教学质量的问题。首先,直接的办法就是引进高层次钢琴人才,当然这也需要适当地提高人才的待遇。其次,对于乡村学校的音乐教师的专业培训也是必不可少,很多音乐教师为了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毅然选择放弃了城市优厚的生活条件,所以,学校也应该在专业上予以更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