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疫情下的税收减免政策

疫情下的税收减免政策

摘要:病毒的爆发阻碍了以人力资源为导向型的产业,影响了国民的正常生活,引起了经济下行趋势,这就使得税收减免政策成为了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本文将结合财政部出台的相关减免政策进行量化式分析,估计减免比率,给出财税政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调控;税收制度;政策性补贴

一、背景概述

由于本年一月爆发的肺炎传播能力强,致死率高,各地纷纷制定了相关的限制或管控政策,对于流动人员进行了属地管理,有效地防止了病毒的传播。但是由于我国就业人口和社会生产贡献率均以二、三产业为主,限制人员流动就意味着二、三产业的主要劳动力不足,加之第一产业正值春耕农时,如此一来经济运行必然呈下行态势。部分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周期性失业,随后供给跟不上需求经济就会逐渐衰退,国民生活质量就会大大下降。以上的种种情况都昭示着经济政策必须有所应对。二月十九日国家财政部了《关于加强肺炎疫情防控财税政策落实和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其中重点阐述了资金保障和税收减免两方面的政策,正式确定肺炎下对于全国的优惠政策,以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二、以三产为例估计税收减免的比率

(一)分析原理我国的经济按照主营业务大致可以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由于三种产业模式在疫情下受到的影响不同,所以将人为根据市场需求、人力需求、资源需求和交通需求进行评分确定其受到影响的多少来确定疫情变化后营业额的变化,从而确定减免税收的比率。以三产在2019年GDP贡献率的不同可以看出其价值的创造能力,用其作为三产权重的标准。将三产减免税收比率分别乘以权重,确定加权下的减免比率。

(二)分析过程以疫情前行业发展水平作为基期,定量为100,受市场需求、人力需求、资源需求和交通需求的影响。第一产业对于市场和交通的需求较高,由于从业者大多靠近土地,所以受人力制约的影响较小,疫情下人民生活基础需求不便其受到影响不大,但是会影响相关生产资源的流动。所以得出如表1的结果:营业额变化=(100-100*35%+100*10%+80*25%+80* 30%)/100=11%第二产业受市场、资源、交通的影响较大,只有资源充足才能制造产品,有了良好的交通才能面向市场,疫情下国内外市场都会受到冲击,加上交通限制,所以得出如表2的结果:营业额变化=(100-70*30%+90*10%+70*30%+80*30%)/100=25%第三产业对于市场、人力的需求都较大,疫情下消费市场可能略显不足,复工人员不能按时返工,通过远程办公效率有所下降,所以得出如表3的结果:营业额变化=(100-80*30%+60*30%+70*20%+80*20%)/100=28%

(三)加权下的减免比率加权后税收减免比率=5.7%*11%+39.2%*25%+55.1%*28%=25.855%由于评分过程受主观影响较大,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当在限定时期内控制变量来测量其数据性指标进而定量分析,确定更加准确的加权减免比率。但是各行业都有其复杂性,大量的数据性实验对于成本和时间的要求较高,所以可以预先给定一个基准,在后期实践中不断调整。

三、疫情下财税政策的建议

(一)坚持减免税收同激发活力相适应的原则税收减免能够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对于企业发展、利润分配和福利保障都能起到一定的维护作用。短期内的税收减免政策确实会给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让企业渡过难关,但是从经济运行的可持续角度来看,实体经济恢复的时间周期越长,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只有企业自身有价值创造的活力,才能在现代化的竞争中保持盈利态势。所以政府应当在逐步复工的同时激发其自身活力。公司价值是由现有获利能力和未来潜在获利机会的综合体现,疫情下现有获利能力不足,所以提高公司竞争能力就要从潜在获利机会出发。企业潜在获利机会主要受到以下是影响因素:1.物质资本。物质资本时企业的核心指标,对于资金充足的企业,应当趁着机会投入资本大力研发能够提高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技术,这就需要政府在产品研发和推广的税收政策有所调整;对于资金不足的企业来说,短期内开工不够现实,所以要立足于疫情控制之后的交易,这就需要政府提供生产商、供应商与销售商的线上沟通平台,保证停工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未来交易的保障。2.人力资本。经济运行处于下行态势更是人才之间的比拼,企业只有拥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才能在此情况下提高自身竞争力。所以留住人才,保证人才和市场的匹配就显得十分重要。3.管理方法与企业战略。大部分企业在制定政策和战略都是在经济看好的情况下进行的扩张性政策,疫情下企业发展规模必然受到限制,这也就倒逼着企业制定经济倒退下的政策,使得企业政策更加完善。只要能在以上几点中达到平衡状态,企业就能够在下行情况下保持自身竞争力。由此来看,政府需要协调税收减免到合理程度,并且出台和完善相关发展政策激发企业自身活力,由“输血式急救”变为“造血式恢复”。

(二)坚持合理利用政策性补贴,发挥福利效应地方政策性补贴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于资源配置有调节作用,能够在这次疫情中补足企业后备能力,提高可持续经营的能力。这次疫情下的政策性补贴大致可以分为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的补贴和保障员工权益的补贴两类。对于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的补贴大多是为了增强企业持续稳定经营的能力,从而保证行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但是如果这种政策性补贴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使得企业过分依赖政策,失去创新活力,不能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或者转型升级。同时也要警惕“只要有风险,就会有补贴”的想法,因为企业一旦失去自主的抗风险能力,就无法适应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最终被淘汰。这就需要合理利用政策性补贴,达到扶持和激发的平衡点,促进企业健康成长。对于保障员工权益的补贴大多是为了维护企业凝聚力和员工信心,从而降低摩擦性失业率。政策性补贴下带来的福利效应满足了国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提供了风险较小的工作环境。但是由外界带来的政策性补贴并不是可持续的,所以需要警惕员工工作积极性疲软的风险,一旦不由个体自己缴纳社保成为习惯,那么对于内部稳定性将是很大冲击。同时由于福利效益没办法做到普遍化,那么如何维持公平公正也是值得思量的。所以企业应当合理利用政策性补贴,在维护员工合理权益和降低负担感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内外部风险,做到真正的提高幸福感和信任感。

(三)坚持做好相关财政监督与控制此次疫情中不难看到很多财务不透明、监管不及时、分配不准确的反面典型,所以在财税减免中做好监督和控制不仅是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保障,更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良好方式,有效流程的确立以及标准的制定能够为其助力。科学确定政策惠及企业,保证公平性。财政部门相关惠及政策公告,需要补贴的企业提交申请相关报告,审计部门负责核准企业经营状况,出具评估报告,由财政部门确定最后名单。在此过程中要保证标准统一,减少人为因素,尽量采取量化指标进行比较,积极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保证公平高效。定期公开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的资金流向,保证透明性。财政部门公布惠及企业名单,确定资金分发到企业,要求企业提供资金流向报告,做到有证可依、有证可查。同时要关注公众的合理诉求,主动公开存有疑问的相关文件,透明化办公,提高政府公信力。将相关决策、执行和监督部门分离,保证独立性。由于财税减免或补贴涉及大额资金流,就要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导致舞弊的发生。涉及钱款决策、执行和监督的部门要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各责任部门保证不互相牵扯,人员不交互流动,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要积极核准信息的真实性,互相制约、互相监督、互相保障。联动多方进行社会监督,保证合规性。在保证政府内部监督的同时也要重视外部的监督,因为外部企业和公众才是政策惠及的对象。相关部门应当主动邀请媒体或者主动公开信息,让社会监督避免内部舞弊风险,监督对象合规、流程合规、数额合规。

参考文献:

[1]皮建才,黎静,管艺文.政策性补贴竞争、体制性产能过剩与福利效应[J].世界经济文汇,2015(03):19-31.

[2]吴爽.强化财政局财务内部控制的分析[J].商讯,2019(18):155-156.

作者:王锦琳 单位: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