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论美丽中国背景下的高中生态文明教育

论美丽中国背景下的高中生态文明教育

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总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高中作为向高校及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枢纽,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就目前而言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反思并找出原因,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托提出可行性措施,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美丽中国;高中生态文明教育;高中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物质利益的同时,我国的自然资源、能源也被大面积、无节制的浪费或者破坏,生态危机的逐渐蔓延更加剧了自然界功能的紊乱和失调,同时也影响了一些人的生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我国必须积极倡导强化生态文明建设。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上,生态文明被列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高度。同年,“美丽的中国”首次成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2017年,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高中学生作为“美丽中国”的背景,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活力、实现中国梦的首要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表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1]因此,加强高中生态文明教育对促使学生其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全面成长成才以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高中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13年9月,针对环保问题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的中国的坚定意志。然而,要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不仅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还要培养生态文明意识。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人格等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此在高中时期对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适应我国发展战略和学生成长特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勃发生机、完成中国梦的需要,但此时期关于生态文明教育仍存在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对生态文明教育政策做了一些有力的支撑,但执行过程中出现异化现象

党的十八以来,各级各类的学校纷纷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和学校相关制度体系中并开设相关活动。召开后,教育界集中学习精神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对课程方案和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2017年12月国家教材委审查通过了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和标准,其中强调学生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异化现象,譬如教师对生态文明的概念理解片面化,有些学校只有上级有重要要求时学校才会组织学生参加生态实践活动,学校师生更是很少主动去宣传环境保护知识。

(二)观念制度逐渐形成,但教育责任意识相对薄弱

生态文明观的广泛传播,其教育理念渗入民心。大部分学校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部分高中生对其也有所了解,学校相关的观念制度正逐渐形成,比如一些学校会在校规班规中要求学生提升对于校园公共设施保障与校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但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规范和不完善之处,加之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导致部分师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感淡薄。例如,教师不善于积极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学中;学生只根据书本学习理论知识,导致生态文明教育知识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实践。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活动形式较为丰富,但整体活动气氛不活跃

高中生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培养他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也令学生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和期待。党的召开之后,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力度,在此情况下大多数学校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逐渐丰富起来,可迫于高考和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任课老师和家长比较排斥学校的一些活动,学生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并不浓厚,甚至有些学校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文化课中,而对于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整体气氛不浓。

(四)生态文明教育方法有所改进,但课堂效果不佳

高中正处于学生的半成熟状态,其思想有可改变的可行性和上升空间,所以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刻不容缓。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态文明教学情境,把生态文明教育引入教学环境中,引导高中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教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增强实际教学效果。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三种以上的教学方法,不能灵活地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甚至生成性的教学情境不能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学生迫于升学压力更愿意教师运用直接讲授的方式学习高考中所需要的知识,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高。

二、高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追溯

(一)社会方面

“我国生态文明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基本的生态文明制度,生态经济制度、生态政治制度、生态文化制度、生态社会制度、生态管理制度、生态教育制度、生态科技制度等不健全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重要原因。”[2]加强其制度建设,是全社会有效自觉遵守执行,实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创造性发展的一项有利因素。而且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新事物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物质文明程度,但人们在享受这些进步带给我们精神和生活上享受的同时却忽略了大自然的感受,造成大自然的不文明、不和谐、不可再生发展的环境问题后果。在各种商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严重影响了高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使得成绩的高低和分数的多少成为处于注重全面发展时期的高中生的主要评判标准,从而使学生轻视了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要性。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媒体了解环境问题、学习生态环保知识,但社会媒体在生态问题上并没有尽力做到正能量的社会宣传和引导,使所表现的消极影响超过积极影响。虽然现在我国已经存在很多环境保护团体和单位,他们积极宣传绿色出行、绿色生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但对可塑性极强的高中生却忽视了积极的宣传教育。高中阶段是学生对世界万物形成看法和根本观点的塑成期,社会现象对他们影响重大,积极的社会宣传是给他们锦上添花。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正深入人心,对社会宣传力度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果社会宣传力度不够会间接影响高中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和理念的判断以及其教育的进行。

(二)学校方面

学校缺乏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体系,即使有些学校出台了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大多体现在像“垃圾分类”、“爱护花草”“爱护公共设施”等具体的个人行为要求上。同时高中文理分科使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分离、学科知识划分细化,学习者分离搁置的班级状态,也阻碍了高中教育资源有机整合,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文理兼容的文化积累和宽广的视野,从而使他们很难对生态危机现象指出生态道德失范和生态破坏的实质。以及在校园文化中具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较少,生态文明的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健全。多数教师并非生态教育专业出身,平常也很少接受专业的生态知识培训,致使在授课过程中缺乏运用专业、系统的语言表述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另外,教师特别注重学生应试考试理论知识学习,很少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本学科中。加之教师习惯性的采用讲授法,根据教学内容、教材或其他资料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仅导致师生双方的信息单方面的传递也影响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因此教师理论知识讲授的空洞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封闭难以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将学科知识与生态文明教育知识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三)家庭方面

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家长忙于生计忽视了对孩子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和培养并在孩子的要求上尽量满足,表现出对孩子过分溺爱,致使孩子对某些名牌服饰或产品了解很多,但对于动植物、环境资源了解较少。以及大部分家长对高考给予厚望,却对孩子的生态文明教育漠不关心,孩子在放假期间被安排参加各种作业辅导班,很少让孩子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生态文明知识。加之家长自身缺乏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教育意识薄弱、生态文明能力不足,甚至自身错误的生态文明观都对孩子产生及其恶劣的影响。近年来受国家大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和高考制度改革的影响,高中生开始转变思想重视自己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许多学生一边抱怨学校没有生态文明的专业课程,一边又对生态环境有关的活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自身全面素质提升的重视程度并没有达到积极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有效性。同时高中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并不了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原因、对策、意义掌握不足等原因,造成生态文明意识趋于表面出现思行不一现象。

三、美丽中国背景下高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健全社会生态文明支持系统

首先,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效和谐人与自然关系中不相适应的部分,为推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制度支持。“监督和惩罚做到有法可依,增强制度执行力,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在环境保护中建立硬约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化、规范化。”[3]积聚社会各方面力量为高中生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发挥重要作用。其次,社会宣传应充分考虑到高中生对大众传媒密切关注的心理诉求,增强媒体对生态文明教育服务的能力,通过电视广告、公益节目、广播、新闻纸质媒介等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相关科学知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真正使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遵循,”[4]在全社会营建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为高中生态文明意识的建立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最后,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设施经费的投入,对提高教育效果和搞好其基础设施显得尤为重要,如生态文明建筑的建设、设备设施的维护、生态文明环境的营造、环境污染的治理、分类垃圾桶的增置等,指引高中生在平常生活中时刻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增强其生态文明的意识。

(二)创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有利环境

首先,学校要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体系,具有引导、规范、协调和保障高中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功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言行有明确的标准要求,有效保护高中生态文明教育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要完善高中生态文明学科体系,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设置人文学科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学科来有效制约高中文理分科带来的片面化,构建学校师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意识。其次,构建生态文明校园文化,普及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知识,提高学校师生生态文明素养。加强学校管理,如对学生的保护生态环境、主动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信息进行奖励,对于破坏环境,损坏公物、污染环境等行为给予惩罚和批评。开展校园多种生态文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知识,感受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在实践中增强其生态文明观念。最后,教师效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开设校本课程,使其校社合作、校家合作、校校合作等模式,生态文明的实现传递给每个家庭,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各学科的教师应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运用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学校要加强生态文明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创造条件集各学科的优势,增进各学科有关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发挥整体优势”。[5]

(三)加强家长和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意识

首先,父母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生态文明相关问题时能够做出及时的判断,并给予孩子确切的指导。同时,要注重自身的榜样作用,唤起孩子良好的行为意识,有效地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勤俭节约,乐于掌握生态文明常识,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使孩子在潜移默中具有学习生态文明意识并外化于实践。其次,高中时期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学生应积极树立准确的生态观并加强生自身的生态危机感、生态认同感、生态信念感、生态文明感,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用心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将生态文明理论内化于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祖国早日再现白云朵朵、绿草茵茵而不懈努力。

最后,高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积极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将理论知识具体化,激发生态文明行为,提高个人修养。积极成为优秀的校外志愿者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自觉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实现生态文明的理想,助力实现“美丽的中国”。时代性是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而在教育环节中贯彻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高中作为向高校及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枢纽、未来社会的支持力量,在美丽中国背景下对高中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能够积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推进其文明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为提高学校综合教育水平注入鲜活生命力,开辟新时期下学校教育新纪元。其次,对高中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应对当前全球资源紧张、生态系统失衡的当务之策,为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添砖蓄力。最后,在当前多元文化、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和地位、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固基石。因此,在高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建设负重而致远,应不遗余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号召全社会成员达成共识并主动践行,早日实现美丽中国,描绘秀丽华夏。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9.

[2]黄娟,汪宗田.美丽中国梦及其实现--兼论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理论与制度的统一[J].理论月刊,2014(02):5-9.

[3]刘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8(03):15-22.

[4]陈伟俊.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01):82-84.

[5]周位群.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孟春红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