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探索生态文明观教育途径

探索生态文明观教育途径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关键是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未来的发展是以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应当具备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观念,把生态文明作为自觉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观。高校在其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中,要把传统道德责任从强调现实利益延伸到人类未来的利益,从仅仅强调对人类自身的道德责任扩展至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道德责任,在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中融入相关的生态知识、生态形势、生态伦理等内容,既要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融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又要激励大学生自觉地通过生态道德教育课程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他们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具体而言,既要做好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的宣传,这是大学生培养生态文明的基础;又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要充分发掘第二课堂的教育潜力,努力营造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重在引导他们树立合理的生态消费观。要教育大学生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使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把消费观念纳入校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范畴,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如在人生目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的教学中渗透消费观念的教育,强调适度消费,反对无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勤俭节约这一传统消费美德,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经济能力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消费与节俭的关系,个人、社会、家庭的关系等,使他们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能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另外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该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自身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养成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一定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相关课程之中。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主旋律,以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主要内容进行的道德性教育.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将生态文明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是对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颁布和实施环境教育制度,严格要求所有高校必须把绿色教育课程设置为非环境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尤其是师范院校,更要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使将来从事各种教学工作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环境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将绿色理念变成有效的行动,必须把绿色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科研和日常工作中去。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加入绿色行动者的行列,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理念深入人心,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必须着力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校园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首先应当抓好学生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利用校园宣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态知识普及活动,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到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懂得生态发展的规律,提高对生态发展的认知;高校还要利用其特有的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鼓励相关科研人员和教师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科技的创新,直接或间接推动生态文明的进程;此外,还要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校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在校园中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本文作者:何浩东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