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生态学慕课教学实践与探索

环境生态学慕课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基于“环境生态学”课程,分别从教与学两方面阐述慕课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从慕课制作、慕课教学理念、慕课平台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慕课教学质量的因素,并对慕课教学提出了好的建议与对策:学分认证要突破高校的院墙,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等。

关键词:慕课;传统教学;在线教学

一、环境生态学慕课教学的优势

(一)“教”的优势———教师能动性增强,教学效率提升

从教学规模上看,湖北大学传统课堂一般不会超过200人,而慕课不再受教室空间的限制,选课人数几乎没有上限。《环境生态学》慕课运行不到一年,选课人数接近700人,传统教学一学期最多80人。从教学管理看,任课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课程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师生互动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体水平了如指掌,还可以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和讨论区的问题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更新课程资源,慕课及时掌握学情,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效率。例如《环境生态学》在湖北大学慕课平台选课人数80人,利用移动端学习访问的人数占70%以上,章节访问量9652次,师生讨论数654次,课堂活动值为1026。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互动量增加,学生的学情可以随时掌握,这有助于教师适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保证学生持续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慕课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破了“几十年如一日”的PPT教学,尤其是针对师生的互动内容,在线上亦学亦师,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以及生生之间的协同学习。

(二)“学”的优势———学习的自由度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学习不再受教室空间、课堂固定时间的束缚,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的自由学习。环境生态学课程采取慕课教学以来,由于在线视频长度一般不超过10分钟,学生可以灵活的自主学习,甚至在上厕所的时间,都可以熟悉一个知识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得到提高。传统教学下,教是主导,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放。慕课教学下,学是主导,挖掘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平均观看时长835.9分钟,最长的学生1596.7分钟。《环境生态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提问次数平均1-2个问题/人,慕课教学下,提问次数提高到7-8个问题/人。学生图1湖北大学慕课平台学生访问统计有了更强的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的是“教”,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以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留作业,学生在课后根据老师的讲授完成作业为主[6]。慕课的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即学生的学习。慕课充分体现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创建相应的教学视频并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课程的主要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并回答问题,通过网上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而后在课堂上进行师生面对面交流,学生汇报自我学习成果,老师进行答疑解惑。这样的教学方式使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新的“学———教模式”,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强调“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此外。MOOC具有学习的可重复性特征,学生可根据自身对课程知识点的兴趣或需求进行有目的地反复学习。从学习效果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成绩的合格率在85%左右,15%的同学不及格;湖北大学慕课平台下,学生成绩的合格率为99%,仅有1人不及格。传统教学模式下,要分析不及格的原因需要一对一询问,而在慕课平台下,因为有轨迹可循,很容易精准定位分析。这位同学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课程视频、作业、讨论等内容没有按时完成,换句话说就没有开始学习,学习记录在20%以下。慕课教学教师很容易精准分析,分层次、不断督促学生学习,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慕课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环境生态学》慕课运行一年以来,发现诸多因素会影响慕课的教学质量。分析如下:

(一)慕课制作与建设

慕课制作主要包括课程策划、脚本设计、视频拍摄、视频剪辑包装、视频校对等五个方面。课程策划主要对教材重新梳理,设计课程体系,规划录制的知识点;脚本设计是重头戏,知识点内容的选取、课外素材的整理、5-10分钟的有效讲授都必须考虑清楚,不是教材搬家+知识点录制,课程内容是王道,脚本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慕课制作的质量;视频拍摄最为简单,将各种机器设备当作学生,放松心态,就没有问题;视频剪辑包装包括视频打点、视频转码、视频审校、素材插入、片头片尾制作、字幕制作等,耗时长,尽管这是技术人员的活,但在视频剪辑过程中,必须融入专业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总体把控;视频校对是个细活,团队教师人人有责,多听多记,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环境生态学慕课制作最大的心得就是做好脚本设计,把整个课程划分成无数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反复推敲,制作成精美的“视频”,所有“视频”都力争做到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线学习能有一种“老师在给我上课”的享受,而不仅仅是看客。

(二)慕课教学理念

《环境生态学》线上教学中,学生的提问导致师生互动增多,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加。但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可以线上解释清楚,有些问题面对面交流讨论更好。所以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针对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再次碰撞出火花,双方成就感满满。可以得出,慕课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将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课堂活力。教师根据线上学情统计分析,针对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能力,实现了教师“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注重师生互动及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还原了“学”的本质。

(三)慕课平台管理

技术服务于教学,但又感受不到技术的存在,专注学习利用,而不是技术本身,这就是慕课平台。但技术会制约其发展,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网速和手机APP的开发。以《环境生态学课程》为例,优课在线平台的手机APP功能正在开发,微信平台可以使用,但交互性不强。湖北大学慕课平台有手机学习通,但有时一些功能不能与电脑很好地对应。网速太慢有时不足以支持视频的流畅播放,制约着在线教育的发展。每个平台的慕课日常教学管理各有千秋,但都有邮件推送、公告、督学功能、专题创作等,适时提醒教师和学生按进度推进教学与学习,网络化使日常教学管理实现无纸化,节约了纸张。此外,根据后台大数据的分析,准确实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快速作出反应和调整教学[7],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及的。

三、慕课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

首先,要理顺慕课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慕课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8]。其次,慕课教学不是简单地录制课堂内容,上传到网络,而是精心设计后的慕课视频、习题、资料等富媒体资源。如果仅仅是录制课堂内容上传,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慕课,教师要对慕课制作、互动模式等理解透彻,并不是简单的传统课堂教学的线上模板。《环境生态学》慕课运行一年来,笔者也看了很多课程,有些课程对慕课涵义的理解还存在差距,仍需要进一步改正和完善,甚至推倒重来。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未来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9]。《环境生态学》慕课在湖北大学运行以来,采用线上为主、线下见面课为辅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始终需要面对面拉近距离的交流,线下课程以专题报告、师生互动和答疑解惑为主。线上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现问题;线下见面教学已解决问题为主,并开拓学生知识面和思维。线上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就是作业、章节测验和线上考试等。我的体会是客观题更适合慕课,尤其是判断题。主观题由于多个教师评定和生生互评很难做到统一逐步被移出试题库。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学生对象不同,试题类型也会有差别。《环境生态学》作为全校通识课程,客观题的数量占到90%,主观题仅占10%;作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客观题的数量占到70%,主观题占30%。未来发展中,慕课线上教学评价的成败取决于慕课试题库和评价系统的有效建立。线下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与学模式,走向合作模式。同时课前预习不单单是熟悉,而是课前学习,课堂内化知识。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交流,不断碰撞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师合作等合作模式使得课程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得到解决,学生真真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学分认证突破高校院墙

慕课学了结业证书,学生更关心的是学分认证问题。优课在线平台与地方170多所高校签订了学分互认的协议,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的学分认证也有[10]。教育部从2015年开始推动高校学分的认证,相信未来会打破高校院墙的壁垒,学分认证会越来越来普及,这对广大学生来讲,突破空间的限制,享受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件幸事。当然,有些通识课程的学习,比如《中国文化赏析》《生活中的经济学》《积极心理学》《人与环境》等等课程,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素养,何必纠结学分呢。

四、结束语

慕课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带来了教学中心的转移、学生学习方式的转移、教师角色的变化以及教学评价的变化等,需要我们不断把握慕课教育理念和内涵,推动慕课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蕊.在线教育,高等教育界的沃尔玛[J].华东科技,2013(08):40-42.

[2]劳瑞•约翰逊.对于“慕课”的质疑———在线学习变革引发的社会反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1):21-24.

[3]李志民.“慕课”的兴起应引起中国大学的觉醒[J].中国高等教育,2014(07):30-33.

[4]张伟俊.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Z2):56-58.

[5]尚俊杰.MOOC的前景是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8):11.

[6]肖孟.大学课堂师生话语权浅析[J].科教文汇,2017(14):39-40.

[7]张晖,王炜.基于在线学习平台的学情大数据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7):76-78.

作者:赵丽娅  赵美玉 吴丹妮 朱晓宇 张晓雨 单位: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