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环境建筑论文范文

环境建筑论文全文(5篇)

环境建筑论文

第1篇:环境建筑论文范文

民生设计理念对当代设计教育意识形态激发的结果是,植根于意识形态中的设计服务概念始终影响受教群体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具备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快速地适应社会实际存在问题的挑战和学会考量专业设计领域中的拓展性需求。

2环境建筑设计课程构建的载体

2.1与境外合作高校对接课程的合作共建

“可靠的国际合作伙伴和优质的资源是开放性办学运行和管理的保证”。与美国爱达荷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UniversityofIdahoArchitectureandLandscapeArchitecture)的合作源起于2011年。模式从两校之间的教师互访活动到联合培养计划实施,合作状态成熟并常态化。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的共建对象主要是其生态区域规划工作室(Eco-regionalplanningworkshop),对接课程为“场地设计”(SiteDesign)。国内教育界关于民生设计的认识与具体实施尚处于启蒙阶段,通过与境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对这一问题得到更全面的理解。注重相互之间切实参与设计课程,体会民生文化为本源的社会本质需求究竟是什么。

2.2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组成模块的概念和内容

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组成模块的组成主要的两个部分为教学模块(TeachingModule,简称为TM)和实践模块(PraticeModule,简称为PM)。教学模块分为两个单元,每单元为1周,每周8个课时,共16学时。实践模块分为3个单元,其中PM1,PM2单元各为1.5周,每周为8个课时,共24学时,PM3单元为0.5周,共4学时。

1)课程的教学模块组成:“模块式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原理讲授模块是开展设计活动前的理论输入,效果指标是指导教师对设计小组进行跟踪考量,熟悉学生群体对设计概念的理解程度。这个过程是明确学习目标的最佳时机,

2)课程的实践模块组成:在概念构建完成之后,需要完成对设计项目全面而深入地剖析,需要在技术理性的支持下,学习目标结合设计需求完成互动式启发,实现设计理想。民生设计理念导向之下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组成模块的构建依据实际项目需求,组合学科专业知识与实践技术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现实需求催生的问题,及时纳入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之中。

3民生设计理念

导向之下课程构建的方法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的授课团队由多名专业教师组成,授课计划拟定在课程开始前半年内便已经开始进行计划部署,因为属于共建联合专项课程,是在暑期国际设计营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国际化专业课程,将会根据最终师生数量的比例决定确定参与本课程的指导教师人数。

3.1真知学习

真知学习的概念是指对研究对象真实有效的认识过程,不会凭借网络资料和文字资料形成浮于表面的定义。以2012年该课程基地镇江市丹徒镇槐荫村为例,该村落具有中国古代传说文化背景,根据环境建筑课程教学任务内容,需要对镇江市历史文化村落形象整合与环境改善修复提出新的改造模式,这些改造模式是对民生本源与传统文化的设计解释。“历史民居的生态化保护正是遗产保护和生态问题综合考虑的结果,是有针对性的城市历史保护问题的具体研究”。教师团队在原理讲授部分将着重讲述历史遗存在现实社会的双重需求:它们一方面渴求保护,另一方面又祈盼更新,将本土文化和可持续设计原则相结合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改善民众的生活品质。真知学习通过以下4个步骤开展:

1)视频沟通:为克服时空阻碍,通过多协议路由器与视频会议软件Webex等专业视频服务设备与网络支持来实现无距离互动式教学,使双方教师与学生及时了解到彼此之间的教学理念,跟踪教学进度。并且在这一阶段,实现学生团队分组,总量通常为3个~4个,教师组合则是循环交叉式。

2)听取讲解:在进行基础原理学习之后,两方设计团队会合之后,设计营的所有成员首先需要对设计目标所在地有所了解。由熟知实践基地的居民代表和参与过该地区设计的设计师为成员讲解基地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等具体问题,进而为下一阶段做好铺垫。

3)充分调研:在完成沟通和讲解后,需要教师与学生对基地进行多次实地考察活动,考察内容既包括就地测量计算等理性认识,也包括对当地风土人情等的感性认识,从而找出基地的特殊性,得到一手资料。所有内容被视为现状分析与后期设计的基础。基本步骤为:与基地开展联络会议→充分听取代表群众意愿→以群众意见为基础完善实地调研报告→完成初步概念设计。4)开放讨论:完成了基础构思,往往会局限于学生个体自身的理解,需要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交流。因此开放讨论是进入“头脑风暴”的阶段。学生之间进行关于对基地设计的更广泛的专业讨论,使得各自之间的认知更丰富、更完善。指导教师需要进行分组旁听,适时地给予一定的指引。

3.2多效指导

相对于真知学习阶段,多效指导阶段则更偏重于课程中实践模块(PM),这需要带动设计小组讨论的着眼点关注基地(以2012年课程基地镇江市丹徒区槐荫村为例)的身份认同、土地利用、空间密度、网络交通、人际关系等问题,从而分析该基地的可塑性。此阶段由两部分组成:

1)拟定设计目标和分解实现:根据设计进度任务书,各团队自行策划,拟定设计目标生成设计步骤与计划,并按照所定目标与步骤进行设计的具体实施,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其所做的规划进行检定,及时调整其对民生设计的理解与表现。这个过程中,设计小组还必须根据需要,前往设计基地进行深度调研和现场情景模拟测试。

2)课程展现与反馈对流:在设计收尾之时,由各团队讲解对基地的设计方案。突出阐述设计协调艺术性、技术性与科学性的同时,如何突出设计方案中对民生设计的表现。并会在组织下前往设计基地开展设计汇报,以反馈意见为基础循环式改善设计内容。真知学习与多效指导对于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组成构建而言,设计小组成员在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能够学会梳理具有文化遗存背景之下村镇居住环境的风土人情、社会关系模式、家庭生活理念等人文环境要素。让设计活动与教学活动涵盖了人居环境改造设计与文化凝练提升系列工程两个主要方面。

4民生设计理念导向之下课程的教学效果

环境建筑设计组成模块的构建是对专业课程模式的再思考过程。模块构建效果的检定,以及与国外近似课程进行比较获取的参考信息,能够详细了解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阶段和可发展的空间。

4.1丰富教学形式

环境建筑设计组成模块的构建利用国际化教学理念,拓展共建课程,联合培养学生的契机,实现本课程模块组成部分构建形式的突破。对于同一设计对象,不同的学生群体的理解与表现不尽相同,加之设计团队成员文化背景的融和,能够看到对各自生活环境民生概念的不同理解。这种教学形式带来的文化撞击,极大丰富了民生设计理念导向之下该课程教学互动的经验。同时,设计团队成员对民生设计文化理解的差异程度没有影响建立跨文化的成功合作模式,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创造潜力和协同效果。

4.2强化教学成果

强化课程教学成果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的及时总结和鉴别:方案分析过程中将调查数据与资料结合,采用系统化研究方法得出具体整合设计方案;论证比较过程中使用评估规则结合整体性考量测算,对论证资料进行梳理提炼;模拟实验过程中对拟定的形象整合与环境改善修复系列方法进行民意检验。考量设计过程中基地空间增加节能性和舒适性的可行性,兼顾民众生活群体状态在结构层次中的可持续性。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组成模块的联通实施,加大了学生群体关注民生问题的节点以及比重,这种概念对应了设计教育的本源,即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更强化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后期影响。环境建筑设计课程的构建是一种基于实践项目的模块化课程,利用课程培养阶段的各种教学引导与社会资源,与其他学习者及助学者进行讨论交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共享与建构,达到了项目筹措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群体,也使未来社会设计主力军成员们在设计活动中能够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汲取,能够学会发现最为普通的大众生活需求与再生发展需求。

5结语

第2篇:环境建筑论文范文

(一)政企分开未能真能实现

当前国内房产市场技术落后始终是一项严重的短板,特别是当前房产项目管理组织活动中,不论是物资物流水平还是设施工艺开发研究水平方面,我国和国外市场始终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当前国内市场已经和国际市场形成了贸易准入对接,能够客观推动市场中诸多企业生存与发展。但是,国内房产市场中监管不力的尴尬、被动发展局面却也客观存在,因此这就与市场运行发展规律相背离,实际上政企分开的格局并未实现。此外,不少市场下中小企业由于融资信用资质不足,政策门槛较高,也很难做到有效资金筹措,加之这些中小企业实际竞争能力并不雄厚,处于发展阶段,也会客观导致其投资风险加剧,进而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发展。

(二)房地产管理体制健全程度匮乏

由于国内房地产经济发展是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格局转化的这一二元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上,所以上世纪建筑房产经济快速发展与我国市场发展饱和程度有关,同时也与国家主动政策调控有重要关系。而这并不代表建筑市场发展历史遗留的诸多问题能迎刃而解。恰恰相反,国内市场中尚有的多头监管,以及行业间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包括地方政府行政保护色彩浓厚等诸多问题并未协调解决。同时,由于国家建筑房产市场发展中主要由私营企业或个体商户充斥其中并占据主体,所以在当前准入机制中与国外优质企业相比,其竞争手段与竞争实力变现就过于逊色。总之,这与我国处在发展阶段基本国情相关,同时也和市场中房产机制不健全有着必然联系。因此,对于一些参与国际工程招标开发建设与参与国际项目承揽的诸多企业及开发商而言,其竞争实力低下也就成为了一个不争事实。

(三)诚信缺失与技术生产力落后

短短三四十年来国家经济发展翻天覆地,特别是在建筑产业中取得这样的丰硕经济发展变现成果我们并不能予以否认,这同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过,当前一项主要问题也非常明显,即市场诚信主体缺失,社会责任感体现并不明显。处于这种经济市场环境下所建立的房产市场管理体系健全程度可想而知。

2强化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研究

(一)强调私有经济向战略经济的政策改革

在积极态度转变及思想观念层次提高方面上,建筑行业间发展要时刻结合国家行业政策及我国对非公有制的政策阐明进行思想觉悟升华,重点强调行业私有经济向宏观战略经济发展做出调整。一方面,打破原有二元经济体制过渡而来的旧体制思想及发展格局,就必须加强产业法规政策制定及调整,积极鼓励私营房产经济发展,确立其私营房产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要建立配套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行业市场新政策与新法规,并强调优化市场中企业兼并、参股、及收购等的政策调整,以为建筑市场中提供新血、新能源。此外,要打破原体制中所有制的遗留思想问题,强化当前准入市场整体服务意识,注重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的资质提升,降低中小建筑企业融资门槛等,以促进市场社会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建筑市场金融支持

当前国内金融市场中银行组织机构一直在进行结构优化与调整,这些结构出于对自身经营利益的保护,受传统旧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深蒂固思想所影响,更习惯依托于国家投资来实现建筑产业的促进与发展,其对私营建筑经济往往过于偏见,很难在融资业务办理中给予较大金融支持。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建筑行业采用金融融资创新政策支持,以强化四大国有金融银行能加快其结构调整步伐,以对建筑行业而言尽快实现融资门槛的有效降低。此外,要尽快尝试创建多重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真正意义上推动私营建筑行业破除融资壁垒,并重点强调推动具备优秀资质的建筑私营企业进行上市融资等,即强调上市企业解决资金筹措问题,凭借资本市场意义上的发展机制来刺激建筑行业客观向前发展,从而才能使私营建筑行业越做越大。

3结语

第3篇:环境建筑论文范文

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区位优势显著,地域特色鲜明,产业实力雄厚,现已发展成为东北县域的领军城市。近年来,随着全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化及城市文化惠民工程得到大力关注,瓦房店轴都剧院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是集文化活动、演出、艺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城市文化建筑,主要包括剧院、数字影厅、展厅、会议、艺术培训及排练等功能,建筑规模11000平方米。项目位于距瓦房店城中心西南5公里的新商务核心区。基地处于新区的重要位置,北侧为联系新老城区的主要市政道路,西侧正对城市交通环岛,东侧为拟建城市公园用地。该项目旨在通过大型城市公共文化建筑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区域发展、丰富公众文化生活。

2、设计理念

2.1开放性

当代城市文化建筑不应仅是特定文化活动的盛纳空间,更应是一个向城市开放并吸纳公众参与的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场所。轴都剧院应该在满足基本使用需求的同时,打破传统的、封闭的空间模式,追求一种与城市空间及周边环境积极对话的崭新的、开放的场所体验,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潜力。通过城市界面、环境景观以及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开放性设计,轴都剧院将实现新塑城市形象、触发公众活动、共享文化资源,进而与城市环境及市民生活完美融合。

2.2地域性

设计应扎根本土,追求地方性和独特性,避免盲目追随时下流行的形式表现。瓦房店境内多低山,呈现辽南丘陵地貌,连绵低矮的山体覆盖了所辖区域约六成的面积,构成了独特的城市地景;瓦房店市矿藏资源丰富,矿种繁多,尤其盛产优质金刚石,被誉为“东方钻石城”。轴都剧院设计试图转译城市地域文化元素:以起伏曲折的天际线“再现”城市远山的示廓;以刚性不规则块状体量“映射”金刚石矿体;以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还原”地貌地景。

3、设计诠释

设计追求城市空间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关注公众行为的场域性与复杂性,体现文化建筑的标志性与地域性。以视觉通廊及行为流线为纽带,有机组织室外广场与室内中庭,形成动态、开放的空间布局。形体生成是基于对基地周边环境的城市设计分析而得出。鉴于基地的城市属性及建筑的形象需求,轴都剧院采用集中式布局,以整体性建筑体量塑造其标志性。同时为避免大型建筑尺度对城市空间及公众心理带来的违和感,建筑师基于开放性设计原则对建筑体量进行了一系列形式操作,使得建筑与城市在空间视觉及空间动线上产生积极而有效地关联与融合。设计中,以基地西侧城市交通环岛为空间节点,向基地引入一条空间轴线将建筑体量一分为二,形成实、虚相间的体量关系:两个实体通过切削及异化变形,分别形成剧院的两大功能组团部分;相间的虚体则形成集散、共享、休闲、展示等多功能一体的联系空间部分,虚体部分亦连接场地里南北两个休闲广场并直指城市空间节点,在空间轴线上形成视觉通廊的同时,功能上也实现了对城市及公众开放的多维可能。

建筑功能依建筑体量分为两个部分:东侧主要为剧院,包括观众厅、舞台以及相应的辅助房间,同时设有部分展示空间以及办公用房;西侧为数字影厅和若干大、中、小会议室。中间部分为开放的共享中庭,可以容纳展览、交流及部分临时活动。艺术培训及排练室安排在地下一层,与大规模公众活动分开。在当今城市文化建筑功能复合化的发展趋势下,相对独立的功能布局可以使各组成部分不受干扰地各自运行,也可在需要时整体运行,并行协作。建筑设置双向公众入口,北侧为功能性建筑入口,西南侧入口在满足功能性使用的同时更多地承担表征建筑形象的需求。建筑形体将场地划分出南、北两个广场,与公众入口分别对应:南广场以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为主,注重公众交流及室外文化活动的场所营造,线性水景设计既界定了广场活动场域又强化了剧院入口的空间引入;北广场以硬质铺地为主,主要供人流、车流集散及举办部分简要室外活动。道具、演员及后勤出入口设置在建筑东侧,避开公众活动流线。场地内沿钻石大街一侧布置带状绿化,南广场布置连续的面状绿化,绿化以抽象展现城市丘陵地貌的微地形植草坡地为主要形式,意欲再现典型性地景,表达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起伏的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在视觉上增加了环境的识别感,在体验上增添了场所的趣味性。景观设计中还运用了水艺元素,不同形态的水景设计既丰富了空间的视觉层次,又可调节环境的微气候效应。软、硬质景观元素综合构成了立体化、主题化、人性化的整体空间环境体验。

建筑形体简洁,形态呈现不规则块状组合,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矿产金刚石的形态,表现出鲜明的建筑性格。不规则形体的组合使建筑的天际线在动态视角的观察下,呈现高低起伏的、丰富的变化。建筑体量基本采用石材全包裹,纵向错位拼接的肌理设计增添了建筑的挺拔与力感,石材颜色选择浅黄褐色拼色,具有辽南城市色彩的地域性。建筑表皮还应用了玻璃幕墙及百叶格栅,实现了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公共文化建筑的开放度得以实现,城市表情,特别是城市夜景得到极大的丰富。

4、结语

第4篇:环境建筑论文范文

智能建筑代表着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对于我国能源的优化利用有着毋庸置疑的积极价值。构建起相对完整并且成熟的绿色电气技术体系,对于我国能源的优化利用以及更为实用的建筑系统而言,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基于此种考虑,综合当前该领域中的技术应用特征和发展状况,可以切实从如下几个主要方面打造完整技术体系。

1.1打造安全电气环境

电气环境的安全对于智能建筑而言意义重大,其存在不仅仅直接关系到环境建筑中相关电气体系的自身安全,更加直接关系到建筑本身的安全以及存在于环境建筑中人员以及财产安全。对于这一方面,应当在切实获取到建筑本身的用电特征之后,进一步展开合理的线路规划,对于输电线路的选材以及变配电系统中相关设备的承载能力展开充分考察,确保其能够满足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电力消费需求,而不会发生超载状况。

1.2构建开放技术环境

智能环境建筑之下的技术体系相对而言比较繁杂,从新能源的利用到消费和统筹管理等环节,其中涉及了大量的技术,这些技术本身会存在一个进步的问题,而对应在智能环境建筑之下,相应已经投入应用的技术本身领域也会有所进步,而更多的技术会逐步填补起当前楼宇技术环境中的空白。这些状况都需要相关人员切实加以关注,在发现能够对既有技术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的技术的时候,应当采取审慎的态度加以引入。对于智能建筑而言,服务于其中的技术体系应当能够实现自身的成长和不断的完善,并且通过这种方法实现面向建筑以及使用人员生活和工作的更好服务。

1.3搭建完整技术环境

在智能环境建筑中,相关技术层出不穷,但是就当前的应用而言,并未能够切实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技术之间仍然呈现出相对离散的状态,各自为政的状况十分显著。面对这样的问题,应当从相关数据的角度着手,构建起信息的闭环,并且将不同闭环上的相关技术环节和功能特征整合在一起,从逻辑层面成为一个具有约束关系的整体。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发现整个技术体系环境中的不足,将不同的能源消费需求连接起来为一个环境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以暖通空调系统的优化为例,通常空调的数字控制器(DDC)会采用PID控制方式展开工作,而PID系数的高低与空调达到设定温度的过程长短成反比例关系。当PID无法有效实现空调对于温度的响应时,还可以考虑采用在空调的送风道和室内同时安装温度传感器的双级的控制方式,加速系统对温度波动的响应,从而达到节能系统的优化。对于某一个环境作用因素,都应当采用多个角度的数据来对其工作状况实现约束,只有这样的数据技术体系,才能切实构建起节能良好的智能建筑体系。

2结论

第5篇:环境建筑论文范文

1.比例和尺度

比例是建筑物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在空间中体现为长、宽、高之间的比值。建筑环境形式的比例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要素。根据审美经验,建筑物环境的形式比例存在相同比值关系的时候,整体感觉更和谐,更具有美感。尺度是指建筑环境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尺度与建筑物的真实尺寸大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但尺度与比例并不完全相同,审美原则的尺度是一种基于建筑物环境大小而产生的感觉。西方建筑环境设计特别推崇比例和尺度的美,著名建筑学家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特别强调比例的美学观。文化建筑设计中比例和尺寸往往密切相关,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应当反复推敲比例和尺度的大小,选择最佳值和最合适的搭配,提升文化建筑的美感。

2.均衡与主从

均衡是指在设计的空间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关系。在自然界中,相对静止的物体能产生视觉上的平衡感,在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中,这种平衡感符合安全的原则,也能达到整体的审美要求。主从与均衡看似相同,其实存在很大区别。主从体现的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即各组成要素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与所占的比重对整体效果的影响。主从设计可以有效避免设计作品松散和单调的现象。建筑设计中,主从和均衡往往也是相互联系的,过于注重均衡则无主从,过于主从则失去均衡。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均衡和主从产生的审美效果,从平面与立面、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从局部到整体等各方面处理好主从与均衡关系,力求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

3.反复与韵律

反复是指以相近或者相同的构成单元按固定的规律出现。反复的设计效果体现为组成要素有节奏和秩序出现的美,一目了然,易于辨认。韵律是指形式要素引起视觉和心理上的律动效果,例如光线、色彩、材质、造型等合乎某种规律时给人的节奏感。反复和韵律并不相同,反复一般是某一要素简单重复出现,而韵律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条理性,但是二者都是最基本的构图原理,也是中国古典艺术中流行的构图方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合理采用反复和韵律的构图方法,注重简单重复和韵律变化,能使文化建筑设计作品产生生动、活跃、协调、富有节奏的美感。

4.渐变与对比

渐变是指利用类似要素的微差关系进行连续排列而取得统一的形式。渐变设计往往用于对比悬殊较大的要素之间的过渡转化。渐变设计的关键在于基本比率的选择,一般选用等差或等比数列作为渐变比例。渐变的效果一般体现为优美的节奏感、强烈的韵律感和柔和、含蓄的视觉感。例如公园长廊设计往往采用规律变化的廊柱来获得的渐变效果。对比是指各形式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对比设计容易刺激人的感官,同时产生兴奋的审美效果。文化建筑设计中常采用此法使造型生动而富有活力。对比的形式主要是“量”方面的对比和“质”方面的对比。对比和渐变往往是成对出现的,渐变就是对了消除对比,而对比又体现了渐变的两个极端。在环境设计中,正确运用对比和渐变,能产生生动活跃而又不失柔和的审美效果。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