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进展研究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进展研究

摘要:苏州近代建筑研究可追溯到民国时期,针对苏州近代建筑研究成果丰富但缺乏梳理的状况,文章以室内设计学背景归纳清末民初苏州室内空间研究现状。同时聚焦苏州近代建筑室内空间的相关研究,指明当前研究重点及不足,以期为近代建筑室内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近代;苏州;公共建筑;室内空间

引言

“空间”一词最早源自于拉丁文“Spatium”。在现代汉语中“空间”通常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展性的表现”[1]。中国传统建筑由“间”构成空间基本单位,台基以上、屋檐以下、墙柱以内,为室内空间范畴。西方建筑强调精神空间,用厚重的石壁将内、外空间截然地分开。歌德曾说:“我们的房屋不是覆盖在四根圆柱上的,它们是盖在四面四堵墙上的。”室内空间设计时需考虑室外空间环境。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在《建筑空间论》[2](ArchitectureasSpace)中强调“空间——空的部分——应当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的目的是创造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空间,因此空间在建筑中处于重要地位。作为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建筑是反映时代内容的一个重要载体。近代建筑吸收西方建筑文化思想,表现出中西交融的面貌。室内空间作为建筑的“主角”,客观记录了社会文化的演进历程,近代建筑空间的研究是苏州建筑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页。苏州建筑一直以高质量、巧工匠著称,相关著作与研究成果丰富。近代以降对苏州城市建筑的关注变少,随着改革开放到来,苏州近代建筑吸引大批学者关注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为此,本文对现有资料进行梳理,探讨苏州建筑空间研究的现状及意义。从现有资料看,前人对本课题的研究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苏州近代建筑室内空间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1949年以前,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书籍及刊物,这部分的资料记载是后世研究的依据,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由于很多历史资料保存得不是很完整,这部分内容试图就资料详实程度进行讨论。第二,1949年后近代建筑的研究,这部分研究成果基于保存较好的近代建筑及史料,将以当代视角分析、归纳、整理苏州近代建筑。

1建筑室内空间史料记录(1840—1949年)

作为最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1860年动工的苏州太平天国忠王府有重要研究意义,《苏台麋鹿记》记载,“忠逆首以复园吴宅,东拓于潘,西拓于汪,兼而并之,建伪王府,规模僭越。”[3]经过巧妙设计安排,使官署、住宅、花园三个部分各自独立又互相连系。官署是忠王府主体部分,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大门、仪门、正殿、后堂和后殿,前后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正殿与后堂以廊相连,使其成为一体,扩大体量,平面呈“工”字形,合称为工字殿①,系整个建筑群的精华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忠王府主体建筑按传统形制建造,并显示出中国工匠的巧妙技艺。姚承祖(1959年)[4]则系统地阐述了江南传统建筑的形制、构建、配料等内容,兼及江南园林建筑的布局和构造,内容十分丰富。第二章建筑的木构做法;第五章厅堂种类与构造;第七章殿庭的进深开间、结构、尺寸等章节描写建筑空间设计准则;第八章装折记录门窗、栏杆、挂落等项,即内檐装修。全文内容对研究传统形式建筑及布局构造有较大意义。“每日起床,我和朋友同往‘天厅’与忠王家庭相聚……天厅中男女分席,各居一方,由忠王的牧师主持礼拜……我跪在虔敬的会众之中,清晨的金色阳光透过雕刻精致的窗柩,映射在会众的向上仰起的脸上”[5]。在南京忠王府建筑中有一处“天厅”,专门为府内众人礼拜活动所在。姚颖(2006)发现苏州忠王府后殿进深比正殿浅,而其高度与正殿相等,庄重程度不减正殿,推测后殿这样特殊处理是因为“天厅”或“圣殿”[6]——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成立拜上帝教,这种基督宗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了建筑设计上。《王韬评传》中引《蘅华馆日记》云:“咸丰四年(1854)八月三十日同(西人)麦、慕二牧师登洞庭山……是日礼拜,麦、慕二牧师登岸讲书。”是已知基督教士来苏境传道较早者[7],此后传教士先后在天赐庄、杨家桥、养育巷等地创建学校、医院、教堂以供宣讲传教之用。林乐知(1907年)综合考虑了交通、地价、周边建筑属性以及可附设藏书楼演说堂4个因素后选址苏州天赐庄建造大学堂(现钟楼)[8]。《东吴大学实录》则记录了东吴大学创办、学务等情况。“甲录建设之部”中对校舍建设的时间、造价、尺寸、功能有详细记录[9]。根据《FirstannualreportoftheSoochowHospital(1883年)》所记载的博习医院、景海女校、圣约翰堂等可以与东吴大学堂形成联动关系,更好地宣讲科学思想。博习第一院“经蓝医生精密设计,建筑确适合当时之需要,更为昔日最完美之教会医院建筑也,且注意科学之治疗”②。最初计平屋八幢,其中一幢为门诊;三幢为内、外科病房;一幢为割症室(即手术室);其余三幢为宿舍、洗衣、厨房等辅助用房。房屋采用江南民居常见的人字形双坡屋面,覆盖以小黛瓦,山墙图饰精美,每幢均以走廊相连,四周筑有围墙。《蘇州博習醫院年報(1929年)》[10]中第二院拆除博习医院原有的中式平房,兴建2层门诊大楼和3层半住院大楼,室内增设热水汀、冷热水管、电灯电话等装置。两楼之间由走廊相连接,以便雨天行走、暑天遮阳。如萧默先生所说:“西方建筑比较重视单体建筑内部空间的创造,是三度的,更具立体感……中国建筑更着意于建筑沿着水平方向延展的群体组合和由群体所围合的空间(庭院)的经营……是二度的,只有长、宽两个尺度。”[11]苏州市志第十卷第五章公共建筑描写道:“晚清时,苏州的公共建筑大致为:各级各种衙门,商行货庄……建筑物均为传统法式……清光绪八年后,苏州开始出现教堂、学堂、住宅等砖木结构的洋式楼房建筑。”[12]公共建筑从中式传统建筑慢慢转向西洋式建筑,建造样式、建筑风格、空间设计也更具科学性、人性化和复杂化。

2建筑室内空间当代研究论题(1949年至今)

唐小祥(2016年)认为,“苏州近代建筑不但数量多质量好,而且门类齐全,官署、学校、庙宇祠堂、教堂等均有所及。”[13]作者调研考证80处苏州近代建筑,将历史资料与建筑人文有机结合,归纳与研究苏州近代建筑文化,为苏州古城近代建筑的保护增添色彩。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深入挖掘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理清苏州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苏州发展的得失成败,全面展现了苏州丰厚的文化积淀。因侧重点原因,关于建筑的部分多为侧面描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30年,苏州建筑室内空间的相关研究变多,对建筑风格、室内空间设计与装饰等问题进行探讨。

2.1建筑风格研究

苏州近代产生众多造型独特、风格各异的优秀建筑。龚滢博士论文(2020年)探讨清末民国苏州近代建筑的源起、演变及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推进近代建筑谱系结构研究[14]。黄隽茜(2010年)选取民国民居建筑中典型实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传统建筑构建中融入元素的不同,将民居建筑分成仿古典式、现代式、殖民地式、日式及西班牙式五类。认为苏州民国民居具有多样性、集中性、替代性、中西合璧等特征[15]。刘春羽(2016年)从立面构成、图底关系、构图法则及比例关系等方面对商店立面造型进行深度剖析。认为商店业态、商业氛围、建造方式的改变以及中西文化融合是影响立面造型的主要因素[16]。孙迎庆(2009年)认为欧美风格慢慢影响了苏州古城风貌,除了西方教会建筑外也孕育出一大批本土建筑,这些建筑与传统建筑相融合给城市留下深刻印记[17]。与苏州不同,西方建筑文化思想给开埠较早的城市留下了较大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伍江(2008年)总结近代上海建筑设计中学院派、现代式与中国古典复兴三大思潮后认为“注重功利,追求时尚;中西合璧,兼容并蓄。是上海近代建筑最本质的特征”[18]。江似虹将尔冬强先生拍摄的几百幅老上海历史建筑的彩色照片与珍贵稀见的黑白历史原照加以对比,向西方打开了了解中国建筑的大门:“人们能看到上海有多美,上海的西式建筑有多美。”[19]过伟敏、罗晶(2015年)根据南通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认为中西合璧建筑有“西风东渐”—“洋体中用”—“中西融合”—“走向现代”四个发展时期。同时根据建筑的形态趋向总结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存在洋门脸式样、石库门式样、外廊式样、大屋顶式样及集仿式样五种基本类型[20]。根据以上学者研究,近代建筑风格主要归纳为传统形式、中西合璧、殖民地式以及折中主义建筑几类。

2.2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建筑中空的地方——空间,为人们所使用,因此研究建筑室内空间有很重要的意义。吴永发等(2014年)测绘并整理了东吴大学内风格鲜明的百年建筑[21]。钟楼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楼,位于校园主轴线上。建筑平面呈“∏”形,承担教学、实验、阅览、办公、会议等用途。二层西端设有大讲堂,以供神学课程、师生祈祷、布道活动使用。苏州美术家颜文樑说,“希望我山明水秀之苏州,成为世界美术之中心,而光华灿烂之美术世界更从我美校微光中发现,此鄙人等所馨香祷祝者也。”[22]因此在沧浪亭旁筹建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校大楼按罗马建筑样式设计建造,校舍分上下三层,底层理论教室;中层办公室、石膏素描室、美术陈列室;上层中国画室、图书室、西画人体室。公共建筑室内空间复杂,其空间设计组合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彭一刚(1983年)认为建筑设计是一种复杂的形式,“只有抓住本质的联系,并一层一层地进行剖析,才能最终地揭示出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23]。他把“内部空间的处理”分为两个部分,“单一空间的形式处理”和“多空间组合的处理”,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原理及应用。张绮曼、郑曙旸主编《室内设计资料集》中“室内空间设计”一章提到在空间设计时应考虑空间类型、空间分隔、界面处理、空间感等因素[24]。杨冬江(2007年)梳理近现代我国室内设计发展历程,以1840年中国进入近代为标志,到新中国成立后室内设计发展为一门专业,近现代室内设计历经两次高潮。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在西方潮流影响下发生改变,中西两方文化相互融合构成发展主线,自此中国室内设计步入近现展历程[25]。近年来涉及近代室内设计研究的相关论文开始出现。如朱松伟在《“西风东渐”背景下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研究》(2016年)中探讨了上海的室内设计发展,以当今视角解读室内设计改变所蕴含的文化现象。此外齐子轩在《重庆近代民居类历史建筑的空间解析》(2015年)总结山地台院式、天井式、近代城市型三种重庆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平面型制、形态尺度等特点。姜姗(2020年)《鼓浪屿近代洋楼平面研究》从平面布局、构成元素等方面梳理鼓浪屿近代洋楼的主要类型、空间布局、形式演变等特征。这类论文研究主要聚焦在地域建筑上,不同地域文化视角下解析室内空间的发展特征,为论文研究提供参照意义。2.3室内空间装饰研究早在宋朝,我国就有了建筑装饰的概念。李诫在《营造法式》中用大段篇幅记录小木作工艺做法,将小木作分内檐装修和外檐装修两部分。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将工程做法分为“大木”“斗科”“各项装修”等,更注重建筑的各项装饰工作。呤利所见南京忠王府:“极为雄伟美观……宽敞的庭院的两旁,绕有彩色缤纷的柱廊,一直伸到后面……整座王府显示了中国工匠的巧妙技艺,石刻、窗雕、木刻……”并感叹这“正是南京全城最好的所在”。近代建筑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下的产物,室内装饰也是多元化发展。过伟敏、罗晶(2015年)认为“装饰构件的变化是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历史调适,是传统与现代的过度形态”[26]。王馨怡、刘佳(2019年)以多元文化交融为起点,总结长三角地区苏锡常的近代建筑装饰中西几何纹样图案与结构流变特点。西式图案的本土化演变丰富了中国近代建筑的装饰表现。同样,受西方影响中国传统的回纹、灵芝纹、菱形纹等装饰图形结构呈现简洁、抽象化趋势[27]。陈曦(2017年)在论文第四章《工商文化微观层面的影响机制》中提出建筑装饰符号的拼贴概念,而装饰符号的表现载体就是山花、窗洞等建筑装饰[28]。赵丽君、鲍猛(2020年)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南京室内装饰流派众多,同时天花、地面、墙面、门窗软装等细节处理也非常到位[29]。此外,薛颖(2017年)的《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认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影响建筑特征,近代岭南西式建筑、民间建饰以及官方建筑装饰分别表现出国际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三类建筑装饰既遵循各自轨迹,又存在特征交叉融合,成为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的总体特征。张颖泉《西方设计流派对民国家具风格的影响》(2013年)、郭承波《民国建筑室内装饰中装饰性陈设的功能与布置手法》(2013年)两篇从室内家具、装饰陈设几方面入手,认为民国时期室内设计更注重个人审美情感寄托,空间陈设有更强的灵活性和精神感。

3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文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历史资料记载是近代建筑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教会建筑史料记录最为完整和详细,这也是近代建筑的主要研究内容。但这部分资料较为分散,且有些文字资料较为珍贵或遗失不见,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搜寻,对研究一手资料的寻找形成阻碍。其次目前关于近现代苏州近代建筑室内空间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建筑类型分析、建筑空间特点、装饰立面造型等物质要素方面,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记叙不够充分,这说明对苏州近代建筑认识深度不够。第三根据既有文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近代建筑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室内空间的研究逐渐成熟。但从研究成果来看,地域差异性较大,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研究成果较多,苏州近代室内设计的论文研究成果较少,且部分杂糅在室内设计史相关研究内。总之,苏州近代建筑研究成果丰富。从研究内容上看,涉及建筑风格装饰、造型特征总结、建筑文化内涵、空间形态演变等方面;从研究视角与方法上看,表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思路,研究注重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相结合。传统建筑在时代进程中慢慢转型,产生新的变化。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到苏州近代建筑的多元化、室内设计的人性化、空间布局的复杂化,认真剖析空间演变背后的原因,深入了解近代苏州的社会史与文化史,为丰富我国近代建筑室内空间研究作出贡献。

作者:张琦 李安琪 单位:苏州大学建筑学院